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近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变化的特点

张岗;张天增;钟仕久

关键词:火车创伤, 关节损伤, 创伤评分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快速列车所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的变化特点.方法集1997~2000年火车提速后10214例火车创伤中1 279例关节损伤病例,分析在特定条件下的致伤因素、损伤严重程度、损伤类型特点,经AIS-ISS评分证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提速后关节损伤发生率由提速前33.54%上升到34.12%,死亡率由28.88%上升到30.33%,多关节离断伤由19.84%上升到34.13%,开放性关节损伤由31.71%上升到63.65%,关节离断伤的死亡率由21.19%上升到49.07%.结论火车创伤无疑是十分严重的损伤,多发伤率远高于其他损伤,治疗棘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PD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PDGF与IGF-Ⅰ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兔成骨细胞分别与PDGF(10ng/ml),IGF-Ⅰ(100ng/ml),PDGF(10ng/ml)+IGF-Ⅰ(100ng/ml)共同培养,于1、3、5d分别进行3H-TdR、3H-Proline的掺入量以及碱性磷酸酶合成量的检测.结果PDGF与IGF-1联合应用对3H-TdR、3H-Proline的掺入量与单独使用因子组、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DGF与IGF-1联合应用对碱性磷酸酶合成量与对照组、PDGF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IGF-1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PDGF与IGF-Ⅰ联合应用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DNA、胶原蛋白、碱性磷酸酶的合成,对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功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陈艺新;郭涛;尹培荣;陈雄德;吴承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张增方;娄宏亮;孙伟;杜建春;朱朝晖;张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出血的止血研究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部分断裂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创伤法制成60头猪共60条股动脉的部分破裂,按照保护剂止血使用前是否擦拭伤口及是否辅助止血,分别建立擦拭或不擦拭伤口的止血带法模型、指压法模型和直接喷保护剂法模型等6种止血模型,每种模型均制作10个.术后12h内观察动脉压、心率、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计算每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结果①使用止血带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90%,而不擦拭伤口者为40%;②使用指压法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30%,不擦拭者为20%;③直接喷保护剂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10%,而不擦拭伤口为0.结论对于猪股动脉部分断裂者,采用先扎止血带暂时止血,擦拭伤口后再喷洒保护剂,10min后放松止血带的止血方法成功率高,是首选的止血方法.

    作者:孙鸿涛;裴国献;王运斗;胡罢生;黄爱文;魏宽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拇外展功能重建不同术式的比较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解剖型钢板在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2月以来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39例,用Link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获7~26个月随访.结果解剖复位31例,接近解剖复位8例;3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24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9.74%.结论Link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唐本森;向阳;尹培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面临的一大挑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可用来修补骨缺损.羟基磷灰石作为充填材料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而修复骨缺损,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骨诱导性能.研究具有诱导成骨和传导成骨活性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评述了近几年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文胜;蒋电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二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CPC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生物连接可达到生物机械固定的目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郝勇;曹国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研究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对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SF椎弓根内固定器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对其复位效果、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获平均36个月的随访,复位率95.6%,植骨融合率97.1%,临床优良率94.1%.结论SF椎弓根内固定器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作者:徐卫袁;朱贤;洪天禄;孙俊英;唐天驷;董天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胫骨平台骨折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52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拨复位,植骨后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坚强固定.结果52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随访47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按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膝关节轴线、关节稳定性及骨折复位综合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者41例(87.24%),可及差6例(12.7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早期膝关节功能练习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新志;郑之和;韩庆斌;黄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

    目的研究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缺损大小3cm×4cm~8cm×11cm.结果有1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3例外形臃肿,但均恢复正常的劳动.结论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血管恒定,变异小,不牺牲主要血管,蒂部可有足够的长度,可恢复局部的皮肤感觉,操作安全,供区不残留功能障碍,是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加宽;姜佩珠;葛卫宝;魏俊贤;杨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温高湿环境猪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的初步观察及细菌学分析

