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芯片技术检测人鼻咽癌组织及细胞株KIAA1173基因的表达

张三泉;彭宏;宋兰英;李先茂;蒋会勇;姚开泰;赵彤

关键词:组织芯片, mRNA, 鼻咽癌/病理学, 原位杂交
摘要: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致病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22区域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KIAA1173基因是定位于3p22.1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其与NPC发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KIAA1173基因特异性原位杂交探针,检测其在NP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KIAA1173基因与NPC发病的关系.方法:克隆KIAA1173基因片段(354 bp),并制备cDNA探针;采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原位杂交检测73例鼻咽部不同组织标本(41例NPC、18例鼻咽非典型增生上皮、14例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6种NPC细胞株(CNE1、CNE2、HNE1、HNE2、6-10B、5-8F)中KIAA11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KIAA1173基因在NPC细胞、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鼻咽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21.9%(9/41)、83.3%(15/18)、92.8%(13/14),而6种NPC细胞株均未见表达;在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非典型增生上皮中强阳性率分别是64.3%(9/14)和38.9%(7/18),而NPC中无强阳性,在鼻咽部不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38例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NPC组织中,癌细胞与浸润淋巴细胞之间KIAA1173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26),并且呈明显负相关(κ=-0.337,P=0.020).结论:KIAA1173基因在鼻咽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正常鼻咽上皮强表达,而NPC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NPC演变的过程.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胃癌染色体7q31的小共同缺失区域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TSG).为能在更小的区域内找寻胃癌相关的TSGs,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胃癌在7q31区域内微卫星标记位点的LOH情况,确定胃癌的小共同缺失区域,并分析它们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D7S486位点为中心,在位于其上下的7q31区域内选取平均遗传距离约0.5厘摩(centimorgan,cM)的12个微卫星标记.显微切割78例原发性胃癌和相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分别提取DNA;进行多重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以GeneScan、Genotyper软件分析各微卫星位点的LOH情况.根据LOH结果作图,确定胃癌在7q31内的小共同缺失区域,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联系,分析区域缺失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结果:12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均可在原发性胃癌中出现LOH,总的LOH频率为41.7%(40/72).LOH的高频位点是D7S486(位于7q31.2),为30.4.%(17/56);次高频位点是D7S650(位于7q31.3),为21.1%(8/38).原发性胃癌在7q31内有两个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长度均约为90¨).D7S2543~D7S486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3);D7S480~D7S650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3),且该区域缺失仅出现于临床Ⅲ/Ⅳ期、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结论:原发性胃癌在染色体7q31上存在两个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在这两个区域内可能存在胃癌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作者:李锦添;付莉;夏建川;冯炳健;买世娟;余杏娟;黄丽惜;冯启胜;潘志忠;詹友庆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组织芯片技术检测人鼻咽癌组织及细胞株KIAA1173基因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致病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3p21~22区域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KIAA1173基因是定位于3p22.1的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其与NPC发病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KIAA1173基因特异性原位杂交探针,检测其在NP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KIAA1173基因与NPC发病的关系.方法:克隆KIAA1173基因片段(354 bp),并制备cDNA探针;采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原位杂交检测73例鼻咽部不同组织标本(41例NPC、18例鼻咽非典型增生上皮、14例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6种NPC细胞株(CNE1、CNE2、HNE1、HNE2、6-10B、5-8F)中KIAA11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KIAA1173基因在NPC细胞、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鼻咽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21.9%(9/41)、83.3%(15/18)、92.8%(13/14),而6种NPC细胞株均未见表达;在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和非典型增生上皮中强阳性率分别是64.3%(9/14)和38.9%(7/18),而NPC中无强阳性,在鼻咽部不同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38例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的NPC组织中,癌细胞与浸润淋巴细胞之间KIAA1173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26),并且呈明显负相关(κ=-0.337,P=0.020).结论:KIAA1173基因在鼻咽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正常鼻咽上皮强表达,而NPC细胞中低表达甚至不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NPC演变的过程.

