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髋部骨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1995年5月~2002年12月62例80岁以上高手术风险性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对其出现的早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共14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心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应急性溃疡2例,切口感染2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率高,应给予认真对待,对其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进行积极的预防.
作者:莫新发;朱文雄;卓新明;刘先银;曾析明;郭建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疗效.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0月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67例(76肢)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闭合、小切口或有限切开复位,用三维瞄准器锁定骨折远近端.结果平均随访14.1个月,肢体、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5%(62/67),一期骨折愈合率90.8%(69/76).平均骨临床愈合时间6.7个月.2例软组织感染,感染率2.6%,2例髓内钉断裂.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应常规静力固定,不剥离或少剥离骨膜,不强求解剖复位,尽量闭合复位、有限扩髓,是目前治疗股骨干粉碎性或多节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岩;陈庆泉;侯春林;苟三怀;陈爱民;欧阳跃平;匡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耻骨联合双钢板加骶骨棒固定11例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骨骨折,并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11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2年.2例遗留会阴部的麻木和足下垂,后者经胫后肌转位治愈;1例有骶髂部的慢性疼痛,需间断服用止痛药物;其余均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耻骨联合双钢板加骶骨棒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骨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周东生;王先泉;王伯珉;王鲁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测定骨折并发感染患者肠道通透性的改变,探讨骨折并发感染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变.方法健康志愿者、骨折并发感染患者各15名,口服乳果糖、甘露醇液后采集6h尿样,尿样和乳果糖、甘露醇的标准样经肟化处理后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甘露醇峰、乳果糖峰出峰时间稳定,峰面积随含量增加而增加,并且呈线性相关;骨折并发感染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尿样中的乳果糖含量和乳果糖/甘露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甘露醇含量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折并发感染患者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存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
作者:姚玉川;王继德;金丹;熊德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oss 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施行后路手术Moss Miami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固定.结果27例随访6~24个月,无断棒断钉,伤椎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11例有脊髓损伤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10例分别提高2~3级,1例A级无变化.结论Moss 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效果满意.
作者:郭奇峰;温世锋;徐中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前有中度的证据支持使用螺钉内固定代替石膏制动治疗无移位舟状骨骨折.和接受石膏制动的患者相比,采用螺钉内固定的患者骨愈合时间短,恢复工作的时间更早.但能否有效工作,以及早期恢复工作是否会导致任何功能受限,这点尚不清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5月~2001年5月我科收治的25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外固定和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平均随防时间为10个月,根据Baird等评分标准,优17例,良4例,总体优良率为84%.结论Pilon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较佳,尽可能采用内固定治疗,尽量避免一期关节融合术.
作者:黄继锋;黄卫兵;夏平光;徐峰;刘曦民;王庆;陈庄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取胎兔颅骨成骨样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不同方法,加入TGF-β与BMP,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其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互作用.结果TGF-β增加成骨样细胞DNA含量,抑制ALP活性、骨钙素的产生和矿化骨基质的形成.而BMP的作用相反.联合应用时,TGF-β减弱了BMP对成骨样细胞骨钙素产生和ALP活性的增强作用,BMP降低了TGF-β对成骨样细胞DNA合成的促进作用.在序惯性给药时,早期(9d)用BMP治疗并不影响随后加入的TGF-β对成骨样细胞ALP活性和基质钙化的抑制作用.而早期(10d)用TGF-β治疗却诱导了随后加入的BMP对成骨样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结论TGF-β促进成骨细胞增殖,BMP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它们在各自的不同时期发挥对成骨样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卢卫忠;唐康来;朱庆和;杨柳;贺小兵;刘小冬;吴梅英;许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东莞石碣镇住院工伤患者的伤因、伤情和救治情况.方法调查2427例工伤住院病员的伤因、伤情、救治及劳保状况等指标.结果患者多为18~30岁的年轻打工人员,伤因主要与机械设备有关(73.4%);工伤主要表现为软组织严重损伤、肢体末端毁损伤、骨折脱位三大类,其中手外伤占79.6%;86.6%的伤者能够30min内被送入院,平均住院天数(12.05±11.26)d.自费患者占85.6%,其中10.6%的伤者由于经济问题经急诊处理后自行要求出院.结论年轻人是本地区工伤高发人群,手外伤常见;机器致伤为主要病因;患者多能得到早期及时救治,但后续治疗不足.
作者:叶淦湖;张勇;赵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行Bastiani外固定支架固定,2周拆线后开始微动,每2周复查X线至有大量骨痂停止微动,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6周已有少量骨痂生长,10~12周有较多骨痂生长,5个月已达临床骨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胫腓骨骨折,能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且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郑南生;黎早敏;林坚平;宋世峰;姚伦龙;王书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四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两种颈椎失稳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应用6具新鲜人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值后,制成三柱损伤和前柱损伤模型.按顺序依次测四种内固定技术下的稳定性并进行比较:①后路侧块螺钉钢板(AP),②前路自锁钢板+后路侧块钢板(OP+AP),③前路自锁钢板(OP),④椎弓根螺钉钢板(TP).结果三柱损伤模型中OP及AP在侧弯及旋转上达不到正常的稳定度.OP+AP及TP在各向运动上达到稳定.前柱损伤模型则四种技术在各向运动均能达到稳定.两种模型中,AP稳定性强于OP,而弱于OP+AP及TP,后两者间相似.结论OP可以稳定前柱缺损模型但不能稳定三柱损伤,不支持单纯前路钢板在临床颈椎三柱损伤中的应用;AP稳定性较高,但仍不能稳定三柱损伤模型;OP+AP稳定性强;TP固定较单纯前路或后路稳定性更强,基本上达到OP+AP固定后稳定度.
