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33例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张诠;赖非云;郭朱明;曾宗渊;宋明;于文斌;杨传盛

关键词:喉肿瘤, 声门型, 淋巴结转移, 预后
摘要:背景与目的: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不高,颈部处理尚无统一认识.本研究探讨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2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33例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淋巴结转移情况、预后及颈部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总的颈淋巴结转移率9.61%(32/333),隐性淋巴结转移率6.23%(20/321).绝大多数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Ⅱ、Ⅲ、Ⅳ区(28/32).病理分化级别与总的淋巴结转移率(P=0.092)及隐性淋巴结转移率(P=0.067)无明显相关性.总的淋巴结转移率(P=0.002)及隐性淋巴结转移率(P=0.015)随T分期升高而增高.cN0患者颈选择性放疗对隐性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无显著性(P=0.363).初治cN+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46;67%)预后差于初治cN0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0%、85.37%)(P<0.001);初治cN0组中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的预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18%、63.31%)差于未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00%、85.55%):初治cN+组有淋巴结转移的预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67%、16.67%)差于初治cNO组中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18%、63.31%)(P=0.004).结论:声门型喉癌绝大多数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Ⅱ、Ⅲ、Ⅳ区,多位于同侧Ⅱ区;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癌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与第三外显子突变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广西南部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高发地区,也是粮食受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污染较重的地区.β-Catenin 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有关.而AFB1是诱发HCC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AFB1高暴露地区HCC患者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方法:用基因直接测序、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52例来自广西南部AFB高暴露地区HCC患者癌、癌旁组织和18例非肝癌肝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未见β-Catenin基因第三外显子的突变.β-Catenin mRNA 在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42±0.24、0.20±0.16和0.23±0.12,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或正常肝组织(P<0.01);免疫组化染色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5.8%(29/5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6.5%(19/52)](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门静脉癌栓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mRNA的表达与上述临床参数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β-Catenin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但其异常表达不是由基因第三外显子上GSK-3β磷酸化位点的突变引起.

    作者:焦杨;班克臣;曹骥;岳海英;罗元;苏建家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亚甲蓝示踪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背景与目的:示踪剂的选择是影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亚甲蓝作为示踪剂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其示踪结果的各项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01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体检腋窝淋巴结阴性,均单独采用亚甲蓝作为前哨淋巴结活检示踪剂.前哨淋巴结活检后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应用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本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6.04%(97/101),假阴性率为11.76%(4/34),术前未行化疗患者的假阴性率为7.40%(2/27).平均检出前哨淋巴结2.05枚.前哨淋巴结的大小与病理结果相关.病理类型、新辅助化疗、局部切除活检对本组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均无影响.前哨淋巴结数量与假阴性率相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检出率、假阴性率均有影响.本组患者未发生过敏反应及皮肤坏死.结论:亚甲蓝作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示踪剂安全、可靠;对于BMI较高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改进示踪方法.

    作者:黄晓燕;吴炅;刘哲斌;张家新;韩企夏;徐维萍;平波;杨文涛;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应用血清蛋白质组分析筛选人胃癌相关抗原

    背景与目的:寻找胃癌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标志物是胃癌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利用血清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建立人胃癌组织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以及分别与胃癌患者血清和非癌人群血清的免疫印迹图谱,初步筛选人胃癌相关抗原.方法:运用2-DE分离人胃癌组织的总蛋白质;一个样品跑3块凝胶,1块考马斯亮染显色作为平行胶,另2块分别以胃癌患者自身血清和非癌人群血清作一抗进行免疫印迹分析,获得免疫印迹图谱;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点,根据差异反应蛋白质点位置在平行胶上找出匹配的蛋白质点;对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点应用MALDI-TOF-MS进行质谱分析鉴定,获得相应的肽质指纹图谱,通过数据库搜索鉴定出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结果:人胃癌组织2-DE分离后分别与胃癌患者自身血清和非癌人群血清进行免疫印迹,获得分辨率较高的反应图谱;图像分析找出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点14个,质谱鉴定获得hnRNP K、hnRNP H1、hnRNP H2、CK18、Fkbp52与Hsp90复合物、DBP、SBP1、eEF-1、ACTB、CKB、PSMC3、DDAH-1、NADH脱氢酶硫-铁蛋白1等13个蛋白质.结论:获得分辨事较高的人胃癌组织蛋白质组与胃癌患者自身血清及非癌人群血清反应的免疫印迹反应图谱,初步筛选了13个人胃癌相关抗原.为进一步筛选可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及疾病检测的人胃癌分子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曾希;廖爱军;唐海林;易岚;解娜;苏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N2-3期鼻咽癌下颈锁骨上区照射中间设置不同宽度铅挡块的剂量学研究

