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谭鸿;汪红;曾端;谢德;杨乐晋;黄道海

关键词:皮瓣, 外踝上动脉, 腓浅神经, 足踝部
摘要: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2个月~3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单.该方法扩大了小腿皮瓣面积,皮瓣血供可靠,提供了对于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分析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陈旧骨折12例,新鲜骨折16例.21例合并多发创伤或多发骨折,24例为多节段骨折.根据AO骨折分类:B型12例,C型16例.手术治疗包括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13例(新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12例(陈旧10例,新鲜2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陈旧2例,新鲜1例).结果20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5个月.其中12例术前FrankelA级者无1例改善,非A级者4例有一级改善,4例无变化,无内固定失败.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为损伤外力强大,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多发伤合并率高.对不稳定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应尽量考虑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周方;陈仲强;刘忠军;田耘;姬洪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术式选择--前路固定与后路椎体截骨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内固定与后路椎体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9例伴有神经受损和后凸畸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固定19例,后路椎体截骨20例.前路固定组:平均年龄38.3岁(21~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3个月(2~16个月),术前后凸角平均25.2°(10°~43°).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年龄39.9岁(18~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6年(2个月~16年),术前后凸角平均27.6°(5°~60°).结果前路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4min(140~395min),平均出血为994mL(300~20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14.7°(0~35°),平均矫正10.5°(5°~16°).后路椎体截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83min(190~3950min),平均出血为1654mL(800~3800mL),术后平均后凸角为4.4°(-10°~30°),平均矫正23.2°(7°~40°).所有的不完全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都得到改善.结论后路椎体截骨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后凸矫正.

    作者:胡临;田伟;刘波;李勤;李志宇;袁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Scofix器械内固定加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62例分析

    目的总结应用Scofix器械内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62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手术中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以提高复位效果及骨愈合质量.结果62例患者得到随访,X线及CT复查提示骨折复位率达90%以上,椎管内有效矢经、横经达到正常;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个月.结论该方法具有伤椎复位良好,符合骨愈合的生理要求,能有效地预防术后晚期椎体楔变,神经通道损伤小,利于功能恢复等优点.

    作者:黄国忠;王新宇;黄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伸肘、膝位手法复位ū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

    目的介绍伸肘、膝位手法复位?形石膏槽板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方法四肢长骨骨折置于伸肘、膝位进行手法复位,同时应用长臂(腿)?形石膏槽板绷带固定于伸肘伸膝位.上肢骨折固定3~6周,下肢固定6~10周后去石膏,逐渐恢复关节屈曲活动.结果本组188例,一次性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173例,占96.2%,仅15例手法复位失败,改小切口手术复位有限内固定.全组经1~6年的随访,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肘(膝)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四肢长骨于伸肘、膝位置时,肘、膝关节各拮抗肌群力效达到互为平衡,有利于骨折复位与固定,符合生物接骨理念;?形石膏槽板设计合理、结构牢靠、勿需更换,能对骨折端维持稳定的固定效果,尤其适用儿童四肢闭合性骨折治疗.

    作者:陈荣生;林晓生;胡永生;林晓蓬;毛作华;梁锦峰;余旭辉;刘家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脊柱骨折和不稳定的固定手术

    目的讨论应用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辅助三维导航系统进行脊柱外科复杂结构的手术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7月,我们共施行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辅助三维导航下脊柱外科手术90例,其中各种骨折病例38例,施行椎弓根固定236枚.由于腰椎椎弓根较粗,术中透视比较容易,除非畸形明显,除正侧位X线片判断位置困难的病例外,均使用二维导航技术,其余使用三维导航技术.结果本组236枚螺钉术后均进行了CT检查,位置不满意4枚(1.7%),位置误差率0.23~0.56mm(导航仪自动计算);而过去应用单纯G型或C型臂透视下先后进行了272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有29枚(10.7%)位置不满意,相比之下,前者结果满意.结论计算机导航使得手术部位的确定变得简单、手术时间缩短、手术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作者:田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小切口运用

