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武雷;张振伟
目的通过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膝关节痛的临床观察,探讨膝关节痛的发生和病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1332例病例.所有病例在骨折愈合后均有一次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结果共有409例胫骨干骨折术后发生患侧膝关节痛;经髌韧带入路组膝关节痛发生率为31.9%,髌韧带旁入路组为28.9%.结论髌韧带旁入路不能减少胫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膝关节痛的发生.
作者:仲飙;潘垚;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2年11月~2004年3月共31例Pilon骨折患者,男21例,女10例.其中22例为AO分型B型骨折,9例C1、C2型骨折.手术先由外固定架固定,电视透视下复位骨折;然后利用关节镜直视下撬拨关节面.利用经皮拉力钉固定骨片.结果随诊4~12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3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去除外固定架时间为4.6个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关节镜结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切口小、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少、固定牢固并且可以早期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影响较小等明显优势.
作者:陶笙;刘玉杰;郭义柱;李众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以皮瓣覆盖下肢严重开放骨折的疗效,分析常见的并发症及手术时机.方法自1999年12月~2004年4月间,41例患者,42侧下肢,共43个皮瓣.Ⅲb型骨折38个肢体,Ⅲc型骨折2个肢体,足的截肢性损伤2个肢体.男34例,女7例,年龄14~75岁,平均38.3岁.损伤部位33例在胫骨,10例位于足和踝.创面面积4~450cm2(平均71cm2).本组病例受伤至皮瓣手术平均18.9d(3~43d),游离皮瓣31例(游离股薄肌皮瓣14例,游离背阔肌皮瓣8例,游离背阔肌加肋骨2例,游离腹直肌皮瓣7例),有蒂皮瓣12例(小腿外侧皮瓣9例,腓肠肌瓣2例,比目鱼肌肌瓣1例).结果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失败,骨不愈合4例(9.52%),26例患者术前创面细菌培养阳性,4例出现深部软组织感染(9.52%).我们将术前细菌培养呈阳性的患者和术前细菌培养呈阴性患者的手术时间做了比较,两组患者受伤至皮瓣手术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2.4d和8.33d,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倡合理使用抗菌素,早期覆盖创面及植骨.端-侧吻合是适用和安全的.
作者:温冰;Winston.Chew YC;Tan.BK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腕骨运动学的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由初在尸体上的研究过渡到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活体研究.基于尸体上的研究植入不透X线的标记物或者经皮针状物,应用双平面的放射照相术,低频率磁场技术以及从CT图像进行骨的三维重建来跟踪每块腕骨的运动轨迹得到腕骨三维运动信息.基于活体上的研究主要应用CT扫描图像进行骨的三维重建及先进的配准技术来分析腕骨运动学.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大部分是一致的,即远排列腕骨为一功能整体,近排列腕骨各骨之间的活动度较大.在尸体上的研究创立了腕骨运动学的基础.活体上的研究与尸体上的研究相比,仅发现了近排腕骨间的较大非平面运动,而且有比较大的个体之间差异.由于这两种方法各存在其局限性,至今仍没有确立腕骨运动学的一个单一模型.本文综述了有关正常腕骨运动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伟正;徐永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应用骨片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1年3月~2003年10月,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结果30例术后获3个月~2年随访.所有骨折均已骨性愈合,仅1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结论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效果确实.