    背景与目的:N2-3期鼻咽癌常规照射时,需设置中间挡铅的前切线野照射下颈锁骨上淋巴引流区,目前对于中间铅挡块宽度仍有不同的做法,本研究通过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hree-dimensional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3D-TPS)对前切线野照射下颈锁骨上区的剂量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合适宽度的铅挡块.方法:选取初治N2-3期鼻咽癌患者10例,采用3D-TPS设计照射方案.每例患者均采用逐步缩野照射技术.下颈锁骨上区均设置单前切线野,前40 Gy中间分别采用铅挡0 cm(A方案)、2.1 cm(B方案)、2.5 cm(C方案)、3.0 cm(D方案),之后中间均挡3.0 cm 4种方案.每例患者的4种方案照射剂量均相同.比较4种照射方案的靶区及主要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和剂量.结果:(1)4种方案下颈锁骨上亚临床病灶区(PTV50a)的高剂量区覆盖率(V95、V90)比较:A方案(82.44%、87.89%)优于B方案(78.21%、84.03%)、C方案(77.10%、82.68%)、D方案(73.80%、77.50%)(P<0.05);B方案、C方案好于D方案(P<0.05);B方案与C方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原发灶大体肿瘤区(PTVnx)、颈部转移淋巴结(PTVnd)、原发灶周围高危区(PTVnx60)、转移淋巴结周围高危区(PTVnd60)及环状软骨以上的亚临床病灶区(PTV50b)的V95、V90,4种方案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种方案脊髓、喉的受照剂量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食管、气管的受照剂量(D50):A方案(49.47、44.52、44.18 Gy)高于B方案(41.95、8.41、10.16 Gy)、C方案(38.73、7.03、8.55 Gy)、D方案(26.82、5.63、7.60 Gy)(P<0.05);B方案、C方案均高于D方案(P<0.05);B方案、C方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NTCP)的比较:甲状腺的NTCP,A方案(7.9%)高于B方案(4.8%)、C方案(4.3%)、D方案(3.0%)(P<0.05);B方案、C方案均高于D方案(P<0.05);B方案、C方案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要危及器官的NTCP,4种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明显增加主要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情况下,A方案有优的下颈锁骨上区亚临床病灶高剂量区覆盖率,D方案差;行下颈锁骨上区照射时,我们推荐前40 Gy中间不设铅挡块,之后选用个体化铅挡块.对于头颈部摆位误差小的单位,建议采用铅挡块宽度≥2.1 cm、≤2.5 cm.