    作者:张三泉;彭宏;宋兰英;李先茂;蒋会勇;姚开泰;赵彤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壳聚糖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壳聚糖作为非病毒性基因载体因其带有阳离子特性,近来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研究壳聚糖-pDNA微粒性质及转染活性,以探讨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行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质粒DNA通过转化带有目的基因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扩增,按Qiagen公司操作说明提取质粒DNA;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pDNA微粒;透射电镜测定壳聚糖-pDNA微粒形态、粒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负载力、负载率及释药实验;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析pDNA在微粒中位置;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评价壳聚糖转染活性.结果:壳聚糖-pDNA微粒多呈球形,直径为100~200 nm,平均(138±43)nm,其负载力及负载率分别为(46.8±9.0)%和100%;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证明pDNA被完全包裹在壳聚糖-pDNA微粒内部;壳聚糖-pDNA微粒通过突释和缓释两个过程释放pDNA;壳聚糖能有效转染pEGFP基因并使之表达.结论:壳聚糖能有效转染DNA进入哺乳细胞中,能持续释放DNA并使之稳定表达.因此壳聚糖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载体.

    作者:万一元;张星;何友兼;姜文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淋巴瘤侵犯骨髓的骨髓活检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

    淋巴瘤侵犯骨髓(lymphoma bone marrow involvement,LBMI)主要靠骨髓活检确诊.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侵犯骨髓各有其不同病理特点.骨髓中瘤细胞的形态特点、分布方式及免疫表型多数与髓外部位一致,少数又可存在差别.本文比较了各型HL、B-NHL、T-NHL的骨髓侵犯病理学特点,并从形态学、免疫组化及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三方面对LBMI的骨髓活检诊断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恩彬;陈辉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小鼠AFPcD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体外抗肝癌免疫活性的检测

    背景与目的:探索肝癌细胞的突变基因产物--具有潜在抗原性的异常蛋白质而无法形成有效免疫原的机理,寻找肝癌的特异性抗原,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治疗肝癌的DNA疫苗将对肝癌的免疫学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本实验构建BALB/c小鼠具有分泌性信号肽的AFP1cDNA和去掉信号肽的AFP2cDNA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在小鼠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中表达,并观察其在体外抗肝癌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自小鼠肝癌细胞株H22中扩增出具有分泌性信号肽的AFP1cDNA和去掉分泌性信号肽的AFP2cDNA,将该基因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N3中;同时培养经rmGM-CSF、rmIL-4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获取大量DCs,脂质体转染PEGF-N3/AFPi、PEGF-N3/AFP2至DCs进行表达、鉴定.将DCs疫苗与同源小鼠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ELISA方法测定脾细胞γ-干扰素(IFN-γ)分泌活性,51Cr释放法测定脾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从H22中克隆到AFP1cDNA和AFP2 cDNA,经测序完全正确,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N3/AFP1和PEGF-N3/AFP2在小鼠DCs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其中PEGF-N3/AFP2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为5.12±1.46,明显高于空质粒组(1.42±0.73).AFP2/DC疫苗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88.15±16.47)%]明显高于空质粒组[(12.72±5.45)%].结论: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N3/AFP1和PEGF-N3/AFP2,编码去掉分泌性信号肽的PEGF-N3/AFP2转染的DC,能够诱导较强的特异性抗肝癌免疫效应.其机制可能为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曾斌;卢放根;刘小伟;羊东晔;方唯意;王健;廖爱军;石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转染TRAIL的内皮祖细胞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背景与目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有广谱的抗瘤作用,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性,因此有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体内能定向归巢于肿瘤,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建立.本研究以EPC为载体,观察TRAIL转染EPCs对人卵巢上皮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磁珠分离法从脐血中分离EPCs,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用脂质体将带有GFP-TRAIL基因的质粒转入EPCs(TRAIL-EPCs).将转染后的EPC经尾静脉注入3AO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中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oprotein,GFP)表达情况,观察各组移植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结果:静脉注射转染TRAIL后的EPC,对卵巢上皮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照组裸鼠的瘤重(0.226±0.209)g,而TRAIL细胞因子治疗组、GFP-TRAIL转染组裸小鼠的瘤重分别为(0.118±0.164)g、(0.075±0.084)g;TRAIL细胞因子组的抑瘤率为48.1%,TRAIL转染组抑瘤率为66.9%.肿瘤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检查显示TRAIL细胞因子组,TRAIL转染组转对照组有更多的出血坏死区.TRAIL细胞因子组,TRAIL转染组均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表现.结论:TRAIL细胞因子和TRAIL-EPCs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PC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希望成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作者:周莉;闫明霞;姚明;丰有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D14+单核细胞系白血病细胞来源树突细胞体外刺激特异抗白血病T细胞应答

