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组织学研究

滕海军;周跃;初同伟;郝勇;曹国永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磷酸钙骨水泥
摘要: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二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CPC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生物连接可达到生物机械固定的目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工程化肌腱与正常肌腱力学强度比较

    目的比较组织工程化肌腱与正常肌腱的力学强度,为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肌腱缺损提供理论参数.方法以鸡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鸡的趾腱鞘区形成肌腱组织.观察8、12、14周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采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正常肌腱与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大单轴抗拉力及应力-应变曲线.结果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形成的肌腱组织在术后12周其大抗拉力可达到正常肌腱组织的63%,14周可达到正常肌腱组织的74%.应力-应变曲线显示二者拉弹性模量在趾区无统计学差异.随时间推移PGA逐渐降解,胶原纤维排列逐渐与正常肌腱相似.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腱鞘区构建的肌腱组织在生物力学性能上能满足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作者:刘永涛;商庆新;曹谊林;钟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闭合性创伤继发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从19.7%~46%不等,并发现椎动脉损伤与单侧小关节移位、横突孔内有骨折片(即横突孔粉碎性骨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旋转暴力可能是引起椎动脉阻塞的重要因素.椎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晕厥、吞咽困难以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诊断椎动脉损伤的无创检查,且易于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对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颅外血循环MRA检查,只有当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时才考虑传统的血管造影.溶栓治疗对减低神经并发症及促进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当患者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动脉介入影像学失败时才行手术治疗,外科暴露复杂并需对局部解剖知识非常了解.

    作者:李超;倪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过举肩顶法整复肩关节脱位26例

    自1996年4月以来,采用过举肩顶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效果理想可靠,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景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拇外展功能重建不同术式的比较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股骨颈骨折并股骨头前脱位至盆腔1例

    患者,男性,51岁,左侧髋部跌伤后疼痛,畸形,功能障碍5个月,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下肢内收,外旋,缩短畸形,经拍片示股骨颈骨折,骨密度降低,髋臼完整,股骨头位于盆腔(图1).

    作者:宋斌;谭本玉;柳远春;梅向东;史永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视特殊环境条件下肢体战创伤的救治研究

    高原、寒区、热区、沙漠、海岛等特殊环境不同于一般陆地的常温环境,将会对战创伤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气象特点将导致战创伤后不同的伤情变化、机体反应与转归,其临床处理亦截然不同,临床不宜以单一的陆地常温环境下的战创伤处理原则作为一切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处理准则与标准.重视并积极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战创伤救治研究,旨在探寻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不同伤情特点与变化规律、不同的初期外科处理方法与救治措施,从而提高特殊环境下的战创伤救治水平.本文重点叙述了不同环境下战创伤有着不同的局部与全身损伤特点与变化规律;强调了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救治研究的重点.

    作者:裴国献;张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DLLA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适应证和经验教训.方法使用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制成的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58例.切开复位后1~4枚螺钉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54例147枚螺钉.全部骨折无移位,均愈合良好,无细菌感染.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月(3~28月),根据国内王栋梁等综合功能评估标准,优良率达96.3%.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操作简单,效果理想.只要手术时机恰当,术中精细操作,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并发症也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李进;杨述华;杜靖远;邵增务;肖宝钧;杨操;许伟华;刘国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外伤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本院就诊的手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本行政区手外伤病例的构成、发病特点和社会影响及意义.方法对2001年7月~200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664例急诊和住院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作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手外伤患者占本院同期就诊患者的3.56‰,以男性20~40岁青年居多,工伤占76.0%,开放性损伤占95.3%,手指损伤占74.2%,工伤患者中私营企业员工占68.0%.结论本组手外伤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主要是私营企业的员工,与机器设备差、无安全保护措施、无熟练专业技能、劳动强度大等因素有关,手外伤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很大损失,应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积极预防手外伤的发生.

    作者:王利;朱小弟;李文庆;宫云霞;王文胜;陈传煌;邵明;盖炼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顺行肱骨交锁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桡神经一过性损伤.结论顺行肱骨交锁钉交锁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还有减少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减少创伤,肘关节功能不受明显限制等优点.

    作者:刘新宇;刘培来;薛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诊治及预防

    目的探讨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预防.方法自1988年8月~1999年7月共收治胫骨疲劳性骨折66例,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X线分型,分别用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优50例,良1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性损伤过程,掌握该病分型特点以确保对该病实施早期诊治,制定科学合理的军训计划对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宏贤;姜世平;徐谦;林道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估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8~2001年,我们对31例T11~L2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8岁.有或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压缩骨折21例,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截瘫6例,爆裂性骨折伴完全截瘫4例.术前和术后均行X片和CT检查.术后通过平均2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观察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的情况.CT和X片评估标准包括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和椎管内占位的比例.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的植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的失败或因疼痛原因需要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平均4个月出现骨折的愈合和放射学的稳定性.术前平均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椎管内占位的比例分别为25°,42%,37%,术后1周平均为9°,10%、13%,术后2年平均为11°,13%、11%.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缺乏后方脊柱完整性的情况下,它仍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从而维持良好的三柱稳定性.