    作者:李坊铭;罗伟;何智纯;张黎;孙颖;秦文娟;卢丽霞;韩非;刘晓清;刘孟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EB病毒A7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鼻咽癌易感性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BamH Ⅰ-A右向转录物(BamH Ⅰ-A rightward transcripts,BARTs)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而A73是BARTs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在鼻咽癌组织中显著增高,提示A73参与鼻咽癌变过程.本研究旨在发现A73基因多态性及寻找与鼻咽癌易感性相关的多态性位点.方法:以从23例鼻咽癌组织和19例非鼻咽癌患者(鼻咽正常)的漱口水中提取的DNA为模板,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A7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直接测序并比对测序结果.寻找A73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随后在54例鼻咽癌成套标本(包括同一鼻咽癌患者的鼻咽癌组织、漱口水、外周血)和48例广东健康人的漱口水及51例健康人外周血中检测前面实验发现的高频变异点的分布情况,比较该位点在不同组织源性及鼻咽癌病例和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所有测序序列均与B95.8细胞株序列比较.结果:在A73基因外显子区域共发现了3个多态性位点A157154C、G159188C、G159209C(与B95.8株序列比较),其中A157154C呈现高频变异.在外周血中.鼻咽癌患者A157154 C的比例(52/54,96.29%)显著高于广东健康人(33/51,64.70%,P<0.001).54例成套标本中13例该变异点的变化在同一鼻咽癌患者的鼻咽组织、漱口水和外周血中是不一致的.结论:A73基因A157154 C的EBV亚型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张琳琳;李大疆;李之珩;张晓实;张如华;余杏娟;陈丽珍;冯启胜;曾益新;贾卫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男性乳腺癌发病罕见,过去25年问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对男性乳腺癌生物学、自然病程以及治疗策略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对女性乳腺癌的研究成果.男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因素包括BRCA2基因突变和职业因素,而职业因素又包括高温工作环境、燃料和尾气;此外,性激素失衡,如生殖腺功能失调、肥胖、辐射等均可增加患病风险.临床病情进展可缓慢或快速转移.病理类型绝大多数为导管癌,10%为导管原位癌.常采取的手术是乳房切除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放疗步骤和方法同女性乳腺癌.由于90%的男性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阳性,因此他莫昔芬是标准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个别病例也可从化疗中获益.本文对近年有关男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生物学和治疗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作者:薛妍;郭晓彤;刘文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53BP1和p53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贲门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p53结合蛋白1(53BP1)可通过增强p53的转录活性,而在肿瘤抑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53BP1的启动子区-885 bp处存在着T到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本实验探讨53BP1T885G基因多态性以及p53 Arg72Pro的多态性与中国河北高发区人群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GC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引物引入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rimer-introduced restriction analysi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IRA-PCR)方法.分析624例患者(其中ESCC 349例,GCA 275例)和635例健康对照者的53BP1 T885G和p53 Arg72Pro的基因型.结果:53BP1 T885G基因型分布在总体ESCC、GEA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UGIC)家族史分层分析显示,T885G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rg/Arg基因型相比,携带p53 Arg72Pro Pro/Pro基因型可降低总体GCA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和UGIC家族史多因素校正后的OR值为0.79(95% CI=0.64~0.98);分层分析显示Pro/Pro基因型主要降低非吸烟组GCA的发病风险,校正后的OR值为0.72(95% CI=0.54~0.97).未发现p53Arg72Pro 对ESCC发病风险的影响.53BP1 T885G和p53 Arg72Pro 联合分析显示,在携带Pro等位基因(Arg/Pro+Pro/Pro基因型)者中,同时携带T885G的G/G基因型可降低GCA的发病风险.校正后的OR值为0.74(95%CI=0.57~0.95).结论:53BP1 T885G位点可能与中国河北高发区ESCC、GCA的遗传易感性无关,p53 Arg72Pro的Pro/Pro 基因型可降低高发区GCA的发病风险.同时携带Pro等位基因(Arg/Pro+Pro/Pro基因型)和53BP1 T885G的G/G基因型可降低高发区GCA的发病风险.

    作者:曹延延;葛晖;陈龙奇;陈志峰;温登瑰;李琰;张健慧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乳腺癌量表QLICP-BR的研制

    背景与目的:我们已经研制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的共性模块(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ancer patients-general module,QLICP-GM).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再研制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量表开发的程序化决策方式研制适合中国文化的QLICP-BR,并通过对18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的生存质量测定对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总量表及各个领域的重测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上;各领域内部一致性信度的α值除社会功能领域为0.58外,其余均在0.65以上;各条目与其领域的相关性均大于与其它领域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大多都在0.6以上;总量表、共性模块、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领域得分均显示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LICP-BR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反应度,可作为我国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测评工具.

