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刘新宇;刘培来;薛晓云

关键词:肱骨, 骨折, 交锁钉
摘要:目的探讨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顺行肱骨交锁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桡神经一过性损伤.结论顺行肱骨交锁钉交锁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还有减少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减少创伤,肘关节功能不受明显限制等优点.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SF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研究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对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SF椎弓根内固定器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对其复位效果、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获平均36个月的随访,复位率95.6%,植骨融合率97.1%,临床优良率94.1%.结论SF椎弓根内固定器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作者:徐卫袁;朱贤;洪天禄;孙俊英;唐天驷;董天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湿热环境肢体枪伤后局部变化与血中AKP、LDH、CK含量变化关系研究

    目的了解湿热环境下枪伤局部组织病理变化与血清酶变化关系,探讨血清酶对评价损伤的意义.方法将12只犬随机分为湿热环境(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分别于火器伤后0、2、4、6、8、12、24h取伤道局部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并同时抽取外周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两组伤道病理变化呈逐渐恶化趋势,湿热环境组伤后4~8h病理变化明显,常温常湿组8~12h病理变化明显;两组AKP、LDH、CK含量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HHE组较NE组变化提前且各酶含量升高趋势显著.结论湿热环境因素与枪伤因素同时作用后组织损伤更为严重,组织释放酶含量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一致.

    作者:张洪涛;裴国献;张敬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取用锁骨与喙突间螺丝钉加压固定,喙锁韧带修复.结果24例患者术后骨折端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物无松脱,肩锁关节无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本术式治疗成人Ⅱ型锁骨外侧端骨折,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硕敏;叶建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张增方;娄宏亮;孙伟;杜建春;朱朝晖;张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手术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2年2月,对14例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经内、外侧或联合入路,保留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和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挛缩的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配合康复理疗.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术后平均大伸展度为7.9°,平均大屈曲度为110.7°.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关节不稳,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3例,中9例,差2例;术后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适时手术松解及术后康复有利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鲍琨;姜佩珠;于晓雯;陈东;马燕红;曾炳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估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8~2001年,我们对31例T11~L2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8岁.有或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压缩骨折21例,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截瘫6例,爆裂性骨折伴完全截瘫4例.术前和术后均行X片和CT检查.术后通过平均2年的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观察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的情况.CT和X片评估标准包括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和椎管内占位的比例.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的植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的失败或因疼痛原因需要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平均4个月出现骨折的愈合和放射学的稳定性.术前平均脊柱后突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比例、椎管内占位的比例分别为25°,42%,37%,术后1周平均为9°,10%、13%,术后2年平均为11°,13%、11%.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缺乏后方脊柱完整性的情况下,它仍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从而维持良好的三柱稳定性.

    作者:杨明连;王东;黄承;许猛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48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8例、NeerⅢ型骨折26例、NeerⅣ型骨折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分别行开放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38例)和肱骨头假体置换术(10例).术后按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学会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9~24个月.患肩无明显疼痛,患肩关节上举、内旋、外旋,完成五项日常生活能力,总体恢复满意.结论对保守治疗失败的NeerⅡ型骨折、NeerⅢ、Ⅳ型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而NeerⅣ型骨折以假体置换术为佳.

    作者:陆晴友;王秋根;张秋林;唐昊;吴剑宏;王万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02年5月,应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12例,肩锁关节脱位8例,锁骨远侧端骨折并肩锁关节脱位7例.结果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11.7个月.术后JOA评分75~96分,平均85.4.所有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200~300ml(平均250ml).术后48h允许病人肩关节运动(前屈、外展90°).8周后除1例病人外,肩关节运动均达到正常范围.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WOLTER锁骨钢板为治疗锁骨远侧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胡勇;谢辉;毛伟民;徐荣明;朱文杰;杨立峰;张飞;王延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拇外展功能重建不同术式的比较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温高湿环境猪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的初步观察及细菌学分析

    目的初步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不同初期外科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建立猪双后肢火器伤动物模型并立即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分别于伤后3h和4h进行外科处理.每一处理时限均分为一期闭合组(组1:8只,16肢)和开放引流组(组2:6只,12肢)两组.分别观察每一时限下,两种不同外科处理前及处理后8h、24h、48h、72h、1周时血中白细胞数、伤道壁组织细菌数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在伤后3h处理时限下,两种外科处理前后的各时间点白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外科处理后组1的细菌数低于组2且渗出较少,除两组中有个别肢体有少量干性脓苔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征象;组1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组2(P<0.05)且瘢痕形成小.在伤后4h处理时限下,外科处理后1周前的白细胞数和细菌数两组均无差别,致1周时组1要明显高于组2(P<0.05);组1有4肢伤口发生感染,而组2只1肢有少量脓苔样分泌物外其余均无明显感染发生;伤口愈合时间两组已无差别.结论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猪肢体火器伤在伤后3h内采用一期闭合处理效果较好,但应考虑到实验与实战环境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在延长较短的处理时限后就会使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因此,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即使受伤时间极短,若要采用较为积极的清创缝合时,应充分考虑伤口的污染及组织损伤程度、受伤部位以及伤员全身因素的影响,一期闭合处理仅适合于某些少数情况.而单纯的切开(减压)、开放引流处理在3h、4h两个时限均无明显感染,显示其疗效更为稳定、可靠,应是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中较为理想的基本方法.

