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军;黎忠文
目的 总结腘部血管损伤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时机及预后. 方法 对腘部血管损伤,采用血管吻合、血管壁修补、自体血管移植等方法急诊修复共25例. 结果 修复25例,术后21例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博动好,末梢血运好,肢体得以保存,4例因肢体缺血时间太长,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肌肉严重肿胀、坏死,需截肢. 结论 对腘部血管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时修复,尽快恢复腘窝以下血液供应,缩短小腿肌群缺血时间,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截肢率.
作者:孟宏;黄建华;罗和源;洪小芳;徐少宏;刘晓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腓骨形态笔直,支撑力强,有充裕长度可供采用,又为多条营养血管所分布,故一直是带血管自体骨移植常用供区之一.选择膝下外侧血管腓骨上段骨瓣,乃着眼于腓骨头端的关节面及其内侧钝圆的隆起部和含有生长潜能的骺板,而膝下外血管又具备解剖位置恒定、表浅,蒂长、径粗和手术显露容易等优点,因此,该骨瓣遂成为修复成人和儿童某些骨端缺损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移植骨.
作者:陈振光;喻爱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皮瓣远端坏死的原因,探讨皮瓣远端坏死的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0月至2008年9月发生的31例皮瓣远端坏死病例.根据皮瓣远端坏死情况,采用换药、植皮、皮瓣再利用及另设计皮瓣修复等方法处理. 结果 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原因中,皮瓣设计不合理11例,切取方法欠妥3例,蒂部处理失误8例,术中清创不彻底7例,术后固定不良2例.根据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的局部组织条件,本组病例经伤口换药上皮爬行愈合8例,二期邮票植皮10例,皮瓣再利用6例,再次皮瓣转移7例.所有创面均愈合良好,外露的深部结构得到有效覆盖,皮瓣无破溃,关节功能良好. 结论 合理的皮瓣设计,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根据皮瓣远端坏死后局部情况分别采取上述不同的处理方法,能使皮瓣的远端坏死的创面得到有效的修复.
作者:李军;徐永清;朱跃良;江慕尧;赵万秋;岳正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58岁.无明显诱因发生右股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致股部软组织缺损3个月入院.检查:右股部下段内后侧有一横椭圆形12 cm×18 cm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内有较多坏死及炎性肉芽组织,渗出较多,部分股内侧肌缺损.创面培养有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生长.
作者:张建东;张功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前外侧皮瓣的双重血供对可扩大皮瓣切取面积及提高旋转应用范围的可行性. 方法 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腓浅动脉和外踝上动脉为血管蒂的双重供血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60例.皮瓣切取面积大26.0 cm×7.0 cm、蒂长6.0 cm,小16.0cm×10.0 cm、蒂长8.0 cm,旋转轴点均在外踝前.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53例,占88.3%;大部分成活7例,占11.7%.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在术后1年后出现保护性感觉,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结论 保留小腿前外侧供区的双重血供来源,可扩大小腿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范围及切取面积,以此为包括前足的大面积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行性.
作者:路来金;宫旭;宣昭鹏;刘彬;于家傲;陈雷;崔健礼;孙希光;路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讨论在小腿不同分区内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的设计及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将小腿均分为三个区,按皮瓣筋膜蒂位置的分区不同分别采用逆行或顺行的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5例.皮瓣面积大25.0 cm×10.0cm,小5.0 cm×3.0 cm. 结果 43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小腿上1/3内有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4~20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好,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简单,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可根据皮瓣筋膜蒂位置的不同选择合适皮瓣,是一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邵新中;苏晓清;于亚东;徐建杰;杨晓亮;许娅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临床应用已较为广泛.从2004年2月至2008年5月,我们应用了以骨间背侧动脉近端穿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红霞;赵笑燕;林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垂体微腺瘤经蝶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在18例垂体微腺瘤经蝶手术中,对常规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CTVE重建,并用于指导术前计划、术中定位.对CTVE显示的鞍底三维图像与术中显微镜所见图像进行比较. 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形式显示鞍底解剖结构,对表面结构:蝶窦内隔、鞍底、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的显示率分别为344.4%、100%、41.7%、36.1%、58.3%.显示范围较较术中显微镜大.通过透视功能或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鞍底深面的颈内动脉、垂体组织、部分视神经管,通过二维图像,能准确的标出肿瘤在CTVE图像上的位置.CTVE能反复模拟手术入路及部分经蝶手术过程. 结论 CTVE能显示蝶窦及鞍底的表面解剖标志同深面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在垂体微腺瘤经蝶手术中,CTVE能指导术前计划形成及术中定位.
作者:蔡梅钦;李文胜;王辉;胡冰;石德金;何海勇;陈少琼;郭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通过将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表现、止痛药物应用数量、睡眠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该术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临床应用3例患者,其中1例随访11个月,顽固性疼痛消失,触压痛消失,止痛药物应用减少,睡眠时间及质量明显改善,VAS评分明显下降,临床止痛效果确切. 结论 对患有四肢或躯体顽固性神经性疼痛的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缓解疼痛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强;唐成林;李春雨;孙鸿斌;王悦书;王振中;崔树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髂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旋髂深动脉的肌皮穿支在髂骨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四肢复合组织缺损,采用髂骨皮瓣移植修复共35例36侧.选用的血管蒂有三种类型:采用传统单纯以旋髂深动脉为蒂8例8侧,旋髂浅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共干为蒂2例2侧,以旋髂深动脉及肌皮穿支为蒂25例26侧;皮瓣面积大22cm×10cm,小8cm×6cm,骨瓣长度长达10cm,短5cm.结果 传统单纯以旋髂深动脉为蒂髂骨皮瓣移植8例,术后3例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扩创植皮愈合;以旋髂深动脉及肌皮穿支为蒂及浅深血管共干为蒂髂骨皮瓣移植共27例28侧,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经8~1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组织瓣供区愈合良好,未发生腹壁疝等并发症,骨瓣与受区骨均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髂骨皮瓣是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术中保护并充分利用旋髂深动脉的肌皮穿支有助于术后皮瓣的顺利成活,提高手术的疗效.