    作者:杨铮;汤学良;万崇华;邹天宁;陈德颠;张冬梅;孟琼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基于磁共振成像鼻咽癌临床分期的研究——对'92分期改进的建议

    背景与目的:'92分期系统临床应用15年来,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于现代诊断和治疗模式下大宗病例的鼻咽癌进行分期因素的探讨,为'92分期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经病理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92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鼻咽和颈部MRI检查.采用归纳法分析'92分期中T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N分期因素的筛选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临床分期的原则,采用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预后预测及分布均衡性等指标对分期进行评价.结果:'92-T分期因素中,颈椎前软组织、软腭、翼腭窝及眼眶受侵时,均100%合并其它同一期别或更高期别的T因素受侵,91.3%(282/309)颈动脉鞘区肿物占据合并其它,T3因素受侵,85.3%(64/75)单组颅神经受侵合并其他T4因素受侵.T3颈动脉鞘区肿物占据组(HR=1.635,95% CI:0.987~2.764.)与T2组(HR=1.524,95% CI:0.910~2.368)的局部复发风险比较接近:T3单一颅底骨质受侵组(HR=3.567,95% CI:1.398~11.278)、广泛颅底骨质受侵组(HR=3.891,95% CI:1.449~10.449)及T4单纯蝶窦受侵组(HR=3.613,95% CI:1.437~11.854)局部复发风险比较接近;T3单组颅神经受侵组(HR=5.849,95% CI:2.069~14.500)和T4除蝶窦外受侵组(HR=6.618,95% CI:2.499~17.525)局部复发风险比较接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水平、侧数是影响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由此,依据分期标准简洁的要求,删除软腭、颈椎前软组织、翼腭窝及眼眶等因素.依据风险一致性原则,将咽旁间隙包括茎突前间隙及颈动脉鞘区侵犯定义为T2,颅底骨质包括翼突区侵犯定义为T3,蝶窦受侵定义为T3,颅神经侵犯定义为T4.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N分期考虑淋巴结侧数及水平.结论:本研究推荐的、基于磁共振成像的T、N及总临床分期标准符合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分布均衡性及预测价值等临床分期原则,建议临床使用.

    作者:毛燕萍;洪明晃;孙颖;梁少波;李立;刘立志;唐玲珑;曹素梅;林爱华;卢泰祥;刘孟忠;马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突变型Axin2对Wn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及其机制

    背景与目的:Axin2是近期发现的Wnt信号转导系统的新基因,其在结直肠癌中主要的突变形式为羧基端缺失突变(mutant-type Axin2,mtAxin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mtAxin2对Wn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构建pCMV-Flag-wtAxin2 和pCMV-Flag-mtAxin2质粒转染293细胞,采用免疫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IP)和Western印迹杂交研究mtAxin2与Wnt信号转导系统中其它关键蛋白的作用;应用TNT T3/T7体外转录翻译系统体外合成mtAxin2 蛋白,用于mtAxin2的体外聚合实验:使用Dual-Luciferase 报告检测系统检测Firefly和Renilla荧光酶活性;构建视网膜受体(retinoid receptor,RR)与蜕皮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质粒,用于恢复mtAxin2的DIX功能区对mtAxin2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有Axin突变的结直肠癌标本中β-catenin蛋白在核内积聚,而无Axin突变者在胞浆内.Westem印迹杂交显示mtAxin2仍具有与GSK-3β、APC、β-catenin、DVL-1和PP2A形成复合体的功能.将Flag-wtAxin2和Flag-mtAxin2共转染293细胞后,mtAxin2与wtAxin2可竞争性地与β-catenin结合.在TNT T3/T7体外转录翻译实验中.wtAxin2与Flag-wtAxin2结合,而与Flag-mtAxin2不结合,mtAxin2不能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pCMV-Flag-mtAxin2-RXR质粒转染293细胞后可降低T细胞转录因子报告基因(T-cell factor,TCF)活性,pCMV-Flag-mtAxin2-ECR质粒转染后TCF活性升高;pCMV-Flag-mtAxin2-RXR和pCMV-Flag-mtAxin2-ECR共转染,TCF活性也下降,显示mtAxin2与RXR融合后,融合蛋白可形成二聚体,恢复了Axin2的功能.致TCF报告基因的活性下降.结论:因为缺失DIX区,mtAxin2不能形成二聚体,干扰了β-catenin的降解,引起β-catenin在核内的积聚进而激活Wnt信号转导系统.

