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活动促进屈肌腱鞘再生的实验研究

邵新中;糜菁熠;徐建光;胡成栋;姚群;张桂生;寿奎水;陈燕

关键词:屈肌腱, 腱鞘, 滑膜, 主动活动
摘要:目的探讨屈肌腱鞘部分缺损及腱鞘损伤后直接缝合两种情况下,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屈肌腱鞘再生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以来亨鸡双侧第 3足趾 II区屈肌腱鞘部分切除及切开后直接缝合、趾深屈肌腱部分切断后缝合为实验模型, 192只来亨鸡随机分成 4组:主动活动腱鞘切除组( A1)、主动活动腱鞘缝合组( A2)、制动腱鞘切除组( C1)、制动腱鞘缝合组( C2).术后 1、2、3、4、8、12周对各组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定,数据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A2、C2组在 1周内都发生损伤区腱鞘结构消失.但 A1、A2组均在手术区域形成新生腱鞘, C1、C2组腱周都形成致密瘢痕,无腱鞘或腱鞘样结构形成. A1与 A2、C1与 C2组间在形态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上均无显著差异; A1与 C1、A2与 C2组间差异显著. 结论修复腱鞘在主动活动后的病理改变分三期:术后 1周腱鞘变性、碎裂、退化;术后 2周早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 4~ 8周成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腱鞘再生是防止粘连的关键因素,仅仅修复腱鞘不能有效防止粘连.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镰刀微创松解膝关节僵硬 20例报告

    1999年 9月至 2000年 9月,我们应用丝锥制成系列四件套小镰刀,用于松解膝关节僵硬 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真;何登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皮穿针万向接头铆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用尸骨作万向接头铆固转子间骨折标本力学测试;病人在 X线下骨折复位,于大转子下 2~ 3cm处向股骨颈穿入三根斯氏针,在大转子下方 7~ 10cm处横向向股骨拧入一根螺纹针,用万向接头牢固连接该螺纹针与一根斯氏针.结果 力学测试实验组骨折向外成角不明显,统计学处理 0 01< P< 0 05.骨折病人术后 2~ 4个月愈合,无髋内翻发生. 结论 用万向接头后能显著提高转子间骨折抗内翻能力,该方法简单有效,适合老年体弱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作者:王培刚;王亮;赵楷生;刘仲;陈淮海;徐鹿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近踝足部肌腱与骨裸露创面显微外科修复方法的分析

    目的评价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修复的简单实用手术方法. 方法总结自 1990年 1月~ 2002年 1月应用 13种显微外科皮瓣修复治疗 128例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病人,取得良好效果.手术时间:急诊一期修复 53例,亚急诊修复 28例,晚期修复 47例. 结果吻合皮瓣静脉修复皮肤逆行撕脱伤 26例,完全成活 19例, 7例部分坏死 ;游离皮瓣移植 19例, 13例完全成活,皮瓣坏死 3例,皮瓣部分坏死并感染 3例 ;带蒂皮瓣转移 83例,其中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58例,该组所有皮瓣无 1例完全坏死, 5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松解蒂部血运恢复 ,4例皮缘坏死,经换药愈合 ;其余带蒂皮瓣 25例,成活 21例,部分皮缘坏死 3例,感染完全坏死 1例. 结论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不牺牲知名的血管,对供区侧肢体供血影响小,设计灵活,能为磨擦受压创面提供良好的覆盖,基本能够满足近踝足部肌腱与骨外露创面修复需要.

    作者:刘华水;栾涛;闫绳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 Kaneda、Z Plate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中的疗效.方法对 5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其中,采用 Kaneda内固定 32例, Z Plate钢板内固定 19例.结果术后随访 5个月~ 8年,其中 45例获良好复位,脊柱生理曲线恢复. 48例神经功能恢复按 Frankel分级提高 1~ 3级.结论 Kaneda内固定系统具有前路减压彻底、内固定牢靠及价格便宜等优点,而 Z Plate钢板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强、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作者:肖建德;李振宇;熊建义;余铮;王大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带筋膜血管蒂骨膜瓣移位治疗胫骨骨不连

