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髓芯减压加带缝匠肌蒂骨栓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张东臣

关键词:髓芯减压, 缝匠肌蒂, 植入治疗, 股骨头, 关节囊, 头颈, 人民医院, 克氏针, 河南省, 创伤小, 钻孔, 手术, 疗效, 环钻, 方法, 安阳
摘要: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张东臣来稿:用φ12 mm环钻从大粗隆远端2~4 cm处向股骨头正中方向钻一孔道,近端达股骨头下5 mm,再用2 mm克氏针沿孔道从不同方向斜行向股骨头内钻孔。后用带缝匠肌蒂的髂股栓植入股骨头颈的孔道内。该方法减压彻底,手术创伤小,不用切开关节囊。不破坏股骨头颈及关节囊的血运;骨栓血运丰富,疗效可靠。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吻合血管的全头皮撕脱再植成功一例

    患者女,17岁。2000年6月8日因长发卷入缆绳机致全头皮整块撕脱,伤后5 h急诊入院。检查:神清合作,头皮撕脱范围:前起双上睑,左至耳郭上缘,右至耳郭上3/4连同右颈、面部皮肤,后抵枕后发际,面积42 cm×38 cm,头顶部10 cm×6 cm颅骨外露,离体头皮中、后部多处碾挫伤伴片状毛囊外露。输血输液纠正血压后在全麻下分两组手术:一组处理头皮,剪除头发、清创,0.025%安尔碘浸泡20 min,镜下分离标记可作吻合的血管;另一组头部清创,寻找血管后,采用11-0线首先吻合两侧眶上静脉、前额静脉各一条及左颞浅静脉顶支,继而吻合左颞浅动脉顶支及右颞浅动脉额支,通血后头皮血供恢复,缝合头皮,两侧枕后负压引流。手术历时6 h 40 min,头皮缺血时间14 h,术中输血800 ml。术后气垫床半卧位,多种体位变换,应用罂粟碱、低分子右旋糖酐及抗生素等治疗,术后10 d拆线,枕后约6 cm×12 cm头皮缺血坏死,2周后植皮覆盖,其余头皮、耳廓、睑眉及额部皮肤全部成活,术后3个月复查:除枕讨论全头皮撕脱时由于伴有严重的辗挫及挤压,血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撕脱及较多节段的血管内膜损伤,需在高倍显微镜下细致检查并彻底切除,确保血管吻合的成功率。头皮血供丰富且呈网状分布,文献报道一条动脉二条静脉足以营养全头皮,本例仅左侧颞浅动、静脉顶支及右颞浅动脉额支血管可以吻合,考虑静脉回流不足,又吻合了两侧眶上静脉及前额静脉,动静脉比例为2∶4。术后头皮无肿胀及瘀血表现。多数报道主张术后半卧位,本例采用卧气垫床结合半卧位,多种体位交错交换,尽量避免枕部长久受压及确保引流通畅,虽然术后5 d血供良好,但终仍有部分枕后头皮坏死,是碾挫伤较重还是局部受压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伴有面、颈部皮肤撕脱时,由于此处已脱离头皮血管网,血供较差,作者主张头皮再植同时直接修整成全厚皮片作回植。

    作者:柴益民;林崇正;潘云川;符学新;张燕翔;陈彦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应用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2年起,应用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转位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手部皮肤缺损25例。结果 25例手部皮肤缺损,手术后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没有出现手部及指端缺血情况。结论应用尺动脉腕上皮动脉升支皮瓣在不用牺牲前臂主要血管的前提下转位修复手部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叶劲;莫茅;陈伟明;蔡维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小血管的实验及临床应用

    河北保定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五二医院骨科冯亚高、董清芳来稿:在小血管吻合过程中,作者设计出一种将小血管吻合口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后进行吻合的方法,使吻合口管壁呈现不同层次,吻合时管壁能完全外翻,内膜平整对合,而且不易贯穿对侧管壁。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此法操作简单,吻合速度快,通畅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冯亚高;董清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切除大型垂体腺瘤

    目的探讨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内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对生长入蝶窦内的肿瘤则磨除蝶骨平板切除窦内肿瘤。显微切除鞍上肿瘤时应解剖出垂体柄和受挤压的垂体组织并加以保护,以免术中损伤。结果 16例大型和巨大型垂体瘤全切除13例(81.25%),次全切除3例,无重残及死亡病例。结论该手术入路的显微手术能有效地提高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率,亦适用于鞍区的其它肿瘤的显微手术。

    作者:刘宁;朱风仪;周明卫;张晓彪;耿晓增;傅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上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

    目的总结上肢主要动脉损伤202例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血管损伤后主要修复方法为:单纯修补缝合受损的血管、血管端端吻合术和血管移植。结果本组202例,有4例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现及时,经再次手术,肢体存活;2例术后因发现较晚而截肢,其余 198例全部存活。结论(1)诊断明确后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者,应尽早行手术探查;(2)肢体血循环重建的时限,可根据伤情、技术能力等适当延长;(3)血管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是首选的手术方法;(4)尺、桡动脉同时损伤者,强调两条动脉均应修复。