    作者:王凤玮;温玲;朱思伟;姚嫱;蔡玉梅;马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靶向激活蛋白激酶PKR对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背景与目的:由t(9;22)(q34;q11)导致的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运用CML特异的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与外源重组反义RNA形成双链RNA (double strand RNA,dsRNA)能激活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R)的策略,研究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dsRNA类似物聚肌苷酸-聚胞啶酸(Poly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polyIC)、含ber/abl融合基因序列40bp的逆转录病毒载体RV-40AS、RV-40AS+2-氨基嘌呤(2-aminopurine,2AP)和含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逆转录病毒载体RV-GFP作用于K562细胞,并以ECV304细胞作对照细胞株.通过细胞计数、MTT法和半固体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PKR、磷酸化PKR(phosphated PKR,p-PKR)、真核翻译启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2α,eIF2α)、磷酸化eIF2α(phosphated eIF2α,p-eIF2α)蛋白表达的变化,用3H-亮氨酸掺入实验检测细胞总蛋白合成水平的变化.结果:polyIC对K562细胞和ECV304细胞生长和增殖均具有非特异性抑制作用.而RV-40AS仅对K562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抑制效应.PKR抑制剂能阻断RV-40AS对K562 细胞的抑制效应.polyIC和RV-40AS作用K562细胞24 h 后,S期细胞减少[polyIC组(37.26±2.35)%,未处理组(58.53±5.42)%,P<0.05;RV-40AS组(31.48±3.65)%,未处理组(58.53±5.42)%,P<0.05],G0/G1期细胞增多[pdylC组(50.97±2.18)%,未处理组(36.44±4.20)%,P<0.05;RV-40AS组(57.47±3.61)%, 未处理组(36.44±4.20)%,P<0.05].polyIC处理K562细胞组、ECV304细胞组以及RV-40AS处理K562细胞组的p-PKR和p-eIF2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且总蛋白合成水平下降[RV-40AS处理的K562细胞组(3.5±1.9)cpm/ng,未处理组(26.8±2.6)cpm/ng,P<0.05].结论:外源重组反义RNA与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形成的dsRNA可通过激活PKR而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机制是通过活化的PKR使蛋白合成启始因子eIF2a磷酸化,从而阻断细胞内蛋白合成的启动,及阻止细胞周期进程来实现.

    作者:赵世巧;冯文莉;曾建明;白卫君;王小中;温健萍;曹唯希;罗云萍;黄宗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胃肠道癌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初探

    背景与目的:生命质量测评已广泛应用在肿瘤研究中,而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研究对于推动癌症治疗的进步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胃癌、大肠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05年2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核心量表EORTC QLQ C30调查了52例胃癌患者和50例大肠癌患者.各影响生命质量凶素的差异程度经t检验及方差分析处理.优尺度回归分析和判别方程了解生命质量各个子量表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整体生命质量与功能量表、症状量表及单项量表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较早期、高文化程度、经过综合治疗后的患者显示较高的功能量表得分和整体生命质量得分,以及较低的症状量表及单项量表得分,因而生命质量较好.年龄、性别等对生命质量影响不大.胃癌组整体生命质量量表得分低于大肠癌组,提示胃癌患者相对于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较差.结论:临床分期、文化程度和治疗方法是影响胃肠道癌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鹏;王海江;朱琳;贾蕊;简红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Notch1基因在食管鳞癌细胞株EC9706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早期的研究显示,Notch1信号途径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Notch1基因在食管鳞癌EC9706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EC9706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otch1基因在EC9706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扩增Notch1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otch1(命名为pcNICD),转染EC9706细胞,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转染pcNICD 载体、转染pcDNA3.1空载体及未处理的EC9706细胞中Notch1的表达,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未处理、转染pcDNA3.1和转染pcNICD的EC9706细胞的凋亡.结果:EC9706细胞中发现Notch1基因的表达.与未处理的和转染pcDNA3.1的EC9706细胞相比,转染pcNICD的EC9706细胞中Notch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大约增加3倍(P<0.05);但未处理的和转染pcDNA3.1的EC9706细胞中Notch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在未处理的和转染pcDNA3.1的EC9706细胞中,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与未处理的和转染pcDNA3.1的EC9706细胞相比.转染pcNICD的EC9706细胞转染后24 h、48 h和72 h时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Notch信号途径的激活引起食管鳞癌EC9706 细胞的凋亡.提示Notch1基因有可能成为治疗食管鳞癌的新靶点.

