罗从风;姜锐;曾炳芳
目的观察正常和急性打击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环氧化酶( COX)的表达.方法 48只 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后 2、 4、 8、 16、 24、 48 h组.采用改良 Allen' s打击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两种 CO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COX- 1蛋白在正常胸椎脊髓组织中有基础性表达,主要分布在 脊髓灰质后角和白质后索的神经纤维网中; COX- 2蛋白在正常胸椎脊髓组织中也存在基础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细胞;急性打击脊髓损伤后 COX- 1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急性打击脊髓损伤后 4 h, COX- 2蛋白的表达开始增高,损伤后 24 h染色程度达到高峰, 并维持至损伤后 48 h,表达增高主要出现在脊髓灰质的神经元细胞中.结论与环氧化酶在外周组织中的表达特点不同,正常胸段脊髓组织中同时存在 COX- 1和 COX- 2蛋白的基础性表达 .急性机械打击脊髓损伤后,参与继发损伤的主要环氧化酶亚型是 COX- 2.
作者:曹师锋;倪灿荣;贾连顺;杨建东;钱列;邵将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 MIPPO)治疗肱骨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 MIPPO技术治疗肱骨骨折患者 14例,其中男 11例,女 3例,年龄 16~ 72岁.交通伤 7例, 摔伤 4例,运动伤 3例;其中多发伤 3例,病理性骨折 1例;肱骨干上 1/3骨折 9例,中远端骨折 5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 55~ 130 min,平均 80 min;术中出血 100~ 200 mL,无输血. 14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 2~ 14个月,平均 4个月, 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痂出现时间 4~ 8周,平均 6周.近期随访肩肘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MIPPO技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纪方;杨铁毅;王铭春;邓迎生;栗景峰;汪滋民;张秋林;蔡晓冰;谭瑞星;刘伟;王秋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陈旧性髋臼骨折手术和影响临床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1年 2月~ 2005年 7月,收治陈旧性髋臼骨折 37例,其中简单型骨折 10例,复合型骨折 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 44.8 d,选择 Kocher- Langenbeck入路 6例,髂腹沟入路 1例,延长髂腹沟入路 2例, 前后联合入路 28例.手术平均耗时 226 min,术中平均失血 1 798 mL.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 18.9个月,采用 Matta的复位标准以及改良的 D' Aubigne和 Postel临床结果评分.解剖复位 31例,不满意 4例,差 2例;临床结果优 21例,良 9例,一般 5例,差 2例,优良率为 81.1%.股骨头坏死 1例,异位骨化 11例,坐骨神经一过性麻痹 4例.结论除单纯的后壁或 /和后柱、前壁 与前柱骨折选择单一的入路外,对于陈旧性髋臼骨折原则上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或延长的髂腹 沟入路;骨关节炎的发生与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关;股骨头坏死与术前股骨头是否向内或向后 移位并无直接关系;临床结果、手术耗时和术中失血不仅与骨折程度和损伤至手术的时间有关,而且与手术医生的经验有关.