    背景与目的:白血病细胞能在体外分化为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从而有希望用于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CD14高表达的单核细胞系白血病(M4、M5)细胞分化而来的DCs体外诱导抗白血病T细胞应答的能力.方法:取5例初诊CD14高表达的M4或M5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cells,BMMNCs),将白血病细胞分为3组:贴壁白血病细胞组、非贴壁白血病细胞组及总白血病细胞组.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比较3组细胞的CD14表达.用含GM-CSF、IL-4和TNF-α或不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培养细胞7~10天后,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FCM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单核白血病细胞来源的DCs(monocytic leukemia cell-derived dendritic cells,Mo-LDCs);采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geneic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Allo-MLR)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抗白血病细胞毒分析检测Mo-LDCs的免疫功能,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异常表面抗原确定Mo-LDCs的白血病来源.结果:3组中贴壁白血病细胞的CD14含量高,在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下,可分化为大量CD83+成熟DCs.在同一病例的3组细胞以及不同病例的总单核细胞组间,培养前CD14的表达率与诱导后CD83+DCs的产率成正相关(r=0.967,P=0.007).Mo-LDCs具有典型的成熟DCs的形态及表型特征,在Allo-MLR中能刺激同种T细胞明显增殖,并能刺激扩增特异性抗白血病CTL.同时,Mo-LDCs持续存在所起源白血病的核型异常和异常表达的髓系抗原.结论:在细胞因子组合诱导下,M4、M5亚型AML的CD14+细胞可分化为具有免疫功能的Mo-LDCs,单核系白血病细胞的CD14表达高低可能预示其DCs分化能力.Mo-LDCs具有经典的DCs的表型及功能,还具有白血病的克隆异常,可用于M4、M5患者的免疫治疗.

