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斌;刘加春;王利军;王大明;郭富强;杨友松;肖军;孙红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脊髓功能恢复程度低,而手术治疗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程度较高.结论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如合并一定的病理基础应尽早手术.
作者:何伟东;柯楚群;梁寒洁;余旭初;黄新宇;梁观宝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早期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技巧等对颈前入路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5例CSM病人行颈前入路手术脊髓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所有病人都经静态及动态Hoffmann征或(和)Lhermitte征检查.结果所有病人都经随访,手术优良率87.7%,其中静态Hoffmann征阳性者手术优良率为81.1%,早期仅为动态Hoffmann征或(和)Lhermitte征阳性者手术优良率为93.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前路手术治疗CSM,特别是在仅为动态Hoffmann征或(和)Lhermitte征阳性时,彻底去除致压物能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戴黎萌;王洪正;许燕球;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腰穿置管脑脊液(CSF)持续引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8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加腰穿,治疗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腰穿置管CSF持续引流.结果治疗组CSF压力和细胞学检查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快(P<0.05),不同时间痉挛指数及脑梗死、死亡的例数、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疗效评价采用出院时GOS评定,显示两组间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腰穿置管CSF持续引流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
作者:宁球;林志霞;马晓春;黎坤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人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回顾分析了12例临床诊断明确的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腰穿结果提示10例病人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2O,11例蛋白增高,3例细胞数增高.头MRI示硬脑膜弥漫性增强6例,硬膜下出血2例,硬膜下积液1例,下垂脑2例,垂体增大2例.核素脑池造影l例显示腰骶部脑脊液漏,1例显示核素不能到达大脑半球面.结论直立性头疼是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人典型的临床症状,硬脑膜弥漫性增强是常见的影像学表现,脑脊液容量减低是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人临床及影像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韩顺昌;蒲传强;黄旭升;郎森阳;吴卫平;王培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转移抑制基因KiSS-1在多种肿瘤的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基因与乳腺癌脑转移的关系仍很不清楚.本研究检测了乳腺癌原发灶和脑转移灶中KiSS-1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4年6月行乳腺癌脑转移病灶切除的患者12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1基因mRNA的表达,应用Westemblot检测KiSS-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应用免疫组化进行验证.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脑转移标本KiSS-1 mRNA表达仅为原发灶的1/10,与原发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Westemblot检测显示脑转移灶KiSS-1蛋白较原发灶明显减弱,免疫组化显示KiSS-1在原发灶中表达率明显低于原发灶.结论KiSS-1基因在乳腺癌脑转移中具有转移抑制作用,可能在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发挥作用.
作者:邹志军;郭爱林;周清;文剑明;曾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婴儿痉挛症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γ频带成分.方法用子波变换分别对正常婴儿、婴儿痉挛症患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的婴儿痉挛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信号进行多尺度分析.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信号多尺度成分的分尺度功率随尺度的分布.结果婴儿痉挛症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γ频带的成分缺损严重,其分尺度功率远低于正常婴儿,婴儿痉挛症患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信号的γ频带成分明显改善,其分尺度功率接近正常婴儿.结论γ频带对信息在脑干中的接收、传输、加工、综合、反馈等高级功能和人脑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γ频带成分缺损导致的信息传导阻滞是引起患儿智能发育迟滞的原因.
作者:张美云;崔林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亚硝基乙基脲(NEU)经胎盘诱发脑肿瘤动物模型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法(1)取孕16 d 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经腹腔内注射NEU,剂量分别为20 mg/kg,40mg/kg,60 mg/kg,80 mg/kg;(2)孕12 d、14 d、16 d、18 d的SD大鼠各4只,分别经腹腔内注射NEU 40mg/kg;(3)子代鼠出生后150 d灌注固定取脑.组织切片行HE和GFAP染色,光镜观察.结果NEU 20mg/kg剂量组脑肿瘤诱发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孕12 d、16 d组诱发率较高,孕14 d、18 d组较低(P=0.066),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但P值接近于检验水准,可适当增大样本含量做进一步研究.结论经胎盘诱发脑肿瘤的诱发率在妊娠中晚期较高,但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提示与孕酮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建议使用剂量40mg/kg,增加剂量对脑肿瘤的诱发率影响不大.