作者:孙玉强;鲍琨;金东旭;唐明杰;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采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从 1993年 2月~ 2005年 9月,共手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 21例,其中横形合并后壁骨折 3例, T形骨折 4例,双柱骨折 11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 3例.手术采用联合入路(髂腹股沟+ K- L入路).结果解剖复位 12例( 57.1%),复位满意 5例( 23.8%),复位不满意 4例 ( 19.1%).解剖复位率在初和近 6年手术组分别为 44.4%和 66.7%.获 2~ 8年随访的 15例中,临床和 X线优良率分别为 65.3%和 67.2%,其中解剖和非解剖复位组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 78.6%和 32.8% (P< 0.01).并发症:坐骨神经不全性牵伸损伤 1例;深部感染 1例; 静脉血栓形成 1例;中、重度骨关节炎 2例,轻度 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例;异位骨化 BrookerⅠ、Ⅱ度 4例,Ⅲ度 2例.结论采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陈旧性髋臼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复位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
作者:肖增明;詹新立;李世德;陈前芬;罗高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聚- DL-乳酸( PDLLA)可吸收医用膜防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粘连形成的作用.方法 SD大鼠 60只,随机分成两组,即单纯缝合+ PDDLA组(实验组)和单纯缝合组 (对照组),每组各 30只.坐骨神经切断后显微缝合,实验组缝合口局部用 PDLLA膜包裹,对照组未做处理.术后 2、 4、 8、 12、 16周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术后 12、 16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术后 16周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组神经缝合口局部瘢痕增生和粘连程度较对 照组明显减轻,再生神经纤维较直,排列结构较整齐.电生理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PDLLA可吸收医用膜能有效地防止周围神经修复后局部瘢痕组织增生和粘连的形成,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
作者:苏琰;张长青;宋飒;马鑫;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经验,讨论应用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分析 2003年 11月~ 2004年 6月间应用 LISS 治疗的 22例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其中男 16例,女 6例,平均年龄 41.8岁( 22~ 69岁).按 AO分型: 41- A型 7例 ,41- C型 15例.其中 9例合并其它骨折, 5例为开放性骨折( Gustilo Ⅲ A 3例,Ⅲ B 2例).结果平均随访 15个月( 12~ 17个月). 22例完全愈合; 2例发生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患者完全负重时间 15.2周( 12~ 18周); X线愈合时间 14.5周( 11~ 17周). 1例术后 6个月随访出现关节面复位丢失,无固定失效及力线不正;关节活动度平均为 2°( 0°~ 15°)~ 98.6°( 60°~ 120°);按照 Johner- Wruhs胫骨骨折临床疗效评价法,术后 6个月功能优 13例,良 7例,中 2例,差 0例,优良率为 90.9%.结论 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特别是干骺端粉碎的骨折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骨折愈合率高,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手段.但作为新型的固定系统其有特殊的手术技巧及指征,临床应用时应充分理解.
作者:罗从风;姜锐;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体成形器 (Sky)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适应证及其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采用 Sky治疗 74例( 8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 16例附加后路 USS固定融合.按照 Genant分级 :一级 29个椎体,二级 41个椎体,三级 17个椎体.新鲜骨折 46例,陈旧性骨折 28例.术前 VAS评分 8.7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 8.6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第 3天的平均 VAS评分为 1.4分 (P< 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脊柱后凸角由术前平均 20.9°恢复为平均 12.4°,疗效满意.结论 Sky椎体成形术对新鲜和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适用,该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尚礼;李春海;丁悦;陈燕涛;黄东生;尹庆水;梁伟国;梁德;徐中和;林定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浮膝的伤情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分析自 2001年 1月~ 2005年 3月收治的 18例浮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损伤特点、手术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1~ 3年,平均 1.8年.骨折均愈合 ,无短缩、畸形、关节僵硬 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按 Karlstrom等制订的浮膝损伤肢体功能评价标准 ,优 12例,良 3例,中 3例,优良率 83%.结论创伤性浮膝损伤复杂多变,应积极抢救生命及早期手术;坚强骨折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廖文杰;何春雷;黄希勤;杨平;高文波;陈伟兵;饶勇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 (GSH钉 )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价值.方法将 GSH钉组治疗新鲜股骨远端骨折 17例与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组治疗 12例进行术后平均 17个月的随访研究 ,采用 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骨愈合速度指标予以评价.结果 29例骨折均得到随访, GSH组治疗优 10例 (59% )、良 6例 (35% )、可 1例 (6% )、优良率为 94%,平均愈合时间 4.8月.解剖型钢板组优 6例 (50% )、良 4例 (34% )、可 1例 (8% )、差 1例( 8%),优良率为 83%,平均愈合时间 6.5月. GSH钉组在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骨愈合速度指标均优于解剖型钢板组( P< 0.05).结论 GSH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愈合速度快 的优点;而且手术创伤小、生物力学固定牢靠、术后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金格勒;艾合买提·吾买尔;曹力;艾瓦尔;加莎热特·杰力勒;田征;盛伟斌;艾尔肯·沙德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患,本文总结了治疗方面的近期进展 和新概念.骨折后由于制动治疗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骨丢失 愈发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愈合.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要阻断这一恶性循环,防止或减 少骨丢失.尽早进行功能练习和负重活动,常规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两者是同等重要 的.牢靠的内固定和假体置换应该是多数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降钙素、激素替代疗法(利维爱等)、双磷酸盐(福善美等)、维生素 D2、维生素 D3及钙剂都是适用的.
