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引导下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史有才;刘涛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CT
摘要:目的 探讨CT定位经皮穿刺卵圆孔的精确性与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方法 采用CT平行于中颅窝底的轴位及平行于穿刺针的冠状位薄层扫描,显示卵圆孔和穿刺针,确定二者的位置关系. 结果 共治疗三叉神经痛115例.随访3~36个月,平均6个月.恢复优良者95例(82.6%),良好20例(17.4%).除面部有短时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外,无其他严重、永久并发症. 结论 CT定位穿刺卵圆孔成功率高,解剖定位准确,操作安全,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neddon's综合征

    Sneddon综合征(Sneddon's syndrome,SS)属神经皮肤综合征.Champion等(1960年)描述1例网状青斑,弥漫的动脉闭塞病和脑缺血患者.Sneddon(1965年)报告6例患者(男:女=1:5),表现为网状青斑,局限和良性过程的多发脑血管事件,有些但不是所有伴良性高血压,但无尸检报告.自此以后,SS被用于描述以网状青斑和多发脑梗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SS为较罕见疾病,发病率估计为4/1 000 000,约1/2 000中风患者.

    作者:寇雪莲;郑国庆;王小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CT引导下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目的 探讨CT定位经皮穿刺卵圆孔的精确性与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方法 采用CT平行于中颅窝底的轴位及平行于穿刺针的冠状位薄层扫描,显示卵圆孔和穿刺针,确定二者的位置关系. 结果 共治疗三叉神经痛115例.随访3~36个月,平均6个月.恢复优良者95例(82.6%),良好20例(17.4%).除面部有短时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外,无其他严重、永久并发症. 结论 CT定位穿刺卵圆孔成功率高,解剖定位准确,操作安全,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史有才;刘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症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重症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是引起患者持续昏迷,高致残率、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1].脑积水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会极大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我科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20例重症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现就其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

    作者:王国平;詹荣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椎动脉内膜切除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二例报告

    目的 探讨椎动脉内膜切除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手术效果. 方法 对二例椎动脉内膜切除手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术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管腔恢复. 结论 椎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宝国;尹震;程钢戈;黄永安;武琛;董连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补体系统及其抑制剂与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由于其起病多较急骤,且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脑血管疾病中补体激活参与了多重损伤环节,阐明其具体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东平;胡长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类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系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类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rhHGF)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系侵袭、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U251细胞;用10、20、30 μg/L不同浓度rhHGF作用U251细胞48 h,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TT法检测rhHGF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过河实验、粘附测定、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检测rhHGF对U251细胞的侵袭力和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钙粘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结果 rhHGF可明显增加U251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且随浓度提高作用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过河实验、粘附实验显示rhHGF能增强U251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运动能力,随浓度提高,过河时间缩短,细胞粘附力增加(P<0.05).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测定显示rhHGF作用48 h后,U251细胞PCNA表达上升,E-cadherin表达下降(P<0.05). 结论 rhHGF可促进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生长和增加其体外侵袭能力,推测其机制与直接增加U251细胞迁移运动,干扰U251细胞PCNA、E-cadherin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楚胜华;袁先厚;朱志安;江普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渗盐治疗脑水肿的进展

    近年来高渗盐(hypertonic saline,HS)用于神经科临床和实验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由于各种引起脑水肿(brain edema,BE)和颅内压(ICP)升高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有所不同,应用HS病人的预后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在BE病人的处理上可能存在着不当[1].本文就近年来HS在神经科临床和动物实验中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林军;周晓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颈胸段椎管内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6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不适感伴间断性疼痛两年余,一个半月前出现左侧上肢及左胸部疼痛,低头时明显加剧,一周前因疼痛加重并出现左上肢麻木无力入院.无外伤、炎症及寄生虫感染史.体检:左侧C6~8脊髓节段皮肤痛、温觉减退,触觉存在.左侧上肢肌张力略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略减弱,左上肢肌力V-.

    作者:初明;李国忠;蔺友志;钟震宇;程玉;赵世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TrkA基因修饰、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

    目的 研究外源性TrkA基因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携带有Trk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rkA转染C17.2神经干细胞,Western blot观察转染后基因表达情况;将正常生长的C17.2神经干细胞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C组),将重组质粒转染阳性的C17.2神经干细胞随机分成两组(B组和D组),并用100ng/mL神经生长因子(NGF)分别作用于C组及D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各组细胞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组Trk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转染组,说明外源性TrkA基因导入靶细胞,并实现蛋白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经NGF孵育的转染组细胞(D组)约有26%呈ChAT阳性,而非转染组(C组)约为9%,未经NGF孵育的A、B组未观察到ChAT阳性细胞. 结论 应用外源性TrkA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造成TrkA基因过度表达,在NGF作用下,可以诱导更多的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

    作者:贺峰;刘中霖;叶剑虹;刘军;肖颂华;刘运林;黄仕雄;邢诒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以端粒酶为靶点的反义核酸治疗颅内肿瘤的进展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技术的发展,端粒与端粒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被认为是细胞分裂、增殖的基础.端粒酶与颅内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受到重视的一种全新的恶性颅内肿瘤标志物.以端粒酶为靶点、反义寡核苷酸为基础的端粒酶抑制剂治疗颅内恶性肿瘤具有重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越;柯以铨;姜晓丹;王建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目的 探讨临床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的临床、脑脊液及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SIH住院病例,观察其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指标及头颅影像学特点. 结果 所有SIH病例均有直立性头痛,多数病人伴随有恶心等症状,可出现脑神经受累及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数和蛋白增高,头颅MRI加强扫描有广泛脑膜强化. 结论 了解SIH临床、脑脊液及影像学特点对于鉴别SIH与SAH至关重要,直立性头痛、腰穿压力、病程、头颅MRI加强扫描等是鉴别SIH与SAH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德晖;徐全刚;石强;刘若卓;吴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

    神经变性疾病为一类缓慢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的疾病,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临床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有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这些疾病虽病因各异但在病理上均有中枢神经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的神经元脱失和功能异常.

