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

张增方;娄宏亮;孙伟;杜建春;朱朝晖;张鑫

关键词:指背动脉, 皮瓣, 修复, 缺损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平台骨折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52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拨复位,植骨后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坚强固定.结果52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随访47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按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膝关节轴线、关节稳定性及骨折复位综合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者41例(87.24%),可及差6例(12.7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早期膝关节功能练习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新志;郑之和;韩庆斌;黄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46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收治46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按改良的Gustilo分类法Ⅰ型12例,Ⅱ型9例,ⅢA型6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全部患者均急诊行清创术及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创面均给予一期缝合,但有2例另行减长切口、二期缝合.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创面愈合情况:一期愈合36例,坏死组织再次清创术后行自体植皮术6例,骨外露以比目鱼肌肌瓣覆盖后行自体植皮术1例.骨折愈合情况:正常愈合39例,6例延迟愈合(ⅢB 4例,ⅢC 2例).本组中有4例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ⅢB 1例,ⅢC 3例),经用抗菌素及局部加强换药后治愈,无骨髓炎病例发生.结论对于Ⅰ、Ⅱ及ⅢA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患者,若病程短、生命体征平稳,急诊行清创及交锁髓内钉固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新潮;徐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DLLA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适应证和经验教训.方法使用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制成的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58例.切开复位后1~4枚螺钉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54例147枚螺钉.全部骨折无移位,均愈合良好,无细菌感染.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月(3~28月),根据国内王栋梁等综合功能评估标准,优良率达96.3%.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操作简单,效果理想.只要手术时机恰当,术中精细操作,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并发症也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李进;杨述华;杜靖远;邵增务;肖宝钧;杨操;许伟华;刘国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影响的平面有限元计算分析和光弹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有限元和光弹的实验方法,研究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膝关节影像资料在Super-Sap软件上建立平面有限元模型,在内翻30°~外翻30°之间,按每2°加载受力,计算模型中各节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按膝关节弹性模量,制成各种膝关节畸形的环氧树脂模型,加载后置于偏振光场中观察应力光图.结果①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均为压应力.②膝内翻:内翻12°~18°开始显著变化,应力集中于胫骨平台内侧.③膝外翻:角度逐渐增加,外翻20°后应力显著变化,集中于外侧胫骨平台.结论膝内翻12°和膝外翻20°为膝关节应力集中的临界角度.

    作者:郑明;林凤飞;林朝晖;肖莉莉;林葆凯;陈日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PD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PDGF与IGF-Ⅰ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兔成骨细胞分别与PDGF(10ng/ml),IGF-Ⅰ(100ng/ml),PDGF(10ng/ml)+IGF-Ⅰ(100ng/ml)共同培养,于1、3、5d分别进行3H-TdR、3H-Proline的掺入量以及碱性磷酸酶合成量的检测.结果PDGF与IGF-1联合应用对3H-TdR、3H-Proline的掺入量与单独使用因子组、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DGF与IGF-1联合应用对碱性磷酸酶合成量与对照组、PDGF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IGF-1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PDGF与IGF-Ⅰ联合应用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DNA、胶原蛋白、碱性磷酸酶的合成,对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功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陈艺新;郭涛;尹培荣;陈雄德;吴承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髋臼后壁骨折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7具骨盆的14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面积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纵向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导致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方面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作者:倪善军;孙俊英;王以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张增方;娄宏亮;孙伟;杜建春;朱朝晖;张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二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CPC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生物连接可达到生物机械固定的目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郝勇;曹国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闭合性创伤继发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从19.7%~46%不等,并发现椎动脉损伤与单侧小关节移位、横突孔内有骨折片(即横突孔粉碎性骨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旋转暴力可能是引起椎动脉阻塞的重要因素.椎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晕厥、吞咽困难以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诊断椎动脉损伤的无创检查,且易于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对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颅外血循环MRA检查,只有当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时才考虑传统的血管造影.溶栓治疗对减低神经并发症及促进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当患者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动脉介入影像学失败时才行手术治疗,外科暴露复杂并需对局部解剖知识非常了解.

    作者:李超;倪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视特殊环境条件下肢体战创伤的救治研究

    高原、寒区、热区、沙漠、海岛等特殊环境不同于一般陆地的常温环境,将会对战创伤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气象特点将导致战创伤后不同的伤情变化、机体反应与转归,其临床处理亦截然不同,临床不宜以单一的陆地常温环境下的战创伤处理原则作为一切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处理准则与标准.重视并积极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战创伤救治研究,旨在探寻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不同伤情特点与变化规律、不同的初期外科处理方法与救治措施,从而提高特殊环境下的战创伤救治水平.本文重点叙述了不同环境下战创伤有着不同的局部与全身损伤特点与变化规律;强调了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救治研究的重点.

