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航;李志平
背景与目的: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成正相关.hTERT的转录过程存在选择性剪接,肿瘤演进中可能呈现特定剪接模式的转换.本实验检测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hTERT选择性剪接变异体(alternative splicing variants,ASVs)的表达,揭示胃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变化.方法:在hTERT前体mRNA的三个选择性剪接位点(α、β、γ)内或横跨位点设计引物,采用半巢式RT-PCR特异性扩增8个hTERT ASVs,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ASVs的阳性率;采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β+hTERT mRNA(β位点保留的ASVs)的表达水平.结果:α+β+γ+hTERT mRNA在正常胃粘膜中不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比癌前病变组织高(P<0.05);β缺失型ASV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2%、95.0%、100.0%;β位点保留的ASVs(α+β+γ+hTERT mRNA、α缺失型ASV、γ缺失型ASV、αγ缺失型ASV)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1%、40.0%、94.7%,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实时定量RT-PCR显示,胃癌中β+hTERT mRNA表达水平比癌前病变高6.99倍.结论:胃癌多阶段演变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不同,β+hTERT mRNA在胃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表达水平逐步升高,提示β+hTERT mRNA的检测可能为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徐晋珩;王玉川;耿鑫;张维铭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判断预后的标记物.本研究旨在检测人膀胱癌组织中的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住院患者中的13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旁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旁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膀胱癌组织(16.7%vs.54.3%,P<0.05).G1、G2、G3级膀胱癌中Bmi-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6%、54.3%和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肿瘤和浸润性肿瘤中Bmi-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2.5%和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大小、分级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及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本组随访44~8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浅表性膀胱癌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9.6%和39.2%(P<0.05);Bmi-1蛋白阴性和阳性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8.5%和50.8%(P<0.05).结论:Bmi-1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Bmi-1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秦自科;杨建安;曾木圣;周芳坚;韩辉;刘卓炜;余绍龙;李永红;陈壮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作为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正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在食管癌方面研究尚十分有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MGMT异常甲基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痛临床特征和叶酸代谢酶基因MTHFR C677T多态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间新发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并在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标本、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应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检测叶酸代谢酶基因MTHFR C677T多态.并分析和探讨食管粘膜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分布规律及其与MTHFR C677T基因多态间的联系.结果:12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频率达27.2%,癌旁组织甲基化频率11.2%,10例正常成人健康对照的食管粘膜均呈去甲基化状态.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否与DNA甲基化频率有关,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频率(37.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8.2%).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饮茶等因素与DNA异常甲基化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相关潜在混杂因素后,携带MTHFR变异基因型CT和TT者食管癌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频率增高,与野生基因型CC比较,比值比OR分别为3.34(95%Cl:1.07~10.39)和3.83(95%CI:1.13~12.94).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GMT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MTHFR基因多态有关,携带MTHFRC677基因变异基因型CT与TT的癌组织中MGMT基因异常甲基化频率更高.
作者:薛恒川;王建明;徐飚;郭国平;华召来;周琴;朱宗海;马祯凯;高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多梳基因家族成员的Bmi-1基因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反映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大肠肿瘤组织中Bmi-1、Ki67蛋白表达情况及意义,并探讨两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i-1、Ki67蛋白在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并探讨大肠癌中Bmi-1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的相关性.结果:Bmi-1蛋白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5.0%、6.7%、0%,而Ki67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18.3%、3.3%、0%;Bmi-1、Ki67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采用卡方检验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TNM分期有关(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远处转移与Bmi-1蛋白高表达有关(P<0.01,OR>1).卡方检验显示,Ki67蛋白高表达与患者年龄、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患者年龄与Ki67蛋白高表达有关(P<0.05,OR<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Ki67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24,P>0.05).结论:Bmi-1、Ki67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Bmi-1蛋白对Ki67蛋白表达可能有间接的调控作用.