    作者:鲁照明;刘红涛;许培荣;侯桂琴;薛乐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E2F-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胃癌细胞株MKN-45增殖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E2F-1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并表现出抑制或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不同特性.本研究通过构建E2F-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分析E2F-1过表达对胃腺癌细胞株MKN-45的影响.方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E2F-1基因片段,用pCMV-HA载体构建真核重组质粒,转染MKN-45细胞(转染COS-7细胞用以鉴定所构建的载体).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情况.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观察E2F-1过表达对MKN-45细胞的影响.结果:pCMV-E2F1-HA重组质粒成功转染MKN-45细胞.转染pCMV-E2F1-HA的MKN-45细胞形成的克隆数为4.7±1.8,明显少于转染空载体组的30.2+6.7(P<0.01).转染pCMV-E2F1-HA的MKN-45细胞增殖随时间而减慢,第5、6、7天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73.5%、63.5%和56.1%,明显低于转染空载体组(P<0.01).与转染空载体组相比,表达E2F-1基因的MKN-45细胞在G0/G1期所占比例明显提高(71.4% vs.59.7%,P<0.05),S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18.7% vs.30.7%,P<0.05).结论:成功构建E2F-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E2F-1过表达可抑制MKN-45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长青;肖强;李雷;谢玉波;谭宁;宫志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TRAF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4(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4,TRAF4)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研究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TRAF4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及不同侵袭能力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AF4在70例乳腺癌组织和1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AF4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A-231(高侵袭)和MCF-7(低侵袭)中的表达.结果:TRAF4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浆、核阳性表达.其浆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78.57%)、非浸润性导管癌(88.57%)和浸润性导管癌(91.43%)中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核阳性率在正常乳腺组织(64.28%)中显著高于非浸润性导管癌(28.57%,P<0.01),在非浸润性导管癌中高于浸润性导管癌(5.7%,P<0.05).TRAF4总蛋白在乳腺癌高侵袭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低侵袭细胞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F4在乳腺癌细胞核中表达明显降低,与乳腺癌侵袭性相关.

    作者:代文博;郑英伟;米小轶;刘楠;林红;闫俊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ABCG2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成员ABCG2(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family G member 2)是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物之一,其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相关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还不清楚.本研究检测ABCG2在不同恶性程度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裸小鼠移植瘤标本、体外细胞系球体和胶质瘤干细胞球体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制作布有不同恶性程度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裸小鼠移植瘤标本、体外细胞系球体和胶质瘤干细胞球体等的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BCG2在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71例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ABCG2的阳性率为26.8%,其中Ⅰ级11.1%,Ⅱ级8.0%,Ⅲ级43.5%,Ⅳ级42.9%;Ⅰ~Ⅱ级与Ⅲ~Ⅳ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710,P=0.001).在神经干细胞、裸小鼠移植瘤、胶质瘤干细胞球体表达率为100%.在多种正常组织中亦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胶质瘤临床标本中ABCG2阳性细胞呈亲血管分布.结论:ABCG2在胶质瘤干细胞、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组织标本和移植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呈亲血管分布.

