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微缺氧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张俊文;王丕龙;杨致邦

关键词:微缺氧模型, GasPaK产气袋法, 胃癌细胞株, 缺氧耐受性
摘要:背景与目的:缺氧是实体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体外制造微缺氧的细胞培养环境,对研究缺氧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目前建立体外缺氧细胞培养模型的方法较为烦琐,尚缺少微缺氧对胃癌细胞影响较为完整的研究.本实验运用GasPaK产气袋法体外创建胃癌细胞微缺氧培养模型,并观察该状态下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方法:运用产气袋法(GasPaK)制造微缺氧条件,血气分析监测RPMI-1640培养液中PO2、PCO2和pH值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微缺氧条件下SGC-7901细胞形态的改变,台盼蓝染色计数微缺氧对活细胞数的影响,MTT法检测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游走实验检测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游走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GasPaK产气袋法在0.5~48 h内PO2、PCO2和pH稳定,并能达到微缺氧细胞培养的条件.微缺氧处理SGC-7901细胞16 h后未见细胞周期的变化.微缺氧导致部分SGC-7901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微缺氧处理16 h后活细胞计数无明显下降,微缺氧组SGC-7901细胞粘附能力增强,游走穿膜细胞数(196±9)是对照组(114±7)的1.71倍(P<0.05).结论:通过GasPaK产气袋法制造的微缺氧肿瘤细胞培养环境,达到了条件稳定、重复性好的特点.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SGC-7901细胞对微缺氧有一定的耐受性.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是DNA合成的关键酶.TS基因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串联重复序列和G/C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可能导致酶表达或活性的改变,从而改变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及预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TS 5′-UTR多态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此多态性对T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从232例ESCC患者和348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中提取白细胞DNA,分别用PCR和PCR-RFLP方法检测TS 5′UTR 28bp串联重复序列和G/C SNP的基因型.51例患者的术后切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T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5′UTR的3G/3G,3G/3C,3C/3C,2R/3G,2R/3C,2R/2R和其它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7.5%,17.3%,29.3%,12.9%,17.8%,3.7%,1.5%和在病例组中分别为16.0%,16.0%,29.3%,13.8%,17.6%,4.3%,3.0%;3G,3C,2R和其它等位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32.8%,47.0%,19.5%,0.7%和在病例组中分别为31.2%,46.8%,20.5%,1.5%.与3G/3G基因型相比,2R/3G基因型显著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年龄和性别校正OR=11.53,95%CI=2.67~49.74).TS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无关,而与TS 5'UTR基因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TS 5′UTR重复序列及SNP多态性与ESCC淋巴结转移有关,而TS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董稚明;崔雅静;邝刚;王瑞;于凤玲;张健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后控便功能分析

    背景与目的:虽然保肛手术已在当前的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占主导地位,但多数外科医生由于担心患者术后控便功能下降,都不愿向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推荐低位吻合术.本研究对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控便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高龄低位直肠癌病例80例,分成两个年龄组,≥75岁年龄组39例,60~74岁年龄组4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手段、并发症等.术后18个月内对患者肠道功能、控便情况及满意度等资料进行随访记录,并对两组患者术后控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8个月,79例(98.8%)患者生存,76例可评价肛门控便情况,其中≥75岁年龄组36例,60~74岁年龄组40例.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评价显示≥75岁年龄组较60~74岁年龄组差(P<0.05),但术后半年时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75岁年龄组较60~74岁年龄组虽有所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75岁年龄组术后13例出现了Ⅰ度失禁的表现,与60~74岁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大便失禁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结论: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能保持较好的控便能力,高龄不应成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禁忌证.