作者:林妙霞;文卓夫;冯智英;何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异常表达和活化能引起肿瘤细胞化疗耐药的产生.与卵巢癌化疗后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是一种主要介导铂类等化疗药物耐药的多药耐药蛋白.研究表明,LRP是预测卵巢癌化疗敏感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探讨EGFR和LRP表达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6000二步法,检测76例恶性卵巢肿瘤、9例卵巢交界性肿瘤、17例卵巢良性肿瘤和15例卵巢正常组织中EGFR和LRP的表达,分析EGFR和LRP表达与卵巢癌化疗疗效及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卵巢癌组织中EGFR和LRP的阳性率分别为73.68%和71.79%,均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肿瘤组织(P<0.01);EGFR高表达于Ⅲ~Ⅳ期、低分化和有腹水的卵巢癌组织中(P<0.05).EGFR和LRP阳性者近期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7.14%和53.70%,低于阴性者(P<0.05);化疗耐药型卵巢癌患者EGFR和LRP阳性率分别为92.86%和85.71%,高于化疗敏感型(P<0.05).生存分析表明,卵巢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53.00%.EGFR、LRP阳性和近期化疗疗效无效者术后生存时间短(P<0.01).结论:EGFR和LRP可作为预测卵巢癌化疗耐药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晶;陈爱平;王斌;赵淑萍;刘丽芝;戴淑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胸部影像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支气管改变是肺孤立性病灶、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形态学改变的基础,本研究拟通过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来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评价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价值.方法:30例肺孤立性病灶患者进行MS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分析病灶的支气管改变,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CT支气管征阳性30例(100%),术后病理显示支气管及病变19例(63.3%)、未显示11例(36.7%).15例支气管截断、壁增厚者中,11例肺癌病理可见管壁有肿瘤侵犯;7例支气管壁无增厚者中,5例肺癌病理未见肿瘤侵犯支气管.5例肺癌显示支气管充气征,其中1例病理显示支气管在病灶内截断、管壁有肿瘤侵犯,1例支气管呈上皮增生性改变.3例支气管在病灶边缘走行者中,1例肺癌病理显示管壁有侵犯.结论:MSCT能够较准确地评价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孙鹏飞;肖湘生;李惠民;于红;刘士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国际多中心研究已经证实,曲妥珠单抗对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Her2阳性中国乳腺癌患者术后完成辅助治疗后应用曲妥珠单抗的安全性.方法: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完成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后接受3周一次的曲妥珠单抗治疗,首次以负荷剂量8 mg/kg给药,然后每3周给予6 mg/kg静脉滴注,至少接受治疗4疗程,长35疗程,观察其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共30例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中位治疗疗程数是18个(4~35个),有2例在第一次用药时出现寒战和发热.18例患者治疗后LVEF下降,其中9例下降超过10%.24例治疗过程中曾出现轻度ST-T波改变,但未出现心力衰竭.结论:曲妥珠单抗对Her2阳性中国乳腺癌患者心脏功能有一定影响,应在治疗中注意监测观察,但总体安全性良好.
作者:周宁宁;滕小玉;刘冬耕;许然;管忠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是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于Ⅰ/Ⅱ期肿瘤可取得较高的治愈率.但目前手术时机尚有争论,而且传统术式并发症较高.本研究主要总结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Ⅰ/Ⅱ期非精原细胞瘤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7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1例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A期1例,ⅡB期5例,ⅡC期3例.所有患者于睾丸癌根治术后再行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2例于清扫术前及2例于术前、术后行BEP方案化疗2~3程,11例于清扫术后行BEP,/VIP方案化疗1~5程.结果: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47 min(120~20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16 mL(50~300 mL),送病理检查的淋巴结平均15枚(3~40枚).15例患者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淋巴结呈化疗后改变.术后病理分期Ⅰ期16例,ⅡA期6例,ⅡB期6例,ⅡC期3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8~58个月,平均32个月,29例无肿瘤生存,血AFP和HCC亦无异常升高.1例术后17个月清扫区域外腹膜后肿瘤复发,予挽救化疗2程后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继续随访2个月复发灶SD.1例术后6个月出现肝肺转移,化疗6程后达CR,随访4个月无肿瘤复发.30例(96.8%)患者术后保留了正常射精功能.术前化疗组和无化疗组RPLND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5 min和143 min(P=0.002),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00 mL和104 mL(P<0.001).结论:改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能够有效地治疗Ⅰ/Ⅱ期非精原细胞瘤,并且在规范化手术范围的同时又减少了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卓炜;周芳坚;韩辉;秦自科;余绍龙;李永红;叶云林;滕小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PTEN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PTEN基因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整合复杂的信号网络系统,并影响靶分子及其下游信号级联反应.本研究探讨敲除MCF-7细胞中PTEN基因对JNK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PTE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CF-7细胞内PTEN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SP600125诱导的细胞早期凋亡和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增殖抑制、细胞中JNK及其下游底物ATF-2、C-Jun的磷酸化水平.结果:FTEN反义寡核苷酸有效封闭MCF-7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SP600125(10 μmol/L)诱导已敲除PTEN的MCF-7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凋亡率达(32.4±2.4)%,细胞发生G1期阻滞、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与SP600125组、反义组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义+SP600125组MCF-7细胞中磷酸化JNK及其下游底物ATF-2及C-Jun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MCF-7细胞中JNK通路激活与PTEN表达水平相关,PTEN缺失使MCF-7细胞中JNK通路活化,细胞对JNK相关抑制剂的敏感性增加.
