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向东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评估女性产后前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了我院对经临床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POP-Q)评估诊断为前盆腔脏器脱垂(aPOP)初产妇80例患者经会阴三维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比较静息状态和大Valsalva动作时对尿道和膀胱后壁运动情况观察以及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的比较。结果 POP-Q评估诊断前盆腔脏器脱垂GreenⅠ型,GreenⅡ型及GreenⅢ型例数与经阴道超声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OP -Q 评估与会阴三维超声检查一致性较好。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诊断对评估女性产后前盆腔脏器脱垂临床价值较高,与临床 POP-Q评价一致性较好,是临床量化诊断POP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丁宏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接收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3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给予心理护理、药物指导、饮食护理和并发症护理等综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其疗效。结果32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全部病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2.50±7.65)d;并发症发生率6.25%,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护理满意度96.88%。结论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综合临床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病愈出院效率和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玉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本文重点从管理层面上建议对档案工作加以重视,加大软硬件建设,建立电子文档归档机制和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等几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作者:李淑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32例,实验组患者(15例)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17例)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实验组手术时间[(110.5±14.1)min]显著低于对照组[(121.9±18.2)min];实验组术中出血量[(45.6±14.7)ml]显著少于对照组[(52.7±20.3)ml];术后卧床时间以及抗感染时间实验组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感染较轻,术后卧床时间短,是目前临床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较好的选择。
作者:徐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益母草配合缩宫素防范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至2014年期间接收的194例足月妊娠通过阴道来自然分娩的产妇实行回顾性的分析,并将他们分成研究组(101例)与对照组(93例)。对照组选择缩宫素,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之上配合益母草。观察并对比两组第三生产过程的时间,生产后2h、24h 出血量与使用药物前后产妇血压的改变。结果研究组不仅在第三产程的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1),且产后2h与24h出血量都比对照组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两组使用药物前后的血压改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益母草和缩宫素配合使用能将产后出血的情况有效减少,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周艳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采用静脉导管留置针脓腔闭式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96例,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48例观察组患者与48例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口引流,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导管留置针脓腔闭式引流,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引流时间、抗生素服用时间、治疗费用、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瘢痕率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引流时间、抗生素服用时间、治疗费用、治愈时间均相较于对照组更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静脉导管留置针脓腔闭式引流的方式可以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郑本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析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31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回归性分析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引起大面积脑梗塞的重要因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心源性栓塞等,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主要为病灶同向性偏盲、颅内高压、意识障碍、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眼球同向侧视障碍等。经治疗后,显效8(25.8%)例,好转12(38.7%)例,无效7(22.6%)例,加重4(12.9%)例,无患者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64.5%。结论大面积脑梗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在治疗时应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作者:宋黎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浅谈免疫组化技术在我院病理科开展的体会。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67例病例进行免疫标记,标本来均来源于我院病理科并对标记结果分类分析。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对乳腺肿瘤、消化系统肿瘤、转移性肿瘤等其它系统肿瘤性病变,在鉴别助诊上、治疗方案的指导上、愈后评估上,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斌;杨勇;赵玲玲;张宝莉;唐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单排螺旋 CT冠状位平扫技术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应用价值,为儿科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入选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先后接受单排螺旋 CT冠状位平扫、支气管检查后确诊,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单排螺旋 CT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准确率为98.00%,与支气管镜金标准的诊断结果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X2=0.37,P>0.05);受检患儿中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1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7例属于气管隆突上异物,双侧支气管异物3例,主要为植物型异物(43例)和动物型异物(7例)。结论利用单排螺旋 CT 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进行冠状位扫描,能够清楚诊断出异物的存在部位、形态大小等,诊断准确性高,在临床上有推广应用的意义及价值。
作者:刘伯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留置PICC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对留置PICC 行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接收的留置 PICC 肿瘤患者50例作为护理组,另取2013年1月———12月接收的留置PICC 肿瘤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留置 PICC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不给予留置 PICC 护理,护理组给予留置PICC 护理,观察并对比2组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感染发生率16.0%;护理组感染发生率4.0%,护理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发生感染的原因与置管操作不当、免疫力下降、导管移行或自我防护不当等有关。结论对留置 PICC 肿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留置 PICC 发生感染的概率,减轻因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卞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不同流产方式的疗效观察及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126例早孕妇女分别实行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两种方法终止妊娠,观察两组流产效果、不良反应、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及患者心理状态等,并给予心理护理。