    作者:鲁兵;傅传刚;刘连杰;孟荣贵;于恩达;金国祥;邢俊杰;喻德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胃癌E-cadher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目前认为CpG岛甲基化导致转录抑制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E-cadherin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被公认为是浸润、转移抑制基因.低分化胃癌常表现有E-cadherin基因失活.我们通过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水平,初步探讨胃癌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SP)法检测51例胃癌组织及37例癌旁组织中的E-cadher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cadherin表达.结果:健康对照组织中未检测到CpG岛甲基化,4例(10.8%)癌旁组织检测到CpG岛甲基化,32例(62.7%)胃癌组织中检测到CpG岛甲基化.低分化腺癌(72.2%,26/36)CpG岛甲基化显著高于高分化腺癌(33.3%,6/15)(P<0.01),T1/T2期(55.6%,10/18)与T3/T4期胃癌(66.7%,22/33)的CpG岛甲基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2例CpG岛甲基化胃癌中27例(84.5%)E-cadherin表达下调,19例非甲基化胃癌中5例(26.3%)E-cadherin表达下调.未发现E-cadherin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结论:胃癌、尤其是低分化腺癌广泛存在E-cadher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可能参与胃癌的早期过程,E-cadherin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相关关系.

    作者:周永宁;徐采朴;韩彪;姬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背景与目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临床上较少见,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争论较大.本研究拟探讨FNH的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7年7月~2004年7月收治的38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对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所有患者随访至2004年7月.结果:38例FNH患者中,30例(78.9%)为40岁以下青壮年;26例(68.4%)无临床症状;32例(84.2%)肝功能正常,所有患者AFP均为阴性.B型超声诊断正确率5.3%(2/38),彩色超声诊断正确率45.5%(5/11),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100%(2/2),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诊断正确率36.8%(14/38).34例(89.5%)行手术切除病灶,1例行穿刺活检加经皮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sation,TAE),2例行穿刺活检加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1例仅行穿刺活检术.患者行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且无并发症.有2例FNH患者分别于切除术后69个月和32个月复查发现切除处新生病灶,经再次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患者行TAE及PEI术后病灶均无明显改变.随访37例患者均生存,另1例患者行PEI术后1年因其他疾病死亡.结论:FNH患者发病隐匿,无明显临床症状,多种影像学联合检查对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明确诊断的无症状FNH患者可密切随访暂不手术.未能确诊、有症状、病灶增大明显或伴有肝炎肝硬化者应考虑手术切除.FNH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黄俊;李斌奎;元云飞;崔伯康;李锦清;张亚奇;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细胞微缺氧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缺氧是实体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体外制造微缺氧的细胞培养环境,对研究缺氧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目前建立体外缺氧细胞培养模型的方法较为烦琐,尚缺少微缺氧对胃癌细胞影响较为完整的研究.本实验运用GasPaK产气袋法体外创建胃癌细胞微缺氧培养模型,并观察该状态下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方法:运用产气袋法(GasPaK)制造微缺氧条件,血气分析监测RPMI-1640培养液中PO2、PCO2和pH值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微缺氧条件下SGC-7901细胞形态的改变,台盼蓝染色计数微缺氧对活细胞数的影响,MTT法检测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游走实验检测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游走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GasPaK产气袋法在0.5~48 h内PO2、PCO2和pH稳定,并能达到微缺氧细胞培养的条件.微缺氧处理SGC-7901细胞16 h后未见细胞周期的变化.微缺氧导致部分SGC-7901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微缺氧处理16 h后活细胞计数无明显下降,微缺氧组SGC-7901细胞粘附能力增强,游走穿膜细胞数(196±9)是对照组(114±7)的1.71倍(P<0.05).结论:通过GasPaK产气袋法制造的微缺氧肿瘤细胞培养环境,达到了条件稳定、重复性好的特点.微缺氧对SGC-7901细胞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SGC-7901细胞对微缺氧有一定的耐受性.

    作者:张俊文;王丕龙;杨致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HDAC抑制剂TSA增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对腺病毒基因转染效率的体外研究

    背景与目的:腺病毒感染依赖于靶细胞表面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的表达,肿瘤细胞CAR表达的缺失和下调是造成腺病毒为载体基因治疗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本研究通过观察组氨酸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 CAR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HDAC抑制剂在腺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在TSA作用A2780细胞前后检测CAR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病毒转染效率,MTT实验评价腺病毒携带的胸苷激酶(ADV/TK)的体外抗瘤效应.结果:TSA处理后,A2780细胞内CAR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高.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GFP/ADV转染后GFP的表达发现,未处理组细胞转染率为(1.24±0.14)%;5 nmol/L和100 nmol/LTSA处理48h后,细胞的转染效率分别为(7.58±0.32)%和(7.94±0.28)%.MTT结果表明,ADV/TK介导的体外杀伤作用在5 nmol/L和100 nmol/L TSA处理组较未处理组增强了4~10倍.结论:TSA可以增强针对卵巢癌细胞的腺病毒基因转染效率,为增强卵巢癌基因治疗效果提供可能的方法.

