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胜;蒋电明
目的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植入椎体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二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CPC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生物连接可达到生物机械固定的目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一种比较理想的材料.
作者:滕海军;周跃;初同伟;郝勇;曹国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作者:田利华;刘谨文;高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及移植特点,比较小隐静脉结扎与否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11例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其中3例术中结扎小隐静脉.皮瓣均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结果11例皮瓣均成活,5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皮下组织液化.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足跟部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结扎小隐静脉对皮瓣成活无明显影响.切取皮瓣上界不超过小腿后部中上1/3处,两侧不超过侧中线;皮瓣成水滴状设计,开放外踝后方皮肤通道,及细致的显微外科操作,均是保证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荣文;郭炜;崔鲁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胫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预防.方法自1988年8月~1999年7月共收治胫骨疲劳性骨折66例,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X线分型,分别用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优50例,良1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性损伤过程,掌握该病分型特点以确保对该病实施早期诊治,制定科学合理的军训计划对该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宏贤;姜世平;徐谦;林道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对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SF椎弓根内固定器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对其复位效果、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获平均36个月的随访,复位率95.6%,植骨融合率97.1%,临床优良率94.1%.结论SF椎弓根内固定器操作简单,复位效果好,固定牢靠,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
作者:徐卫袁;朱贤;洪天禄;孙俊英;唐天驷;董天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快速列车所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的变化特点.方法集1997~2000年火车提速后10214例火车创伤中1 279例关节损伤病例,分析在特定条件下的致伤因素、损伤严重程度、损伤类型特点,经AIS-ISS评分证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提速后关节损伤发生率由提速前33.54%上升到34.12%,死亡率由28.88%上升到30.33%,多关节离断伤由19.84%上升到34.13%,开放性关节损伤由31.71%上升到63.65%,关节离断伤的死亡率由21.19%上升到49.07%.结论火车创伤无疑是十分严重的损伤,多发伤率远高于其他损伤,治疗棘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岗;张天增;钟仕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气管内全麻加硬膜外阻滞用于异体手移植术的安全性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效果.方法3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病人全身情况分级)Ⅰ级4只手缺失行异体手移植的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加C7~T1连续硬膜外阻滞,术中观察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oxygen,SpO2),潮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O2,ETCO2)及血气的变化.术后行PCEA,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s,VAS)评估.结果术中ABP、CVP、SpO2、ETCO2以及血气均无明显改变,术后72hVAS 0~3分.结论全麻加硬膜外阻滞能维持术中内环境的稳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异体手移植手术;术后PCEA镇痛效果好,有利于康复.
作者:邓荣建;史永胜;徐建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缺损大小3cm×4cm~8cm×11cm.结果有1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3例外形臃肿,但均恢复正常的劳动.结论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血管恒定,变异小,不牺牲主要血管,蒂部可有足够的长度,可恢复局部的皮肤感觉,操作安全,供区不残留功能障碍,是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加宽;姜佩珠;葛卫宝;魏俊贤;杨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椎闭合性创伤合并椎动脉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从19.7%~46%不等,并发现椎动脉损伤与单侧小关节移位、横突孔内有骨折片(即横突孔粉碎性骨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旋转暴力可能是引起椎动脉阻塞的重要因素.椎动脉损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晕厥、吞咽困难以及Wallenberg综合征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诊断椎动脉损伤的无创检查,且易于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对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颅外血循环MRA检查,只有当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时才考虑传统的血管造影.溶栓治疗对减低神经并发症及促进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当患者出现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动脉介入影像学失败时才行手术治疗,外科暴露复杂并需对局部解剖知识非常了解.
作者:李超;倪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面临的一大挑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可用来修补骨缺损.羟基磷灰石作为充填材料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而修复骨缺损,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骨诱导性能.研究具有诱导成骨和传导成骨活性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评述了近几年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文胜;蒋电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52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拨复位,植骨后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坚强固定.结果52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随访47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按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膝关节轴线、关节稳定性及骨折复位综合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者41例(87.24%),可及差6例(12.7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早期膝关节功能练习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新志;郑之和;韩庆斌;黄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02年5月,应用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12例,肩锁关节脱位8例,锁骨远侧端骨折并肩锁关节脱位7例.结果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11.7个月.术后JOA评分75~96分,平均85.4.所有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200~300ml(平均250ml).术后48h允许病人肩关节运动(前屈、外展90°).8周后除1例病人外,肩关节运动均达到正常范围.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WOLTER锁骨钢板为治疗锁骨远侧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胡勇;谢辉;毛伟民;徐荣明;朱文杰;杨立峰;张飞;王延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139例确诊为TLBF患者,分为两组:非手术治疗组47例,采用卧硬板床及石膏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组92例,采用椎体钢板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损伤分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年2个月,平均脊椎后突角:术前23.5°,术后8.5°;中柱后突程度:术前25%~85%(平均33%),术后0~53%(平均12%);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45%,术后恢复平均85%;椎管狭窄程度:术前30%~85%(平均55%),术后0~50%(平均20%);随访神经功能恢复到E级的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两组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1).结论伴有或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损害,尤其是伴有较严重后柱损伤的TLBF均不稳定,均应尽早手术.
