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守祥;戴学国;曲军杰;周百岁;于晓
目的探讨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移植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寻求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方法采取改良的Smith-Petersen切口,清除股骨头骨骺坏死组织,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移位植入股骨头骨骺内. 结果 15年来共施术45例(48髋),经系统随访1年以上者36例(39髋),平均6年6个月,优25髋、良10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90%. 结论该方法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简单实用,儿童带血供的骨膜成骨作用明显,具有确切的疗效.
作者:肖玉周;周建生;刘振华;刘泉;张长春;官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张世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 1997年至2003年对14例体积巨大、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经侧脑室及经额下或经纵裂联合入路一期手术治疗. 结果 4例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本组病人无死亡. 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采用一次性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李士其;王镛斐;赵曜;寿雪飞;贾丕枫;周良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胬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原发性翼状胬肉分别施行手术,在手术显微镜用显微操作技术进行吸血海绵片擦除25例25眼、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25例25眼.术后用1%荧光素染色法,观察角膜上皮修复速度,随访观察复发率并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手术显微镜下吸血海绵片胬肉擦除法、手术显微镜下刀片切除法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分别为4.05 d和6.25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观察,擦除组复发率为4%,切除组为12%,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显微操作技术用吸血海绵片擦除法去除胬肉,可以明显减少角膜创伤,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减轻术后刺激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李虹霓;黄梓材;黄奕霞;林静君;张君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在2000年9月-2002年12月采用第一、二掌背动脉为蒂的示、中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急诊一期修复拇指损伤9例10指,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
作者:王晓南;陈克俊;殷忠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伴有肌腱、骨骼外露的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十分棘手,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损伤,可取得满意效果.但是该皮瓣在逆行转移时,血管蒂长度常显不足,使皮瓣的适用范围严重受限.1998年以来,我们对皮瓣的切取方法进行了改良,有效延长了血管蒂,临床应用5例,全部成功.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管袢骨膜内腓骨组合移植修复负重长段粗骨缺损临床应用可行性.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为3组.A组:单腓移植组;B组:骨膜外双腓骨组合移植组;C组:骨膜内双腓骨组合移植组.制成胫骨中上段骨缺损10.0 mm,采用3种手术方式,术后2、4、8、12、16周分别拍X线片及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密度及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查. 结果 X线结果显示,C组较A、B组骨痂增加明显,骨小梁排列整齐,移植腓骨明显增粗.术后4周血清ALP:A组 (91.6±9.2)、B组 (114.9±5.1)、C组 (136.6±3.9);血清BGP:A组(3.90±1.02)、B组 (4.69±0.58)、C组 (5.84±0.98);骨密度:A组 (0.179±0.03)、B组(0.286±0.04)、C组 (0.301±0.07),C组较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C组较A、B组骨痂形成早、成熟早,骨小梁排列整齐,两腓骨形成一体,髓腔再通.成骨量:A组 (398±4.0)、B组 (41.7±2.3)、C组(49.2±5.7),C组与A、B组比较,P<0.05.生物力学测试,移植骨平均大载荷、大扭距及剪切应力,C组均大于A、B组. 结论血管袢骨膜内腓骨组合移植是治疗负重长段粗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范启申;张开刚;张锴;周祥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作为支架,体外构建人工神经的研究.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并培养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描绘其生长曲线;取猕猴3段4 cm的周围神经,其中2段用4%triton -X -100及4%脱氧胆酸钠液分别萃取1次和2次,在新鲜神经和萃取神经中段取材,组织学检测及电镜学观察萃取前后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把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萃取两次的异体神经内,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内的生长情况. 结果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增殖能力强;萃取1次的异体神经细胞及髓鞘结构仍部分存留,而萃取2次的其细胞及髓鞘结构消失;HE染色可见细胞在萃取2次的异体神经内可爬行生长. 结论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化学萃取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适合体外构建人工神经.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朱家恺;刘小林;朱庆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科自1997年以来,开展了部分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显微外科手术修复32例,由于重视了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使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立;黄卫东;徐基农;裴国献;林昂如;顾立强;金明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氧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动态监测皮瓣血供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2001年8月至2003年11月,应用经皮血气分析技术,对56例复合组织皮瓣进行动态血供监测. 结果 56例皮瓣中,6例在术后监测4~10 h发生血管栓塞,再手术成活5例,抢救成功率83.33%. 结论该方法能够敏感、客观、连续定量的反映皮瓣的灌注状况,是移植术后早期理想的血运监测手段.