    作者:陈刚;王蓓蓓;李辅军;刘德艳;周剑锋;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综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的报道鲜见.本文综合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对205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行广泛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4%(50/2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有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临床分期、宫颈管及宫颈阴道部浸润深度、宫旁韧带侵犯;SCC-Ag超过4μg/L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4.2倍(P<0.001,OR=4.212).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和宫颈管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主要的高危因素.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闭孔及闭孔窝区(48.0%);60.0%转移病例存在多组淋巴结转移,并出现跳跃式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宫颈深肌层侵犯、宫旁浸润之间关系密切,72.0%的淋巴结转移者同时存宫颈深肌层浸润,90.9%的宫旁韧带浸润者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补充放疗者的5年生存率较未作放疗者高(89.1%vs 45.5%,P=0.012).结论:治疗前血清SCC-Ag>4μg/L、宫颈阴道部深肌层浸润、宫旁韧带受侵,特别是临床分期晚、宫颈管深肌层浸润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高的病例,应行标准的宫颈癌根治术,以保证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及足够的宫旁切除范围.对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补充放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冯淑瑜;张彦娜;刘建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RNA干扰C-erbB-2对肺腺癌细胞calu-3增殖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C-erbB-2基因在人乳腺癌、卵巢癌、肺癌中扩增及过量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转移能力增强、化疗抵抗密切相关,且与预后不良有关.RNA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是一种新的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内基因表达.本实验研究靶向C-erbB-2基因的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对C-erbB-2过表达的肺腺癌细胞calu-3增殖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的靶向C-erbB-2基因siRNA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calu-3细胞,观察转染前后细胞表型的改变;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C-erbB-2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评价对calu-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靶向C-erbB-2基因siRNA降低了calu-3细胞中C-erbB-2 mRNA和蛋白的表达,转染C-erbB-2 siRNA 48 h后calu-3细胞出现C-erbB-2蛋白表达下调.C-erbB-2蛋白阳性率为(25.04±1.56)%,与未转染对照组、空载体组、非特异性siRNA组比较[(98.24±2.23)%、(95.67±1.98)%和(94.79±0.87)%]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C-erbB-2 siRNA对calu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C-erbB-2 siRNA组(56.6±3.6)%,未转染对照组(45.5±3.2)%,P<0.01],并能诱导细胞凋亡.结论:化学合成的靶向C-erbB-2基因siRNA能有效抑制C-erbB-2基因在calu-3细胞中的表达,并对calu-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任淑华;张伟;曲平;刘义;王井伟;张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心体异常、基因不稳定性与肿瘤

    基因不稳定性是人类肿瘤细胞的显著特征,包括细胞倍体改变及一系列染色体异常,而在肿瘤细胞中还发现伴有中心体异常.异常中心体可产生多极纺锤体,使染色体错误分离及分配不平衡,介导染色体不稳定性(CIN)和非整倍体的形成.因此,中心体异常也是肿瘤细胞的普遍特征,并且可能出现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

    作者:叶雪;牛昀;方志沂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晚期上颌窦鳞癌组织中GST-π和PCNA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细胞增殖与代谢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在上颌窦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上颌窦鳞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晚期上颌窦鳞癌组织54例,上颌窦良性肿瘤组织29例,正常鼻腔粘膜组织2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组织中GST-π和PCNA的表达.Kaplan-Meier法评估晚期上颌窦鳞癌GST-π和PCNA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上颌窦鳞癌组织中的GST-π和PCNA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74.1%vs.89.6%和15.0%,P<0.01;79.6%vs.3.4%和0,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GST-π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4.5%与21.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5),PCNA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8.0%与27.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90).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GST-π的表达(P=0.039,OR>1)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ST-π表达是影响晚期上颌窦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CNA表达水平与生存无关.

