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刘建;王志刚;孟国林;胡蕴玉;黄鲁豫;袁志

关键词:肱骨, 骨不连, 植骨, 骨折固定术, 内, 外固定器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和不同固定、植骨方法治疗肱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肱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分析.固定方式:钢板内固定30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单臂或组合式外固定架8例,异体骨板加螺钉内固定1例.植骨来源:自体髂骨植骨16例,重组合异种骨植骨(RBX)12例,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7例,异体骨植骨2例,异体骨联合RBX植骨2例.结果51例患者中,2例失访.49例随访8个月~9年,平均4年7个月.总愈合率89.8%,钢板治疗组愈合率83.3%,外固定架治疗组愈合率100%,交锁髓内针治疗组愈合率100%.12例单独应用RBX植骨治疗肱骨骨不连全部愈合;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5例愈合,愈合率88.2%;自体髂骨植骨14例愈合,愈合率87.5%.结论髓内针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不连较钢板优越,创伤小,固定确实,功能恢复满意;RBX植骨治疗骨不连,安全、无免疫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对促进骨愈合疗效可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CAF),恢复解剖头臼对应能力及与之对应的围手术期处理;为降低残疾,减少与避免中青年日后全髋置换提供经验.方法1997年8月~2003年2月ATMFS治疗CAF28例:新鲜15例,陈旧13例;新鲜与陈旧CAF重建解剖型髂骨臼后壁分别为3例与2例.结果所有使用ATMFS的CAF病例均有效固定于解剖位.随访8~63个月,平均11.8个月.15例新鲜CAF术后3.2个月患髋功能达健侧水平;11例陈旧CAF术后5.5个月达健侧水平.异位骨化2例,1例为BrookerⅣ型异位骨化,1例外展受限.结论ATMFS可用于治疗CAF,易使CAF有效固定于解剖位;其围手术期设计行之有效;优良率96.43%.同时,也在CAF与人工关节之间探辟了新径,降低残疾,减少与避免中青年全髋置换,提供了经验.

    作者:张春才;许硕贵;禹宝庆;徐卫东;沈洪兴;苏佳灿;王家林;纪方;汪滋民;王继芳;王家让;王爱民;梁雨田;沈惠良;胡玉华;王振昊;李重茂;陈宗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充填材料和生物力学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是在影像装置引导下,将骨水泥通过椎弓根途径注入压缩骨折或破坏的椎体内,目的是止痛和稳定、重建病变椎体,具有微创、并发症低等优点,PKP还有增加椎体高度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不同充填材料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评价了不同充填材料、不同充填量以及材料在椎体内的分布等对椎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目前PVP和PKP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在手术操作、充填材料等方面发展的方向.

    作者:刘宏建;杜靖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自2000年10月~2003年8月用交锁髓内钉共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58例.均采用不扩髓开放复位及静力型固定,6~8周后改动力型固定30例.结果58例均得到随访,平均16个月(6个月~2年).愈合时间为16~40周,平均22周.伤口浅层感染5例,延期愈合8例,大隐静脉损伤2例.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一些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并尽力预以防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早期彻底清创是防止肢体深部感染的关键.

    作者:罗宗富;何春雷;黄希勤;廖文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浮椎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浮椎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通过3例椎间结构严重损伤、椎体附件骨折伴椎体严重的前侧方脱位患者的早期手术探查及选择不同的内固定和植骨方式,观察脊柱脊髓损伤情况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极度不稳,脊髓损伤可能相对较轻;3例均采用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2例采用单纯椎间植骨,1例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随访18~42个月,术后1例发生Io的再滑脱,3例椎间均骨性融合.结论由于椎体、附件和椎旁组织骨折损伤严重,脊髓、神经根可能被逃逸而避免严重损伤,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不利于维持伤椎间的稳定,浮椎损伤早期手术复位容易,椎间植骨能获得较高骨性融合率.

    作者:徐水养;于新民;罗建军;魏美钢;刘建;李贵山;周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足背皮瓣与第二足趾复合及组合移植修复复杂手外伤

    目的探讨手部严重毁损伤所致的多指缺失、皮肤缺损的复杂手外伤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3例多指缺失、手部皮肤缺损的复杂手外伤行游离足背皮瓣与第二足趾复合及组合移植进行修复与再造.结果13例足背皮瓣与再造手指全部成活,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本术式由于足背皮瓣与第二足趾共用血管蒂,切取方便,皮瓣较薄,外形好,适合于修复复杂手外伤.