作者:许亚军;寿奎水;芮永军;孙振中;姚群;陈政;周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方法及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12例经显微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和手术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9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症状明显改善8例,无改善1例,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疗效良好,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柯春龙;余振华;刘金龙;金华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修复方法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Ⅰ期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 对199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7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Ⅰ期修复与重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修复方法:局部皮瓣修复78例;局部皮瓣加游离植皮50例;邻近组织瓣修复加游离植皮40例;肌皮瓣20例;肌皮瓣加局部皮瓣或游离植皮21例;游离组织瓣移植41例;游离组织瓣加邻近组织瓣修复8例;组织代用品18例. 结果 全组276例患者,共采用298个皮瓣及组织代用品修复.手术成功241例,手术基本成功23例,手术失败12例. 结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Ⅰ期修复与重建可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功能障碍和畸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钟少波;廖天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老年性下肢骨折伴动脉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由于大多数老年性患者存在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可因心、肺、脑疾病而危及生命;在动脉损伤后,因老年性血管的病理性改变,而严重影响血管修复的效果.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老年性下肢骨折伴动脉损伤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华军;黎忠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因右手挖掘机压榨致出血疼痛3 h于2008年6月12日急诊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右手示指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约2.5 cm×2.0 cm,指深屈指肌腱及末节指骨外露;中指中节中远1/3以远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约3.5 cm×2.5 cm.指深屈肌腱及末节指骨外露,近节皮肤软组织有挫伤.
作者:孙广峰;王达利;魏在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利用游离组织瓣对27例不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进行修复.股前外侧皮瓣16例,前臂皮瓣7例,腓动脉肌皮瓣1例,腓骨(肌)皮瓣2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1例. 结果 术后发生静脉危象1例,挽救成功,其余26例组织瓣无血管危象发生,完整成活,成活率100%.所有患者获得3~18个月随访,1例术后4个月复发死亡,其余在随访期内均存活.重建的舌外形良好,虽然味觉功能无法恢复,运动功能随切除范围增加而降低,但均能满足发音、吞咽和咀嚼功能需要. 结论 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有效而可靠的方法,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特别是恶性肿瘤根治术后造成的缺损提供了有力修复保障.
作者:王新亮;黄磊;白植宝;鞠洪斌;张光明;侯之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经常规2次以上手术仍未愈合的疗效. 方法 对肱骨干骨折已行2次以上常规手术仍未愈合的13例,均为肱骨干中段或中下段骨折,已行手术次数2~5次,病程18~60个月,平均39个月.全部病例再次手术,给予去除原内固定物,切除硬化骨痂,根据断端骨缺损情况,选择吻合血管髂骨瓣或腓骨,或骨膜瓣移植(位),重新钢板、外固定架或锁式髓针内固定. 结果 术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并发桡神经牵拉伤,于术后6个月恢复,余病例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骨折不连接于术后3~12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肱骨干骨折经常规手术后仍不愈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是一个可靠的方法.
作者:魏杰;郭秀生;梁庆元;贾中伟;田丰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应用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下段掌背侧皮肤缺损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在前臂中、上段掌侧设计皮瓣,应用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下段掌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共7例. 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完全愈合,经6~1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外形美观.结论 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前臂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的新方法.
作者:林涧;郑和平;余云兰;吴春;王正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颅中后窝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 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从后外侧到达颅中后窝岩斜区,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半球外侧面、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脑神经、脑桥外侧面、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及三叉神经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及部分颅中后窝. 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锁孔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该入路使少数原本需要采用复杂入路方能切除的颅中后窝肿瘤,可通过较简单的手术入路进行切除.对于主体位于颅后窝的岩斜区中小型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李正益;施炜;倪兰春;陈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手指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末节脱套伤32例33指,采用逆行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修复,其中示指16指,中指13指,环指3指,小指1指,缺损平面均在远指间关节以远.急诊手术30指,末节皮肤坏死二期手术3指. 结果 32例33指皮瓣全部成活,经5个月到27个月随访,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简便、安全,疗程短,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作者:张文龙;高顺红;王斌;陈超;费小轩;马铁鹏;焦成;董惠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显微外科领域内应用效果. 方法 对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24例和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46例,行VSD后再行组织移植修复术;对肌瓣表面游离植皮创面12例,以VSD覆盖植皮表面. 结果 7~10 d去除VSD,24例再植术后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生长良好,肢体血供未受影响;46例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未见或少见脓性分泌物,二期移植的组织瓣或皮肤均成活;12例肌瓣表面游离植皮者,肌瓣和植皮均成活. 结论 VSD能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组织瓣或植皮的成活率.用于治疗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以及肌瓣上游离植皮创面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作者:吴刚;喻爱喜;祝少博;宋九宏;陶圣祥;漆白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