    目的报告小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自2001年9月~2004年5月,运用小切口对74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结果切口长6.5~8.5cm.全髋置换平均手术时间80min,平均术中失血280mL,12h平均引流150mL;股骨头置换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术中失血150mL,术后平均引流100mL.术后平均8d出院,平均住院14d.术后未发现并发症.随访1~32个月,复查X线片未见人工关节松脱,患者可负重行走.结论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损伤组织少、感染机会低、医源性损伤少、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陈文治;王君鳌;葛洪庆;余宇峰;李想;邓晋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应力分析与优化修复节段性负重骨缺损材料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材料研制和临床应用的不同角度,探索骨诱导性Ca-P陶瓷在节段性负重骨缺损修复应用的可行性,摸索一套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法.方法将烧结温度为1250℃的HA/TCP陶瓷,制成直径18mm×30mm,中心直径4mm贯通的管状,在孔壁预成类骨磷灰石,辅与一定网孔结构的TC4网筒固定,修复家犬股骨中段30mm长节段性缺损.经ANSYS做应力分析,优化材料形态、结构设计,制作材料;实验动物应用,评价缺损骨形态恢复、功能重建、骨再生效果.结果经应力分析,修复家犬股骨所用陶瓷抗压强度9.057MPa,抗弯强度6.289MPa,TC4网筒壁厚0.3mm,力学性能较匹配.实验动物应用,术中形态恢复良好,术后2月功能重建,修复区骨再生形态、结构好;观察发现修复区骨增生明显,体积均大于原骨.结论应力分析与优化设计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骨诱导性Ca-P陶瓷及辅助固定装置,在节段性负重骨缺损修复中应用,可达到术中良好地恢复形态,术后及早地重建功能,实现骨缺损修复的主要目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包崇云;罗教明;王海力;谭言飞;徐金瑞;李伟;张兴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颈椎屈曲牵张性损伤的前路手术复位与固定

    目的探讨利用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治疗颈椎屈曲牵张性(DF)损伤,总结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29例颈椎DF损伤病例,结合术前影像检查按Allen法评定损伤分期,按ASIA标准评定神经损伤程度.所有病例术前均未做牵引复位,采取早期(伤后72h内)颈前路脱位椎间撑开结合撬拨技术复位,再以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效果,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9例患者中2例DF1期,均无神经损伤;17例DF2期,10例不全性神经损伤,其余均不伴神经损伤;10例DF3期,2例不全性神经损伤,8例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前MRI检查显示6例合并椎间盘损伤(26%),其中DF2期2例,DF3期4例.所有DF2期与8例DF3期患者术中成功复位,2例DF3期改行后路复位.本组无发生手术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短期内加重现象.随访6~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颈椎DF损伤时采用前路减压,复位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恢复解剖序列,结合应用前路钢板,能取得良好疗效,尤其适用于DF1、2期损伤的病例.

    作者:赵剑;刘璠;潘丞中;赵敦炎;施红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组织隔离法与机械活动法在兔胫骨骨不连模型建立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组织隔离法与机械活动法在建立兔胫骨萎缩型与肥大型骨不连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体重为3~4.5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于胫骨中段截骨,两断端套接1cm硅胶管,单侧外固定器固定,保持两断端间距2mm,8周取出硅胶管,观察组织隔离法构建萎缩型骨不连模型的效果.B组于胫骨中段截骨后采用2枚1mm克氏针行髓内松动固定,被动活动断端200次/天,持续1个月,观察机械活动法构建肥大型骨不连模型的效果.结果A组中所有动物在硅胶管取出后4周,无1例断端出现骨愈合表现,X线片显示良好萎缩型骨不连的复制.B组中所有动物在6周内截骨端出现延迟愈合,部分伴有畸形,骨断端有大量肥大骨痂形成.结论硅胶管组织隔离法是复制兔胫骨萎缩型骨不连模型的有效方法,而采用被动机械活动复制兔胫骨肥大型骨不连模型的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征;郭霞;郑振耀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AF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目的分析和评估轴形内固定(A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AF内固定.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按Megerl法置钉常规摄定位X线片.42例中39例获得随访,平均21个月,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改善23.2°,压缩椎体高度均恢复40.2%,14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患者,12例有明显改进(2例FrankelA级无明显改善).结论AF钉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固定节段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胸腰椎骨折脱位后路减压和复位需要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

    作者:程银树;武进;汤瑞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早期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严重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2002年对24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了早期手术治疗,从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67h,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对损伤的颈椎节段实施复位、减压、固定和融合.结果失访2例,22例获得12~3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1例全瘫者中的2例无恢复外,其他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SIA分级平均提高1.8个等级,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严重颈脊髓损伤,早期实施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智;孙天胜;李京生;刘树清;任继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胫骨骨折--扩髓和不扩髓髓内钉比较

    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质量不高,因此很难得出一个结论,究竟是扩髓钉还是不扩髓钉的效果更好.这个报告提示:对于开放或闭合性胫骨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在骨愈合率和并发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建议对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更深入和详细的评价和分析研究.

