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e P.Hanson;Dan C.Norveu;陈国奋;顾立强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枢椎椎弓根骨折(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来收治的急性枢椎椎弓根骨折15例患者,其中Ⅰ型4例,Ⅱ型1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行颅骨牵引复位后用AO纯钛皮质骨螺钉经峡部固定枢椎椎弓根骨折.结果经12~60个月随访,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有6例D级和5例C级恢复至E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B级恢复至C级,1例B级恢复至D级,半年后复查X线骨折均愈合,复位良好,无椎动脉损伤及其它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早期枢椎椎弓根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且较少影响上颈椎功能.
作者:蒋洪涛;汤立新;宋应超;王丽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随访,对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骨折脱位的方法选择,术后功能和稳定性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探讨陈旧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1995~1999年间行前路手术治疗的42例陈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4.2年(3.5~7.2年).所有手术均为前方入路,均行植骨融合和钢板内固定.其中,22例单间隙融合,20例椎体次全切除.其中12例行自体髂骨植骨,30例行CHA植骨.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X片,CT及MRI了解骨折脱位情况,术后摄颈椎X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颈椎曲线恢复保持情况和内固定稳定性.对所有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计算其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功能的JOA评分均有改善,无术后症状恶化,无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发生.固定椎保持稳定,颈椎曲线得以保持,无明显植骨不愈合表现.1例双节段植骨患者头侧螺钉断裂,但植骨已融合.余者内固定均稳定.结论前路手术对治疗陈旧颈椎骨折脱位有较好的效果.严格掌握适应征,充分恢复伤椎高度及曲线,牢固的内固定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波;田伟;王永庆;王满宜;张贵林;刘波;刘德全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临床膈神经移位治疗产瘫节前损伤的疗效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16例,皆在全麻下行膈神经移位修复撕脱的臂丛神经,术后观察膈神经移位后患儿上肢功能恢复及呼吸功能情况.结果随访2~6年,按照Mallet评分标准评定膈神经移位功能恢复情况,优5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5%,3个月以内优良率80%.11例呼吸平稳;4例呼吸急促,术后1周平稳;1例发生肺炎,经治疗10余天后呼吸平稳.结论早期膈神经移位治疗产瘫节前损伤疗效满意,肥胖及体弱新生儿膈神经移位时需慎重,切取一侧膈神经对患儿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宫云霞;张咸中;张振伟;黄艳梅;杨涛;陈传煌;陶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薄层连续MRI扫描显示臂丛神经形态.方法采用1.5-TMRI(GE,Signa)对6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斜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确认其与周围组织解剖定位关系,并观察其走行和分支情况.结果所有志愿者的臂丛神经均得到了较好的显示,斜矢状位T2加权压脂可明显显示臂丛神经及部分神经束,特别是神经根出口处可以得到很好的显示.结论薄层连续MRI扫描可以显示臂丛神经的形态,可以提高其对臂丛损伤的诊断.
作者:张元智;顾立强;曾琼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应用跟骨解剖型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3年9月治疗的82例跟骨骨折的病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常规的X线检查和CT半冠状位扫描,根据骨折粉碎情况和移位程度决定治疗的方法.其中Sanders分型Ⅲ型36例和Ⅳ型9例,共有45例采用外侧L型切口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45例患者应用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手术基本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和宽度,术后切口感染3例,经治疗切口愈合.4例患者术后明显的距下关节炎,行二期跟距关节融合术.平均随访38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跟骨骨折的评分标准,优6例、良26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达71.1%.结论应用跟骨解剖型钢板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鹏;黄勇;耿立杰;吕夫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报告小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自2001年9月~2004年5月,运用小切口对74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结果切口长6.5~8.5cm.全髋置换平均手术时间80min,平均术中失血280mL,12h平均引流150mL;股骨头置换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术中失血150mL,术后平均引流100mL.术后平均8d出院,平均住院14d.术后未发现并发症.随访1~32个月,复查X线片未见人工关节松脱,患者可负重行走.结论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损伤组织少、感染机会低、医源性损伤少、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陈文治;王君鳌;葛洪庆;余宇峰;李想;邓晋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2个月~3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单.该方法扩大了小腿皮瓣面积,皮瓣血供可靠,提供了对于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方法.