    作者:宋文超;胡洪良;毛新发;姜春华;王秋霞;高兴才;王占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犬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坐骨神经移植修复犬坐骨神经的长段缺损,观察其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法15犬分成去细胞同种神经组(实验组)6犬、自体神经组(对照组Ⅰ)6犬、新鲜同种神经组(对照组Ⅱ)3犬.右侧坐骨神经造成5.0cm长缺损,以上述三种移植物桥接修复.术后6个月行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再生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Ⅰ在运动功能恢复,踝关节运动步态,小腿三头肌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移植段内新生轴突、血管及雪旺细胞,远端胫神经内有髓神经纤维及靶肌肉运动终板等方面非常相似.对照组Ⅱ神经功能始终无恢复,移植段被吸收.结论化学去细胞同种神经移植物修复犬粗大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近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陈秉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逆行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瓣、骨膜瓣加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缺损、骨不连

    目的探讨胫骨缺损、骨不连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3月~2002年6月以逆行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瓣、骨膜瓣加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缺损、骨不连9例.结果随访6个月~1年7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治疗结果:优8例,良1例.结论该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加快骨折愈合进程,早期活动关节,疗效可靠,易于推广等优点,是治疗胫骨骨不连的较好方法.

    作者:娄宏亮;杨连根;安小刚;张增方;韩守江;琚童军;苗洁;李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介绍采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1月采用交锁髓内钉(远端不交锁)治疗肱骨干骨折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9~59岁,平均38岁.AO分型,A型24例,B型11例,C型1例,均采用闭合复位、顺行插钉技术,远端不交锁,术后第2天肩肘带保护下开始功能锻炼,不采用其它外固定.结果随访26例,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伤口I/甲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周,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肱骨干骨折较好方法,远端可不交锁.

    作者:龚伟华;孙月华;唐坚;俞超;戴克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有广泛的分布及强大的生物学活性,对骨、软骨、肌肉、血管、神经等多种组织都有积极的诱导或刺激效应,在骨科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海宁;侯筱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

    目的报告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在桡骨茎突掀起一1.5cm×0.5cm×0.5cm的骨瓣,植入沿舟骨纵轴跨越骨折线所凿出的同等大小的骨槽,对15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有5例患者的舟骨近端骨折块已发生缺血坏死.结果15例患者舟骨骨折全部愈合,其中5例近端已缺血坏死的舟骨骨折块又重新成活,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术后随访2~5年,患者腕关节活动良好,腕背伸时无疼痛,日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结论采用桡动脉茎突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瓣植入术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及近端骨折块缺血坏死,操作简单,治疗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寅;郭强;王丹;张云涛;李庆泰;陈山林;栗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四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比较四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两种颈椎失稳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新鲜人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值后,制成三柱损伤和前柱损伤模型.按顺序依次测四种内固定技术下的稳定性并进行比较:①后路侧块螺钉钢板(AP),②前路自锁钢板+后路侧块钢板(OP+AP),③前路自锁钢板(OP),④椎弓根螺钉钢板(TP).结果三柱损伤模型中OP及AP在侧弯及旋转上达不到正常的稳定度.OP+AP及TP在各向运动上达到稳定.前柱损伤模型则四种技术在各向运动均能达到稳定.两种模型中,AP稳定性强于OP,而弱于OP+AP及TP,后两者间相似.结论OP可以稳定前柱缺损模型但不能稳定三柱损伤,不支持单纯前路钢板在临床颈椎三柱损伤中的应用;AP稳定性较高,但仍不能稳定三柱损伤模型;OP+AP稳定性强;TP固定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稳定性更强,基本上达到OP+AP固定后稳定度.

    作者:夏军;顾昕;黄煌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应用Moss Miami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探讨Moss 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施行后路手术Moss Miami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固定.结果27例随访6~24个月,无断棒断钉,伤椎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11例有脊髓损伤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10例分别提高2~3级,1例A级无变化.结论Moss 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效果满意.