    作者:杨明连;王东;黄承;许猛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影响的平面有限元计算分析和光弹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有限元和光弹的实验方法,研究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膝关节影像资料在Super-Sap软件上建立平面有限元模型,在内翻30°~外翻30°之间,按每2°加载受力,计算模型中各节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按膝关节弹性模量,制成各种膝关节畸形的环氧树脂模型,加载后置于偏振光场中观察应力光图.结果①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均为压应力.②膝内翻:内翻12°~18°开始显著变化,应力集中于胫骨平台内侧.③膝外翻:角度逐渐增加,外翻20°后应力显著变化,集中于外侧胫骨平台.结论膝内翻12°和膝外翻20°为膝关节应力集中的临界角度.

    作者:郑明;林凤飞;林朝晖;肖莉莉;林葆凯;陈日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近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变化的特点

    目的探讨与分析快速列车所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的变化特点.方法集1997~2000年火车提速后10214例火车创伤中1 279例关节损伤病例,分析在特定条件下的致伤因素、损伤严重程度、损伤类型特点,经AIS-ISS评分证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提速后关节损伤发生率由提速前33.54%上升到34.12%,死亡率由28.88%上升到30.33%,多关节离断伤由19.84%上升到34.13%,开放性关节损伤由31.71%上升到63.65%,关节离断伤的死亡率由21.19%上升到49.07%.结论火车创伤无疑是十分严重的损伤,多发伤率远高于其他损伤,治疗棘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岗;张天增;钟仕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骨折的技术及初步报告

    目的报告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综述,介绍LISS的相关技术.方法5例男性,29~78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股骨干远段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胫骨平台及上段骨折2例,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1例,分别应用股骨远侧LISS或胫骨近侧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3例实施微创内固定,2例扩大切口处理合并损伤或植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观察l~3月,4例膝关节屈伸范围达120°;1例为60°,术后2个月膝周围出现异位骨化.结论LISS对单处股骨远侧或胫骨近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也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股骨干远段骨折的治疗,但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必须植骨者则需扩大切口,仍有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的并发症出现.

    作者:顾立强;王大平;相大勇;曾国庆;裴国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湿热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皮质醇与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机体应激性变化特点,进一步了解这一特殊环境下火器伤机体及局部组织损伤变化规律.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两组,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致伤后分别给予相应气候条件处理,于0、2、4、6、8、12、24h抽取外周血,检测皮质醇与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结果伤前及伤后即刻两组动物外周血皮质醇与胰高血糖素含量无差别;伤后4h以内二者均呈上升趋势;4h后高温高湿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常温常湿组.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因素与火器伤因素同时作用后机体应激变化更为显著,与机体及局部组织损伤情况一致.

    作者:张洪涛;裴国献;张敬良;孙鸿涛;王运斗;顾立强;胡罢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解剖型钢板在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2月以来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39例,用Link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获7~26个月随访.结果解剖复位31例,接近解剖复位8例;3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24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9.74%.结论Link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唐本森;向阳;尹培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acute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ATS)的临床特点.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诊治7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患者:1例症状轻者行保守治疗,其余6例滑脱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7例获1~11年,平均5年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与峡部崩裂滑脱相比,ATS伴软组织损伤与峡部骨折或小关节突骨折,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作者:姜为民;周峰;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拇短展肌肌力定量测定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客观、量化的拇短展肌肌力评判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化微型便携式肌力测定仪对101例(162只手)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测定.其中女77例、男24例.年龄20~5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肌力测定,其中62只手在术后6周再次测定.结果44%的患者具有拇短展肌肌力减弱,其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01).部分年龄组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术后差异具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拇短展肌肌力定量测定是判断腕管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疗效的一个良好的客观指标.

    作者:刘璠;H.Kirk Watson;Lois Carlso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面临的一大挑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可用来修补骨缺损.羟基磷灰石作为充填材料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而修复骨缺损,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骨诱导性能.研究具有诱导成骨和传导成骨活性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评述了近几年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文胜;蒋电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颈椎创伤与疾病2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骨折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颈椎肿瘤2例.结果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3年5个月,平均1.5年,21例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95.5%),1例不融合(4.5%).无钛板松动断裂、移位,亦无植骨块脱出压迫食道.术后除1例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者,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86.1%.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作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清汉;苑壮;马希峰;张明生;高嵩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