作者:夏军;顾昕;黄煌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部严重毁损伤所致的多指缺失、皮肤缺损的复杂手外伤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3例多指缺失、手部皮肤缺损的复杂手外伤行游离足背皮瓣与第二足趾复合及组合移植进行修复与再造.结果13例足背皮瓣与再造手指全部成活,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本术式由于足背皮瓣与第二足趾共用血管蒂,切取方便,皮瓣较薄,外形好,适合于修复复杂手外伤.
作者:宋文超;胡洪良;毛新发;姜春华;王秋霞;高兴才;王占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出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其中髋部骨折组30例均为新近骨折并有X线片为诊断依据,30例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与之对应.全部对象均行骨密度测定;采静脉血,EDTA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白细胞,置-80℃保存;分离的白细胞中提取DNA;基因位点DNA扩增;PCR扩增产物SSCP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载脂蛋白E基因2型、3型、4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5、0.80和0.15,0.1167、0.5667和0.3167,而30例健康对照组依次为0.10、0.8667和0.0333.载脂蛋白E基因4型等位基因频率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7.520,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携带载脂蛋白E基因4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携带载脂蛋白E基因4型频率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结论载脂蛋白E4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密切相关性;载脂蛋白E4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尤其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一个有用的标志物.
作者:陶军;许永武;都丽;刘燕;万琼;刘小琴;庄传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介绍采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1月采用交锁髓内钉(远端不交锁)治疗肱骨干骨折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9~59岁,平均38岁.AO分型,A型24例,B型11例,C型1例,均采用闭合复位、顺行插钉技术,远端不交锁,术后第2天肩肘带保护下开始功能锻炼,不采用其它外固定.结果随访26例,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伤口I/甲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周,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肱骨干骨折较好方法,远端可不交锁.
作者:龚伟华;孙月华;唐坚;俞超;戴克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1岁,因6d前头晕跌地左肩受伤后疼痛、活动障碍就诊.伤后曾往三所医院就医,拍摄左肩X线片和进行CT扫描检查均未获明确诊断.
作者:林共周;印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仍是多发伤救治的基本观点,治疗的形式和时机却在逐渐地变化、修正,伤害控制原则是一项新的多发伤治疗策略,其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产生了伤害控制骨科学.伤害控制骨科学包括三步,第一步:早期临时固定不稳定性骨折、止血,如果需要,作颅内减压;第二步:在ICU内复苏病人使其各项生理指标达到理想状态;第三步:病人病情稳定后进行终的正式手术固定骨折.伤害控制骨科学适应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及极度危重的多发伤病人应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对临界病人,仍可早期手术正式固定骨折,但如果手术过程中任何时间发生病情恶化,手术应该立即改为伤害控制.伤害控制骨科学是一项正在发展、完善的技术,将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既有观点的有效性,以减少多发伤病人ARDS和MOF的发生.
作者:朱立军;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本组23例,均为胫骨近端ⅢC型骨折,采用组合式跨关节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及膝关节,修复损伤血管.结果术后22例远端肢体均获成活,1例因缺血时间过长截肢.19例获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侯志勇;赵昌平;张伯锋;李衡;齐向北;潘进社;李增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浮椎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通过3例椎间结构严重损伤、椎体附件骨折伴椎体严重的前侧方脱位患者的早期手术探查及选择不同的内固定和植骨方式,观察脊柱脊髓损伤情况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极度不稳,脊髓损伤可能相对较轻;3例均采用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2例采用单纯椎间植骨,1例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随访18~42个月,术后1例发生Io的再滑脱,3例椎间均骨性融合.结论由于椎体、附件和椎旁组织骨折损伤严重,脊髓、神经根可能被逃逸而避免严重损伤,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不利于维持伤椎间的稳定,浮椎损伤早期手术复位容易,椎间植骨能获得较高骨性融合率.
作者:徐水养;于新民;罗建军;魏美钢;刘建;李贵山;周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坐骨神经移植修复犬坐骨神经的长段缺损,观察其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法15犬分成去细胞同种神经组(实验组)6犬、自体神经组(对照组Ⅰ)6犬、新鲜同种神经组(对照组Ⅱ)3犬.右侧坐骨神经造成5.0cm长缺损,以上述三种移植物桥接修复.术后6个月行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再生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Ⅰ在运动功能恢复,踝关节运动步态,小腿三头肌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移植段内新生轴突、血管及雪旺细胞,远端胫神经内有髓神经纤维及靶肌肉运动终板等方面非常相似.对照组Ⅱ神经功能始终无恢复,移植段被吸收.结论化学去细胞同种神经移植物修复犬粗大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近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作者:衷鸿宾;侯树勋;陈秉耀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构建的人骨形成蛋白-2(BMP2)真核表达载体pcDNA3/BMP2,检测其转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后的表达及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酶切鉴定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BMP2,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所构建的载体导入骨髓基质细胞中,体外单层培养.分别于转染后48h和4周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碱性磷酸酶、钙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MP2的基因蛋白表达以及对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pcDNA3/BMP2酶切片段的大小与理论相符.转染后细胞能检测到BMP2基因和BMP2蛋白表达,并促进成骨转化.结论pcDNA3/BMP2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可获得短暂和长期表达,并加强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
作者:李军;范清宇;范德刚;张鹏;文艳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