作者:靳毅;胡建莉;肖兰;崔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MDA)是一种罕见疾病,误诊率较高,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分析总结MD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5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7岁(38~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大量稀薄粘液性白带、阴道不规则出血等.MDA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腺体分化好,镜下难与宫颈内膜的正常腺体相区别,但浸润深度超过正常宫颈腺体的深度.免疫组化示2例患者癌胚抗原(CEA)和P53阳性.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放疗1例,手术+化疗+放疗3例;1例不能手术的患者接受了姑息性放疗.随访6~88个月,无失访病例,2例无瘤生存的患者中有1例无瘤生存时间超过5年,3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MD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腺体浸润深度超过正常宫颈腺体深度的病理特点,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是治疗MDA的较好方法.
作者:常洁;张莘;周晖;梁金晓;林仲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主要的根治方法,时间因素在放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比较加速分割(每周六次)与常规分割(每周五次)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效果,以期在不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首程放疗鼻咽癌患者,每周六次组181例,每周五次组158例,采用6MV X直线加速器外照射,每次2.0 Gy,每天一次,鼻咽部总剂量64~72 Gy,共32~36次;颈部治疗总剂量62~68 Gy,共31~34次,预防总剂量50~52 Gy,共25~26次.N3期患者均配合化疗.结果:每周六次组早期反应(皮肤、粘膜的Ⅲ级反应出现率分别为5.2%和14.8%,Ⅳ级反应5例)较每周五次组(3.3%和9.2%,Ⅳ级反应1例)为重,但均可耐受,晚期损伤(放射性脑病、脊髓炎、张口困难、口干、听力下降、颈部组织纤维化)无明显加重(P为0.519~0.814).每周六次组1、3、5年局控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9%、95.3%、88.4%和69.6%,每周五次组分别为98.1%、88.6%、79.7%和51.3%,3、5年局控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局控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六次组无癌生存率(68.0%)亦较每周五次组(48.1%)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周六次加速分割放疗方法患者能耐受,晚期损伤无明显加重,3、5年局控率和生存率均比每周五次组有所提高,且无癌生存率亦有改善.
作者:王一鸣;王奋;符强;孔飞;陈显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Ezrin蛋白是胞浆内细胞膜与细胞骨架的连接蛋白,参与调节细胞粘附、运动,可能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进展有关.而Ezrin与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机制尚无明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Ezrin基因与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32例新鲜胰腺癌组织、19例胰外转移灶组织、10例非肿瘤胰组织中Ezrin mRNA的表达.结果:32例胰腺癌组织中Ezrin mRNA的表达较非肿瘤胰组织高,其光密度比值分别为1.9±1.1和0.9±0.5,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外转移灶组织Ezrin mRNA的表达为2.6±0.8,高于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胰外浸润的癌组织Ezrin mRNA的表达为2.1±1.2,与无胰外浸润的癌组织的1.4±0.7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32例胰腺癌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组分别比较Ezrin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肿瘤分化差、远处转移的病例中Ezrin mRNA表达更高.结论:Ezrin基因的表达与胰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预测胰腺癌转移的一个标志物.
作者:段炼;李宜雄;胡国潢;汤恢焕;陶一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术前放疗在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目标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增加保肛的几率,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随机临床研究已证实术前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较单纯手术或术前联合单纯放疗可显著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更多有效的药物及新配伍方案的引入,对直肠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术前放化疗,将使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综述了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现状和进展.
