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

胡勇;谢辉;毛伟民;徐荣明;朱文杰;杨立峰;张飞;王延炳

关键词:Wolter锁骨钢板, 锁骨远侧端骨折, 肩锁关节脱位
摘要:目的探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02年5月,应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12例,肩锁关节脱位8例,锁骨远侧端骨折并肩锁关节脱位7例.结果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11.7个月.术后JOA评分75~96分,平均85.4.所有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200~300ml(平均250ml).术后48h允许病人肩关节运动(前屈、外展90°).8周后除1例病人外,肩关节运动均达到正常范围.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WOLTER锁骨钢板为治疗锁骨远侧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诊治及预防

    目的探讨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预防.方法自1988年8月~1999年7月共收治胫骨疲劳性骨折66例,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X线分型,分别用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优50例,良1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性损伤过程,掌握该病分型特点以确保对该病实施早期诊治,制定科学合理的军训计划对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宏贤;姜世平;徐谦;林道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46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收治46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按改良的Gustilo分类法Ⅰ型12例,Ⅱ型9例,ⅢA型6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全部患者均急诊行清创术及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创面均给予一期缝合,但有2例另行减长切口、二期缝合.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创面愈合情况:一期愈合36例,坏死组织再次清创术后行自体植皮术6例,骨外露以比目鱼肌肌瓣覆盖后行自体植皮术1例.骨折愈合情况:正常愈合39例,6例延迟愈合(ⅢB 4例,ⅢC 2例).本组中有4例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ⅢB 1例,ⅢC 3例),经用抗菌素及局部加强换药后治愈,无骨髓炎病例发生.结论对于Ⅰ、Ⅱ及ⅢA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患者,若病程短、生命体征平稳,急诊行清创及交锁髓内钉固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新潮;徐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拇外展功能重建不同术式的比较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

    目的研究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缺损大小3cm×4cm~8cm×11cm.结果有1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3例外形臃肿,但均恢复正常的劳动.结论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血管恒定,变异小,不牺牲主要血管,蒂部可有足够的长度,可恢复局部的皮肤感觉,操作安全,供区不残留功能障碍,是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加宽;姜佩珠;葛卫宝;魏俊贤;杨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温高湿环境猪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的初步观察及细菌学分析

    目的初步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不同初期外科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建立猪双后肢火器伤动物模型并立即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分别于伤后3h和4h进行外科处理.每一处理时限均分为一期闭合组(组1:8只,16肢)和开放引流组(组2:6只,12肢)两组.分别观察每一时限下,两种不同外科处理前及处理后8h、24h、48h、72h、1周时血中白细胞数、伤道壁组织细菌数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在伤后3h处理时限下,两种外科处理前后的各时间点白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外科处理后组1的细菌数低于组2且渗出较少,除两组中有个别肢体有少量干性脓苔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征象;组1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组2(P<0.05)且瘢痕形成小.在伤后4h处理时限下,外科处理后1周前的白细胞数和细菌数两组均无差别,致1周时组1要明显高于组2(P<0.05);组1有4肢伤口发生感染,而组2只1肢有少量脓苔样分泌物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发生;伤口愈合时间两组已无差别.结论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猪肢体火器伤在伤后3h内采用一期闭合处理效果较好,但应考虑到实验与实战环境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在延长较短的处理时限后就会使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因此,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即使受伤时间极短,若要采用较为积极的清创缝合时,应充分考虑伤口的污染及组织损伤程度、受伤部位以及伤员全身因素的影响,一期闭合处理仅适合于某些少数情况.而单纯的切开(减压)、开放引流处理在3h、4h两个时限均无明显感染,显示其疗效更为稳定、可靠,应是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中较为理想的基本方法.

    作者:张敬良;裴国献;张洪涛;郑晓勇;孙鸿涛;罗炳德;耿穗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取用锁骨与喙突间螺丝钉加压固定,喙锁韧带修复.结果24例患者术后骨折端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物无松脱,肩锁关节无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本术式治疗成人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硕敏;叶建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面临的一大挑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可用来修补骨缺损.羟基磷灰石作为充填材料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而修复骨缺损,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骨诱导性能.研究具有诱导成骨和传导成骨活性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评述了近几年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文胜;蒋电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手术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2年2月,对14例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经内、外侧或联合入路,保留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和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挛缩的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配合康复理疗.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术后平均大伸展度为7.9°,平均大屈曲度为110.7°.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关节不稳,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3例,中9例,差2例;术后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适时手术松解及术后康复有利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鲍琨;姜佩珠;于晓雯;陈东;马燕红;曾炳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48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8例、NeerⅢ型骨折26例、NeerⅣ型骨折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分别行开放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38例)和肱骨头假体置换术(10例).术后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9~24个月.患肩无明显疼痛,患肩关节上举、内旋、外旋,完成五项日常生活能力,总体恢复满意.结论对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NeerⅢ、Ⅳ型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而NeerⅣ型骨折以假体置换术为佳.

    作者:陆晴友;王秋根;张秋林;唐昊;吴剑宏;王万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6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持续治疗7d,维持40kPa负压.结果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切开减压创面肉芽生长新鲜,无1例发生创面感染.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迅速彻底对骨筋膜室减压,避免创面污染,工作量小,患者痛苦小.

