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于洁;闫晶;吴迪宾;张海鸥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小切口显微手术对36例基底节区、皮层下、小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治疗,并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比较.结果术后存活34例,死亡2例.按GOS评分良好27例,重残、意识清晰但生活不能自理4例,植物生存3例.结论基层医院运用微创手术理念,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颅骨凹陷骨折治疗的合理手术方法和佳手术时机.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颅骨凹陷骨折整复器,在伤后7~14 d对182例颅骨凹陷骨折患者(含开放性凹陷骨折93例)进行手术骨瓣塑形.结果骨折解剖复位163例,19例在整复塑型时骨瓣破裂,但整体形状复原能镶嵌回置.凹陷骨折并发的各种颅内病变(脑膜脑损伤及血肿)均在术中得到直视下的探查处理.全组无感染病例.因凹陷骨折压迫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均得到恢复.影像学检查骨折均达解剖复位.1年后随访的31例骨折患者愈合良好.结论颅骨凹陷骨折成形骨瓣塑型整复术能恢复颅骨原有解剖形状,解除脑受压,有效的探查处理凹陷骨折深面并存病变,又能避免颅骨缺损.手术时机以伤后7~14 d为佳.污染不重和未发生明显感染的开放性凹陷骨折也可行手术整复.
作者:黄友基;高怀畅;姜学高;龚雨水;叶建华;吴传菁;黎建华;黄毅;唐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必存)联合纤溶酶治疗,并与应用纤溶酶和香丹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结果治疗后依达拉奉组和香丹组ESS评分均有改善(P<0.05),但依达拉奉组改善更明显,且与香丹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ADL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但依达拉奉组上升更明显,且与香丹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作者:王展航;覃士明;贾兰;樊哲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经亚低温治疗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其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2例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前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后者除了不进行亚低温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法与前者相同,分别于手术的次日、第2、3、5、7天测其外周血的NSE,满3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结果发现经过一定时间的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组外周血的NSE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满3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亚低温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的确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外周血NSE的动态变化能够准确反映治疗效果,而且简便易行,是评价重型脑损伤患者伤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赖连枪;张浚;仪立志;尹夕龙;尹学念;张洪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肺栓塞症(PTE)和深部静脉血栓症(DVT)近年来有增高的倾向,其原因尚不明确.在美国发病率为270~400人/100万人.一般认为东方人本病发病率较低,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但近10年其发病增加了约3倍.所以,对PTE及DVT作为重症合并症不断增加的倾向要给予足够的认识.我们报道10例临床病例,对神经外科领域的PTE及DVT的特征进行探讨.
作者:钱盛伟;高宝山;金点石;常庆勇;张继志;黄坤;曲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探讨年轻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唤起人们对年轻人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重视.方法对157例开颅治疗的40mL以上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年轻人与中老年人血肿量、发病后即刻意识障碍率、术前意识障碍率、瞳孔变化率、手术时机、血肿清除量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人出血量、手术清除血肿量均相当,但年轻人发病后即刻意识障碍率、术前意识障碍率、瞳孔变化率高,GCS评分低,手术时机较早,但预后与中老年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40mL以上年轻人高血压脑出血与中老年人相比,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及时手术后预后同中老年人.要降低年轻人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重在防治年轻人高血压病.
作者:梁宪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比较大和巨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后不同时期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探讨MRI对手术疗效评估的佳时机.方法追踪、随访直径≥2 cm垂体腺瘤72例,其中PRL瘤37例,无功能性腺瘤25例,GH腺瘤2例,ACTH腺瘤2例,多分泌激素腺瘤6例.分别于术后早期(术后1~2周)、三个月、半年核磁共振检查,其中45例MRI随访一年以上,进行动态观察比较.结果72例术后早期MRI复查确定瘤影完全消失34例(47.2%);11例术后早期MRI检查报告残留,半年后复查3例消失,8例残留;27例(37.5%)术后早期MRI不能明确判定疗效,半年后复查完全切除22例,5例残留.45例术后随访一年,其MRI表现与术后半年的表现相似.结论术后半年的MRI能较好的判断手术效果,有利于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张威;王海军;江波;陈明振;杨超;何东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44例SAD病人(AD组)及45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TNF-α基因的TNF-α1及TNF-α2等位基因频率.按比值比(OR)作疾病关联分析.用放免法检测两组的血清TNF-α含量.结果AD组的TNF-α2基因频率为0.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78(OR=2.635,P=0.039);AD组血清TNF-α含量为(567.85±102.4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9.73±56.68)ng/L(P<0.05).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TNF-α基因多态性与SAD有关联,TNF-α2等位基因与SAD的易感性有关.