    作者:盛立霞;谢晓宝;邱国强;顾伟英;王志林;吴浩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在中国招聘博士后资助计划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口腔鳞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Survivin蛋白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3、Caspase-7阻断细胞凋亡过程,在多种常见恶性肿瘤组织中有表达.本研究拟探讨Survivin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例正常口腔粘膜、14例上皮异常增生性白斑、47例鳞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鳞癌中CD34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口腔鳞癌中Survivin与MVD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正常口腔粘膜、异常增生性白斑及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8)、14.29%(2/14)和55.32%(26/47);经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鳞癌组Survivin表达强于正常口腔粘膜组及异常增生性白斑组(P<0.05),而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Survivin在中-低分化鳞癌组中的表达强于高分化鳞癌组(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71.4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8.89%)(P<0.05).口腔鳞癌中,随Survivin表达增强(-,+,2+,3+),MVD逐渐增高(分别为25.87±12.10,28.70±7.69,35.42±10.09,41.13±9.62)(P<0.05).结论:Survivin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Survivin与口腔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与MVD关系密切,提示Survivin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作者:刘艳梅;黄建华;冯德云;郭新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环氧合酶-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舌不典型增生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近期研究表明,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共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有关它们异常表达与舌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COX-2和iNOS在舌鳞癌的表达和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舌鳞癌及其45例增生性病变(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22例、20例、3例)和36例癌旁正常鳞状上皮中COX-2蛋白、iNOS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癌旁正常鳞状上皮、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和舌鳞癌组织中,COX-2蛋白异常表达检出率分别为8.3%(3/36)、4.5%(1/22)、5.0%(1/20)、0(0/3)和45.8%(27/59);iNOS蛋白异常表达检出率分别为44.4%(16/36)、72.8%(16/22)、80.0%(16/20)、100.0%(3/3)和98.3%(58/59).COX-2蛋白在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的表达,与舌鳞癌组织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不典型增生总体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iNOS蛋白在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的表达,与不典型增生总体和癌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X-2、iNOS表达异常与组织学分级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8和0.607,P值均<0.001),而且COX-2蛋白与iNOS蛋白之间也具有显著相关性(r=0.245,P<0.001).结论:COX-2和iNOS蛋白异常表达与舌鳞癌癌变过程显著相关.

    作者:许国雄;陈伟良;李海刚;李劲松;杨朝晖;潘朝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近交系F344大鼠喉移植改良模型的建立

    背景与目的:喉为非生命必需器官,喉移植研究一直滞后于其它生命必需器官的移植,然而,一旦宿主对移植喉的免疫耐受诱导成功,那么,喉移植将是晚期喉癌治疗和喉功能重建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改良鼠喉移植模型,提高受体鼠和移植喉的存活率,为喉移植抗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诱导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近交系F344大白鼠建立喉移植Strome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改良:供体喉切取时保留甲状腺上动脉和咽升动脉,形成舌骨、舌根、下咽、喉、甲状腺、部分颈段食管、气管的移植复合体,移植喉血运通过供体鼠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与受体鼠颈总动脉和颈前静脉端-端吻合重建,术中行对侧颈外静脉穿刺补液,术后皮下注射补液.术后1周解剖移植喉,观察移植喉大体形态和血管通畅情况,常规病理检查评价移植喉的组织变化和存活状况,对比Strome模型和改良模型的受体鼠及移植喉存活率.结果:Strome A组、Strome B组、改良组的受体鼠存活率和各组移植喉存活率分别为70%(14/20)、85%(17/20)、95%(19/20)和30%(6/20)、40%(8/20)、80%(16/20),改良模型优于Strome模型.结论:与Strome模型比较,改良模型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降低受体鼠的死亡率;将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包含在移植复合体中,增加移植血管蒂中喉供血动脉的侧支循环,降低侧支循环阻力,减少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率,提高移植喉的存活率.

    作者:彭汉伟;李浩;曾宗渊;陈福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siRNA干扰HIF-1α抑制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

    背景与目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在促血管新生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基因沉默方法研究促肿瘤发展因子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可为体内抗癌治疗提供指导.本研究构建了HIF-1α的RNA干扰(RNAi)质粒,在体外研究其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向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分化的影响.方法:质粒重组技术构建siRNA-HIF-1α质粒,电穿孔转染质粒,计算转染效率;RT-PCR法检测HIF-1α、HIF-1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在质粒转染前后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常氧/低氧下和siRNA-HIF-1α质粒转染后12 h HIF-1α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FITC-CD31+的EPCs/EC在各组细胞转染3~10天后的组间差异;一氧化氮酶法鉴定各组细胞VEGF依赖性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含量;镜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及分化程度.结果:重组子质粒测序鉴定证实siRNA-HIF-1α构建与设计相符,电转效率约20%;转染6 h各组HIF-1α mRNA在常氧中及低氧中均表达,并可被siRNA-HIF-1α不同程度抑制(P<0.05),相应的下游靶基因VEGF表达下调(P<0.05),HIF-1β表达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示常氧及低氧1 h HIF-1α蛋白无表达,低氧3 h成倍出现,6 h达高峰,24 h降至基线水平;siRNA-HIF1α抑制后低氧12 h,HIF-1α蛋白表达被显著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经siRNA-HIF-1α抑制后CD31+细胞较对照组在常氧及低氧中表达下调(P<0.05).siRNA减少eNOS含量,并与培养时间及VEGF刺激浓度呈反比(P<0.01).细胞形态学观察示低氧可诱导并加速EPCs向EC定向分化、扩增,但可被siRNA-HIF-1α抑制.结论:固有的或低氧诱导的HIF-1α表达足以影响下游靶基因表达,siRNA能抑制促血管新生的靶基因,抑制EPCs向EC分化.

