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尹方明;李林;王伟民;粱军潮;贺道华;王伟中
中枢神经损伤或发生不可逆病变后,临床治疗主要是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移植,但治疗效果不满意,功能很难得到恢复,致使神经生物学家在神经修复的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努力,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疗法.1989年Temple[1]对大鼠胚胎脑组织进行培养,证实这些组织细胞可以发育成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992年Reynolds和Weiss[2]首次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随即,移植干细胞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纷纷建立,并在修复动物中枢神经损伤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然而,这两种干细胞都存在着来源、取材及道德伦理问题.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骨髓源性干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BMDSCs)被证实同样能够分化为神经[3-5]、肝[6]、心脏[7]、内皮[8]及肌肉[9]细胞.这些发现提示来自成年骨髓的细胞具有比以往所认为的更大的可塑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能够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形成完全不同的细胞表型.随后的报道证实骨髓干细胞的移植的确能够改善神经损伤动物的功能.但所涉及到的这种跨胚层分化及其机制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的争论.
作者:邓镇;姜晓丹;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之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发病,尽管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仍然较差,特别是Ⅳ、Ⅴ级动脉瘤患者,虽经积极治疗,预后仍不良,致残率和病死率相当高.如何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脑梗死等患者中应用产生的良好效果逐渐被认可,特别是人们对其作用机制认识的加深[1-3],一些神经外科医生对应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Ⅳ、Ⅴ级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产生兴趣[4,5],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手术时机及适应证,也无成熟的经验报道.
作者:郭新宾;赵丛海;田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临床特点,探讨其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5月的肝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为395例病人做了406次肝移植.7例颅内出血,发病率1.8%(7/395),发生时间2周内5例,1例治愈;29天和40天各1例,均治愈,死亡率57.1%(4/7).6例病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3例高血压,3例术中出血大于15000 mL.结论颅内出血是肝移植术后近期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颅内出血原因是多因素的,应采用减少术中出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血压、抗菌素治疗和开颅手术等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许赤;陈规划;杨扬;郭英;陆敏强;蔡常洁;李华;易述红;汪根树;易慧敏;张剑;赵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额、枕部直接冲击时脑组织的应力响应,探讨颅脑直接冲击导致脑挫裂伤的力学机制.方法利用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8个不同方向额、枕部冲击载荷下脑组织应力应变响应,图形输出脑表面应力计算结果,分析不同载荷下,脑组织应力改变范围及大小,总结脑挫裂伤致伤机制.结果直接冲击作用于顶颅时,其造成冲击方向上脑表面von Mises应力升高,这包括冲击对侧脑的表面.上述计算结果与临床额、枕部冲击伤的影像学发现相一致.背向前、中颅底或枕部后颅窝骨壁的冲击可造成相应区域脑表面应力显著升高.结论由于颅骨、脑组织材料特性不同,在冲击中的两者变形不一致,即颅骨先变形先停止,脑组织后变形后停止,这造成颅骨与脑组织在冲击方向上发生显著相对位移,导致脑表面应力改变,当应力改变超过脑组织耐受时出现脑挫裂伤.这是脑挫裂伤的一种致伤机制.
作者:何黎民;卢亦成;吴建国;王伟民;刘平;陈学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方法.方法对近两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7例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V)证实,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首剂20万U,每日增加5万U.大剂量达100万U.结果19例再通,7例建立侧支循环,1例死亡.结论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腰穿颅内压大于300mmH2O的病例、跨窦骨折的病例、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反复(如头痛加剧、呕吐等)而复查头颅CT无异常的病例,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形成.MRV成像是脑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文浩;杨少春;陈文彬;林国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疾病.根据已证实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与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的遗传联合[1],以及对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反应,认为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MS的治疗选择很有限,治疗方法包括促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血浆交换等,及近年批准的干扰素β(IFN-β)制剂、格拉默(glatiramer)和盐酸米托蒽醌(novantrone).
作者:段大志;杨德斌;马存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中肿瘤全切除30例,近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近全切者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1例获随访17月~8.1年,平均4.8年.效果良好者28例,需生活照顾者3例,MRI/CT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儿童颅咽管瘤有效的治疗措施;额颞-眶入路能明显缩短到达肿瘤的距离,能显著提高颅咽管瘤手术切除效果.
作者:王新军;赵忠伟;寿记新;单峤;李培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男性,25岁,农民,未婚,因头部外伤1月,头痛1周,于2004年3月28日入院.当时头部碰伤未就医,一周前出现左侧头痛,伴呕吐及右手1~3指麻木.过去史无特殊.入院检查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头部无伤痕,颈软,神经反射及感觉正常,心肺及腹腔脏器无特殊.入院诊断:左顶叶脑挫伤;脑胶质瘤待排.入院后体温、血压、白细胞正常,肝脾淋巴结不肿大.PRP(-),抗HⅣ(-),HBsAg(-),HBcAg(-).胸片:双肺微小砂粒状高密度阴影,考虑肺泡微石症的可能.CT示左顶叶脑挫伤.MRI见双顶叶多发性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病灶,0.5cm×0.5 cm至2.3 cm×0.7 cm大,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多发性斑片状和结节状强化灶,周围见水肿带围绕(未见强化),中线居中,脑室正常,拟多发性转移瘤.
作者:王辉;胡维维;高明勇;张良运;梁英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血管内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技术逐渐成熟,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m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独立生活的机会[1].血管内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
作者:吕明;吴中学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实施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32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期间检测血生化指标和氮平衡,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进行统计和预后判断.结果病人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氮平衡、并发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滴注的鼻饲胃肠道营养辅以部分肠外补充的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维护胃肠功能、减少感染、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都有意义.