作者:陈远航;李志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免疫治疗的一个良好的靶分子,如何克服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状态是诱导有效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关键.本研究探讨异种同源蛋白疫苗负载人AFP肽段的树突细胞(human AFP-derived peptide-pulsed dendritic cells,hAFP-DCs)对小鼠肝癌的体外杀伤作用和体内抑瘤效应.方法:传统方法制备骨髓来源的DCs.MTT法检测hAFP-DCs诱导的CTL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l-6的体外杀伤活性.建立Hepal-6细胞C57BL/6小鼠移植瘤模型,分别瘤内注射hAFP-DCs、DCs和PBS(每周两次),观察小鼠肿瘤体积和荷瘤存活时间.结果:成功制备小鼠骨髓来源的DCs.体外杀伤实验显示,hAFP-DCs刺激组和单纯DCs刺激组CTL对Hepal-6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PBS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表明.每个C57BL/6小鼠接种7×106个Hepal-6细胞31 d后,hAFP-DCs、DCs和PBS组小鼠平均移植瘤体积分别为(195.04±155.22)mm3、(360.65±209.02)mm3和(756.19±503.24)mm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40 d的观察期内,小鼠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100%、90%和50%(P=0.008).结论:负载人AFP抗原肽的DEs疫苗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有效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
作者:庞雄昊;陈敏山;贾卫华;周昕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colorectal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 CLST)生长方式为沿大肠粘膜浅表侧向扩散而少向肠壁深层侵袭,该特点与普通大肠癌的易深层侵袭高转移的特性迥异,因此CLST可作为大肠癌侵袭转移研究的对照病变模型.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和鉴定CLST细胞株LST-R1和结肠肿瘤SW480细胞株及LoVo细胞株差异表达蛋白.方法:以2-DE分离三种细胞株总蛋白质,银染显色,进行差异蛋白质分析.采用MOLDI-TOF质谱对40个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肽质谱指纹图(peptides mass fingerprinting,PMF)分析,后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搜索匹配的蛋白质.结果:使用pH4~7 IPG胶条测得2-DE图谱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1285±51、1184±47和1124±54;蛋白质上样量为150μg时分别获得989、935和893个蛋白质斑点.综合分析LST-R1、SW480和LoVo细胞株2-DE图谱,多数蛋白质斑点的分布和表达量相似,这表明CLST也表达一般大肠肿瘤所具有的蛋白质谱.LST-R1细胞和SW480细胞在pH4~7 IPG胶条2-DE图谱间存在(96±7)个蛋白质差异点,其中(50±6)个点仅在LST-R1细胞株中表达或表达明显增强,(47±5)个点仅在SW480细胞中表达或表达明显增强;而在LST-R1细胞和LoVo细胞的2-DE图谱间存在(108±10)蛋白质差异点,其中(56±8)个点仅在LST-R1细胞株中表达或表达明显增强,(52±11)个点仅在LoVo细胞中表达或表达明显增强;三种细胞之间共鉴定出19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结论:筛选出19个CLST细胞株LST-R1相关蛋白质,这些蛋白可能在CLST病变浅表扩散形成和大肠癌粘附侵袭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童华生;赖晓嵘;张亚历;姜泊;苏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家族,包括MUC-1,通常被认为是上皮组织及其来源的肿瘤的产物.理论上如果在间叶组织来源的血液中找到MUC-1 mRNA即意味着癌转移.本研究探讨MUC-1 mRNA作为分子指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MUC-1基因的表达,并以1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20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同时使用相同的方法,扩增非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株K562,HL-60及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株A549、MCF-7,以观察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病患组MUC-1 mRNA表达阳性率达80.0%(48/60).1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MUC-1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9/15),65.0%(13/20),K562、HL-60及A549、MCF-7细胞株经巢式RT-PCR也可以扩增出靶基因的条带.结论:MUC-1 mRNA不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可靠指标.
作者:刘小青;任宏轩;伍治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过去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成釉细胞瘤的局部侵袭性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和比较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颌骨囊肿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分布情况,探讨EMMPRIN对成釉细胞瘤进展过程中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使用EMMPRIN多克隆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用SP法对41例成釉细胞瘤和40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Weider法对CD34染色阳性的细胞簇(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颌骨囊肿组织中EMMPRIN均为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基底膜附近的上皮细胞中,成釉细胞瘤EMMPRIN的强阳性表达率(85.4%)高于牙源性颌骨囊肿组织(62.5%);EMMPRIN在成釉细胞瘤的阳性表达程度与微血管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r=0.677P<0.01).结论:EMMPRIN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微血管形成,对成釉细胞瘤进展过程产生作用.