    作者:郭桂芳;谢汝华;杨安奎;陈直华;吴秋良;刘巍巍;区深明;夏良平;陈明远;张晋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分化障碍是肿瘤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性,但迄今为止,对肿瘤分化的研究远不如对肿瘤增殖的研究深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细胞分化及其相关调节因素的改变.方法:实验分为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组(normal squamous epithelium,NSE)20例、非典型增生组(dysplasia squamous epithelial hvperplasia,DSEH)19例、原位癌组(squamous carcinoma in situ,SCIS)39例和浸润癌组(invasive squamous epithelial carcinoma,ISEC)2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化标记物Keratin(KT)10,14,19在各组组织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分别检测β1整合素(β1-integrin)及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结果:(1)KT10在正常宫颈组、非典型增生组、原位癌组和浸润癌组的强阳性率分别是85.0%、52.6%、18.0%和0%,呈逐渐降低趋势.原位癌组和浸润癌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非典型增生组(x2=11.28,P<0.05;X2=8.53,P<0.05).(2)原位癌组和浸润癌组KT14和KT19二者均在部分病例中不表达;而在阳性表达的病例,其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组或非典型增生组,并且阳性表达细胞的空间位置上移,在原位癌病例常弥漫于上皮全层.(3)β1-integrin在正常组、非典型增生组、原位癌组和浸润癌组中的蛋白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浸润癌组与正常组和非典型增生组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7.62,P<0.05,确切概率值0.014,P<0.05);β1-integrin在各组中的mRNA表达虽无显著性差异,但表达下降的趋势与其蛋白表达一致.(4)β-catenin在原位癌组和浸润癌组表达于细胞浆或核内,阳性病例表达细胞明显增多并上移.结论: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细胞终末分化受阻,β1-integrin和Wnt信号通路对上皮分化调节的紊乱,与上皮癌变过程中细胞分化的异常有关;原位癌细胞与浸润癌细胞在KT10和β1-integrin表达方面已无本质的区别.

    作者:孙妍;曹玉文;陆天才;潘晓琳;李锋;苏拉;蒋金芳;常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胸腔镜术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随着内镜外科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胸腔镜术治疗肺转移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拟对胸腔镜术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对经胸腔镜术治疗的17例肺转移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肺转移瘤均为原发肿瘤治疗后随访时发现,均位于肺外周,且排除肺外转移.其中孤立性转移瘤10例,单侧多发转移瘤4例,双侧多发转移瘤3例,全部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无手术死亡,无术后严重并发症,无切口肿瘤种植.术后局部复发5例,4例为多发肺转移患者,另1例软组织肉瘤孤立转移患者再次行胸腔镜术切除复发性肺转移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53.1%和34.8%.结论:对外周肺野、直径≤3 cm、特别是孤立性肺转移瘤采用胸腔镜术治疗完全可行、有效,双肺转移瘤亦可一期切除.

    作者:杨朋;杨龙海;谷力加;王军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猪endoglin胞外段DNA疫苗诱导抗小鼠结肠癌免疫反应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endoglin是肿瘤血管生成的标志性分子,用抗endoglin单克隆抗体被动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异种DNA疫苗可以打破自身同源分子的免疫耐受.因此,本研究用猪endoglin胞外段真核表达质粒(ppEDG)作为异种DNA疫苗,了解该DNA疫苗是否具有抑制小鼠结肠癌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方法:观察免疫治疗后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和生存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抗CD31)观察肿瘤组织血管生长并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荷瘤小鼠免疫治疗后的血清是否含有抗自身endoglin的抗体以及抗体亚型,用ELISPOT方法检测荷瘤小鼠脾脏中分泌抗自身endoglin抗体的B淋巴细胞.结果:肿瘤接种18天后,ppEDG DNA疫苗主动免疫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空质粒(e-p)对照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01).ppEDG组、e-p组和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19.2±4.5、76.9±14.4和81.4±16.9(P<0.001).治疗组小鼠血清中含有抗自身endoglin的抗体,抗体亚型主要为IgG1和IgG2b.三组小鼠分泌抗自身endoglin抗体的B淋巴细胞数分别为82.5±14.1、3.6±1.3和4.7±2.0(P<0.001).结论:ppEDG DNA疫苗诱导抗自身endoglin抗体产生,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