    作者:裴国献;张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髁间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价值.方法自1995年7月~2001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普通钢板、95°角钢板、DCS或髁部支撑钢板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骨折32例.根据AO/ASIF分类,C1型13例,C2型10例,C3型9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内固定效果.结果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7年,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优14例,良9例,差4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孔德奇;朱文雄;李健;肖祥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救治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作者:田利华;刘谨文;高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化肌腱与正常肌腱力学强度比较

    目的比较组织工程化肌腱与正常肌腱的力学强度,为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肌腱缺损提供理论参数.方法以鸡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鸡的趾腱鞘区形成肌腱组织.观察8、12、14周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采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正常肌腱与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大单轴抗拉力及应力-应变曲线.结果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形成的肌腱组织在术后12周其大抗拉力可达到正常肌腱组织的63%,14周可达到正常肌腱组织的74%.应力-应变曲线显示二者拉弹性模量在趾区无统计学差异.随时间推移PGA逐渐降解,胶原纤维排列逐渐与正常肌腱相似.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腱鞘区构建的肌腱组织在生物力学性能上能满足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作者:刘永涛;商庆新;曹谊林;钟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骨折的技术及初步报告

    目的报告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综述,介绍LISS的相关技术.方法5例男性,29~78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股骨干远段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胫骨平台及上段骨折2例,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1例,分别应用股骨远侧LISS或胫骨近侧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3例实施微创内固定,2例扩大切口处理合并损伤或植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观察l~3月,4例膝关节屈伸范围达120°;1例为60°,术后2个月膝周围出现异位骨化.结论LISS对单处股骨远侧或胫骨近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也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股骨干远段骨折的治疗,但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必须植骨者则需扩大切口,仍有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的并发症出现.

    作者:顾立强;王大平;相大勇;曾国庆;裴国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拇外展功能重建不同术式的比较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手术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2年2月,对14例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经内、外侧或联合入路,保留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和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挛缩的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配合康复理疗.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术后平均大伸展度为7.9°,平均大屈曲度为110.7°.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关节不稳,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3例,中9例,差2例;术后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适时手术松解及术后康复有利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鲍琨;姜佩珠;于晓雯;陈东;马燕红;曾炳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11例

    目的分析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及移植特点,比较小隐静脉结扎与否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11例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其中3例术中结扎小隐静脉.皮瓣均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结果11例皮瓣均成活,5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皮下组织液化.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结扎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无明显影响.切取皮瓣上界不超过小腿后部中上1/3处,两侧不超过侧中线;皮瓣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及细致的显微外科操作,均是保证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荣文;郭炜;崔鲁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估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8~2001年,我们对31例T11~L2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8岁.有或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压缩骨折21例,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截瘫6例,爆裂性骨折伴完全截瘫4例.术前和术后均行X片和CT检查.术后通过平均2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观察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的情况.CT和X片评估标准包括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和椎管内占位的比例.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的植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的失败或因疼痛原因需要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平均4个月出现骨折的愈合和放射学的稳定性.术前平均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椎管内占位的比例分别为25°,42%,37%,术后1周平均为9°,10%、13%,术后2年平均为11°,13%、11%.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缺乏后方脊柱完整性的情况下,它仍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从而维持良好的三柱稳定性.

    作者:杨明连;王东;黄承;许猛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诊治及预防

    目的探讨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预防.方法自1988年8月~1999年7月共收治胫骨疲劳性骨折66例,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X线分型,分别用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优50例,良1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性损伤过程,掌握该病分型特点以确保对该病实施早期诊治,制定科学合理的军训计划对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宏贤;姜世平;徐谦;林道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外伤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本院就诊的手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本行政区手外伤病例的构成、发病特点和社会影响及意义.方法对2001年7月~200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664例急诊和住院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作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手外伤患者占本院同期就诊患者的3.56‰,以男性20~40岁青年居多,工伤占76.0%,开放性损伤占95.3%,手指损伤占74.2%,工伤患者中私营企业员工占68.0%.结论本组手外伤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主要是私营企业的员工,与机器设备差、无安全保护措施、无熟练专业技能、劳动强度大等因素有关,手外伤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很大损失,应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积极预防手外伤的发生.

    作者:王利;朱小弟;李文庆;宫云霞;王文胜;陈传煌;邵明;盖炼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