    作者:张敬良;裴国献;张洪涛;郑晓勇;孙鸿涛;罗炳德;耿穗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出血的止血研究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部分断裂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创伤法制成60头猪共60条股动脉的部分破裂,按照保护剂止血使用前是否擦拭伤口及是否辅助止血,分别建立擦拭或不擦拭伤口的止血带法模型、指压法模型和直接喷保护剂法模型等6种止血模型,每种模型均制作10个.术后12h内观察动脉压、心率、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计算每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结果①使用止血带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90%,而不擦拭伤口者为40%;②使用指压法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30%,不擦拭者为20%;③直接喷保护剂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10%,而不擦拭伤口为0.结论对于猪股动脉部分断裂者,采用先扎止血带暂时止血,擦拭伤口后再喷洒保护剂,10min后放松止血带的止血方法成功率高,是首选的止血方法.

    作者:孙鸿涛;裴国献;王运斗;胡罢生;黄爱文;魏宽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46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共收治46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按改良的Gustilo分类法Ⅰ型12例,Ⅱ型9例,ⅢA型6例,ⅢB型7例,ⅢC型2例.全部患者均急诊行清创术及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创面均给予一期缝合,但有2例另行减长切口、二期缝合.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创面愈合情况:一期愈合36例,坏死组织再次清创术后行自体植皮术6例,骨外露以比目鱼肌肌瓣覆盖后行自体植皮术1例.骨折愈合情况:正常愈合39例,6例延迟愈合(ⅢB 4例,ⅢC 2例).本组中有4例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ⅢB 1例,ⅢC 3例),经用抗菌素及局部加强换药后治愈,无骨髓炎病例发生.结论对于Ⅰ、Ⅱ及ⅢA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患者,若病程短、生命体征平稳,急诊行清创及交锁髓内钉固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新潮;徐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acute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ATS)的临床特点.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诊治7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患者:1例症状轻者行保守治疗,其余6例滑脱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7例获1~11年,平均5年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与峡部崩裂滑脱相比,ATS伴软组织损伤与峡部骨折或小关节突骨折,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作者:姜为民;周峰;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救治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作者:田利华;刘谨文;高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闭合性创伤继发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从19.7%~46%不等,并发现椎动脉损伤与单侧小关节移位、横突孔内有骨折片(即横突孔粉碎性骨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旋转暴力可能是引起椎动脉阻塞的重要因素.椎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晕厥、吞咽困难以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诊断椎动脉损伤的无创检查,且易于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对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颅外血循环MRA检查,只有当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时才考虑传统的血管造影.溶栓治疗对减低神经并发症及促进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当患者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动脉介入影像学失败时才行手术治疗,外科暴露复杂并需对局部解剖知识非常了解.

    作者:李超;倪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二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CPC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生物连接可达到生物机械固定的目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郝勇;曹国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髋臼后壁骨折及后侧关节囊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7具骨盆的14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去除髋关节周围所有软组织,B组保留关节囊.分别按髋臼后壁总面积的20%、30%、40%、50%、60%从外缘向内纵向截骨,建立不同比例的后壁骨折模型,90°屈髋位对骨折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载荷下测量各组髋臼的形变位移和轴向刚度以及导致股骨头脱位时的载荷.结果载荷下,髋臼形变位移随截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统计显示截骨20%和3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30%组与40%、50%、60%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轴向刚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载荷800N时,截骨40%、50%、60%组均发生股骨头脱位,而20%、30%组未发生股骨头脱位;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髋臼后壁骨折<30%时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40%时髋关节不稳,需行内固定治疗;后侧关节囊在维持关节的稳定方面与髋臼相比所起作用不大.

    作者:倪善军;孙俊英;王以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

    目的研究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缺损大小3cm×4cm~8cm×11cm.结果有1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3例外形臃肿,但均恢复正常的劳动.结论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血管恒定,变异小,不牺牲主要血管,蒂部可有足够的长度,可恢复局部的皮肤感觉,操作安全,供区不残留功能障碍,是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加宽;姜佩珠;葛卫宝;魏俊贤;杨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11例

    目的分析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及移植特点,比较小隐静脉结扎与否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11例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其中3例术中结扎小隐静脉.皮瓣均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结果11例皮瓣均成活,5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皮下组织液化.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结扎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无明显影响.切取皮瓣上界不超过小腿后部中上1/3处,两侧不超过侧中线;皮瓣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及细致的显微外科操作,均是保证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荣文;郭炜;崔鲁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体手移植术的麻醉管理与术后镇痛

    目的探讨气管内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用于异体手移植术的安全性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效果.方法3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病人全身情况分级)Ⅰ级4只手缺失行异体手移植的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加C7~T1连续硬膜外阻滞,术中观察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oxygen,SpO2),潮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O2,ETCO2)及血气的变化.术后行PCEA,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s,VAS)评估.结果术中ABP、CVP、SpO2、ETCO2以及血气均无明显改变,术后72hVAS 0~3分.结论全麻加硬膜外阻滞能维持术中内环境的稳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异体手移植手术;术后PCEA镇痛效果好,有利于康复.

    作者:邓荣建;史永胜;徐建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