    作者:焦解歌;张阳德;黎岳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S100标记树突细胞在声门型喉鳞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树突细胞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可以合成和分泌S100蛋白.本研究旨在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S100标记树突细胞的检测,了解声门型喉癌癌周组织中的免疫状况,探讨它与声门型喉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11例有完整病理资料及临床随诊资料的声门型喉鳞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并取17例非肿瘤组织做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100标记树突细胞在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声门型喉鳞癌预后的关系.结果:111例声门型喉鳞癌癌周组织中S100阳性占51.35%(57/111),S100阴性占48.65%(51/111).对照组17例非肿瘤患者的组织中S100表达均为阴性.S100阳性组与S100阴性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31%、53.91%(P=0.030).结论:声门型喉鳞癌中,S100标记树突细胞浸润明显者,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陈文宽;陈福进;曾宗渊;伍国号;郭朱明;魏茂文;杨安奎;张诠;何洁华;侯景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危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治疗

    背景与目的:近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明显增加,尤其是高龄合并多种老年性疾病的患者增加,且常伴有严重的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患者生活质量大受影响.本文探讨高危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适宜治疗方案.方法:对80例高危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患者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双侧睾丸切除术+抗雄激素内分泌治疗.术前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准备,围手术期加强监护.术前及术后均对患者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etic symptom score,IPSS),并测定大尿流率(maximum of flow,Qmax)、血PSA及行B超检查以确定疗效.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尿潴留者术前、术后3个月IPSS分别为31±2、11±3,Qmax分别为(8.9±3.4)ml/s、(19.4±2.7)ml/s;尿潴留者术前、术后3个月IPSS分别为31±2、13±3,术后3个月Qmax为(19.0±3.3)ml/s.术前、术后IPSS、Qmax测定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血PSA迅速下降,B超检查显示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双侧睾丸切除术+抗雄激素内分泌治疗对高危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盛旭俊;朱英坚;叶敏;陈建华;张良;孔良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病期进展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淋巴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结合,促进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本文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VEGFR-3与淋巴管密度(lymphangial density,LAD)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构建含结直肠癌与正常结直肠组织各105例的微阵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VEGFR-3及Podoplanin.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VEGF-C与VEGFR-3表达均上调,LAD相应增加.VEGF-C与VEGFR-3表达无相关性.VEGF-C阳性组中的LAD高于阴性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晚期结直肠癌VEGF-C呈高表达;VEGFR-3在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C期病例中表达升高;LAD在淋巴结转移、Dukes'C期病例中明显升高.结论:VEGF-C、VEGFR-3与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以及病期进展有关.

    作者:王天宝;黄奕华;兰平;宋新明;汪建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颅底补量放射对T4期鼻咽癌复发率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有蝶窦、海绵窦侵犯的T4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颅底复发率较高.本研究探讨颅底补量对有蝶窦、海绵窦等侵犯的T4期鼻咽癌患者颅底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从1996年10月至1998年11月,共有12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经CT诊断为筛窦、蝶窦或/和海绵窦侵犯的T4期鼻咽癌初治患者在我院住院接受放射治疗,鼻咽剂量为(71.55±3.09)Gy,颈部剂量为(58.95±6.16)Gy.其中27例在放射治疗后接受颅底补量6~10 Gy(颅底补量组),93例未进行颅底补量(对照组).有53例接受诱导化疗1~3疗程,其中对照组41例,颅底补量组12例.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生存率和局控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对照组1、3、5年颅底控制率分别为93.4%、76.4%、65.1%,颅底补量组分别为100%、91.8%、8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5).对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75.3%、45.2%、31.2%,中位无瘤生存期为30个月,颅底补量组分别为85.2%、59.3%、51.9%,中位无瘤生存期为60个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84),对照组与颅底补量组的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3%和7.4%,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514).结论:颅底放射补量可减少蝶窦、海绵窦等侵犯的T4期鼻咽癌患者的颅底复发,对提高无瘤生存率有一定的益处,此类患者宜给予颅底补量.