    作者:Beate P.Hanson;Dan C.Norveu;陈国奋;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断指再植术后局部镇痛、抗痉挛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局部镇痛、抗痉挛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4~12月收治断指再植病例22例26指,随机分为L、M组,L组为对照组:采用目前术后常规镇痛方法;M组为试验组:采用局部镇痛、抗痉挛治疗.结果两组病例再植术后疼痛VAS评分有显著差异,M组明显低于L组,M组14例17指均成活,术后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L组8例9指成活8指,1指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失败.结论再植术后局部镇痛、抗痉挛方法镇痛效果良好、应用安全,对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具有良好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孙迎放;杜振翠;杨金章;张桂东;秦光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高龄患者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16例,经髋外侧切口施行半髋置换5例,全髋置换11例.结果随访1~4年,在3~6周患者扶拐下地逐渐负重行走,3个月屈髋>90°,后伸髋>5°.6~12个月基本恢复伤前功能,生活自理,髋关节无疼痛,无假体松动、下沉现象,Harris评分平均91±3.4分.结论高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可以胜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一个无痛的髋关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明生;王明君;张长江;王君琛;杨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进展

    脊柱外科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脊柱骨折治疗出现了理念上和方法上的变化.椎弓根螺钉等各种内固定的使用,上颈椎等复杂部位内固定的实现,固定的微创化,计算机导航技术使固定实现了准确化.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进步使得大量的脊柱骨折从保守治疗转为积极的手术治疗,患者的康复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但是新技术的使用不当也会给患者带来危害,在积极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如何规范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伤也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课题.

    作者:田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2个月~3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单.该方法扩大了小腿皮瓣面积,皮瓣血供可靠,提供了对于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方法.

    作者:谭鸿;汪红;曾端;谢德;杨乐晋;黄道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多发创伤的早期并发症及对策

    目的探讨多发伤早期并发症的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总结616例的创伤患者,其中34例(5.5%)属于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创伤,相继于伤后2周内发生了各种并发症,通过对7种主要并发症的分布,分析其发生规律,早期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等.结果34例并发症有的单一发生,有的为多个同时发生,31例经积极预防和治疗获愈,治愈率为91.2%,3例死亡的病例都是由于早期抗休克不力,或治疗不及时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提高重度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关键在于高度重视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

    作者:罗玉琛;游剑明;饶新;李建炜;肖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腰人工椎间盘的研究和临床进展

    腰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研究历经四十年,已经有良好前景.长期沿习采用椎间盘摘除术和/或椎间融合术,常引起诸如下腰痛、腰椎不稳、脱位和邻椎代偿性退变等并发症.为了术后获得活动性腰椎和减少并发症,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变,是目前佳的措施.从各种假体的设计、病例选择、并发症和疗效对比,认为SBⅢCharit'e假体的疗效比较稳定.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股骨骨折合并同侧髋臼骨折股骨头脱位的治疗

    目的分析总结股骨骨折合并同侧髋臼骨折股骨头脱位的治疗方法、效果及漏诊的教训.方法股骨骨折按AO分型,32-A型3例,32-B型2例,32-C2型1例,用交锁钉内固定;33-C3型1例,用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31-A2型2例,用DHS内固定.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后壁骨折8例,后壁后柱骨折1例,均采用钛合金重建钢板内固定.本组漏诊2例.结果9例随访13~38个月,平均22.4个月.按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疗效评定标准,优8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股骨骨折合并同侧髋臼骨折股骨头脱位受伤机制复杂、伤情重、合并伤多、易漏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赵汉民;吴敏刚;章锦辉;冯建威;李伟成;何勇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探索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结合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用脊柱内固定系统(TSRH)之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进行固定.该组患者涉及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及旋转的骨盆环变形,归于Tile分型的B类或C类骨盆损伤.11例患者均伴有前环损伤,其中9例予以加压钢板(smithnephew)内固定,余2例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结果7例患者垂直移位完全复位,9例旋转畸形纠正,未发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性并良好地维持了复位的效果.这一混合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及旋转损伤的骨盆环损伤有稳定的作用.

    作者:校佰平;徐荣明;李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