作者:李敬中;郑晓明;向铮;黎华茂;郭振河;丁健;渠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分别利用骨运输术、一期清创+短缩肢体+截骨延长技术以及一期清创+短缩肢体+二期截骨延长技术治疗26例骨缺损的经验,探索肢体安全短缩的限度.方法在患肢上安放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对17例胫骨和2例股骨骨缺损5~22cm者行骨运输术.对5例胫骨干骨缺损小于5cm合并皮肤缺损及感染者和1例股骨干骨缺损4cm合并感染者行一期清创+短缩肢体+延长技术进行治疗.对2例胫骨缺损5cm和1例股骨干骨缺损4cm者合并感染的患者采用先一期清创+部分短缩肢体,术后继续短缩肢体,二期截骨延长恢复肢体的长度.截骨术后10~14d开始延长,每天4次,每天延长1mm.16例胫骨和2例股骨在远、近缺损端相遇后于骨缺损端行清创术和自体骨植骨术.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完全恢复,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在5例使用一期清创+短缩+延长法的胫骨缺损和1例行一期短缩+延长法的股骨缺损患者中,3例胫骨和1例股骨短缩至4cm时出现血管危象,立即恢复1cm长度后肢体远端血运恢复.术后第3天开始继续短缩肢体,每天4mm,每天4次.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4例胫骨缺损患者诉膝部疼痛.3例胫骨缺损患者出现马蹄内翻足.2例胫骨缺损患者出现下胫腓分离.结论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进行骨运输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谨慎使用短缩+延长技术.对于软组织有损伤的肢体一期短缩不应超过3cm,可以于术后第2天开始继续短缩,每天短缩4mm,每天4次,每次1mm.
作者:黄雷;谢明;王金辉;李兵;危杰;张树喜;李锦涛;王满宜;荣国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诱导的局部骨吸收及高钙血症动物模型特点.方法于小鼠颅骨注射PTHrP 9μg/10μL,每日2次.注射前、注射1d、注射3d、注射5d的不同时间内检测血钙水平;注射3d及5d的不同时间内取材,行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PTHrP 3d后出现高钙血症(>2.Ommol/L),维持3~6h,10h后下降[(1.50±0.10)mmol/L],正常水平为(1.11±0.09)mmol/L;注射PTHrP 5d后3h再次上升[(2.05±0.34)mmol/L],10h后下降[(1.50±0.16)mmol/L].骨吸收在注射3d后的24h明显[(6.839±1.974)mm2],注射5d后更为明显[(22.751±7.090)mm2].结论PTHrP诱导的局部骨吸收动物模型短取材时间以注射3d后的24h为宜,血钙水平的变化呈波动性变化.
作者:陶惠人;王全平;名井阳;吉川秀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按膝关节损伤功能评定指标对手术组35例和非手术组32例进行疗效评价,并用X2检验.结果手术组优良率91.4%,非手术组优良率62.5%.手术组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以手术为优.
作者:王军;许安荣;宋庆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移植早期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CFDB)、部分脱蛋白骨(PDPB)、部分脱钙骨(PDCB)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术后1、2、4周取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种材料移植早期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通过常规组织学检测观察4周时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以新鲜异种骨(FXB)和空白缺损为对照.结果三种材料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s比值在各个阶段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FX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4周时组织形态观察可见新骨贴附三种材料向缺损方向生长.结论三种材料移植早期未引起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且不影响新骨形成,可望用于修复骨缺损.
作者:李彦林;杨浩;韩睿;李世和;李林芝;赵晓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转染将pBLAST49-mVEGF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外源性VEGF在成骨细胞内的表达,及其对成骨细胞合成分泌骨钙素、Ⅰ型胶原的影响.结果pBLAST49-mVEGF基因转染组第1~5代细胞合成分泌骨钙素浓度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pBLAST49-mVEGF基因转染能促进成骨细胞生成骨钙素和合成Ⅰ型胶原的能力.
作者:钟刚;裴福兴;李胜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急性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的急症,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原则已有明确的认识和公认的结论.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早期诊断和外科处理的时机.本文对急性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物理诊断和仪器诊断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临床评估的一些误区,提出正确的监测原则.