作者:钟波夫;徐中和;侯之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用指动脉远侧指间关节背侧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及指腹缺损,并同时重建感觉的一种新的术式. 方法根据指背皮肤血供及神经支配的特点,应用指动脉远侧指间关节背侧皮支为血管蒂的中节指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及指腹缺损,同时应用指背部神经的分支重建指端及指腹感觉3例. 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3~6个月,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耐磨,无触痛,耐寒冷,动态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分别为2~4 mm及4~6 mm,指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在10°以内. 结论该术式不需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采用中节指背非功能面的皮肤为供区,并能重建良好的感觉,不需2次手术,是修复指端及指腹缺损可选用的皮瓣之一.
作者:崔树森;李岩峰;尹维田;李福;谢升伟;徐明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33岁,车祸致伤右下肢及腹部术后1 d,外院诊断:肠破裂、右小腿严重开放骨折.行肠破裂清创吻合术,拟行右下肢截肢术,因故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8.8℃,脉搏120次/min,血压12/7 kPa,心肺无异常,胃肠减压管在位,右腹见15 cm长纵向切口,引流管在位.右下肢创面污染严重,恶臭,右小腿下后部有13 cm×14 cm皮肤缺损创面,跟腱、胫后血管断裂,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胫后神经挫伤,连续性存在,胫骨下段骨折.
作者:高建明;骆宇春;陈伟南;储旭东;张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个手指缺失显微再造的方法. 方法从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用第2趾、(足母)甲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嵌入第2趾等多种足部组织瓣移植治疗多手指缺失26例,共再造58指,其中拇指18指,其它手指30指;一次再造2个手指20例,再造3个手指6例. 结果 58指全部成活,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拇指优12指、良3指、可3指,再造手指优11指、良10指、可7指、差2指. 结论多个足部组织瓣联合移植一次再造多个手指,是治疗多指缺失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文德;李宗宝;王业本;赵风林;赵亮;王鑫;吴德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1995至2001年收治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9例,报道如下.
作者:方俊英;陈勇;梁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大鼠单纯臂丛下干损伤屈指功能重建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臂丛C8、T1神经根撕脱造成臂丛单纯下干损伤;B组为C7~T1神经根撕脱;C组为C8、T1神经根撕脱并将臂段正中神经造成约2 cm缺损.通过肉眼观察和肌电检测,评价造模结果. 结果 C8、T1神经根撕脱且神经缺损组(即C组)下干神经损伤完全,而上干神经功能未受损,明显好于A、B组. 结论 C8、T1神经根撕脱且臂部正中神经缺损是建立大鼠单纯臂丛下干损伤屈指功能重建可行、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郑宪友;顾玉东;史其林;李继峰;孙贵新;周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于凤宾;俞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应用外科皮瓣移植修复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与康复. 方法从1991年1月至2001年7月,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8例,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9例,示指近节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修复8例,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管修复8例,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临床应用43例,术后41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6个月,虎口宽度成人平均增加35 mm,儿童增加34 mm;虎口角度成人平均增加55°,儿童增加60°. 结论应用外科皮瓣治疗均能够有效开大虎口,应根据患者年龄、损伤机制、局部软组织条件、虎口畸形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作者:胡成栋;张伯勋;邵新中;魏民;梁向党;郭义柱;范恒华;陈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甲根部以远断指再植的临床经验并报道再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首先对断指进行彻底清创,找出中央支动脉,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吻合,静脉不做吻合. 结果临床再植10例10指,术后顺利成活9指,经3~10个月随访,成活指的长度与健指相似,指甲生长良好. 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徐晖;李杰文;肖立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1994-2004年救治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42例,其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人造血管治疗移植修复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采用人造血管移植的25例血管通畅良好,全部保住肢体,但其中1例因入院前肢体缺血时间较长,造成部分肌肉坏死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 结论对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处理,采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谭新东;谢伟勇;戴飞;卢仕良;汤拥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1985年至2002年我院采用带血管蒂的前臂筋膜瓣填充肘关节成形术,治疗肘关节强直26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宁;刘月波;刘德群;赵少平;汪琦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