    作者:姜萌;王长谦;王彬尧;黄定九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390例病理确诊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随着影像、病理等诊断技术的提高,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得到明显改善,但其临床特点复杂,少见报道.本文旨在总结分析经过病理确诊的转移性骨肿瘤病例的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病理确诊的转移性骨肿瘤390例,总结转移性骨肿瘤的病史、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等临床特点.结果:390例转移性骨肿瘤中,男女比为2.12:1,中位年龄55.7岁,41岁以上者占81.5%.原发肿瘤依次为肺癌85例(21.8%)、前列腺癌51例(13.1%)、乳腺癌29例(7.4%)、肝癌25例(6.4%)、胃肠癌22例(5.7%);来源不明占96例(24.6%).脊柱受累占47.7%,其次为骨盆18.2%、股骨15.4%、肋骨12.6%,全身多处转移占20.5%.患者常因骨痛(53.3%)、肿物(14.1%)、病理性骨折(10.3%)、功能障碍(4.9%)甚至截瘫(2.1%)等就诊.原发瘤先被发现的占29.7%,中位转移时间为319天,70.3%的患者不能确定骨转移时间.影像学以溶骨性改变(80.7%)多见,其次为成骨性改变(10.5%)、混合型.结论: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特征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1)转移性骨肿瘤好发于41岁以上的患者;(2)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常发生骨转移,以脊柱受累为常见,其次为骨盆、股骨、肋骨;(3)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4)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5)原发灶不明占24%,应掌握其发病特点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徐栋梁;张新涛;王国海;李佛保;胡俊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NF-κB、I-κB、Bcl-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已表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其抑制蛋白κB(inhibitor protein κB,I-κB)对凋亡基因的调控起重要作用,NF-κB在某些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组织中NF-κB、I-κB、bcl-2的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宫颈癌和26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NF-κB、I-κB、bcl-2蛋白检测,用PCR技术对组织标本的HPV-DNA进行检测.结果:NF-κB、bcl-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0.9%(28/46)和52.2%(24/46),在正常对照组的表达率分别为23.1%(6/26)和0(0/26),宫颈癌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κB在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表达率分别为30.4%(14/46)和57.7%(15/26),宫颈癌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NF-κB与bcl-2的表达呈显著性相关(P<0.05).HPV-DNA阳性的宫颈癌组织中NF-κB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I-κB、bcl-2的阳性率在HPV-DNA阳性和阴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F-κB、bcl-2的高表达和I-κB的低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过程可能有关;HPV感染可能与NF-κB表达有关.