    作者:王洪;罗怀灿;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朱通伯;孟春庆;刘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DLLA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适应证和经验教训.方法使用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制成的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58例.切开复位后1~4枚螺钉固定,术中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结果随访54例147枚螺钉.全部骨折无移位,均愈合良好,无细菌感染.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月(3~28月),根据国内王栋梁等综合功能评估标准,优良率达96.3%.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操作简单,效果理想.只要手术时机恰当,术中精细操作,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并发症也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李进;杨述华;杜靖远;邵增务;肖宝钧;杨操;许伟华;刘国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前路钛板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颈椎创伤与疾病2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骨折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颈椎肿瘤2例.结果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3年5个月,平均1.5年,21例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95.5%),1例不融合(4.5%).无钛板松动断裂、移位,亦无植骨块脱出压迫食道.术后除1例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者,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86.1%.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作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清汉;苑壮;马希峰;张明生;高嵩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体手移植术的麻醉管理与术后镇痛

    目的探讨气管内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用于异体手移植术的安全性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效果.方法3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病人全身情况分级)Ⅰ级4只手缺失行异体手移植的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加C7~T1连续硬膜外阻滞,术中观察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oxygen,SpO2),潮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O2,ETCO2)及血气的变化.术后行PCEA,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s,VAS)评估.结果术中ABP、CVP、SpO2、ETCO2以及血气均无明显改变,术后72hVAS 0~3分.结论全麻加硬膜外阻滞能维持术中内环境的稳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异体手移植手术;术后PCEA镇痛效果好,有利于康复.

    作者:邓荣建;史永胜;徐建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胫骨平台骨折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52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拨复位,植骨后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坚强固定.结果52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随访47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按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膝关节轴线、关节稳定性及骨折复位综合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者41例(87.24%),可及差6例(12.7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早期膝关节功能练习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新志;郑之和;韩庆斌;黄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acute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ATS)的临床特点.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诊治7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患者:1例症状轻者行保守治疗,其余6例滑脱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7例获1~11年,平均5年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与峡部崩裂滑脱相比,ATS伴软组织损伤与峡部骨折或小关节突骨折,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作者:姜为民;周峰;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湿热环境肢体枪伤后局部变化与血中AKP、LDH、CK含量变化关系研究

    目的了解湿热环境下枪伤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与血清酶变化关系,探讨血清酶对评价损伤的意义.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湿热环境(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分别于火器伤后0、2、4、6、8、12、24h取伤道局部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并同时抽取外周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两组伤道病理变化呈逐渐恶化趋势,湿热环境组伤后4~8h病理变化明显,常温常湿组8~12h病理变化明显;两组AKP、LDH、CK含量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HHE组较NE组变化提前且各酶含量升高趋势显著.结论湿热环境因素与枪伤因素同时作用后组织损伤更为严重,组织释放酶含量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一致.

    作者:张洪涛;裴国献;张敬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估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8~2001年,我们对31例T11~L2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8岁.有或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压缩骨折21例,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截瘫6例,爆裂性骨折伴完全截瘫4例.术前和术后均行X片和CT检查.术后通过平均2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观察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的情况.CT和X片评估标准包括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和椎管内占位的比例.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的植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的失败或因疼痛原因需要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平均4个月出现骨折的愈合和放射学的稳定性.术前平均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椎管内占位的比例分别为25°,42%,37%,术后1周平均为9°,10%、13%,术后2年平均为11°,13%、11%.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缺乏后方脊柱完整性的情况下,它仍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从而维持良好的三柱稳定性.

    作者:杨明连;王东;黄承;许猛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影响的平面有限元计算分析和光弹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有限元和光弹的实验方法,研究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膝关节影像资料在Super-Sap软件上建立平面有限元模型,在内翻30°~外翻30°之间,按每2°加载受力,计算模型中各节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按膝关节弹性模量,制成各种膝关节畸形的环氧树脂模型,加载后置于偏振光场中观察应力光图.结果①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均为压应力.②膝内翻:内翻12°~18°开始显著变化,应力集中于胫骨平台内侧.③膝外翻:角度逐渐增加,外翻20°后应力显著变化,集中于外侧胫骨平台.结论膝内翻12°和膝外翻20°为膝关节应力集中的临界角度.

    作者:郑明;林凤飞;林朝晖;肖莉莉;林葆凯;陈日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肢体创伤创面的止血研究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肢体创伤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切割伤法建立猪臀部凹陷性创面、侧面创面、膝关节处创面等三种模型共33个.伤后向每个创面喷洒伤口急救保护剂5~10s,在12h内观察动脉压、心率、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分别在伤后即刻、0.5、1、2、3、4、6、8、12h取创面软组织及保护剂膜进行组织学、电镜检查.结果喷洒保护剂前后,每种模型的动脉压、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在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以及保护剂膜厚度方面,凹陷性创面与侧面创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型的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与膝关节处创面以上指标之间却有明显差异(P<0.05).三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均为100%,且均在喷保护剂后10s左右完全止血,在术后12h内没有继发出血.组织学及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喷洒保护剂后8h内保护剂膜下的软组织表现为轻度炎症反应,而12h后软组织内发现有较多炎细胞浸润,肌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肌纤维部分断裂等损伤加重改变.保护剂膜还含有大量微孔.结论伤口急救保护剂止血速度快,止血效果满意,对创面软组织损伤轻,可透气,是一种良好的止血材料.

    作者:孙鸿涛;裴国献;王运斗;胡罢生;黄爱文;魏宽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PD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PDGF与IGF-Ⅰ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将兔成骨细胞分别与PDGF(10ng/ml),IGF-Ⅰ(100ng/ml),PDGF(10ng/ml)+IGF-Ⅰ(100ng/ml)共同培养,于1、3、5d分别进行3H-TdR、3H-Proline的掺入量以及碱性磷酸酶合成量的检测.结果PDGF与IGF-1联合应用对3H-TdR、3H-Proline的掺入量与单独使用因子组、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DGF与IGF-1联合应用对碱性磷酸酶合成量与对照组、PDGF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IGF-1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PDGF与IGF-Ⅰ联合应用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DNA、胶原蛋白、碱性磷酸酶的合成,对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功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陈艺新;郭涛;尹培荣;陈雄德;吴承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