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分类与关节镜下复位固定

陈国奋;土井一辉;顾立强;裴国献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分型, 关节镜, 复位固定
摘要:目前的桡骨远端骨折分类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没有详细描述关节面的解剖改变.基于CT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根据关节面骨块的数目,日本的土井一辉(Doi)教授将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分为3型,即2、3、4块型.此分类法简单但直观准确描述了关节面的结构改变,对关节镜操作非常实用.根据此分类,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的复位固定,以期达到关节面移位小于1mm的复位和固定效果.1992~2003年,91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接受关节镜手术,年龄21~79岁.其中42例为2块型,占46%;34例3块型,占37%;15例4块型,占17%.关节镜用于复位后检查14例,引导克氏针13例,辅助复位固定61例,其中4例改为开放复位内固定.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或钢板、钢板联合拉出钢丝或螺钉,6例单用克氏针,1例单用螺钉.长期的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与其它传统方法相比,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的复位固定可获得更好的关节活动度和握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57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术前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的类型,然后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佳的手术入路.结果57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6年9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按Matta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标准:优43例,良6例,可8例,优良率85.96%;X线标准:优44例,良6例,可7例,优良率87.72%.结论CT三维重建逼真地显示了损伤的髋臼立体表面形态,有助于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类型和损伤程度,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钢;李绍林;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胫骨平台骨折67例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按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定指标对手术组35例和非手术组32例进行疗效评价,并用X2检验.结果手术组优良率91.4%,非手术组优良率62.5%.手术组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以手术为优.

    作者:王军;许安荣;宋庆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尺神经功能分支断面神经纤维定量组织学研究

    目的测算尺神经分支的神经纤维数目和结缔组织面积等指标,计算各功能束组的纤维含量及比例,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鲜尸体标本6具,分离尺神经及其分支,各分支取材,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横断面切片厚7μm,Loyez髓鞘染色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定量分析.测算各分支神经断面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截面积和神经干截面积,计算神经纤维数目,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所占比例.结果定量分析:尺神经分支有髓纤维总数为13648条,其中尺神经深支(支配手内肌)(3601±647)条,占26%;第四指间隙皮支(2327±609)条,占17%;小指尺侧皮支(2236±464)条,占16%;尺神经深支(支配手内肌)(3601±647)条,占26%;腕背支(2565±382)条,占19%;尺动脉支(418±210)条,占3%;尺侧腕屈肌远支(660±376)条,占5%;指深屈肌支(930±411)条,占7%;尺侧腕屈肌近支(914±223)条,占7%.结论手内肌功能束组是尺神经中主要的功能束组,采用束膜缝合法选择性修复,将减少所需移位神经纤维的数目.

    作者:李绍光;顾立强;邵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3年8月使用LCP内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4例.结果经过平均7.8个月的随访,优19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虽然理论上LCP具有比普通钢板更高的力学稳定性,但是临床上的初步应用未显示突出的优越性.

    作者:周子强;梁伟国;吴劲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附36例报告)

    目的总结应用骨片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1年3月~2003年10月,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结果30例术后获3个月~2年随访.所有骨折均已骨性愈合,仅1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结论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效果确实.

    作者:李敬中;郑晓明;向铮;黎华茂;郭振河;丁健;渠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免疫抑制剂FK506对雪旺细胞的影响

    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对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和功能的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增殖速度的提高可大大改善神经移植桥接体的存活率,但免疫排斥反应仍是影响异体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成败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免疫抑制剂FK506能有效地抑制周围神经同种异体和异种移植中的排斥反应.本综述从免疫抑制剂FK506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制及其对雪旺细胞增殖的影响因素入手,阐述免疫抑制剂FK506对雪旺细胞的增殖作用,为FK5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俊;武雷;张振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张力带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行可吸收线张力带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随访8~24个月,临床骨愈合时间为3~4周,肘关节伸屈功能正常,无肘内、外翻畸形.结论此方法简单,内固定可靠,可早期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陈建明;刘国光;孙亚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AO非扩髓肱骨交锁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AO非扩髓(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方法20例患者手术取出原内固定,行正向或逆向插入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在不愈合部位行丰富的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疗效评定.结果20例患者有1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9~23个月(平均13.8个月),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2个月).除1例在12个月时仍未愈合予再次植骨后6个月获得愈合外,其余均在一次手术后获得愈合,优良率为90%.结论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胡懿郃;林涨源;朱勇;张超;李康华;邓展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胫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后膝关节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膝关节痛的临床观察,探讨膝关节痛的发生和病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1332例病例.所有病例在骨折愈合后均有一次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结果共有409例胫骨干骨折术后发生患侧膝关节痛;经髌韧带入路组膝关节痛发生率为31.9%,髌韧带旁入路组为28.9%.结论髌韧带旁入路不能减少胫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膝关节痛的发生.

    作者:仲飙;潘垚;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保守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经验

    目的评价保守治疗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保守治疗或辅以经皮斯氏针撬拨、斯氏针固定、螺钉固定跟骨骨折2年以上的97例患者,管型石膏固定64例(保守组);经皮斯氏针橇拨固定27例,螺钉固定6例(简单手术组).结果随访结果满意,其中优23例、良6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7%.2例在伤后1年左右因踝关节痛,行距跟关节融合术.结论虽然保守治疗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满意,但是临床需要有统一分型下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以进一步证明跟骨骨折是采用切开复位固定还是简单治疗.