    作者:谢国丰;曹卡加;李茵;黄培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HBx蛋白羧基端缺失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肝癌组织内普遍存在着截短表达的HBx蛋白,这种蛋白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探讨截短表达的HBx蛋白和野生型HBx对人肝癌细胞Huh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脂质体法介导HBx突变体和野生型HBx重组体转染HBV(-)的Huh7细胞.PCR方法扩增Neo基因检测质粒DNA片段插入.通过MTT、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HBx3′-20和HBx3′-40组细胞生长速度较HBx3′-30组明显增快(P<0.05);HBx3′-20组[(17.34±2.77)%]和HBx3′-40组[(18.36±2.61)%]克隆形成率明显较HBx3′-30组[(7.31±1.44)%]和pcDNA3组[(6.87±2.38)%]高(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对比于野生型HBx组,HBx3′-20组和HBx3′-40组蛋白的表达能加速Huh7细胞由Go/G1期到S期的进程[S期:(36.96±1.82)%vs.(46.20±3.23)%,(53.99±4.02)%,P<0.05],相反,HBx3′-10和HBx3′-30组则出现G1期阻滞,而HBx组与pcDNA3空载体组间[(38.60±1.15)%]在S期无明显变化.裸鼠成瘤实验显示,HBx3′-40组[(3.19±0.34)cm3]成瘤体积明显大于HBx3′-30组[(1.58±0.27)cm3]、HBx组[(1.75±0.15)cm3]和pcDNA3组[(1.67±0.12)cm3],各组瘤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比野生型HBx组,HBx3′-20和HBx3′-40对Huh7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HBx3′-30组显示出抑制作用.HBx通过缺失突变修饰其生物学功能,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晓红;朱明华;曹晓哲;郑建明;陈颖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Notch1、P21 WAF1和Involucrin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Notch1受体蛋白的异常表达常见于多种原发性肿瘤,但它与鼻咽癌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鼻咽癌组织中Notch1受体蛋白、其下游蛋白P21WAF1和Involucrin蛋白的表达,以及它们与鼻咽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Notch1、P21WAF1和Involucrin蛋白的表达.结果: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Notch1、P21WAF1和Involucri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00%(20/20)、90.0%(18/20)、100%(20/20);鼻咽癌组织中Notch1、P21WAF1和Involucrin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77.2%(78/101)、89.1%(90/101)和80.1%(81/101);三者在不同组织类型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有显著差异,随着分化程度的下降表达明显减弱,分别为P=0.000,P=0.026和P=0.000;并且在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分化型非角化癌和未分化癌之间两两比较,表达均有显著差异,分别P<0.05;Notch1的表达水平分别与P21WAF1和Involucrin的表达水平正相关,P=0.002和P=0.001;而P21WAA1与Involucrin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的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Notch1、P21WAF1和Involucrin的表达与鼻咽癌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敏;李锦添;曾益新;侯景辉;林琼琼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医药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手段之一,但临床疗效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主要比较中医药、化疗以及中西医结合对Ⅲ、Ⅳ期NSCLC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影响晚期NSCLC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1:1:1比例分成中医组、化疗组及中医加化疗组.用Kaplan-Meier法(K-M法)计算中位生存期,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中晚期NSCLC预后的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共294例,其中中医组99例,中医加化疗组103例,化疗组92例.经K-M分析中医组、中医加化疗组、化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2天、355天、236天,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38%、48.86%、42.17%.COX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因素、性别、病程、血沉、卡氏(KPS)评分、瘤体大小、体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中医药治疗与化疗配合可延长晚期NSCLC的生存期,相对于单纯化学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周岱翰;林丽珠;周宜强;罗荣城;刘魁凤;贾英杰;陈继跃;牛喜伟;苏碧茹;鲁江;王树堂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