    作者:张信英;杨群;张军;尚剑;曹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组合组织移植一期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及重建大小鱼际肌功能

    目的探讨足部内在肌与其它组织组合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及重建大、小鱼际肌功能的方法。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神经的皮瓣、足趾、趾伸短肌、短展肌组合移植进行组织修复及重建手内在肌功能共28例。结果术后随访1~5年,移植肌肉恢复正常肌力,移植组织恢复较好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结论采用足部内在肌与其它组织组合移植是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及重建手部大、小鱼际肌功能的一种可行方法。

    作者:丛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骨科任忠明、金才益、陆金荣、黄志海来稿:自1987年以来,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8例,经1年以上随访,获较满意疗效。作者认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降低股骨头骨内压;提供良好血供和血液循环,并防止软骨面下继续骨坏死塌陷。

    作者:任忠明;金才益;陆金荣;黄志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髓芯减压加带缝匠肌蒂骨栓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张东臣来稿:用φ12 mm环钻从大粗隆远端2~4 cm处向股骨头正中方向钻一孔道,近端达股骨头下5 mm,再用2 mm克氏针沿孔道从不同方向斜行向股骨头内钻孔。后用带缝匠肌蒂的髂股栓植入股骨头颈的孔道内。该方法减压彻底,手术创伤小,不用切开关节囊。不破坏股骨头颈及关节囊的血运;骨栓血运丰富,疗效可靠。

    作者:张东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旋髂深血管髂骨骨膜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回顾分析旋髂深血管髂骨骨膜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同期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经皮三棱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切开复位股骨颈开槽,施行旋髂深血管髂骨骨膜瓣移植,三棱钉固定29例,经皮三棱钉固定2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4例。结果旋髂深血管髂骨骨膜瓣移植治疗组随访3~7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3.5个月,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其余病例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经皮三棱钉固定组随访 3 ~6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4个月,6例发生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随访4~7 年,9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旋髂深血管髂骨骨膜瓣血管位置恒定,切取容易,疗效可靠,应作为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首选。各种方法的经皮穿针内固定虽具有骨折愈合时间长,少数患者可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缺点,但由于操作简便,仍为临床常用。而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尚有难以克服的并发症,且疗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一旦发生并发症处理非常困难,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栓科;张致英;万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双血供足趾和甲瓣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足趾和甲瓣移植再造拇、手指是目前手指再造的好手术方法,如何提高足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这一手术的关键问题。我院在广泛开展足趾移植、多种皮瓣游离移植手术的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多例吻合双套供血系统的皮瓣手术[1]。同时把这一技术进一步用于足趾移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永刚;左方;胡永东;李启明;纪红;谭文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骨科王文刚、郭世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范存义来稿:自1992年5月~1998年6月,应用7 种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48例,皮瓣全部成活。体会:(1)彻底的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重视术前皮瓣设计,尤其血管蒂的长度与皮瓣大小;(3)手术操作细致轻柔,对蒂部的解剖和游离必要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作者:王文刚;郭世杰;范存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目的通过对206例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病例的诊治分析,探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6例血管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血管吻合修复117例,静脉移植血管修复46例,单纯修补43例。结果治愈185 例,截肢13例,死亡8例。血管损伤在6 h修复,肢体坏死占4.1%,超过12 h修复,肢体坏死为21.3%。结论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应尽早手术修复。缺损超过2 cm应作静脉移植修复,术后注意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并及早切开减压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肢体坏死的关键。

    作者:梁胜根;罗治师;张敏;卢永开;陈忠羡;黄远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肌腱鞘管区指屈肌腱损伤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肌腱鞘管区(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9 96年1月~2000年6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33例68 指,术后早期作保护性被动活动,随访进行疗效评定。采用TAM系统评定法为评定标准。结果随访6~10个月,疗效优者37指,良26指。优良率达92 %。结论对新鲜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注意保护肌腱的血运和营养,结合早期作保护性被动活动,能有效地防止肌腱粘连,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黄粹业;梁德恩;陆茂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修复小腿贯通伤一例