作者:陈乾;张彦芳;王象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目前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诊断和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DAI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分型、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DAI病人影像学表现越单纯,病灶越靠近大脑半球周边,GCS评分越高,预后越好.结论现行的DAI病人诊断性影像学表现及分型、GCS评分及分型对判断DAI病人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杨佳勇;杨振九;冯承宣;李宏伟;李维平;张浚;张洪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非分泌性垂体腺瘤治疗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36例非分泌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采取四种显微手术策略:经蝶手术202例(85.59%),开颅手术15例(6.36%),经蝶+开颅手术11例(4.66%),分次经蝶手术8例(3.39%).结果显微手术全切除171例(72.46%),次全切除65例(27.64%).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视力视野改进占88.02%.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占38.98%,血清催乳素水平恢复正常占70,63%.免疫组化研究提示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占52.54%,裸细胞腺瘤占25.00%,大嗜酸粒细胞腺瘤占14.41%,静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占8.05%.结论对于非分泌性垂体腺瘤,根据个性化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骆纯;卢亦成;孙克华;丁学华;胡国汉;楼美清;陈菊祥;姚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临床上脑肿瘤周围水肿较为常见,过多的液体在脑肿瘤周围组织间隙积聚即细胞外液体量增多称为肿瘤源性脑水肿.其发生与肿瘤存在或生长有关,常沿脑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呈放射状(或指状)分布,通常被归类于血管源性脑水肿,并常致血脑屏障的异常[1].本文对脑瘤周围水肿的发生机理、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国才;刘建雄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粉碎凹陷性颅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处理方法为一期清创去除碎骨片,二期行颅骨修补.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4年5月应用医用耳脑胶自体颅骨碎片,一次完成粉碎凹陷性颅骨骨折复位整形病人23例,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邸辉;崔增学;史彦芳;田春辉;方川;王佳良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As)以往曾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畸形,但随着MRI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病人可以在手术前明确诊断.笔者收集自1993年6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12例ICAs病人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良;张文德;王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光动力学治疗前后肿瘤残腔壁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光动力学治疗效果,以期为进一步改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手术中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胶质瘤之后的肿瘤残腔壁,分别于光动力学治疗(PDT)前后在对应点取少量组织,分别对标本行TUNEL法凋亡细胞免疫组化病理检验及HE染色.结果病理切片共29张,光动力学治疗前16张仅3张出现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平均0.05%;光动力学治疗后的13张均出现了阳性染色细胞,细胞凋亡率平均39.16%.结论Photofrin介导光动力学治疗胶质瘤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快速凋亡.
作者:薛杉;杨志林;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模拟颞下-经岩前入路,对中颅窝底硬膜内外各个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改良的可行性.方法本组采用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磨除颞骨岩部外侧三角、颞骨岩部前方Kawase菱形区、内侧岩尖三角的骨质,测量各靶点间距离及显露角度,用手术显微镜观察岩斜区、视交叉后区.结果(1)颞骨岩部外侧三角可磨除面积2.8 cm2,深度可达2.26 cm;(2)颞骨岩尖前面、上面可磨出面积约2.5 cm2、1.7 cm2的骨窗.结论(1)颞下-经岩前入路改良了经典的颞下入路,可在不损伤听力的基础上减少对颞叶的损伤,更能显露病变.(2)本研究进一步磨除了颞骨岩部外侧三角,扩大了手术操作范围,改善了对视交叉后区的视野.
作者:徐志明;丰育功;刘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2005年6月19日至24日,第十三届世界神经外科大会(13th world 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ry)在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召开.世界神经外科大会由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neurosurgical societies)主办,每四年召开一次.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 800余篇,近100个国家的4000余名神经外科医师参加了大会,大会讨论内容涉及了神经外科学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国际神经外科学的新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组织我国将近15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国际神经外科盛会.我们组织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分别参加了各专业领域会议,整理了相关资料,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勇;赵继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1年6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即给予机械通气辅助氧供并同时冰毯降温,观察治疗前、后PaO2,GCS评分,lung injury score(LIS评分),acute lung injury(ALI)指数,颅内压(ICP)变化.结果49例患者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全组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率(包括自动出院)20.41%.出院病人39例获随诊半年,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3例.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可控制和预防低氧血症,改善脑缺血,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对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启康;黄继辉;蔡厚洪;林绍仪;李卫;易世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消除剂-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 2/d,共14 d,同时给予抗生素、赖氨酸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同治疗组.采用GO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的近期(21 d)和远期(3个月)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优良率(68.1%)和远期治愈及良好患者比率(76.9%)明显高于对照组(40.3%,45.5%),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近期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贾巍;张小林;张敏;刘明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脑梗死并发症,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3例经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并发血栓形成3例,分析它们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结果术中动脉血栓形成2例(其中1例合并术中颈动脉海绵窦瘘),术后脑梗塞1例.治疗后痊愈1例,自动出院1例,无变化1例.结论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可发生脑血栓形成并发症,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变化和影像改变,及时发现并发症,并正确处理.
作者:吴文斌;刘加春;王利军;王大明;郭富强;杨友松;肖军;孙红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采用戊四氮(PTZ)诱发大鼠癫痫,动态观察了部分脑区亮氨酸-脑啡肽(L-ENK)含量的变化,以探讨L-ENK与癫痫的关系.方法清洁级近交系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及实验组(40只).实验组按体重50 mg/kg腹腔注射PTZ 1次,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根据癫痫发作分级,0~1级7只为B组,立即取脑;2级以上发作33只,随机于癫痫发作后0 h(C组,10只),6 h(D组,11只),24 h(E组,10只)取脑;后剩下2只(F组)72 h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动态观察脑组织中海马、中脑、纹状体和额叶中L-ENK的改变;S-P免疫组化染色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l区L-ENK的表达.结果发现应用PTZ后,癫痫大发作大鼠及未出现大发作的大鼠额叶、海马、中脑及纹状体中L-ENK含量均明显升高,两组间除中脑外无明显差异;但大发作大鼠的海马、中脑及纹状体L-ENK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发作后各脑区的L-ENK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过程.结论L-ENK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过程.
作者:陈琅;季晓林;邹漳钰;林立芳;沈晓丽;陈新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