    胫骨骨折在临床上较多见,由于滋养动脉的损伤,胫骨中下段骨折易发生骨不连.以往采取骨折端清理固定后,周围植入足量的松质骨.已有报道应用吻合血管的髂骨骨膜皮质骨瓣移植修复胫骨骨不连,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亦有应用带胫前血管的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1]、应用筋膜骨膜瓣移位及节段血供胫骨骨膜支骨膜瓣移位修复 [2].作者自 1997年 4月以来应用小腿前外侧带筋膜血管蒂骨膜瓣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季永东;李光宪;吕翠华;耿海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投弹致肱骨螺旋骨折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研究士兵投弹所致的肱骨螺旋骨折的 X线特征.方法分析 46例肱骨投弹骨折 X片,测量骨折部位、长度、斜面角度和骨折的螺旋弧度等形态指标.结果 46例骨折均发生于肱骨中下段.远近段骨折线均为螺旋形,具有对称性.骨折长度均在 30mm以上,以 51mm~ 90mm多,共 31例 (67.4% ).骨折端斜面角度均≤45°,其中 40°~45°42例 (91.3% ).骨折螺旋角度在 285°~326°,平均 305.5°(0.85个圆周). 4例在骨折端内侧有一螺旋蝶形骨片. 结论投弹骨折按形态特征分为 3种类型,主要发生于上臂加速期,由扭转暴力和纵轴压缩力引起.

    作者:张世民;刘大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股骨近端骨折 13例

    股骨干合并股骨近端骨折属复杂骨折,由于交通事故的骤增,其发病率日见增多.重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合并股骨近端骨折是近年来创伤骨科的主要进展之一.作者于1999年 2月至 2001年 12月应用重建交锁髓内钉治疗 13例股骨干合并股骨近端骨折,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邢进峰;曹扬;汪志明;赵巍;姜丹生;林平;倪东亮;施铁军;陈中;张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神经肽 Y和血管活性肠肽在发育骨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两种主要肽能神经递质神经肽 Y和血管活性肠肽在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式,探讨肽能神经发育与血管发生和成骨细胞分化的关系.方法以胚胎及新生 SD大鼠为实验对象,取 14d胚胎至出生后 2周大鼠下肢及足管状骨,制成病理蜡块, HE染色确定骨发育阶段后,然后对同一蜡块的同一层面切片进行抗神经肽 Y( neuropeptide, NPY)、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ve intestina peptide, VI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o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和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P)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定性比较染色的位置和强度.结果在软骨基质期, NPY及 VEGF表达基本为阴性, VIP出现弱表达, AP反应为弱阳性;在初级骨化中心期, VIP与 AP的表达进一步增强,骨化中心 VEGF与 NPY均出现弱表达;在次级骨化中心期, VIP与 AP的表达表现为相似的多中心性. 结论在骨发生过程的早期,成骨细胞出现分化迹象,此时并无血管发生, VIP的表达提示软骨基质可能已有神经独立支配,并且在后续的过程中,成骨活动的强度与 VIP表达平行,提示神经支配可能持续起作用;在骨化中心阶段, NPY与 VEGF表达的空间、时间的类似,提示该类肽能神经可能与血管发生有伴随关系.

    作者:秦煜;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手背皮肤缺损伴断指再植成功一例报告

    手背皮肤缺损伴断指再植,治疗上比较困难,单纯行断指再植,因静脉回流障碍,可导致再植失败.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所带血管桥接一回流静脉,同时修复创面及再植一例取得成功.

    作者:张立新;马清亮;张建国;孙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皮股骨 GSH钉治疗累及髁间的股骨中下段粉碎骨折

    目的寻求治疗累及髁间的股骨中下段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手术方法.方法对 30例累及髁间的股骨中下段粉碎骨折采用在膝关节镜直视髁面、C臂透视骨折对位对线条件下的经皮 GSH穿钉内固定术. 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失血平均 115毫升,无需植骨;术后一周患肢肿胀消退,关节活动超过 90°; 6月内均骨性愈合; 18月随访膝关节活动平均 125°,步态正常,无膝内外翻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在膝关节镜、C臂透视辅助下的闭合复位、经皮 GSH穿钉技术是治疗累及髁间股骨中下段粉碎骨折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郭东明;蔡维山;刘恩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足前部组织缺损再造修复一些问题的探讨