作者:徐莘香;王继萍;白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报告膝关节毁损伤功能重建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1991年 6月~ 2001年 4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为 4例膝关节毁损伤患者进行了功能重建,分别为双侧背阔肌肌皮瓣组合移植、急诊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急诊废弃小腿复合组织移植和急诊肢体旋转成形术.结果移植的 组织均完全成活,随访 4~ 14年证实,保留和重建的膝关节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功能.结论膝关节毁损伤都应当尽可能重建修复,显微外科技术能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作者:曾炳芳;眭述平;姜佩珠;于仲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带关节的超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 Pilon骨折,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2002年 2月~ 2004年 6月采用单边带关节的超踝关节 T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 19例 (21侧 )Pilon骨折患者.支架远端螺钉固定于距骨或跟骨,近端螺钉固定于胫骨骨折近端 ,使踝关节可以距下关节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依据伤口软组织情况在术后 2~ 3周松动外固定支架关节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10~ 18个月,平均 13个月 .临床效果满意,无切口、伤口及钉道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无骨不连等并发症.踝关节骨折复位情况 (Burwell & charnley 踝关节骨折复位评分法 ) 为 C1型 5例全部达解剖复位; C2型达解剖复位 7例,一般 2例, C3型达解剖复位 4例,一般 1例,复位差 2例.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 Baird & Jackson评分法)为 72~ 98分,平均 92分;优 4侧,良 12侧,可 3侧,差 2侧 ,优良率为 84.2%.结论带关节的超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 Pilon骨折可避免伤 口并发症和骨不连的发生,能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有利于踝关节早期活动,避免关节僵硬,是治疗 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蔡锦方;邹林;王平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 Rü edi- AllgowerⅢ型 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 Pilon骨折 7例 8处,按 Rü edi- Allgower分型法进行分类,均为Ⅲ型,使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 12~ 14个月,平均为 13个月.临床疗效满 意,无伤口及钉道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患肢功能按 Teeny和 Wiss的踝关节症状及功能评分法为 72~ 93分,平均 86分 ,优 2处,良 4处,一般 2处.踝关节关节面复位评分法,术后关节面恢复优良者 5例 ,中等 3例.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是治疗 Rü edi- AllgowerⅢ型 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鲁宁;解京明;张颖;浦波;陈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 1994年 1月~ 2003年 10月收治的多发骨折患者中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存在机械神经性不稳定而需要手术治疗患者 33例.损伤严重程度采用 ISS评分评定,根据损伤程度分别采用一期脊柱、四肢手术内固定;肢体、内脏一期手术,择期脊柱手术内固定;一期肢体手术,二期脊柱手术;先脊 柱手术,二期肢体手术几种方法.对神经功能恢复结果采用 ASIA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术前、术后随访评定.结果除 1例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 32例获 0.5~ 8年随访,骨折均骨性愈合,神经功能恢复率为 80.5%.结论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治疗方案的 确立应根据损伤程度、病情需要而定,不能一味界定先做四肢或脊柱手术.
