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涛;裴国献;王运斗;胡罢生;黄爱文;魏宽海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机体应激性变化特点,进一步了解这一特殊环境下火器伤机体及局部组织损伤变化规律.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两组,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致伤后分别给予相应气候条件处理,于0、2、4、6、8、12、24h抽取外周血,检测皮质醇与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结果伤前及伤后即刻两组动物外周血皮质醇与胰高血糖素含量无差别;伤后4h以内二者均呈上升趋势;4h后高温高湿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常温常湿组.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因素与火器伤因素同时作用后机体应激变化更为显著,与机体及局部组织损伤情况一致.
作者:张洪涛;裴国献;张敬良;孙鸿涛;王运斗;顾立强;胡罢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张增方;娄宏亮;孙伟;杜建春;朱朝晖;张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报告手术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2年2月,对14例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经内、外侧或联合入路,保留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和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挛缩的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配合康复理疗.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术后平均大伸展度为7.9°,平均大屈曲度为110.7°.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关节不稳,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3例,中9例,差2例;术后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适时手术松解及术后康复有利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鲍琨;姜佩珠;于晓雯;陈东;马燕红;曾炳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收治46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按改良的Gustilo分类法Ⅰ型12例,Ⅱ型9例,ⅢA型6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全部患者均急诊行清创术及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创面均给予一期缝合,但有2例另行减长切口、二期缝合.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创面愈合情况:一期愈合36例,坏死组织再次清创术后行自体植皮术6例,骨外露以比目鱼肌肌瓣覆盖后行自体植皮术1例.骨折愈合情况:正常愈合39例,6例延迟愈合(ⅢB 4例,ⅢC 2例).本组中有4例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ⅢB 1例,ⅢC 3例),经用抗菌素及局部加强换药后治愈,无骨髓炎病例发生.结论对于Ⅰ、Ⅱ及ⅢA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患者,若病程短、生命体征平稳,急诊行清创及交锁髓内钉固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新潮;徐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作者:田利华;刘谨文;高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颈椎创伤与疾病2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骨折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颈椎肿瘤2例.结果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3年5个月,平均1.5年,21例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95.5%),1例不融合(4.5%).无钛板松动断裂、移位,亦无植骨块脱出压迫食道.术后除1例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者,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86.1%.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作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清汉;苑壮;马希峰;张明生;高嵩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二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CPC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生物连接可达到生物机械固定的目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郝勇;曹国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缺损大小3cm×4cm~8cm×11cm.结果有1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3例外形臃肿,但均恢复正常的劳动.结论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血管恒定,变异小,不牺牲主要血管,蒂部可有足够的长度,可恢复局部的皮肤感觉,操作安全,供区不残留功能障碍,是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加宽;姜佩珠;葛卫宝;魏俊贤;杨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1岁,左侧髋部跌伤后疼痛,畸形,功能障碍5个月,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下肢内收,外旋,缩短畸形,经拍片示股骨颈骨折,骨密度降低,髋臼完整,股骨头位于盆腔(图1).
作者:宋斌;谭本玉;柳远春;梅向东;史永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2月以来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39例,用Link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获7~26个月随访.结果解剖复位31例,接近解剖复位8例;3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24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9.74%.结论Link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唐本森;向阳;尹培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52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拨复位,植骨后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坚强固定.结果52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随访47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按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膝关节轴线、关节稳定性及骨折复位综合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者41例(87.24%),可及差6例(12.7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早期膝关节功能练习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新志;郑之和;韩庆斌;黄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股骨髁间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价值.方法自1995年7月~2001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普通钢板、95°角钢板、DCS或髁部支撑钢板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32例.根据AO/ASIF分类,C1型13例,C2型10例,C3型9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内固定效果.结果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7年,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优14例,良9例,差4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孔德奇;朱文雄;李健;肖祥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湿热环境下枪伤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与血清酶变化关系,探讨血清酶对评价损伤的意义.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湿热环境(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分别于火器伤后0、2、4、6、8、12、24h取伤道局部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并同时抽取外周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两组伤道病理变化呈逐渐恶化趋势,湿热环境组伤后4~8h病理变化明显,常温常湿组8~12h病理变化明显;两组AKP、LDH、CK含量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HHE组较NE组变化提前且各酶含量升高趋势显著.结论湿热环境因素与枪伤因素同时作用后组织损伤更为严重,组织释放酶含量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一致.
作者:张洪涛;裴国献;张敬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髋臼后壁骨折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7具骨盆的14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面积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纵向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导致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方面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作者:倪善军;孙俊英;王以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acute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ATS)的临床特点.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诊治7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患者:1例症状轻者行保守治疗,其余6例滑脱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7例获1~11年,平均5年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与峡部崩裂滑脱相比,ATS伴软组织损伤与峡部骨折或小关节突骨折,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作者:姜为民;周峰;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6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持续治疗7d,维持40kPa负压.结果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切开减压创面肉芽生长新鲜,无1例发生创面感染.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迅速彻底对骨筋膜室减压,避免创面污染,工作量小,患者痛苦小.
作者:王洪;罗怀灿;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朱通伯;孟春庆;刘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面临的一大挑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可用来修补骨缺损.羟基磷灰石作为充填材料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而修复骨缺损,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骨诱导性能.研究具有诱导成骨和传导成骨活性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评述了近几年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文胜;蒋电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预防.方法自1988年8月~1999年7月共收治胫骨疲劳性骨折66例,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X线分型,分别用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优50例,良1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性损伤过程,掌握该病分型特点以确保对该病实施早期诊治,制定科学合理的军训计划对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宏贤;姜世平;徐谦;林道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及移植特点,比较小隐静脉结扎与否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11例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其中3例术中结扎小隐静脉.皮瓣均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结果11例皮瓣均成活,5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皮下组织液化.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结扎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无明显影响.切取皮瓣上界不超过小腿后部中上1/3处,两侧不超过侧中线;皮瓣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及细致的显微外科操作,均是保证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荣文;郭炜;崔鲁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