    作者:郭奇峰;温世锋;徐中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伤害控制骨科学--多发伤治疗新观点

    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仍是多发伤救治的基本观点,治疗的形式和时机却在逐渐地变化、修正,伤害控制原则是一项新的多发伤治疗策略,其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产生了伤害控制骨科学.伤害控制骨科学包括三步,第一步:早期临时固定不稳定性骨折、止血,如果需要,作颅内减压;第二步:在ICU内复苏病人使其各项生理指标达到理想状态;第三步:病人病情稳定后进行终的正式手术固定骨折.伤害控制骨科学适应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及极度危重的多发伤病人应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对临界病人,仍可早期手术正式固定骨折,但如果手术过程中任何时间发生病情恶化,手术应该立即改为伤害控制.伤害控制骨科学是一项正在发展、完善的技术,将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既有观点的有效性,以减少多发伤病人ARDS和MOF的发生.

    作者:朱立军;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无移位性舟状骨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目前有中度的证据支持使用螺钉内固定代替石膏制动治疗无移位舟状骨骨折.和接受石膏制动的患者相比,采用螺钉内固定的患者骨愈合时间短,恢复工作的时间更早.但能否有效工作,以及早期恢复工作是否会导致任何功能受限,这点尚不清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Gamma钉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验.方法2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Gamma钉内固定手术治疗(Evans 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12例,Ⅳ型9例).结果经4~15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术中尽可能恢复股骨转子后内侧皮质的完整性;正确的操作、固定钉恰当固定位置及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马勇;徐文华;徐屹;黄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东莞石碣镇2427例工伤患者伤情调查

    目的探讨东莞石碣镇住院工伤患者的伤因、伤情和救治情况.方法调查2427例工伤住院病员的伤因、伤情、救治及劳保状况等指标.结果患者多为18~30岁的年轻打工人员,伤因主要与机械设备有关(73.4%);工伤主要表现为软组织严重损伤、肢体末端毁损伤、骨折脱位三大类,其中手外伤占79.6%;86.6%的伤者能够30min内被送入院,平均住院天数(12.05±11.26)d.自费患者占85.6%,其中10.6%的伤者由于经济问题经急诊处理后自行要求出院.结论年轻人是本地区工伤高发人群,手外伤常见;机器致伤为主要病因;患者多能得到早期及时救治,但后续治疗不足.

    作者:叶淦湖;张勇;赵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出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其中髋部骨折组30例均为新近骨折并有X线片为诊断依据,30例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与之对应.全部对象均行骨密度测定;采静脉血,EDTA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白细胞,置-80℃保存;分离的白细胞中提取DNA;基因位点DNA扩增;PCR扩增产物SSCP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载脂蛋白E基因2型、3型、4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5、0.80和0.15,0.1167、0.5667和0.3167,而30例健康对照组依次为0.10、0.8667和0.0333.载脂蛋白E基因4型等位基因频率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7.520,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携带载脂蛋白E基因4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携带载脂蛋白E基因4型频率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结论载脂蛋白E4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密切相关性;载脂蛋白E4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一个有用的标志物.

    作者:陶军;许永武;都丽;刘燕;万琼;刘小琴;庄传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在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胫腓骨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行Bastiani外固定支架固定,2周拆线后开始微动,每2周复查X线至有大量骨痂停止微动,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6周已有少量骨痂生长,10~12周有较多骨痂生长,5个月已达临床骨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胫腓骨骨折,能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且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郑南生;黎早敏;林坚平;宋世峰;姚伦龙;王书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Gamma钉与DHS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所致并发症的原因.方法1997年4月~2002年12月应用Gamma钉与DHS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152例,出现各种并发症15例.其中Gamma钉组23例,男10例,女13例;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10例,Ⅳ型5例.DHS组129例,男57例,女72例;Evans分型:Ⅰ型18例,Ⅱ型27例,Ⅲ型53例,Ⅳ型31例.DHS组采用AO推荐的手术方法.Gamma钉组参照Grosse推荐的手术方法.结果136例获随访,DHS组出现髋内翻6例,拉力螺钉切出2例,会阴部压疮l例,拉力螺钉滑移1例,死亡1例.Gamma钉组出现髋内翻2例,拉力螺钉切出1例,股骨颈基底骨折1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7.2%和89.3%.结论Gamma钉与DHS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均有良好的疗效,我们应根据骨骼的质量、骨折块几何形状、复位情况、内固定的设计、内固定的位置以及手术设备条件和医师熟练操作程度等选择不同固定方式,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永强;王龙滨;蒋建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掌侧型Barton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介绍掌侧型Barto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腕掌侧切口,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应用AO-T型钢板内固定,无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无切口感染,平均骨愈合时间8周,功能评定优.结论掌侧型Barton骨折应用AO-T型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无需外固定,腕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师玉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