作者:郑平;史宝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许多研究表明,对于闭合性或 I度开放性胫骨骨折,髓内钉的治疗效果可能比石 膏固定治疗效果要好.在髓内钉治疗组中,骨折愈合时间和返回工作岗位时间较短,且骨折 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情况要更少.与石膏固定治疗组相比,髓内钉治疗组疼痛更强烈些,虽 然患者对疼痛的抱怨较多,然而一些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面的治疗结果仍然比石膏固定治疗组优秀.
作者:Joseph R. Dettori;Dan C. Norvell;陈滨;姜小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随着我国社 会步入老龄化,其发生率不断增加.股骨颈骨折后,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股骨头的血供 情况,临床上可根据血供情况来选择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式,本文就针对核素骨断层扫描技术( SPECT)在股骨颈骨折检查中的应用综述如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陶军;庄传记;高勇;许永武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部 C2、 C3型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外侧入路或前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股骨髁外侧支持板固定治疗股骨髁部 C2、 C3型骨折 48例,骨缺损者取髂骨植骨,并对手术入路、复位固定技术及方法、术后处理、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 12~ 18个月, 48例全部愈合.参照 Sanders临床评定标准,优 5例,良 32例,可 6例,差 5例,优良率 77%.结论股骨髁外侧支持钢板是治疗股骨髁部 C2、 C3型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 植骨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及骨折愈合.膝前外侧入路显露充分,便于术中复位固定及后期膝关节松解.早期 CPM功能锻炼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作者:时宏富;蔡贤华;黄继锋;苏红军;陈庄洪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猕猴 4 cm尺神经缺损的实验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分别用 6种移植物桥接 4 cm尺神经缺损. A组:自体 BMSCs+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 B组:自体 SCs+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 C组:自体 BMSCs+ PLGA支架导管; D组: 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 E组: PLGA支架导管; F组:自体神经.通过功能学、神经电生理学及组织学研究评价各自的实验效果.结果 A、 B、 C三种组织工程化神经实验组,术后 6个月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能引起小鱼际肌群产生复合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复合动作电位的 大振幅、神经传导速度和再生的神经纤维数目与自体神经移植组 (F组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但分别大于未加细胞的支架组( D、 E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结论用自体源 SCs或 BMSCs作种子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或自体源 BMSCs与 PLGA支架导管构建不同的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猕猴 4 cm尺神经缺损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
作者:胡军;刘小林;朱庆棠;许扬滨;朱家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 2005年 11月 11日在广州市鸣泉居 度假村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王德社长主持.中华医学会白书忠常务副会长、中华 医学会组织管理部周赞主任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办公室蔡丽枫主任出席了此次编委会.总编 辑裴国献教授向编委会成员介绍了编辑部概况及首届亚洲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准备情况,编辑部主任王钢教授作了编辑部工作报告.王德社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在短短 6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杂志设立四个工作部的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王钢;聂兰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 EGb761对后肢固定大鼠腓肠肌湿重、蛋白质含量、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废用性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作用.方法选用雄性 SD大鼠 24只 ,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右后肢用可塑性石膏由足跖管型固定至膝上 1 cm处,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 100°,踝关节固定于跖屈 60°,共 4周.期间对照组每天给予蒸馏水 3 mL灌胃,实验组每天给予银杏叶提取物 EGb761水溶液灌胃 (灌胃剂量 120 mg/kg,浓度 14 mg/mL). 4周后完整解剖右后肢腓肠肌,检测骨骼肌收缩张力、肌湿重、蛋白质含量.结果对照组、实验组 与空白组相比,腓肠肌单次收缩大张力、强直收缩大张力、肌湿重、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 (P< 0.05).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单次收缩大张力、强直收缩大张力、肌湿重、蛋白质含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 EGb761能够显著提高废用性萎缩骨骼肌的收缩功能、肌湿重及蛋白质含量 ,从而有效抑制骨骼肌废用性萎缩的发生.
作者:黄智;余斌;朱杰;胡岩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