    作者:夏克栋;陈向敏;林巧爱;董海燕;陈韶;张丽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鼻咽癌变不同时期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三维培养更能模拟体内细胞的微环境,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二维培养更接近于活体组织.本研究建立能反映鼻咽癌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鼻咽上皮细胞三维培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模型.方法:非癌鼻咽活检标本体外培养用于建立鼻咽正常细胞;早期和晚期传代的正常细胞NPNE2、永生化的鼻咽上皮细胞NP69SV40T、鼻咽癌细胞SUNE-1及其高转移潜能亚株5-8F在Matrigel中培养,建立三维培养模型.结果:从非癌鼻咽活检标本长出具有上皮细胞形态特征的细胞,细胞出现衰老前,在体外能够增殖8~10代,角蛋白免疫组化证实其为上皮起源.除晚期传代的NPNE2外,所有细胞均能在三维体系中增殖,NPNE2及NP69SV40细胞主要形成网状结构,克隆形成数少,边沿清楚而光滑,并且细胞间连接紧密;SUNE-1和5-8F形成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克隆,细胞间连接松散并且克隆边沿不规则,此外,5-8F尚形成大量的伪足,但不形成网状结构;而晚期传代的NPNE2增殖能力低,无法形成细胞网状结构,也不形成细胞克隆.结论:从非癌鼻咽活检标本成功培养出正常鼻咽上皮细胞,采用正常细胞、永生化鼻咽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建立了可能反映体内鼻咽癌发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三维培养模型.

    作者:廖雯婷;汪慧民;李满枝;宋立兵;张玲;麦海强;夏云飞;郑美莲;符立梧;曾益新;曾木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超声内镜检查在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的应用价值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食管癌T、N分期诊断准确率高,目前已成为国外食管癌治疗前的常规诊断方法.本研究对食管癌超声内镜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其在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食管癌患者行术前EUS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按UICC(1997)TNM分期标准分期,将EUS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食管癌术前EUS检查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6%(58/72)、88.9%(64/72).T0期诊断准确率为50.0%(2/4),T1期为75.0%(3/4),T2期为70.6%(12/17),T3期为90.0%(36/40),T4期为71.4%(5/7);N0期诊断准确率为92.3%(36/39),N1期为84.8%(28/33),其中纵隔淋巴结和腹部淋巴结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0%和64.5%.EUS T分期、N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结果有显著相关性(r=0.687,P<0.001;r=0.776,P<0.001).EUS检查判断分期不准确的22例中,T分期14例,其中8例难以鉴别T2、T3;N分期8例,其中5例为难以鉴别炎性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结论: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其中对T3期食管癌和纵隔淋巴结诊断价值尤其高;准确鉴别T2和T3分期、转移淋巴结和炎性淋巴结及正确诊断腹部淋巴结转移是提高EUS诊断率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胡祎;傅剑华;戎铁华;徐国良;李小东;张蓬原;杨弘;朱志华;张仕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92例鼻咽癌放疗后无瘤生存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

    背景与目的:随着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率的提高,其生存质量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无瘤生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寻找与其相关的因素.方法: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9~2000年放疗后无瘤生存,并于2003年7月至8月到门诊复查的鼻咽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组患者均在门诊完成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中文版和包含14个症状的自觉症状评价量表.同时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和鼻咽癌临床情况,并分析它们与SF-36中文版和症状的关系.结果:192例鼻咽癌患者参加了本研究.中位生存时间3.6年(2.4~4.6年).口干是明显的症状,其次是听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吞咽困难和张口困难.单因素分析表明,社会人口学信息中,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经济情况、宗教信仰和并发病数目等对生存质量有影响.临床情况中,T和N分期早、用直线加速器照射、鼻咽及颈部总剂量和周剂量低、以及加鼻前野者的患者生存质量好.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并发病数目、月收入、年龄和T分期是影响患者总的生存质量的独立因素.结论:改进放疗技术有可能提高鼻咽癌患者躯体功能方面的生存质量.注意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积极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可提高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