    作者:金善;邵福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自发性缺血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自发性缺血预处理(IP)对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160例MCA脑梗死病例按在一周内有无TIA史分为A组(无TIA史)及B组(有TIA史),A组按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腔隙性前循环脑梗死(LACI)的脑梗死亚型分为A1组,A2组,A3组;B组按TACI、PACI、LACI脑梗死亚型分为B1组,B2组、B3组,对患者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第90天后的神经功能进行NIHSS评分,对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CT体积按Streiner公式进行计算.分别比较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及A3组与B3组在发病第1天NIHSS评分,发病后第90天NIHSS评分及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体积三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 A1与B1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2、A3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 结论 自发性IP能缩小MCA区PACI型及LACI型脑梗死范围,减少致残率,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对TACI型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无显著差异.

    作者:黄艺洪;黄帆;彭忠兴;由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新生神经元的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和分化的过程称为神经发生(neurogenesis).近20年的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多种动物(包括哺乳动物)成体脑组织中存在着进行性的神经发生,可产生新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但成体神经发生的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对脑内神经发生机制的深入探讨,将会开拓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领域,通过刺激机体自身的神经发生使中枢神经系统自我修复.对成体新生神经元的研究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本文就近年成年哺乳动物脑内新生神经元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农华;张建军;陈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边缘系统胶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边缘系统胶质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5年5月应用显微手术广泛性切除的23例边缘系统胶质瘤,就其疗效进行随访研究. 结果 术后头颅CT或MRI检查无肿瘤残存征象.病理分级参照WHO分级,提示星形细胞肿瘤1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9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2例.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的有17例,不变5例,加重1例,术后无死亡.19例获得随访,17例3年内未见复发. 结论 术前充分了解肿瘤的解剖位置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充分解剖外侧裂,利用脑组织的自然解剖间隙可以实现肿瘤全切而不致重要功能结构的损伤.

    作者:王海峰;付双林;罗毅男;陈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早期高压氧治疗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术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早期高压氧(HBO)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重度脑挫裂伤患者96例,入院时患者的GCS评分为3~7分,均于入院1 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或同时行血肿清除术;34例在伤后12~48 h内行早期HBO治疗,62例在脑水肿消退后(9~21 d)行常规HBO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3周后重新GCS评分,6个月后进行GOS评级.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GCS评分和6个月后GOS评级出现明显差异.早期HBO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HBO治疗组. 结论 早期的HBO治疗可以及时提高血氧含量,阻止恶性缺血缺氧的发生.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术后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早行HBO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锡春;谢锦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手术病人手术结果与术前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148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输入EXCEL表格.将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是否急诊气管切开、血肿量及类型、中线移位程度等分析指标以及手术结果(以GOS表示)赋值量化后用SPSS11.0统计包进行一系列统计学处理,得出有意义指标及多元回归方程.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预后与血肿量大小、中线移位程度、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硬膜外血肿存在与否、是否存在脑肿胀有关.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预后仅与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血肿量大小、是否合并脑肿胀显著相关. 结论 临床颅脑损伤手术结果与多因素有关,它们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彼此影响的.但临床工作中更应注意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血肿量大小、是否合并脑肿胀这4个影响因素.

    作者:张曙光;潘天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规范化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并用于临床. 方法 采用血肿穿刺吸除术、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89例. 结果 上述方法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并已广泛应用. 结论 上述三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符合微侵袭原则,长期实践证明其安全性和实用性,丰富扩展了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技术与方法.

    作者:成旺兴;汪方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表达和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和脑水肿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可能机制. 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亚低温组、常温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48 h模型,缺血时间2 h.采用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量反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鼠缺血侧脑组织的EB含量及脑含水量明显增高,可见大量MMP-9免疫阳性细胞(P<0.05).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大鼠脑EB含量分别为(22.42±1.86)μg/g脑重和(38.67±2.94)μg/g脑重,脑含水量分别为80.07%±0.56%和82.49%±0.97%,皮质缺血区MMP-9阳性细胞IOD值分别为380.33±40.87和695.16±67.67,纹状体区MMP-9阳性细胞IOD值分别为294.19±33.47和451.87±5.7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低温明显减轻缺血脑组织病理学损伤. 结论 推测亚低温可通过抑制MMP-9表达,减轻BBB的破坏,继而减轻脑水肿,从而发挥确实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蔡斌;许国英;林元相;李智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积水性无脑畸形22例报道

    目的 增强对积水性无脑畸形的认识,探讨积水性无脑畸形的CT分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积水性无脑畸形的临床表现、CT特点和手术结果. 结果 22例积水性无脑畸形根据CT表现分为:幕上型17例,半球型2例,大脑发育不全型2例和后颅窝型1例.脑脊液分流术后因颅内感染死亡1例.12例幕上型病例在3~24个月内失去随访.随访超过2年的病例有4例,均为非幕上型病例,除后颅窝型病例外,生存质量都很差. 结论 积水性无脑畸形的CT分型可分为4型,即幕上型、半球型、大脑发育不全型和后颅窝型.脑脊液分流手术不能改善本病的预后.

    作者:杨芳裕;Katumba Nyunyi Wambuyi;张碧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