    目的初步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不同初期外科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建立猪双后肢火器伤动物模型并立即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分别于伤后3h和4h进行外科处理.每一处理时限均分为一期闭合组(组1:8只,16肢)和开放引流组(组2:6只,12肢)两组.分别观察每一时限下,两种不同外科处理前及处理后8h、24h、48h、72h、1周时血中白细胞数、伤道壁组织细菌数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在伤后3h处理时限下,两种外科处理前后的各时间点白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外科处理后组1的细菌数低于组2且渗出较少,除两组中有个别肢体有少量干性脓苔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征象;组1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组2(P<0.05)且瘢痕形成小.在伤后4h处理时限下,外科处理后1周前的白细胞数和细菌数两组均无差别,致1周时组1要明显高于组2(P<0.05);组1有4肢伤口发生感染,而组2只1肢有少量脓苔样分泌物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发生;伤口愈合时间两组已无差别.结论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猪肢体火器伤在伤后3h内采用一期闭合处理效果较好,但应考虑到实验与实战环境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在延长较短的处理时限后就会使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因此,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即使受伤时间极短,若要采用较为积极的清创缝合时,应充分考虑伤口的污染及组织损伤程度、受伤部位以及伤员全身因素的影响,一期闭合处理仅适合于某些少数情况.而单纯的切开(减压)、开放引流处理在3h、4h两个时限均无明显感染,显示其疗效更为稳定、可靠,应是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中较为理想的基本方法.

    作者:张敬良;裴国献;张洪涛;郑晓勇;孙鸿涛;罗炳德;耿穗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救治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作者:田利华;刘谨文;高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acute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ATS)的临床特点.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诊治7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患者:1例症状轻者行保守治疗,其余6例滑脱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7例获1~11年,平均5年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与峡部崩裂滑脱相比,ATS伴软组织损伤与峡部骨折或小关节突骨折,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作者:姜为民;周峰;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髁间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价值.方法自1995年7月~2001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普通钢板、95°角钢板、DCS或髁部支撑钢板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32例.根据AO/ASIF分类,C1型13例,C2型10例,C3型9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内固定效果.结果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7年,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优14例,良9例,差4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孔德奇;朱文雄;李健;肖祥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体手移植术的麻醉管理与术后镇痛

    目的探讨气管内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用于异体手移植术的安全性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效果.方法3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病人全身情况分级)Ⅰ级4只手缺失行异体手移植的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加C7~T1连续硬膜外阻滞,术中观察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oxygen,SpO2),潮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O2,ETCO2)及血气的变化.术后行PCEA,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s,VAS)评估.结果术中ABP、CVP、SpO2、ETCO2以及血气均无明显改变,术后72hVAS 0~3分.结论全麻加硬膜外阻滞能维持术中内环境的稳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异体手移植手术;术后PCEA镇痛效果好,有利于康复.

    作者:邓荣建;史永胜;徐建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48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8例、NeerⅢ型骨折26例、NeerⅣ型骨折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分别行开放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38例)和肱骨头假体置换术(10例).术后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9~24个月.患肩无明显疼痛,患肩关节上举、内旋、外旋,完成五项日常生活能力,总体恢复满意.结论对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NeerⅢ、Ⅳ型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而NeerⅣ型骨折以假体置换术为佳.

    作者:陆晴友;王秋根;张秋林;唐昊;吴剑宏;王万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股骨颈骨折并股骨头前脱位至盆腔1例

    患者,男性,51岁,左侧髋部跌伤后疼痛,畸形,功能障碍5个月,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下肢内收,外旋,缩短畸形,经拍片示股骨颈骨折,骨密度降低,髋臼完整,股骨头位于盆腔(图1).

    作者:宋斌;谭本玉;柳远春;梅向东;史永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过举肩顶法整复肩关节脱位26例

    自1996年4月以来,采用过举肩顶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效果理想可靠,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景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早期治疗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139例确诊为TLBF患者,分为两组:非手术治疗组47例,采用卧硬板床及石膏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组92例,采用椎体钢板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损伤分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年2个月,平均脊椎后突角:术前23.5°,术后8.5°;中柱后突程度:术前25%~85%(平均33%),术后0~53%(平均12%);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45%,术后恢复平均85%;椎管狭窄程度:术前30%~85%(平均55%),术后0~50%(平均20%);随访神经功能恢复到E级的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两组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1).结论伴有或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损害,尤其是伴有较严重后柱损伤的TLBF均不稳定,均应尽早手术.

    作者:张康乐;蔡国平;刘德昌;熊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DLLA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适应证和经验教训.方法使用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制成的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58例.切开复位后1~4枚螺钉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54例147枚螺钉.全部骨折无移位,均愈合良好,无细菌感染.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月(3~28月),根据国内王栋梁等综合功能评估标准,优良率达96.3%.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操作简单,效果理想.只要手术时机恰当,术中精细操作,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并发症也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李进;杨述华;杜靖远;邵增务;肖宝钧;杨操;许伟华;刘国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