    作者:伍勇;胡伟汉;夏云飞;马骏;刘孟忠;崔念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腺癌中P5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P53通路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关于此通路是如何启动、如何作用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探讨P53通路相关基因(ATM/P53/Mdm2/P21WAF/CIP1)蛋白在167例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法研究ATM、P53、Mdm2和P21WAF/CIP1在167例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和101例癌旁组织以及11例胰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TM、P53、Mdm2和P21WAF/CIPI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7%、57.5%、64.1%和39.5%,在非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2.1%、6.3%、5.4%和71.4%.与非癌组织相比,癌组织中P53和Mdm2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ATM和P21WAF/CIP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21WAF/CIP1的阳性表达与发病年龄、神经受累显著相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淋巴结转移和神经受累均显著相关(P<0.05);Mdm2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显著相关(P<0.05);ATM的阳性表达与年龄相关(P<0.05);四者阳性表达两两之间统计学上具有关联性(P<0.05).44例获1年以上随访者中ATM+/Mdm2+/P53+P21WAF/CIP1+、ATM-/Mdm2-/P53-/P21WAF/CIP1-、ATM+Mdm2+/P53+分别为9、11、5例,平均生存期依次为9.3、26.1、20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全阳性组预后较全阴性组和P21阴性组预后差.结论:P53和Mdm2的过表达以及ATM和P21WAF/CIP1的缺失表达可能会导致胰腺癌的形成和进展;4种蛋白可能以ATM-P53-Mdm2-P21WAF/CIP1通路的方式作用于细胞的转化和肿瘤的形成;联合检测P53和Mdm2的表达可用于评定胰腺癌的恶性程度.

    作者:于观贞;朱明华;陈颖;倪灿荣;李芳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转录因子Snail调控上皮-间质转型及对肿瘤转移的逆转作用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转录因子Snail调控上皮-间质转型(epithelial 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肿瘤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观察Snail促进EMT以及反义Snail对肿瘤细胞EMT的逆转,明确Snail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Snail cDNA转染MDCK细胞,反义Snail转染MDA-MB231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性标记基因上皮钙粘附素(E-cadherin)、β-连环素(β-catenin)、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与间质性标记基因纤粘蛋白(Fibronectin)及转移相关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RhoA蛋白的改变;细胞划痕实验、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反映细胞转移潜能的变化.结果:转染Snail cDNA的MDCK细胞,上皮标记基因E-cadherin、β-catenin、Cytokeratin 18蛋白表达下调,而间质及转移相关基因Fibronectin、MMP-2、RhoA蛋白表达增强(P<0.05);细胞体外运动力与侵袭力增加(P<0.05);反义Snail转染MDA-MB231细胞后,其实验结果与经Snail cDNA处理后的MDCK细胞相反.结论:Snail能促进正常上皮细胞发生EMT,拮抗肿瘤细胞Snail的表达可逆转EMT表型、降低肿瘤转移潜能.

    作者:张阿丽;王全胜;钟亚华;陈刚;奚玲;谢从华;周云峰;马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口腔鳞癌组织中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近来研究表明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Ang-1、Ang-2)是极有潜力的血管生长因子,它们与其它血管生长因子之间的局部平衡关系决定了血管是进展、稳定还是衰退.本文探讨Ang-1及Ang-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成熟指数(vessel maturation index,VMI)之间的关系,并评估Ang-1及Ang-2的联合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成熟中的作用.方法: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1例口腔鳞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中的Ang-1及Ang-2的表达;通过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法同时检测CD34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评估MVD及VMI.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口腔粘膜相比,Ang-2的表达显著增加(51.22%vs.26.67%,0%),而Ang-1的表达显著降低(41.46%vs.90.00%,90.00%),P值均<0.05;在癌旁正常组织与正常口腔粘膜之间,二者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发现,在高分化肿瘤中Ang-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肿瘤(56.00%vs.18.75%,P<0.05);而Ang-2的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84.62%vs.35.71%,P<0.01).Ang-1和Ang-2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血管成熟密切相关(P值均<0.05).联合Ang-1和Ang-2的表达发现,Ang-1与Ang-2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肿瘤的血管成熟.结论:口腔鳞癌中Ang-1表达降低及Ang-2表达增高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及成熟密切相关.

    作者:李超;冯红超;陈建超;宋宇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