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小儿疝气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

蒋朝琴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 小儿疝气, 整体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疝气手术治疗中起到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需要行小儿疝气手术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儿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满意度上的状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患儿家属对于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疝气手术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儿的康复速度,提高了患儿家属对于治疗的满意度。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体会

    肠外营养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根据患者综合评估,进行科学的配比,混合后同时均匀地输入体内,有利于更好的代谢和利用,避免了采用传统多瓶输注时出现营养物质不能均匀输入的弊端,减小及避免了各种营养物质单独输注时可能发生副反应和并发症的机率。新疆独山子石化医院自2015年7月1日第一袋营养液配置成功,现已成功配置200余袋,使用于临床无一例不良反应,现将肠外营养液配置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赵秋红;王肖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0例临床护理

    目的:对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护理效果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3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患者,对照组1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接受不同护理方式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获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稳定和控制患者的心率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法。

    作者:刘丹;陈霄;周君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观察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PT、FIB、DD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后的APTT、PT、FIB、DD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患者(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苏香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品管圈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品管圈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2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品管圈活动,比较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活动课有效增强护理人员自信,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申晓银;屈磊;高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巨大扁平病变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巨大扁平病变的护理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实验法,以我院收治的17例直肠巨大扁平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实验证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对于直肠巨大扁平病变的护理配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于直肠巨大扁平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作者:于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探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急诊急救措施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急诊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急诊和急救措施。结果所选80例患者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在2-16天,平均为(8.2±1.1)天,共死亡8例,占比为10%,其中4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3例因心肺复苏后脑死亡,1例因室颤死亡。结论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积极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治疗是为有效诊治措施,对抢救成功率有明显提升,死亡率得到进一步降低。

    作者:杨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儿支气管哮喘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支气管哮喘的影响是不小的。支气管哮喘疾病在严重的时候会给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生命带来很多的伤害,哮喘的转归和预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正确的治疗方案有关。从临床的角度来看,不规范和不积极的治疗,使哮喘长期反复发作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多数患者经过积极系统的治疗后,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尤其是儿童哮喘,通过积极而规范的治疗后,临床控制率可达95%。

    作者:马国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加油站员工职业卫生认知状况和健康服务需求

    目的:调查加油站员工职业卫生认知状况与健康服务需求,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基线资料。方法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济宁市46家民营加油站200名员工进行健康状况及相关卫生行为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3.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员工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了解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6,P=0.0070),不同文化程度员工对《职业病防治法》的知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4,P<0.01),获得知识的途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χ2=443.25,P<0.01)。结论加油站员工职业卫生服务需求率较高,文化程度对员工职业卫生知识水平与健康需求影响较大,应加强对加油站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

    作者:钱广涛;许建;郑文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护理工作中常见不安全因素的探讨及其对策

    目的:分析护理工作中常见不安全因素探讨及对策。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护理教育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结果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质量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增强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护理专业技术操作的训练,增强护士的责任心,营造舒适的护理环境,认真履行护士的职责。结论对护理不安全因素措施的落实,消除不安全因素,保证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使护理安全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切实做到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患和谐的关系。

    作者:吴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对老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合并疾病进行调查,分析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普通水银血压计,对200例65-85岁体检老年人进行血压监测,监测值包括卧位血压、卧位转立位即刻血压、卧位转立位2分钟和3分钟血压。结果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2.5%,8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于80岁以下老年人(P<0.05),直立后即刻PH 发生率高于立位后2分钟 PH(P<0.05);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中,以收缩压下降比较明显,尤其是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PH(P<0.01);不同性别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H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危和极高危人群中发生率较高;80岁以上合并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是发生PH 的高危人群,护理的关键是应进行常规的体位性血压变化评估,重点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和血压监测工作,有效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张美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清创术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中的应用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清创术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接收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清创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超声清创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1.76%;实验组总有效率94.12%。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平均数、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创面缩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超声清创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提高创面细菌或异物清除度,增强创面愈合效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CPM康复治疗体会

    从CPM机的优点、使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 CPM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苏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体会

    浅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理论与实践,提倡小剂量化疗联合中医治疗,在杀伤骨髓癌细胞的同时,结合益气解毒、补肾活血中药,使病情相对稳定,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临床经验,从病因、病机、治法、中西医结合等角度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探讨。

    作者:李雪妮;刘艳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8周后 LVEF、LVDd、心率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72%(36/43),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的经典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选择。

    作者:韩贤珍;崔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3 G微创玻璃体手术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分析23G微创玻璃体手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86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行手术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48眼)和研究组(44例,49眼)。对照组患者采用20G 微创玻璃体手术,研究组患者采用23G 微创玻璃体手术,手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眼压变化以及视力矫正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并发症率明显降低;手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变化,视力矫正情况差异不大(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的眼压变化和视力矫正情况,手术时间短且手术中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毕华婷;郝文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探讨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急性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急性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也非常艰巨。本文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作者:赵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目的:深入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4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急诊抢救治疗,然后就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两组患者在呼吸频率、心率、pH值、血氧分压等指标以及治疗效果上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急诊抢救,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娜仁高娃;乌日罕;李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早期微孔手术治疗对患者中小量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影响

    目的:分析早期微孔手术治疗对患者中小量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②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评价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独立及轻度依赖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小量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接受早期微孔手术治疗,有助于提升疗效及改善预后。

    作者:李本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损伤婴幼儿的甲状腺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脑损伤婴幼儿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30例脑损伤婴幼儿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素(TSH)的浓度,选择同龄正常婴幼儿30例为对照组。结果脑损伤组患儿血清 T3、T4、TSH 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3、FT4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损伤会影响婴幼儿的甲状腺功能,临床医师应重视对脑损伤患儿的甲状腺功能检测及定期随访。

    作者:刘春明;刘芸;张杨萍;赵毅斌;王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对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接受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2015年收治确诊为脑梗塞后遗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其接受治疗方案差异为标准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和观察组(西医联合中医中药康复治疗),每组各有患者50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0%,两者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中风病积分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等各项指标,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优越性,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理论指导的中药康复综合疗法,能够取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消极心理情况,保障患者预后质量和正常生活,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王会利;李奎涛;张海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