作者:杨炼红;蒋龙元;刘中霖;刘军;陶恩祥;彭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预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是否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根据脑梗死患者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TIA组和无TIA组,分别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及梗死部位几方面同无TIA组比较,采用ADL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结果Ⅰ级预后预先有TIA的占72%,无TIA的占63%,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3.31,P>0.05).但脑梗死前有TIA且持续时间在5~20 min、发作次数2~3次,与脑梗死间隔不超过1周者,其Ⅰ级预后较多,同无TI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TIA有可能对人脑产生缺血耐受作用,TIA的神经保护性与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与脑梗死间隔时间有一定关系.
作者:苏民;王大力;赵晓晶;陈荐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选择不同分子量及成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共聚物材料,考察粒径、表面形态、包封率、二氯甲烷残留量及体外释放的特点.方法以溶剂挥发法制备卡氮芥-聚乳酸/羟基乙酸(BCNU-PLGA)缓释微球,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测定微球直径,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球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气相色谱法进行二氯甲烷残留量分析.结果BCNU-PLGA缓释微球粒径随分子量升高而增大,表面呈球形,包封率达90%,二氯甲烷残留量6.85‰,体外释放时间达3周.结论溶剂挥发法制备的BCNU-PLGA缓释微球释药可达3周以上,并维持较高药物浓度,为颅内缓释化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马晓东;章文斌;周定标;许百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胶质瘤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转染有反义VEGF cDNA片段的C6胶质瘤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的病理特征,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含量.结果转染有反义VEGF cDNA片段的C6胶质瘤组织中VEGF含量明显低于仅转染有空载体的C6胶质瘤组织(P<0.05).前者瘤组织表面存在类包膜,瘤周血管反应轻,无明显瘤周水肿,瘤周侵袭少见,凋亡瘤细胞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VVO样结构少见,基板不连续、单层,外周见胶原纤维;但个别肿瘤大者瘤组织中VEGF含量也高,且内皮细胞VVO样结构也随之增多.而后者瘤周血管反应明显,瘤体和瘤周水肿严重,瘤细胞可侵袭瘤周组织,瘤内组织明显出血坏死,且可见瘤细胞形成类微血管样结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WO样结构较多,水肿越明显VVO样结构越多见,并与组织中VEGF含量相一致;基板较完整连续,多数基质疏松,呈多层排列,外层见少量胶原纤维.所观察的几种肿瘤中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孔窗及内皮细胞裂隙与转染的目的基因无明显的关系,且内皮细胞的凋亡均不明显.结论胶质瘤细胞上VEGF表达的下调可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VEGF通过内皮细胞内的VVO样结构增多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致瘤体和瘤周水肿,而与内皮细胞上孔窗无明显的关系;胶质瘤组织中的血管基板完整连续与否与VEGF有关.
作者:林志雄;杨丽娟;黄强;林建华;周林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回顾分析14例天幕下小脑上部动静脉畸形(AVMs)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评估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天幕下小脑上部AVMs 14例均分别经影像学,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9例选择枕叶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AVMs.结果本组14例平均年龄32.9岁;头痛伴呕吐为主要表现者10例,有小脑共济失调体征10例;AVMs伴出血者13例.AVMs直径0.5~2.5 cm 6例,3~5 cm 7例;小脑上动脉为主要动脉供血13例,单纯由小脑上动脉供血者6例;引流静脉向大脑大静脉或横窦引流者7例,向深浅两个方向引流者4例.9例枕叶下经天幕入路显微镜下切除AVMs,8例临床治愈,1例术后死亡,随访半年至1年,生活完全自理7例,基本自理1例.结论本组天幕下小脑上部AVMs以青壮年居多,病人头痛、小脑共济失调症状突出;该部位AVMs中小型多,小脑上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多向大脑大静脉及横窦引流;枕叶下经天幕入路对该区域病变显露佳,具有病变易切除、创伤小的优点,是切除天幕下小脑上部AVMs的理想入路选择.
作者:陆永建;任天剑;李明昌;陈晞;朱建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检测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鼠模型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分析针刺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新生7 d SD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缺氧2 h制作HIE鼠模型.动物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每天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一次.对照组不作处理.各组动物每天两次腹腔注射BrdU用于标记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于模型建立后3 d、7 d、14 d和28 d取脑组织行抗BrdU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海马及皮层BrdU阳性细胞数目、形态以及分布情况;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抗BrdU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针刺治疗第3天及第7天时针刺组动物皮层及海马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针刺治疗第14天及第28天时针刺组动物皮层及海马的BrdU阳性细胞数目明显比对照组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任脉、督脉及膀胱经能促进HIE模型鼠皮层及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潜能.