    作者:储亮;黄强;翟德忠;朱卿;霍红梅;董军;钱志远;王爱东;兰青;高宜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抑癌基因PTEN对乳腺癌ZR-75-1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抑癌基因PTEN不仅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还能抑制其转移,但其机理还不甚明了.本文研究抑癌基因PTEN对人乳腺癌ZR-75-1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介导法分别将野生型PTEN质粒和磷酸酶缺陷的PTEN质粒转染人乳腺癌ZR-75-1细胞,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转染后用嘌呤霉素筛选阳性克隆.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基质粘附实验和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粘附抑制率与侵袭抑制率.结果:野生型PTEN质粒转染的ZR-75-1细胞增殖明显被抑制,并伴有部分细胞凋亡;该细胞与未经转染的和磷酸酶缺陷的PTEN质粒转染的ZR-75-1细胞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7% vs.0%及2.7%,P<0.01),细胞增殖抑制效应随细胞培养时间与质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磷酸酶缺陷的PTEN质粒转染的与未经质粒转染的ZR-75-1细胞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vs.0%,P>0.05).在两种PTEN质粒转染的ZR-75-1细胞中PTEN蛋白均明显表达,其中转染野生型PTEN质粒的细胞的粘附抑制率与侵袭抑制率分别达65.7%和70.4%,而转染磷酸酶缺陷的PTEN质粒的ZR-75-1细胞的粘附抑制率与侵袭抑制率分别只有8.8%和6.9%(P<0.05).结论:具有双特异磷酸酶活性的野生型PTEN基因对ZR-75-1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林观平;李祥勇;黄金文;熊亮;周克元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CT导向下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的疗效评价

    背景与目的:肺是肝癌肝外转移常见的器官,对于原发灶控制稳定而仅有肺转移瘤的肝癌患者,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就成为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CT导向下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瘤的疗效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8月至2006年9月,在CT导向下对17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或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原发灶控制稳定的肺转移瘤患者的37个肺转移灶行经皮经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8周后复查胸腹部CT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胸腹部CT复查显示.37个肺内转移灶中31个病灶无增大,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其中26个病灶瘤内无水乙醇沉积完全,5个病灶沉积良好;6个病灶复查见肿瘤增大或无水乙醇明显流失,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所有患者肝内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仍维持稳定.术后8周疗效评价有效率达到83.8%,1年生存率64.2%,有7例患者至今仍生存,长者生存超过2年.仅2例患者术中发生气胸,肺压缩均在30%以内,经施行气胸引流后3天肺组织就完全复张,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肝癌肺转移瘤刨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顾仰葵;范卫君;黄金华;张亮;高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333例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不高,颈部处理尚无统一认识.本研究探讨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2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33例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淋巴结转移情况、预后及颈部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总的颈淋巴结转移率9.61%(32/333),隐性淋巴结转移率6.23%(20/321).绝大多数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Ⅱ、Ⅲ、Ⅳ区(28/32).病理分化级别与总的淋巴结转移率(P=0.092)及隐性淋巴结转移率(P=0.067)无明显相关性.总的淋巴结转移率(P=0.002)及隐性淋巴结转移率(P=0.015)随T分期升高而增高.cN0患者颈选择性放疗对隐性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无显著性(P=0.363).初治cN+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46;67%)预后差于初治cN0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70%、85.37%)(P<0.001);初治cN0组中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的预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18%、63.31%)差于未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00%、85.55%):初治cN+组有淋巴结转移的预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67%、16.67%)差于初治cNO组中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18%、63.31%)(P=0.004).结论:声门型喉癌绝大多数转移淋巴结位于同侧Ⅱ、Ⅲ、Ⅳ区,多位于同侧Ⅱ区;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

    作者:张诠;赖非云;郭朱明;曾宗渊;宋明;于文斌;杨传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背景与目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在发现时多属肿瘤晚期,并伴其它脏器转移.双介入治疗系采用金属内支架解除腔内梗阻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化疗的一种姑息性介入治疗手段.本研究拟探讨双介入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对65例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施行双介入治疗,包括33例胃窦及幽门部梗阻、22例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梗阻、以及10例胃十二指肠及胃空肠吻合口梗阻;其中9例合并肝转移.所有患者均行金属内支架植入及肿瘤供血动脉插管介入化疗.采用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内支架,并定期接受高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全组患者3个月累积生存率90%,6个月累积生存率66%,9个月累积生存率49%,1年累积生存率28%.中位生存期为11.9个月.结论:双介入疗法治疗晚期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忠敏;陈克敏;贡桔;伍超贤;郑云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