作者:邱炳辉;方陆雄;张永明;漆松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这和其高度浸润、侵袭特性相关.当临床上发现脑内实体性占位时,瘤细胞已向周围正常脑组织广泛浸润、扩散,开颅手术只能切除可见的肿瘤实体占位,不能根除全部的肿瘤细胞.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脑内血管以及肿瘤新生血管关系极为密切,抗血管增生治疗有可能对抗脑胶质瘤侵袭、转移,使其变成真正的局部占位病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切肿瘤实体占位后实际的临床效果,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成份纤维连接蛋白(Fn)对人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方法用Fn包被培养孔,于细胞球转种后的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和240 h各时间点动态观察神经球细胞的迁移变化,测量细胞迁移的远距离,计算迁移速率,用荧光免疫技术检测迁移细胞的特异性表型标志,计算一定视野内nestin+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同时,平行观察含胎牛血清(FBS)培养诱导的迁移.设立多聚赖氨酸(Ply)包被组以及空白组作为实验对照.结果Ply包被组以及空白组均无细胞迁移发生,FBS组和n组的细胞球有细胞从球体向外迁移,二者迁移速率均在前48 h达高峰,但迁移方式不同.Fn组迁移的细胞分化不明显,细胞分裂相多见,nestin+细胞占(30.60±8.06)%,而FBS组迁移出来的细胞成进行性分化梯度,偶见有nestin+细胞,外周边缘区域GFAP+星形胶质细胞是其主要细胞群.结论Fn在体外可促进人胎脑神经干细胞的迁移.
作者:尹国才;栾佐;闫凤青;钱阳明;屈素青;胡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维甲酸对神经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效应.方法分离、培养胎龄14d的Wistar孕鼠的神经干细胞,通过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比观察维甲酸的促增殖效应;运用神经微丝200(NE-200)和神经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对维甲酸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组化染色,通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胞核,计数各种分化细胞的比例,并对分化的神经元进行胆碱能表型鉴定.结果维甲酸的增殖效应明显弱于bFGF,但其具有明显的促神经元生成的分化效应,并表达递质,在分化第24天,500 nmol/L的浓度使分化的神经元占分化的总细胞数的90.80%.结论维甲酸具有显著的促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的效应.
作者:侯天勇;伍亚民;张玉波;龙在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男,57岁,于2005年1月31日15时突然剧烈头痛、恶心伴有呕吐,即呼救护车送我院,途中病人意识不清,伴尿失禁.急诊CT检查示:脑池及部分脑沟裂高密度影呈铸型,以鞍上池为著,脑沟变浅,侧脑室略大,中线居中.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遗传病史.查体:血压180/130mmHg,中度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4mm,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2mm,光反射存在.神经系检查:四肢肌力Ⅴ级,右侧巴彬斯征阳性,颈强直(+).入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作者:吕学明;袁绍纪;张荣伟;刘子生;孙希炎;王同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118例颅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108例痊愈,3例长期昏迷,7例死亡.72例术后2~36个月期间影像随访,无变化者63例,复发8例,1例栓塞后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但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作者:赵刚;尹方明;李林;王伟民;粱军潮;贺道华;王伟中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002年到2005年共完成了13例帕金森病的双侧丘脑底核DBS,根据STN解剖学定位,靶点的理论坐标值是X=11~13 mm,Y=0~-2 mm,Z=0~4 mm,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双侧丘脑底核植入刺激电极,并于锁骨下方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结果随访时间为6个月到3年,3例震颤为主病人的症状完全缓解,即震颤完全消失;僵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者的症状缓解程度达90%以上,其中以四肢肌肉僵直的效果较好,运动迟缓也有明显缓解,但是有1例病人双侧肢运动协调性差.所有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有较明显改善,如便秘、流涎、出汗和浮肿等均有改善.结论DBS治疗帕金森病,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似的进步.它可以明显地缓解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对运动迟缓、僵直和震颤等均有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刘承勇;杨开军;漆松涛;俞方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续上期)四、功能神经外科(一)癫痫的手术治疗(孙振荣综述)本次大会上有十几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癫痫的手术治疗.共同的结论是:(1)对于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外科治疗是有效的;(2)在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过程中,术前评估,特别是对癫痫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术前评估手段分为无损伤性和损伤性两大方面.无损伤性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头皮脑电监测、MRI、ECT或PET、MEG.损伤性检查主要为大脑皮层电极监测、皮层下电极监测和神经核团监测.通过术前资料的综合评估,不但可以完成手术方案的选择,也可以大致推断手术后的效果.
作者:曹勇;赵继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重度头颌面合并伤是颅脑外伤中时常遇到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合并伤.它是在颅脑外伤的基础上合并颌面骨的骨折及大量出血.患者多因昏迷、呛咳反射减弱、失血性休克导致误吸、缺氧及脑灌注障碍,容易造成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迅速加重病情,直接危及生命.脑灌注压(CPP)高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利的[1].
作者:戴兵;杨魁元;陈善诚;陈孝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hematoma,CEICH)是由Hirsh等[1]于1981年首先报导,因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颅内肿瘤卒中极为相似,易误诊,往往需手术后明确诊断.我科自1999年至2004年共诊治4例,现将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郄福忠;邢立举;王晓民;于坤;王智;王凯;郑艳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5年2月对经头颅CT证实、血肿定位后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在24~48 h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血肿腔置管引流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立平;张代龙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