    目的探讨前足骨与软组织损伤及缺损修复与重建的意义、方法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方法 根据前足损伤种类及伤情,采用不同方法修复重建,趾骨缺损仅修复软组织;跖骨缺损及跖趾关节缺损 (多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 )应做同期重建修复,采用带血管骨与皮瓣串、并联吻接移植受区替代缺损跖骨及足部皮肤.结果自 1994~ 2000年, 47例前足损伤患者采用上述方法修复重建取得满意疗效,患足基本恢复行走负重功能及较理想外观. 结论 针对前足损伤伤情及部位进行分型,有助于指导治疗、精确描述和深入研究.采用带血管骨与带血管皮瓣组合移植是修复重建前足复合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王剑利;付兴茂;王成琪;郭永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生儿先天性并指畸形术后血管危象一例

    新生儿,男,13d,足月顺产.父母为其洗澡时发现患儿右示、中、环指皮肤近节并指畸形,遂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予局麻下行右示、中、环指近节皮肤并指畸形矫正松解术,术后2h其父母发现患儿右中指远节皮肤逐渐苍白,指腹瘪陷,皮温降低,16h后急诊转入我院.查:足月顺产儿,母乳喂养,生命体征正常;

    作者:林立;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严重骨盆骨折的救治及手术治疗

    目的报道严重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 1994年 4月~ 2002年 3月 106例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 结果骨盆骨折主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 (69例,占 65.1% )及坠落伤 (31例 ,占 29.3% ). 106例中, 87例生存, 19例死亡,死亡率为 17.9% ,其中 10例死于出血性休克, 4例死于严重脑外伤, 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骨盆骨折手术治疗 32例,优良率达 91.7 %. 结论 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院前急救十分重要,要及时处理严重合并伤,积极行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

    作者:王大平;肖建德;熊建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21世纪骨科领域新技术--微创外科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骨折治疗的观念正在由生物力学向生物学微创固定转变,关节镜介导的微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内镜介导的微创脊柱外科治疗技术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四肢和脊柱疾患的经皮微创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计算机辅助的手术导航系统、手术模拟系统、远程会诊和远程机器人遥控手术等微创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将微创技术应用于显微外科,已成为减少供区破坏、保存美观的有效手段.新的影像技术和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为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激光、射频消融、微波、冷冻、聚焦超声等新的治疗手段和纳米技术、基因治疗的发展及组织工程研究的深入为骨科疾患的微创治疗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21世纪的微创外科具有诱人的前景,可望成为骨科领域新的生长点.

    作者:裴国献;任高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同时修补撕裂的肩袖和关节囊,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结果 8例随访 1~ 4年,平均 3年,患侧肩关节功能优良率 87.5%.结论 T形钢板或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术后不需要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应用正确,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叶韶晖;陈鸿辉;梁伟国;王文;曾国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后交叉韧带损伤国外研究近况

    近年来,随着对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解剖、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后交叉韧带损伤日益受到重视,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

    作者:李贤让;陈鸿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基因转移技术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策略

    近年来器官移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供体的预处理以及移植部位的选择等手段明显减轻了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各种免疫制剂的长期应用进一步控制了排斥反应.但由于无关人群中,HLA相同的个体十分罕见,而免疫抑制目前的方法有许多明显的副作用,慢性移植排斥也没有有效控制的方法,因此临床器官移植中抗移植排斥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目前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诱导受者对供体组织器官的免疫耐受.

    作者:吴岚晓;郭坤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AIOD(国际动力内固定学会)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肢体缺损并重建功能

    肢体严重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坏死,不仅使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而且伴有肌肉、肌腱、手指或骨骼的缺损,在修复创面的同时重建肢体的功能较为困难.我们从1996年 10月至 2001年 10月,应用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并重建功能 1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广义;刘德强;宋世江;郑寿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足跟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 42例临床总结

    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外露,极易感染,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传统疗法难以凑效.自 1988年 2月~ 2000年 2月,选用各种不同部位的皮瓣(肌皮瓣 )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 4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伍成奇;黄立新;李志安;任书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