作者:庄明华;骆健明;刘明发;白晔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源性基质细胞(ADSCs)经侧脑室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DSCs,常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其种类;细胞移植前3 d,加入含BrdU的培养液培养3 d.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第4天经侧脑室移植ADSCs,于移植前、移植后第1、7、14、21、28天进行评分.移植后28 d,断头取脑,各组一部分脑片经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另一部分切片用原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有BrdU活性的ADSCs的表达.结果大多数ADSCs呈CD44(间质干细胞特征性标志物)阳性,CD114抗体(单核巨嗜细胞标志物)及CD34抗体(造血干细胞标志物)呈阴性.ADSCs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于脑缺血后21 d、28 d呈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显示大部分BrdU标记的ADSCs迁移到梗死周边区,ADSCs组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侧脑室立体定向移植的ADSCs可能是通过减少梗死周边区细胞的凋亡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周进;田国萍;朱春艳;吴丽华;王静娥;朱峰;丛雪峰;徐冰;胡凤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外科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效防治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32例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下肢DVT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基础病、手术、术后脱水治疗、术后偏瘫及长期卧床、下肢长期深静脉置管等是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经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扩血管等内科综合治疗,临床治愈30例,好转1例,死亡1例.结论神经外科术后存在并发DVT的诸多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任天剑;李明昌;麦晓;黄文辉;朱世强;王进钢;陆永建;朱建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7例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病人中15例生殖细胞瘤,1例畸胎瘤,1例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年龄7~30岁,男性13例,女性4例.发生于松果体4例,鞍区3例,鞍上2例,丘脑2例,第三脑室5例,脊髓髓内1例.常见症状:头痛、恶性、呕吐;复视、视野缺失;多饮、多尿;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麻痹等.其中伴有性早熟4例,生长发育迟缓1例,性功能减退1例,闭经1例.巨检肿瘤多呈灰白色、实质性.镜下肿瘤细胞多角形,胞浆空泡状,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可见,间质伴有淋巴细胞浸润.17例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12例病人平均随访4.3年,11例存活.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罕见,组织学上类似于性腺来源生殖细胞肿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身体中线部位.主要发生于少年儿童.免疫组化PLAP阳性有助于诊断.该疾病对放疗极其敏感,预后良好.
作者:高玉平;殷晓璐;朱建善;江基尧;罗其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必存)与甲钴胺(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均以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稳定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与甲钴胺,对照组给予丹参与甲钴胺治疗,连用2周.结果治疗组DPN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与甲钴胺联用可明显改善DPN的治疗效果.
作者:柯涓;庄曼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对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总结其临床特征,以提高FSHD的诊断水平.方法以p13E-11为探针用EcoR Ⅰ+BlnⅠ双酶切的Southern杂交方法对50例FSH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50例FSHD患者的基因诊断结果为EcoRⅠ+BlnⅠ/p13E-11片段大小介于10~33.5 kb,平均(17.70±6.628)kb.家族遗传性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FSHD多在青少年期慢性起病,病情缓慢进展;选择性侵犯面肌、肩带肌和上臂肌,部分患者逐渐累及盆带肌和下肢肌肉,患肌常不对称受累;血清CK水平正常或轻中度增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呈肌病特征.结论以p13E-11为探针用EcoRⅠ+Bln Ⅰ双酶切的Southern杂交方法可对FSH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识别FSHD的临床特征以及进行基因诊断可提高FSHD的诊断水平.
作者:苏全喜;申本昌;曾缨;卢锡林;谢有梅;李婉仪;张成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癫痫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12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24)、模型组(n=24)和给药组(n=72).观察大黄素对大鼠脑含水量、脑皮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和脑皮层Na+-K+ATP酶的影响,并且比较三组大鼠的脑组织病理切片与电镜照片,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大黄素可减轻脑水肿,升高SOD、Na+-K+ATP酶活性,降低MDA水平,影响多个病理生理通路,具有脑保护作用.结论大黄素可能是大黄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顾建文;郑崇勋;杨文涛;李翠莹;邢学民;杨立斌;夏勋;马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老年人额叶脑挫裂伤行微创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科自2000年至2005年底收治的31例老年人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在3~7 d保守治疗后,行经皮微创穿刺碎吸血肿及坏死脑组织手术处理.结果临床死亡一例,其余病例经随访半年以上,按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20例,中残10例,无重残病例.结论对老年人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在加强监护,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守治疗3~7 d后行经皮锥颅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蔡少明;洪映标;陈文延;李作士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