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兔骨髓基质细胞核移植的初步研究

尚江华;徐如祥;姜晓丹;雷安民;邹雨汐;秦玲莎;滕晓华;郑行;崔胜

关键词:兔, 骨髓基质细胞, 核移植, 治疗性克隆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骨髓基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为进一步从克隆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分离培养出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并用于治疗性克隆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超排获得的兔成熟卵母细胞去核后,将同种的单个骨髓基质细胞核注入其内;电融合后,经离子霉素(ionomycin)和6-甲氨基嘌呤(6-DMAP)激活,用10%胎牛血清(FBS)的TCM-199进行体外培养直至囊胚阶段.结果实验对147个卵母细胞去核,去核成功率为70.75%(104/147);注核后有82.69%(86/104)的卵细胞保持形态完整:重构后的体细胞-卵母细胞质复合体经电融合后的融合率为56.79%(46/81);激活后的重构胚于体外培养后分裂率为65.22%(30/46),囊胚率为17.39%(8/46),获得的囊胚有62.5%(5/8)进入孵化阶段;孵化出来的细胞贴壁生长并向周围扩展,显示了具有向下一阶段发育的潜能,为从囊胚内细胞团细胞中分离并培养出胚胎干细胞提供了可能.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以兔成体体细胞的骨髓基质细胞为核供体,经克隆技术生产出囊胚并从中分离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可行性.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黑色素瘤抗原-1,-3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黑色素瘤抗原(MAGE)-1、-3基因作为胶质瘤的免疫检测和治疗、基因治疗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2例胶质瘤、6例正常脑组织、5例脑脓肿、10例脑膜瘤组织标本中MAGE-1、MAGE-3 mRNA的表达. 结果脑胶质瘤中MAGE-1、MAGE-3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55.8%,MAGE-1及MAGE-3 mRNA同时表达22例(42.3%).正常脑组织、脑脓肿和脑膜瘤均不表达MAGE-1和MAGE-3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MAGE-1、MAGE-3 mRNA的表达均与病理级别和病人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直径无关(P>0.05).MAGE-1的表达与MAGE-3的表达有关(P<0.05). 结论基于MAGE-1和MAGE-3基因在胶质瘤中的高表达率,可利用这两种蛋白作为靶分子进行免疫治疗,同时也可作为一种临床有用的随访指标.

    作者:赵时雨;楚胜华;袁先厚;江普查;李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无创检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52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TCD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血压(MABP).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MABP与ICP、CP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I、RI与ICP正相关系数分别为PI:r=0.881(P<0.0001);RI:r=0.789(P<0.0001),ICP和CPP与PI、RI、Vd、Vm、MABP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I与ICP,CPP与PI、MABP关系为密切(P<0.0001).结论无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可实时反映ICP和CPP的变化,可作为ICP和CPP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安全、价廉的特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脑灌注压

    作者:黄国栋;李维平;付友增;王建中;伍建明;高永中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及自体血清治疗亚急性硬膜下和硬膜外及慢性硬膜外血肿

    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和慢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的常见类型.目前临床上尚无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常以开颅清除血肿为主要治疗手段,给病人造成较大损伤,同时也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精神负担.我科自2000年至2003年对该类血肿采用锥颅或钻孔置管引流,从管中注入尿激酶和自体血清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常云;丁常聪;陈钰;刘盛君;虞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PDGF-B与IL-1α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MMP-1 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与白介素-1α(IL-1α)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方法,研究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使用PDGF-B及IL-1α的情况下,MMP-1、2及TIMP-1 mRNA表达的情况. 结果正常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有MMP-2与TIMP-1mRNA的表达,但没有MMP-1 mRNA的表达,单独使用PDGF-B或IL-1α不能诱导MMP-1的表达,但是同时使用即可诱导其表达.结论在病理情况下,PDGF-B与IL-1α协同作用诱导MMP-1表达,降解胶原蛋白,推测是颅内动脉瘤生长塑形机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刘兵;浦佩玉;张建宁;高永中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纤维连接蛋白促进人神经球内干细胞的迁移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成份纤维连接蛋白(Fn)对人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方法用Fn包被培养孔,于细胞球转种后的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和240 h各时间点动态观察神经球细胞的迁移变化,测量细胞迁移的远距离,计算迁移速率,用荧光免疫技术检测迁移细胞的特异性表型标志,计算一定视野内nestin+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同时,平行观察含胎牛血清(FBS)培养诱导的迁移.设立多聚赖氨酸(Ply)包被组以及空白组作为实验对照.结果Ply包被组以及空白组均无细胞迁移发生,FBS组和n组的细胞球有细胞从球体向外迁移,二者迁移速率均在前48 h达高峰,但迁移方式不同.Fn组迁移的细胞分化不明显,细胞分裂相多见,nestin+细胞占(30.60±8.06)%,而FBS组迁移出来的细胞成进行性分化梯度,偶见有nestin+细胞,外周边缘区域GFAP+星形胶质细胞是其主要细胞群.结论Fn在体外可促进人胎脑神经干细胞的迁移.