    患者男性,34岁。因被他人用猎枪(子弹为霰弹)近距离击中右小腿上段后疼痛、出血、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简单清创石膏托外固定2 d后转入我院。检查:右小腿上段平胫骨结节平面由前外侧向前内侧水平方向贯通伤口,其入口约4 cm×5 cm,出口约6 cm×7 cm 大小,其间软组织和胫骨前缘缺损,右足感觉、运动、血液循环正常。X线片示右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入院后即行右小腿扩创、外固定架固定,贯通伤伤口予开放引流。3周后行右腓肠肌肌瓣转移修复创面,自窝平面向下作右小腿后正中切口约15 cm长,切开深筋膜后在小腿后正中线找到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将两者牵向外侧保护。根据腓肠肌肌纤维走向辨清内、外侧头及其肌间隙作钝性分离,再找到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间隙并分开,在腓肠肌近端可见腓肠动脉由深面入肌,切勿损伤。在腓肠肌内侧头移行为腱性部分处切断,向上翻转从皮下由贯通伤内侧伤口穿至外侧伤口,在外侧出口处间断缝合两针固定肌瓣以防其回缩。术后2周,腓肠肌肌瓣存活良好,经植皮后创面痊愈。   讨论猎枪霰弹造成的小腿贯通伤软组织及骨骼缺损的面积较大,且局部多有炎症存在,因死腔较大,临床上处理比较困难。腓肠肌肌皮瓣已广泛用于小腿创面的修复,但对于死腔大的贯通伤用肌皮瓣修复比较困难。而腓肠肌肌瓣较长,切取一侧腓肠肌对足的功能影响不大,应用于小腿贯通伤创面的修复时可一次性同时修复贯通伤创面,且腓肠肌内侧头肌瓣上宽下窄,对此种内侧口大于外侧口的贯通伤创面尤其合适,能有效地充填软组织及骨骼缺损所遗留的空腔。肌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枪伤所致的污染创面的感染形成及发展,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肌瓣切取后对足的功能影响不大,供区可直接缝合,无需植皮。因此我们认为腓肠肌肌瓣转移是修复小腿贯通伤创面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陈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带血管蒂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

    甘肃敦煌市医院李永永,张积礼,李忠国,黄建军来稿:1991年以来,采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创面42例,1例部分坏死,其余全部成活。体会:(1)应用皮瓣修复能尽快控制感染创面,易于基层医院推广;(2)术前择优选择、反复设计,术中保护好皮支及血管蒂;(3)手指及腕掌部创面优先选择同侧腹股沟区皮瓣。

    作者:李永永;张积礼;李忠国;黄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脊神经前根再植入脊髓治疗臂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

    目前,国外部分学者认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灰质前角残存的运动神经元可以发出新的轴突,长入与脊髓重新建立联系的神经根,逐渐恢复已丧失的功能[1,2]。本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脊神经再植入脊髓后的转归,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杨成林;张信英;杨群;王光达;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电刺激对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横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鼠坐骨神经横断后,实验组在相应的脊髓节段立即置入直流电刺激器,对照组置入无输出电流的刺激器,分批于术后1、4、7、14、28d取材,应用HE染色,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计数并进行立体定量分析,用TUNEL染色,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中阳性细胞计数。结果坐骨神经横断后4、7、14、28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7、14、28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体积大于对照组。运动神经元TUNEL染色阳性数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直流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横断引起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具有防治作用。

    作者:李少华;侯铁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肢体骨缺损合并皮肤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车祸伤致下肢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治疗上比较复杂。我院自1996年3月~2000年3月应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组合移植修复肢体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58岁,平均32岁。病因均为车祸严重创伤所致。骨缺损少3 cm,长25 cm,平均9.5 cm。皮肤缺损面积小7 cm×4 cm,大25 cm×18 cm。其中股骨骨缺损1例,胫骨骨缺损伴腓骨骨折10例,跟骨骨缺损1例。

    作者:梁再卿;黎忠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断手指分类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断手指再植自Komastu、Tamaih和陈中伟等[1,2]首例成功报道以来,国内发展较迅速。当前不但县级以上医院能进行断指再植,而且乡镇卫生院,部队卫生队也有再植成功报道。既往断指分为完全断离和不全断离两类。但是,随着显微再植外科不断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复杂断指也再植成功,两种分类远远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我们自1 973年~1999年间共再植断指4 632例(5 178指),成功4 489例,成功率为 96.6%。根据我们的经验,断指正确的分类,预示着断指的损伤程度和佳手术方案的选择,为此提出以下的分类。

    作者:王成琪;王剑利;张敬良;张树明;魏长月;王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亚细胞定位及初步分布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超微结构定位,探索其在神经、皮肤和肌肉中的分布以及神经损伤前后量的变化。方法(1)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法对预损伤2周大鼠坐骨神经超薄切片进行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亚细胞定位;(2)免疫金银染色法对正常及损伤2周后的坐骨神经、肌肉和皮肤进行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标记并观察量的变化。结果(1)在许旺细胞胞浆中有明显的均匀圆形的致密金颗粒附着,但大量存在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2)对照组、正常及失神经支配肌肉组为(-),正常神经组为(+),正常皮肤组为(++),变性神经组和失神经支配皮肤组为(+++)。结论(1)许旺细胞中,内质网可合成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并且在高尔基体加工;(2)神经和皮肤中存在有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并且损伤后有量的明显增加,但在正常或失神经支配肌肉中没有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正常皮肤中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含量高于正常神经,失神经支配皮肤中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相当于变性神经。

    作者:向剑平;刘小林;朱家恺;秦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