作者:谭鸿;汪红;曾端;谢德;杨乐晋;黄道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严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2002年对24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了早期手术治疗,从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67h,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对损伤的颈椎节段实施复位、减压、固定和融合.结果失访2例,22例获得12~3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1例全瘫者中的2例无恢复外,其他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SIA分级平均提高1.8个等级,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严重颈脊髓损伤,早期实施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智;孙天胜;李京生;刘树清;任继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早期并发症的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总结616例的创伤患者,其中34例(5.5%)属于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创伤,相继于伤后2周内发生了各种并发症,通过对7种主要并发症的分布,分析其发生规律,早期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等.结果34例并发症有的单一发生,有的为多个同时发生,31例经积极预防和治疗获愈,治愈率为91.2%,3例死亡的病例都是由于早期抗休克不力,或治疗不及时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提高重度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高度重视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
作者:罗玉琛;游剑明;饶新;李建炜;肖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当前神经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着力研究雪旺细胞和生物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并将其与日益完善的显微外科技术结合起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水平.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行回顾,着重从组织工程方面阐述周围神经修复方法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张鹏;林立新;唐胜建;王成琪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从材料研制和临床应用的不同角度,探索骨诱导性Ca-P陶瓷在节段性负重骨缺损修复应用的可行性,摸索一套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法.方法将烧结温度为1250℃的HA/TCP陶瓷,制成直径18mm×30mm,中心直径4mm贯通的管状,在孔壁预成类骨磷灰石,辅与一定网孔结构的TC4网筒固定,修复家犬股骨中段30mm长节段性缺损.经ANSYS做应力分析,优化材料形态、结构设计,制作材料;实验动物应用,评价缺损骨形态恢复、功能重建、骨再生效果.结果经应力分析,修复家犬股骨所用陶瓷抗压强度9.057MPa,抗弯强度6.289MPa,TC4网筒壁厚0.3mm,力学性能较匹配.实验动物应用,术中形态恢复良好,术后2月功能重建,修复区骨再生形态、结构好;观察发现修复区骨增生明显,体积均大于原骨.结论应力分析与优化设计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骨诱导性Ca-P陶瓷及辅助固定装置,在节段性负重骨缺损修复中应用,可达到术中良好地恢复形态,术后及早地重建功能,实现骨缺损修复的主要目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包崇云;罗教明;王海力;谭言飞;徐金瑞;李伟;张兴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分析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陈旧骨折12例,新鲜骨折16例.21例合并多发创伤或多发骨折,24例为多节段骨折.根据AO骨折分类:B型12例,C型16例.手术治疗包括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13例(新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2例(陈旧10例,新鲜2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陈旧2例,新鲜1例).结果20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5个月.其中12例术前FrankelA级者无1例改善,非A级者4例有一级改善,4例无变化,无内固定失败.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为损伤外力强大,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多发伤合并率高.对不稳定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应尽量考虑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周方;陈仲强;刘忠军;田耘;姬洪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局部镇痛、抗痉挛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4~12月收治断指再植病例22例26指,随机分为L、M组,L组为对照组:采用目前术后常规镇痛方法;M组为试验组:采用局部镇痛、抗痉挛治疗.结果两组病例再植术后疼痛VAS评分有显著差异,M组明显低于L组,M组14例17指均成活,术后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L组8例9指成活8指,1指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失败.结论再植术后局部镇痛、抗痉挛方法镇痛效果良好、应用安全,对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具有良好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孙迎放;杜振翠;杨金章;张桂东;秦光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利用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与掌背动脉的终末支形成的指背动脉网,设计指固有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方法分别以近节及中节手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逆行切取掌背及指背皮瓣35例43指,修复位于近位指间关节或以远的皮肤缺损,对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损伤者,同时修复骨关节及肌腱等损伤.皮瓣大切取面积1.5cm×3.5cm.结果随访3~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两点辨别觉8~10mm,指间关节功能好.结论该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神经、血管蒂长、旋转弧大、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作者:田德虎;张英泽;赵民;张继春;韩久卉;赵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高龄患者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30例脊柱胸腰椎压缩骨折的高龄患者,年龄70~90岁,平均82.5岁,其中男27例,女3例;通过详细了解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CT及全身骨扫描,尤其是早期MRI检查均能明确诊断.结果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包括T112例,T1213例,L111例,L23例,L31例.首诊时1例漏诊,3例节段定位错误,后均明确诊断.患者均无神经症状.结论大部分高龄患者的脊柱压缩骨折通过详细分析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均可明确诊断,但对早期不明确病例,行MRI抑脂像和核素骨扫描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徐宏兵;孙常太;薛庆云;路奎元;黄公怡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的原因,探讨交锁髓内钉植骨固定治疗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短肢畸形的优缺点.方法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自体髂骨充填骨缺损区的术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短肢畸形12例,病例随访平均20个月.结果12例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2个月.肢体延长平均3.2cm.无主钉、锁钉弯曲、折断等内固定失败.结论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固定不牢固造成骨吸收所致.交锁髓内钉植骨固定合理可靠,是治疗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短肢畸形的较理想方法,但骨愈合缓慢.植骨应避免遗留骨缺损,负重时间应向后推迟.
作者:苗旭漫;吴其常;崔海峰;林延军;刘绍臣;朱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腰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研究历经四十年,已经有良好前景.长期沿习采用椎间盘摘除术和/或椎间融合术,常引起诸如下腰痛、腰椎不稳、脱位和邻椎代偿性退变等并发症.为了术后获得活动性腰椎和减少并发症,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变,是目前佳的措施.从各种假体的设计、病例选择、并发症和疗效对比,认为SBⅢCharit'e假体的疗效比较稳定.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16例,经髋外侧切口施行半髋置换5例,全髋置换11例.结果随访1~4年,在3~6周患者扶拐下地逐渐负重行走,3个月屈髋>90°,后伸髋>5°.6~12个月基本恢复伤前功能,生活自理,髋关节无疼痛,无假体松动、下沉现象,Harris评分平均91±3.4分.结论高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可以胜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一个无痛的髋关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明生;王明君;张长江;王君琛;杨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应用Scofix器械内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62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手术中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以提高复位效果及骨愈合质量.结果62例患者得到随访,X线及CT复查提示骨折复位率达90%以上,椎管内有效矢经、横经达到正常;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个月.结论该方法具有伤椎复位良好,符合骨愈合的生理要求,能有效地预防术后晚期椎体楔变,神经通道损伤小,利于功能恢复等优点.
作者:黄国忠;王新宇;黄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寻找一个短节段固定使难复性下颈椎脱位复位稳定的方法.方法从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治疗15例难复性下颈椎脱位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外伤超过4周,有facet关节的交锁.牵引下难以复位.我们通过后路关节突松解,棘突间用爱昔康1号线紧缩.前路椎间撑开人工骨植入,AO板内固定.结果所有15位患者通过后路关节松解,前路椎间撑开植人工骨,都得到满意的复位和良好的颈椎序列.结论通过后路关节松解联合前路椎间撑开复位使颈椎得到复位和序列.
作者:刘波;田伟;袁强;李勤;胡临;李志宇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