作者:张康乐;蔡国平;刘德昌;熊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acute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ATS)的临床特点.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诊治7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患者:1例症状轻者行保守治疗,其余6例滑脱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7例获1~11年,平均5年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与峡部崩裂滑脱相比,ATS伴软组织损伤与峡部骨折或小关节突骨折,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作者:姜为民;周峰;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1996年4月以来,采用过举肩顶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效果理想可靠,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景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对6例指背皮肤缺损应用邻指逆行指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结果6例皮瓣5例成活,1例失败.结论应用逆行指背动脉皮瓣修复邻指指背皮肤缺损方法简便,效果可靠.
作者:张增方;娄宏亮;孙伟;杜建春;朱朝晖;张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肢体创伤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切割伤法建立猪臀部凹陷性创面、侧面创面、膝关节处创面等三种模型共33个.伤后向每个创面喷洒伤口急救保护剂5~10s,在12h内观察动脉压、心率、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分别在伤后即刻、0.5、1、2、3、4、6、8、12h取创面软组织及保护剂膜进行组织学、电镜检查.结果喷洒保护剂前后,每种模型的动脉压、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在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以及保护剂膜厚度方面,凹陷性创面与侧面创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型的喷洒保护剂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止血时间与膝关节处创面以上指标之间却有明显差异(P<0.05).三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均为100%,且均在喷保护剂后10s左右完全止血,在术后12h内没有继发出血.组织学及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喷洒保护剂后8h内保护剂膜下的软组织表现为轻度炎症反应,而12h后软组织内发现有较多炎细胞浸润,肌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肌纤维部分断裂等损伤加重改变.保护剂膜还含有大量微孔.结论伤口急救保护剂止血速度快,止血效果满意,对创面软组织损伤轻,可透气,是一种良好的止血材料.
作者:孙鸿涛;裴国献;王运斗;胡罢生;黄爱文;魏宽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128例拇外展功能受损患者的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以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应与拇短展肌轴线方向一致.结果术后经长期随访,环指屈指浅肌、掌长肌、尺侧伸腕肌等应用多,平均优良率为87.2%,小指外展肌、屈拇短肌等例数较少,但效果很好,值得推广.结论各种伤因所致正中神经损伤及大鱼际肌损伤,均可导致拇指外展功能障碍,只要腕关节及腕掌关节被动活动良好,有良好的动力来源,就应考虑肌腱移位手术,修复拇指外展功能.
作者:姬亚飞;杨克非;张友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高原、寒区、热区、沙漠、海岛等特殊环境不同于一般陆地的常温环境,将会对战创伤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气象特点将导致战创伤后不同的伤情变化、机体反应与转归,其临床处理亦截然不同,临床不宜以单一的陆地常温环境下的战创伤处理原则作为一切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处理准则与标准.重视并积极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战创伤救治研究,旨在探寻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不同伤情特点与变化规律、不同的初期外科处理方法与救治措施,从而提高特殊环境下的战创伤救治水平.本文重点叙述了不同环境下战创伤有着不同的局部与全身损伤特点与变化规律;强调了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救治研究的重点.
作者:裴国献;张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比较高温高湿环境猪肢体火器伤有限清创、开放引流术与彻底清创、开放引流术的疗效.方法24只猪枪击至伤双后肢,各8只分别置于高温高湿环境4、6、8h三个时段进行初期外科处理,每一处理时限分为彻底清创、开放引流组(4只,8肢)和有限清创、开放引流组(4只,8肢)两组.观察比较每一时限下两种不同处理的伤道愈合情况、伤道壁组织细菌数及血中细菌内毒素水平.结果伤后4h处理,两组各实验点细菌数无显著差异,内毒素含量48h和72h时间点,彻底清创组低于有限清创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6h处理,细菌数及内毒素含量在术后均无明显差异.伤后8h处理,细菌计数彻底清创组在处理后72h和1周两个时间点明显高于有限清创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中内毒素水平72h,1周两时间点,彻底清创组明显高于有限清创组(P<0.01).三个处理时限的伤口愈合时间,彻底清创组均要长于有限清创组(P<0.05).结论本实验提示我们,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的初期外科处理,采取有限清创、开放引流的方法效果较好.如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彻底清创、开放引流处理,其处理时限应趋向于在伤后4h内进行.
作者:张敬良;裴国献;张洪涛;郑晓勇;孙鸿涛;罗炳德;耿穗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