结果人工流产组的完全流产率高于药物流产组,不全流产率、流产失败率、腹痛持续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完全流产后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受术者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药物流产组,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人工流产组的腹痛发生率、重度腹痛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流产组,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终止早孕各具优缺点,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孕妇个体情况选择佳方法,并在流产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能降低受术者身心损害,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姜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现如今,放射线已经在医疗诊断环节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虽然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诊断病情,但是放射线在应用过程当中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文章主要阐述了医疗放射线存在的一些危害,并且提出了防护放射线危害的措施,通过采取距离保护、屏蔽保护、检查设备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尽可能减少放射线对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危害。
作者:郭荣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但病理学改变类似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 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从轻到重的病理阶段。目前NAFLD已成为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部分还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某些还与肝脏肿瘤有关。 NAFLD 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也是本病研究的热点,但几乎都停留在假说阶段。1998年Day和James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已成为解释该病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初次打击主要指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二次打击主要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 NASH。若 NASH持续存在,发生炎症2坏死循环,便进展为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 NAFLD常见的原发病为高血脂、肥胖和2型DM。
作者:戴永利;武海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氯氮平的精神病患者超声检测肝胆脾的价值。方法从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之间选取80例长期服用氯氮平的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均行超声肝胆脾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肝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2.5%、3.75%、5.0%、6.25%,肝囊肿的检出率分别为5.0%、6.25%、7.5%、8.75%,脾肿大的检出率分别为7.5%、8.75%、10.0%、12.5%,脂肪肝的检出率分别为25.0%、31.25%、50.0%、62.5%,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的肝硬化、肝囊肿、脾肿大及脂肪肝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肝胆脾检查对长期服用氯氮平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和诊断价值。
作者:吴冠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儿急诊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根据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小儿感染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的情况分为感染组9例,未感染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感染组患儿平均年龄(4.33±0.45)岁、切口长度(5.30±1.24)cm、备皮至手术时间(25.44±4.63)h、手术时间(155.60±25.23)min;未感染组以上指标为:平均年龄(6.59±1.05)岁、切口长度(4.00±0.19)cm、备皮至手术时间(20.81±2.05)h、手术时间(131.90±18.11)min,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的年龄、切口长度、备皮至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等均是影响患儿腹部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感染率的发生,确保患儿的康复。
作者:程改超;沈雄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48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9%,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2%,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对比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作者:张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心脏介入手术患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5.0%、7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与满意度分别为97.5%、92.5%,观察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与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毛俊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早期溶栓治疗,研究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尾号作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采取日常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因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使得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意义显著。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溶栓治疗中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病程,减轻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郑启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乳腺增生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收治乳腺增生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并以其接受护理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50例,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变化情况。结果应用治疗护理前后对2组患者心理指标SDS、SAS进行评估对比,完成护理后2组患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增生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负面心理和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不但有利于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促进构建和谐护患环境,对患者和医院而言均有突出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韦嫄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Cage +同种异体骨植骨与自体髂骨植骨这两种术式疗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42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A、B两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A组22例病人选择行Cage +同种异体骨植入术,B组20例病人行取自体髂骨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椎间高度、JOA评分、症状改善率、融合率情况并分析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结果 A组在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面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A组患者较 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症状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术后有显著差异(P <0.01)。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自体髂骨相比,Cage +同种异体骨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疗效满意,且创伤更小,没有取髂骨带来的疼痛和吞咽困难等并发症,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作者:陈星;孔维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