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森;向阳;尹培荣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取用锁骨与喙突间螺丝钉加压固定,喙锁韧带修复.结果24例患者术后骨折端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物无松脱,肩锁关节无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本术式治疗成人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硕敏;叶建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对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SF椎弓根内固定器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对其复位效果、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获平均36个月的随访,复位率95.6%,植骨融合率97.1%,临床优良率94.1%.结论SF椎弓根内固定器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作者:徐卫袁;朱贤;洪天禄;孙俊英;唐天驷;董天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缺损大小3cm×4cm~8cm×11cm.结果有1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3例外形臃肿,但均恢复正常的劳动.结论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血管恒定,变异小,不牺牲主要血管,蒂部可有足够的长度,可恢复局部的皮肤感觉,操作安全,供区不残留功能障碍,是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加宽;姜佩珠;葛卫宝;魏俊贤;杨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从19.7%~46%不等,并发现椎动脉损伤与单侧小关节移位、横突孔内有骨折片(即横突孔粉碎性骨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旋转暴力可能是引起椎动脉阻塞的重要因素.椎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晕厥、吞咽困难以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诊断椎动脉损伤的无创检查,且易于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对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颅外血循环MRA检查,只有当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时才考虑传统的血管造影.溶栓治疗对减低神经并发症及促进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当患者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动脉介入影像学失败时才行手术治疗,外科暴露复杂并需对局部解剖知识非常了解.
作者:李超;倪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139例确诊为TLBF患者,分为两组:非手术治疗组47例,采用卧硬板床及石膏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组92例,采用椎体钢板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损伤分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年2个月,平均脊椎后突角:术前23.5°,术后8.5°;中柱后突程度:术前25%~85%(平均33%),术后0~53%(平均12%);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45%,术后恢复平均85%;椎管狭窄程度:术前30%~85%(平均55%),术后0~50%(平均20%);随访神经功能恢复到E级的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两组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1).结论伴有或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损害,尤其是伴有较严重后柱损伤的TLBF均不稳定,均应尽早手术.
作者:张康乐;蔡国平;刘德昌;熊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湿热环境下枪伤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与血清酶变化关系,探讨血清酶对评价损伤的意义.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湿热环境(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分别于火器伤后0、2、4、6、8、12、24h取伤道局部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并同时抽取外周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两组伤道病理变化呈逐渐恶化趋势,湿热环境组伤后4~8h病理变化明显,常温常湿组8~12h病理变化明显;两组AKP、LDH、CK含量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HHE组较NE组变化提前且各酶含量升高趋势显著.结论湿热环境因素与枪伤因素同时作用后组织损伤更为严重,组织释放酶含量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一致.
作者:张洪涛;裴国献;张敬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肢体创伤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切割伤法建立猪臀部凹陷性创面、侧面创面、膝关节处创面等三种模型共33个.伤后向每个创面喷洒伤口急救保护剂5~10s,在12h内观察动脉压、心率、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分别在伤后即刻、0.5、1、2、3、4、6、8、12h取创面软组织及保护剂膜进行组织学、电镜检查.结果喷洒保护剂前后,每种模型的动脉压、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在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以及保护剂膜厚度方面,凹陷性创面与侧面创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型的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与膝关节处创面以上指标之间却有明显差异(P<0.05).三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均为100%,且均在喷保护剂后10s左右完全止血,在术后12h内没有继发出血.组织学及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喷洒保护剂后8h内保护剂膜下的软组织表现为轻度炎症反应,而12h后软组织内发现有较多炎细胞浸润,肌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肌纤维部分断裂等损伤加重改变.保护剂膜还含有大量微孔.结论伤口急救保护剂止血速度快,止血效果满意,对创面软组织损伤轻,可透气,是一种良好的止血材料.
作者:孙鸿涛;裴国献;王运斗;胡罢生;黄爱文;魏宽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快速列车所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的变化特点.方法集1997~2000年火车提速后10214例火车创伤中1 279例关节损伤病例,分析在特定条件下的致伤因素、损伤严重程度、损伤类型特点,经AIS-ISS评分证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提速后关节损伤发生率由提速前33.54%上升到34.12%,死亡率由28.88%上升到30.33%,多关节离断伤由19.84%上升到34.13%,开放性关节损伤由31.71%上升到63.65%,关节离断伤的死亡率由21.19%上升到49.07%.结论火车创伤无疑是十分严重的损伤,多发伤率远高于其他损伤,治疗棘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岗;张天增;钟仕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2月以来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39例,用Link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获7~26个月随访.结果解剖复位31例,接近解剖复位8例;3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24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9.74%.结论Link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唐本森;向阳;尹培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6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持续治疗7d,维持40kPa负压.结果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切开减压创面肉芽生长新鲜,无1例发生创面感染.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迅速彻底对骨筋膜室减压,避免创面污染,工作量小,患者痛苦小.