作者:蒋立坚;邵春奎;何丹;李卫国;吴新中;蔡道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顺铂能造成细胞内DNA的损伤,而DNA错配修复蛋白能发现顺铂导致的DNA损伤,产生损伤信号,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摧毁肿瘤细胞.hMLH1是DNA错配修复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其缺失能导致肿瘤对顺铂的耐受.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中hMLH1表达及其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同时探讨去甲基化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对hMLH1表达及DNA甲基化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5-Aza-dC和TSA作用于卵巢癌细胞COC1与其顺铂耐药细胞COC1/DDP,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述两种细胞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hMLH1 mRNA和hMLH1蛋白表达的变化.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COC1细胞存在hMLH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启动子区域表现为DNA非甲基化.单独应用5-Aza-dC、TSA及联合应用5-Aza-dC和TSA对COC1细胞中hMLH1 mRNA、hMLH1蛋白表达和DNA甲基化均没有影响(P>0.05),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COC1/DDP细胞中hMLH1 mRNA和蛋白表达缺失,启动子区域表现为DNA甲基化.5-Aza-dC不但能使COC1/DDP细胞中hMLH1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而且能使表达缺失的hMLH1 mRNA和hMLH1蛋白重新表达.TSA对COC1/DDP细胞中hMLH1 mRNA、hMLH1蛋白表达和DNA甲基化均没有影响(P>0.05).联合应用5-Aza-dC和TSA不但能使hMLH1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而且与单独应用5-Aza-dC相比较,对hMLH1 mRNA和hMLH1蛋白表达的影响更明显(P<0.05).5-Aza-dC单用及联合应用TSA对COC1/DDP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COC1组、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COC1/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与hMLH1mRNA和蛋白的表达缺失有关,而hMLH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其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相关,5-Aza-dC单用及联合TSA使hMLH1基因发生DNA去甲基化,促进hMLH1的表达,逆转COC1/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
作者:孟春风;戴冬秋;郭科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少见良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病灶的CT、MRI改变及其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29例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共有34个肿瘤病灶,其中原发性肿瘤20个,复发性肿瘤14个.对7例患者8个肿瘤病灶进行了CT检查,对22例患者26个肿瘤病灶进行了MRI检查.主要分析肿瘤的生长特点、CT及MRI表现,并对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肿瘤大小平均为6.5 cm.91.2%(31/34)肿瘤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91.2%(31/34)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17例(50.0%)肿瘤累及神经血管束,15例(44.1%)肿瘤累及骨质.67.6%(23/34)肿瘤跨解剖间室生长.8个肿瘤病灶中有6个在CT平扫上呈稍低密度,增强后有7个肿瘤病灶呈不均匀强化.26个肿瘤病灶在T1W图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图像上呈高信号.88.5%(23/26)肿瘤MRI信号不均匀,肿瘤呈中度或高度强化.22个肿瘤病灶(84.6%)内发现有条索状、片状的T1WI及T2WI上均呈明显低信号改变的区域.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浸润周围组织结构,梭形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包绕.细胞偶见核分裂相,但无病理性核分裂.结论: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在CT、MRI表现为肿瘤内无囊变坏死区,瘤内出现T1W、T2W均为低信号的条带影.这是该肿瘤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
作者:刘庆余;陈建宇;梁碧玲;李海刚;高明;林笑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背景与目的:卵巢癌抗独特型微抗体(6B11mini)是部分人源化的抗独特型卵巢癌疫苗,体内外实验研究证明,它可以诱导出特异的抗卵巢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本研究评价将6B11mini作为抗原,采用免疫细胞的方法处理卵巢癌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纯化的6B11mini负载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ocyte,PBMNC)混合培养,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获得效应细胞6B11-OCIK.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及接种裸鼠皮下瘤实验,观察6B11-OCIK在体内和体外的成瘤能力;将6B11-OCIK静脉注射BALB/c小鼠,观察急性毒性反应:体外51Cr释放实验检测6B11-OCIK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用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构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ey,SCID)小鼠卵巢癌移植瘤模型,注射6B11-OCIK,并以CIK、PBMNC细胞以及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软琼脂培养14 d,卵巢癌SKOV3细胞克隆形成良好,克隆形成率50%:皮下接种裸鼠后14 d,阳性对照的宫颈癌HeLa细胞组全部成瘤,6B11-OCIK、CIK、WI-38组和新鲜PBMNC组持续观察13周没有成瘤.6B11-OCIK静脉注射BALB/c小鼠,30 min内各剂量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都无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输注后第13天处死小鼠,解剖小鼠观察其各主要脏器无明显异常.在体外杀伤实验中6B11-OCIK对抗原阳性的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并且与MHC限制性相关;在荷瘤SCID小鼠中6B11-OCIK治疗组肿瘤重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与CIK组、新鲜单采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P=0.285).结论:6B11-OCIK在动物体内应用时符合安全性指标,并对卵巢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昌晓红;程洪艳;成夜霞;叶雪;郭慧方;付天云;张丽;张果;崔恒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