    作者:吴韦;陈和胜;林研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比较

    有一些证据表明外科治疗,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或经皮穿针固定(不包括Kapandji穿针),其功能结果优于保守治疗.不过,仍需要大规模的研究和更长的随访来证实这些结论.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WO-1生物衍生骨支架与成骨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为进一步的体内试验提供基础研究.方法应用同种异体骨、Ⅰ型胶原及WO-1制备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取幼兔的颅顶骨成骨细胞,经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后,与WO-1生物衍生骨材料联合培养.通过扫描电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细胞与材料的粘附和增殖情况.结果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具有天然骨的三维结构;扫描电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均显示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生长良好.结论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梁军;杨志明;解慧琪;李秀群;罗静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甲根部以远的断指再植术:121指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甲根部以远的断指再植的方法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报告116例121指甲根部以远的断指再植,多数采用仅吻合一条指动脉和一条指神经,术后配合指端小切口放血和肝素钠湿敷.结果成活113指,失败8指,成活率近94%.结论只要远端指体完整且有可吻合的指动脉,甲根平面以远的手指完全或不完全离断伤,均应再植,同时吻合1~2条指神经,成活后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潘文泽;甘球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骨折的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

    骨折的治疗过程包括骨折的诊断、复位、固定与康复.不断发展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及AO骨折四项原则、骨折分型与治疗规范化、个性化等理念,使骨折治疗的疗效不断提高.骨折治疗不仅要考虑生物力学的因素,也要考虑到生物学的因素.而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在临床治疗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骨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既要掌握切开复位技术,也要掌握闭合复位技术,更要重视术后科学的康复指导.

    作者:张铁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腕骨运动学的研究现状

    腕骨运动学的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由初在尸体上的研究过渡到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活体研究.基于尸体上的研究植入不透X线的标记物或者经皮针状物,应用双平面的放射照相术,低频率磁场技术以及从CT图像进行骨的三维重建来跟踪每块腕骨的运动轨迹得到腕骨三维运动信息.基于活体上的研究主要应用CT扫描图像进行骨的三维重建及先进的配准技术来分析腕骨运动学.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大部分是一致的,即远排列腕骨为一功能整体,近排列腕骨各骨之间的活动度较大.在尸体上的研究创立了腕骨运动学的基础.活体上的研究与尸体上的研究相比,仅发现了近排腕骨间的较大非平面运动,而且有比较大的个体之间差异.由于这两种方法各存在其局限性,至今仍没有确立腕骨运动学的一个单一模型.本文综述了有关正常腕骨运动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伟正;徐永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CPC)强化股骨颈空心螺钉扭转刚度的研究

    目的评价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时添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CCPC)对骨质疏松股骨颈扭转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16具股骨上段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强化组和非强化组.非强化组进行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强化组在进行同样内固定前,先灌入CCPC,置两组标本于NJ-50B型扭转机上,测定扭转10°、30°、90°时的扭转刚度.结果CCPC强化可显著增大空心螺钉扭转刚度,扭转角度为10°时的力矩由灌注前的(5.59±0.27)N·m升至灌注后(5.85±0.26)N·m;扭转角度为30°时的力矩,由灌注前的(6.00±0.15)N·m升至(6.20±0.11)N·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压空心螺钉固定骨质疏松股骨颈时用CCPC强化能显著提高扭转刚度.

    作者: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曹飞;魏新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分类与关节镜下复位固定

    目前的桡骨远端骨折分类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没有详细描述关节面的解剖改变.基于CT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根据关节面骨块的数目,日本的土井一辉(Doi)教授将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分为3型,即2、3、4块型.此分类法简单但直观准确描述了关节面的结构改变,对关节镜操作非常实用.根据此分类,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的复位固定,以期达到关节面移位小于1mm的复位和固定效果.1992~2003年,91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接受关节镜手术,年龄21~79岁.其中42例为2块型,占46%;34例3块型,占37%;15例4块型,占17%.关节镜用于复位后检查14例,引导克氏针13例,辅助复位固定61例,其中4例改为开放复位内固定.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或钢板、钢板联合拉出钢丝或螺钉,6例单用克氏针,1例单用螺钉.长期的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与其它传统方法相比,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的复位固定可获得更好的关节活动度和握力.

    作者:陈国奋;土井一辉;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2年11月~2004年3月共31例Pilon骨折患者,男21例,女10例.其中22例为AO分型B型骨折,9例C1、C2型骨折.手术先由外固定架固定,电视透视下复位骨折;然后利用关节镜直视下撬拨关节面.利用经皮拉力钉固定骨片.结果随诊4~12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3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去除外固定架时间为4.6个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切口小、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少、固定牢固并且可以早期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影响较小等明显优势.

    作者:陶笙;刘玉杰;郭义柱;李众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急性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急性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的急症,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原则已有明确的认识和公认的结论.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早期诊断和外科处理的时机.本文对急性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物理诊断和仪器诊断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临床评估的一些误区,提出正确的监测原则.

    作者:秦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第二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大会纪要

    第二届全国创伤骨科大会就近年来创伤骨科新技术在国内应用进行了大量初期报告,对普及技术进行了长时间病例的总结.来稿数量及参会人数较上届有增加.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比较研究.大会延续了上届大会的成功经验,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张力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