作者:王洪;罗怀灿;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朱通伯;孟春庆;刘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预防.方法自1988年8月~1999年7月共收治胫骨疲劳性骨折66例,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X线分型,分别用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优50例,良1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性损伤过程,掌握该病分型特点以确保对该病实施早期诊治,制定科学合理的军训计划对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宏贤;姜世平;徐谦;林道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顺行肱骨交锁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桡神经一过性损伤.结论顺行肱骨交锁钉交锁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还有减少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减少创伤,肘关节功能不受明显限制等优点.
作者:刘新宇;刘培来;薛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作者:田利华;刘谨文;高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6年4月以来,采用过举肩顶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效果理想可靠,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景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本院就诊的手外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本行政区手外伤病例的构成、发病特点和社会影响及意义.方法对2001年7月~200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664例急诊和住院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作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手外伤患者占本院同期就诊患者的3.56‰,以男性20~40岁青年居多,工伤占76.0%,开放性损伤占95.3%,手指损伤占74.2%,工伤患者中私营企业员工占68.0%.结论本组手外伤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主要是私营企业的员工,与机器设备差、无安全保护措施、无熟练专业技能、劳动强度大等因素有关,手外伤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很大损失,应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积极预防手外伤的发生.
作者:王利;朱小弟;李文庆;宫云霞;王文胜;陈传煌;邵明;盖炼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1岁,左侧髋部跌伤后疼痛,畸形,功能障碍5个月,查体心肺无异常,左下肢内收,外旋,缩短畸形,经拍片示股骨颈骨折,骨密度降低,髋臼完整,股骨头位于盆腔(图1).
作者:宋斌;谭本玉;柳远春;梅向东;史永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初步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不同初期外科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建立猪双后肢火器伤动物模型并立即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分别于伤后3h和4h进行外科处理.每一处理时限均分为一期闭合组(组1:8只,16肢)和开放引流组(组2:6只,12肢)两组.分别观察每一时限下,两种不同外科处理前及处理后8h、24h、48h、72h、1周时血中白细胞数、伤道壁组织细菌数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在伤后3h处理时限下,两种外科处理前后的各时间点白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外科处理后组1的细菌数低于组2且渗出较少,除两组中有个别肢体有少量干性脓苔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征象;组1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组2(P<0.05)且瘢痕形成小.在伤后4h处理时限下,外科处理后1周前的白细胞数和细菌数两组均无差别,致1周时组1要明显高于组2(P<0.05);组1有4肢伤口发生感染,而组2只1肢有少量脓苔样分泌物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发生;伤口愈合时间两组已无差别.结论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猪肢体火器伤在伤后3h内采用一期闭合处理效果较好,但应考虑到实验与实战环境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在延长较短的处理时限后就会使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因此,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即使受伤时间极短,若要采用较为积极的清创缝合时,应充分考虑伤口的污染及组织损伤程度、受伤部位以及伤员全身因素的影响,一期闭合处理仅适合于某些少数情况.而单纯的切开(减压)、开放引流处理在3h、4h两个时限均无明显感染,显示其疗效更为稳定、可靠,应是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中较为理想的基本方法.
作者:张敬良;裴国献;张洪涛;郑晓勇;孙鸿涛;罗炳德;耿穗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张增方;娄宏亮;孙伟;杜建春;朱朝晖;张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报告手术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2年2月,对14例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经内、外侧或联合入路,保留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和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挛缩的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配合康复理疗.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术后平均大伸展度为7.9°,平均大屈曲度为110.7°.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关节不稳,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3例,中9例,差2例;术后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适时手术松解及术后康复有利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鲍琨;姜佩珠;于晓雯;陈东;马燕红;曾炳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高原、寒区、热区、沙漠、海岛等特殊环境不同于一般陆地的常温环境,将会对战创伤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气象特点将导致战创伤后不同的伤情变化、机体反应与转归,其临床处理亦截然不同,临床不宜以单一的陆地常温环境下的战创伤处理原则作为一切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处理准则与标准.重视并积极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战创伤救治研究,旨在探寻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不同伤情特点与变化规律、不同的初期外科处理方法与救治措施,从而提高特殊环境下的战创伤救治水平.本文重点叙述了不同环境下战创伤有着不同的局部与全身损伤特点与变化规律;强调了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救治研究的重点.
作者:裴国献;张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