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陈清汉;苑壮;马希峰;张明生;高嵩涛

关键词:颈椎, 内固定, 钛板,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颈椎创伤与疾病2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骨折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颈椎肿瘤2例.结果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3年5个月,平均1.5年,21例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95.5%),1例不融合(4.5%).无钛板松动断裂、移位,亦无植骨块脱出压迫食道.术后除1例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者,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86.1%.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作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拇外展功能重建不同术式的比较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视特殊环境条件下肢体战创伤的救治研究

    高原、寒区、热区、沙漠、海岛等特殊环境不同于一般陆地的常温环境,将会对战创伤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气象特点将导致战创伤后不同的伤情变化、机体反应与转归,其临床处理亦截然不同,临床不宜以单一的陆地常温环境下的战创伤处理原则作为一切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处理准则与标准.重视并积极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战创伤救治研究,旨在探寻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不同伤情特点与变化规律、不同的初期外科处理方法与救治措施,从而提高特殊环境下的战创伤救治水平.本文重点叙述了不同环境下战创伤有着不同的局部与全身损伤特点与变化规律;强调了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救治研究的重点.

    作者:裴国献;张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闭合性创伤继发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从19.7%~46%不等,并发现椎动脉损伤与单侧小关节移位、横突孔内有骨折片(即横突孔粉碎性骨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旋转暴力可能是引起椎动脉阻塞的重要因素.椎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晕厥、吞咽困难以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诊断椎动脉损伤的无创检查,且易于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对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颅外血循环MRA检查,只有当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时才考虑传统的血管造影.溶栓治疗对减低神经并发症及促进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当患者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动脉介入影像学失败时才行手术治疗,外科暴露复杂并需对局部解剖知识非常了解.

    作者:李超;倪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外伤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本院就诊的手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本行政区手外伤病例的构成、发病特点和社会影响及意义.方法对2001年7月~200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664例急诊和住院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作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手外伤患者占本院同期就诊患者的3.56‰,以男性20~40岁青年居多,工伤占76.0%,开放性损伤占95.3%,手指损伤占74.2%,工伤患者中私营企业员工占68.0%.结论本组手外伤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主要是私营企业的员工,与机器设备差、无安全保护措施、无熟练专业技能、劳动强度大等因素有关,手外伤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很大损失,应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积极预防手外伤的发生.

    作者:王利;朱小弟;李文庆;宫云霞;王文胜;陈传煌;邵明;盖炼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股骨颈骨折并股骨头前脱位至盆腔1例

    患者,男性,51岁,左侧髋部跌伤后疼痛,畸形,功能障碍5个月,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下肢内收,外旋,缩短畸形,经拍片示股骨颈骨折,骨密度降低,髋臼完整,股骨头位于盆腔(图1).

    作者:宋斌;谭本玉;柳远春;梅向东;史永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近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变化的特点

    目的探讨与分析快速列车所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的变化特点.方法集1997~2000年火车提速后10214例火车创伤中1 279例关节损伤病例,分析在特定条件下的致伤因素、损伤严重程度、损伤类型特点,经AIS-ISS评分证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提速后关节损伤发生率由提速前33.54%上升到34.12%,死亡率由28.88%上升到30.33%,多关节离断伤由19.84%上升到34.13%,开放性关节损伤由31.71%上升到63.65%,关节离断伤的死亡率由21.19%上升到49.07%.结论火车创伤无疑是十分严重的损伤,多发伤率远高于其他损伤,治疗棘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岗;张天增;钟仕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影响的平面有限元计算分析和光弹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有限元和光弹的实验方法,研究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膝关节影像资料在Super-Sap软件上建立平面有限元模型,在内翻30°~外翻30°之间,按每2°加载受力,计算模型中各节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按膝关节弹性模量,制成各种膝关节畸形的环氧树脂模型,加载后置于偏振光场中观察应力光图.结果①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均为压应力.②膝内翻:内翻12°~18°开始显著变化,应力集中于胫骨平台内侧.③膝外翻:角度逐渐增加,外翻20°后应力显著变化,集中于外侧胫骨平台.结论膝内翻12°和膝外翻20°为膝关节应力集中的临界角度.

    作者:郑明;林凤飞;林朝晖;肖莉莉;林葆凯;陈日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拇短展肌肌力定量测定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客观、量化的拇短展肌肌力评判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化微型便携式肌力测定仪对101例(162只手)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测定.其中女77例、男24例.年龄20~5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肌力测定,其中62只手在术后6周再次测定.结果44%的患者具有拇短展肌肌力减弱,其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01).部分年龄组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术后差异具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拇短展肌肌力定量测定是判断腕管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疗效的一个良好的客观指标.