作者:秦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支架材料复合,并种植到动物体内后的定位及成骨情况.方法分离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BMSCs,体外扩增后与猪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复合,植入裸鼠背部作为实验组,并以单纯材料植入作为对照组,8周后进行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检查及荧光检测.结果实验组移植物周围部成骨明显,GFP阳性细胞较多;中央部材料降解吸收,GFP阳性细胞少见.对照组成骨较少.结论BMSCs作为种子细胞参与了骨重建,同时GFP示踪是观测BMSCs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董世武;应大君;糜建红;刘光久;王廷华;羊惠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有一些证据表明外科治疗,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或经皮穿针固定(不包括Kapandji穿针),其功能结果优于保守治疗.不过,仍需要大规模的研究和更长的随访来证实这些结论.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报告使用手掌近侧小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自大、小鱼际纹交界处向远侧腕横纹做纵行切口,长2~2.5cm,直视下切开屈肌支持带,解除正中神经卡压.术后随访并与同期采用传统长切口的病例比较,观察小切口的疗效.结果随访病例19例30腕,其中小切口6例11腕,长切口13例19腕,它们在手指麻木、腕痛、握力及两点辨别觉改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时间以及术后瘢痕触痛、墩柱部疼痛等方面,前者优于后者.结论经手掌近侧小切口实施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较传统方法有更多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胜友;田光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测算尺神经分支的神经纤维数目和结缔组织面积等指标,计算各功能束组的纤维含量及比例,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手内肌功能的手术设计和估计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鲜尸体标本6具,分离尺神经及其分支,各分支取材,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横断面切片厚7μm,Loyez髓鞘染色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定量分析.测算各分支神经断面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截面积和神经干截面积,计算神经纤维数目,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所占比例.结果定量分析:尺神经分支有髓纤维总数为13648条,其中尺神经深支(支配手内肌)(3601±647)条,占26%;第四指间隙皮支(2327±609)条,占17%;小指尺侧皮支(2236±464)条,占16%;尺神经深支(支配手内肌)(3601±647)条,占26%;腕背支(2565±382)条,占19%;尺动脉支(418±210)条,占3%;尺侧腕屈肌远支(660±376)条,占5%;指深屈肌支(930±411)条,占7%;尺侧腕屈肌近支(914±223)条,占7%.结论手内肌功能束组是尺神经中主要的功能束组,采用束膜缝合法选择性修复,将减少所需移位神经纤维的数目.
作者:李绍光;顾立强;邵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保守治疗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保守治疗或辅以经皮斯氏针撬拨、斯氏针固定、螺钉固定跟骨骨折2年以上的97例患者,管型石膏固定64例(保守组);经皮斯氏针橇拨固定27例,螺钉固定6例(简单手术组).结果随访结果满意,其中优23例、良6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7%.2例在伤后1年左右因踝关节痛,行距跟关节融合术.结论虽然保守治疗或简单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满意,但是临床需要有统一分型下的前瞻性对比研究,以进一步证明跟骨骨折是采用切开复位固定还是简单治疗.
作者:吴韦;陈和胜;林研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国骨科起源于医学的两大支,即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孟继懋(北京)、牛惠生(上海)、方先之(天津)等人对中国现代骨科的创建作出了贡献.1937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组,198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立.中国骨科发展的主要成就包括断肢(指)再植、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指,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撕脱伤,国产关节置换假体的研制及关节置换技术,严重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与特发脊柱侧弯分类,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及骨巨细胞瘤的研究等.
作者:冯传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为骨折内固定提供一个新的手术技术.方法8例股骨颈骨折,术前Garden分型为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1例.术中牵引复位后,通过一次C臂机透视正侧位,即可在计算机导航下完成内固定.术后常规透视复查.结果8例病例全部在导航下完成空心钉的内固定,平均透视时间为15s,远远少于常规内固定所须的时间.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成功应用于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有效减少了手术中X射线的辐射,同时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可避免机械引导器的误差,随时反映操作的过程,使手术过程更方便、直观.
作者:俞超;孙月华;李华;戴克戎;王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3例66侧.术中进行自体骨移植17侧.结果63例患者中有58例60侧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7侧,良20侧,可9侧,差4侧.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5侧,骨干部骨不连1侧,腕管综合征1侧,创伤性骨关节炎2侧.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每一种方法应掌握好其适应证.
作者:张秋林;王秋根;纪方;王万宗;汤旭日;禹宝庆;陆晴友;唐昊;吴剑宏;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3年8月使用LCP内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4例.结果经过平均7.8个月的随访,优19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虽然理论上LCP具有比普通钢板更高的力学稳定性,但是临床上的初步应用未显示突出的优越性.
作者:周子强;梁伟国;吴劲风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