    作者:刘璠;H.Kirk Watson;Lois Carlson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02年5月,应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12例,肩锁关节脱位8例,锁骨远侧端骨折并肩锁关节脱位7例.结果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11.7个月.术后JOA评分75~96分,平均85.4.所有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200~300ml(平均250ml).术后48h允许病人肩关节运动(前屈、外展90°).8周后除1例病人外,肩关节运动均达到正常范围.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WOLTER锁骨钢板为治疗锁骨远侧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胡勇;谢辉;毛伟民;徐荣明;朱文杰;杨立峰;张飞;王延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颈椎创伤与疾病2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骨折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颈椎肿瘤2例.结果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3年5个月,平均1.5年,21例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95.5%),1例不融合(4.5%).无钛板松动断裂、移位,亦无植骨块脱出压迫食道.术后除1例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者,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86.1%.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作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清汉;苑壮;马希峰;张明生;高嵩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出血的止血研究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部分断裂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创伤法制成60头猪共60条股动脉的部分破裂,按照保护剂止血使用前是否擦拭伤口及是否辅助止血,分别建立擦拭或不擦拭伤口的止血带法模型、指压法模型和直接喷保护剂法模型等6种止血模型,每种模型均制作10个.术后12h内观察动脉压、心率、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计算每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结果①使用止血带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90%,而不擦拭伤口者为40%;②使用指压法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30%,不擦拭者为20%;③直接喷保护剂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10%,而不擦拭伤口为0.结论对于猪股动脉部分断裂者,采用先扎止血带暂时止血,擦拭伤口后再喷洒保护剂,10min后放松止血带的止血方法成功率高,是首选的止血方法.

    作者:孙鸿涛;裴国献;王运斗;胡罢生;黄爱文;魏宽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救治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作者:田利华;刘谨文;高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髋臼后壁骨折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7具骨盆的14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面积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纵向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导致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方面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作者:倪善军;孙俊英;王以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顺行肱骨交锁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桡神经一过性损伤.结论顺行肱骨交锁钉交锁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还有减少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减少创伤,肘关节功能不受明显限制等优点.

    作者:刘新宇;刘培来;薛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11例

    目的分析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及移植特点,比较小隐静脉结扎与否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11例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其中3例术中结扎小隐静脉.皮瓣均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结果11例皮瓣均成活,5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皮下组织液化.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结扎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无明显影响.切取皮瓣上界不超过小腿后部中上1/3处,两侧不超过侧中线;皮瓣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及细致的显微外科操作,均是保证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荣文;郭炜;崔鲁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过举肩顶法整复肩关节脱位26例

    自1996年4月以来,采用过举肩顶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效果理想可靠,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景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6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持续治疗7d,维持40kPa负压.结果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切开减压创面肉芽生长新鲜,无1例发生创面感染.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迅速彻底对骨筋膜室减压,避免创面污染,工作量小,患者痛苦小.

    作者:王洪;罗怀灿;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朱通伯;孟春庆;刘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化肌腱与正常肌腱力学强度比较

    目的比较组织工程化肌腱与正常肌腱的力学强度,为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肌腱缺损提供理论参数.方法以鸡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鸡的趾腱鞘区形成肌腱组织.观察8、12、14周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采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正常肌腱与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大单轴抗拉力及应力-应变曲线.结果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形成的肌腱组织在术后12周其大抗拉力可达到正常肌腱组织的63%,14周可达到正常肌腱组织的74%.应力-应变曲线显示二者拉弹性模量在趾区无统计学差异.随时间推移PGA逐渐降解,胶原纤维排列逐渐与正常肌腱相似.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腱鞘区构建的肌腱组织在生物力学性能上能满足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作者:刘永涛;商庆新;曹谊林;钟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体手移植术的麻醉管理与术后镇痛

    目的探讨气管内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用于异体手移植术的安全性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效果.方法3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病人全身情况分级)Ⅰ级4只手缺失行异体手移植的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加C7~T1连续硬膜外阻滞,术中观察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oxygen,SpO2),潮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O2,ETCO2)及血气的变化.术后行PCEA,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s,VAS)评估.结果术中ABP、CVP、SpO2、ETCO2以及血气均无明显改变,术后72hVAS 0~3分.结论全麻加硬膜外阻滞能维持术中内环境的稳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异体手移植手术;术后PCEA镇痛效果好,有利于康复.

    作者:邓荣建;史永胜;徐建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研究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对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SF椎弓根内固定器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对其复位效果、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获平均36个月的随访,复位率95.6%,植骨融合率97.1%,临床优良率94.1%.结论SF椎弓根内固定器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作者:徐卫袁;朱贤;洪天禄;孙俊英;唐天驷;董天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