    作者:尹国才;栾佐;闫凤青;钱阳明;屈素青;胡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额、枕部直接冲击导致脑挫裂伤的力学机制研究

    目的分析额、枕部直接冲击时脑组织的应力响应,探讨颅脑直接冲击导致脑挫裂伤的力学机制.方法利用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8个不同方向额、枕部冲击载荷下脑组织应力应变响应,图形输出脑表面应力计算结果,分析不同载荷下,脑组织应力改变范围及大小,总结脑挫裂伤致伤机制.结果直接冲击作用于顶颅时,其造成冲击方向上脑表面von Mises应力升高,这包括冲击对侧脑的表面.上述计算结果与临床额、枕部冲击伤的影像学发现相一致.背向前、中颅底或枕部后颅窝骨壁的冲击可造成相应区域脑表面应力显著升高.结论由于颅骨、脑组织材料特性不同,在冲击中的两者变形不一致,即颅骨先变形先停止,脑组织后变形后停止,这造成颅骨与脑组织在冲击方向上发生显著相对位移,导致脑表面应力改变,当应力改变超过脑组织耐受时出现脑挫裂伤.这是脑挫裂伤的一种致伤机制.

    作者:何黎民;卢亦成;吴建国;王伟民;刘平;陈学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13例报告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002年到2005年共完成了13例帕金森病的双侧丘脑底核DBS,根据STN解剖学定位,靶点的理论坐标值是X=11~13 mm,Y=0~-2 mm,Z=0~4 mm,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双侧丘脑底核植入刺激电极,并于锁骨下方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结果随访时间为6个月到3年,3例震颤为主病人的症状完全缓解,即震颤完全消失;僵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者的症状缓解程度达90%以上,其中以四肢肌肉僵直的效果较好,运动迟缓也有明显缓解,但是有1例病人双侧肢运动协调性差.所有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有较明显改善,如便秘、流涎、出汗和浮肿等均有改善.结论DBS治疗帕金森病,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似的进步.它可以明显地缓解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对运动迟缓、僵直和震颤等均有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刘承勇;杨开军;漆松涛;俞方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飞速发展的世界神经外科学-记第13届世界神经外科大会(下)

    (续上期)四、功能神经外科(一)癫痫的手术治疗(孙振荣综述)本次大会上有十几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癫痫的手术治疗.共同的结论是:(1)对于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外科治疗是有效的;(2)在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过程中,术前评估,特别是对癫痫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术前评估手段分为无损伤性和损伤性两大方面.无损伤性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头皮脑电监测、MRI、ECT或PET、MEG.损伤性检查主要为大脑皮层电极监测、皮层下电极监测和神经核团监测.通过术前资料的综合评估,不但可以完成手术方案的选择,也可以大致推断手术后的效果.

    作者:曹勇;赵继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儿童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中肿瘤全切除30例,近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近全切者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1例获随访17月~8.1年,平均4.8年.效果良好者28例,需生活照顾者3例,MRI/CT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儿童颅咽管瘤有效的治疗措施;额颞-眶入路能明显缩短到达肿瘤的距离,能显著提高颅咽管瘤手术切除效果.

    作者:王新军;赵忠伟;寿记新;单峤;李培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ICAM-1、MMP-9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胶质瘤组织中ICAM-1、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ICAM-1在82例人脑胶质瘤蜡块组织中全部呈阳性表达,72例MMP-9呈阳性表达,阳性率87.80%,实验对照为脑外伤手术减压的脑组织11例未见ICAM-1、MMP-9表达.ICAM-1、MMP-9阳性表达水平在胶质瘤高度恶性组高于低度恶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ICAM-1和MMP-9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存在相关性(r=0.436).结论ICAM-1和MMP-9在胶质瘤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演变,并由此推测ICAM-1与MMP-9联合检测会更好地对脑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

    作者:余惠平;杨卫忠;石松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探讨下丘脑、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为减少术后中枢性尿崩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观察2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第三脑室前部、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室旁核和视上核的血供来自于前交通动脉的穿支,该区域自外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后交通动脉的穿支;垂体柄的血供来自于垂体上动脉;神经垂体的血供来自垂体下动脉.结论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可分为3组:(1)前组:主要来自前交通动脉附近发出的穿动脉;(2)外侧组:来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后交通动脉发出的穿动脉;(3)下组:发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垂体下动脉.了解这些血管的分布,可减少在鞍区肿瘤手术时对这些血管的损伤,避免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

    作者:刘伟;丰育功;徐志明;王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脑部无反应性结核病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25岁,农民,未婚,因头部外伤1月,头痛1周,于2004年3月28日入院.当时头部碰伤未就医,一周前出现左侧头痛,伴呕吐及右手1~3指麻木.过去史无特殊.入院检查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头部无伤痕,颈软,神经反射及感觉正常,心肺及腹腔脏器无特殊.入院诊断:左顶叶脑挫伤;脑胶质瘤待排.入院后体温、血压、白细胞正常,肝脾淋巴结不肿大.PRP(-),抗HⅣ(-),HBsAg(-),HBcAg(-).胸片:双肺微小砂粒状高密度阴影,考虑肺泡微石症的可能.CT示左顶叶脑挫伤.MRI见双顶叶多发性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病灶,0.5cm×0.5 cm至2.3 cm×0.7 cm大,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多发性斑片状和结节状强化灶,周围见水肿带围绕(未见强化),中线居中,脑室正常,拟多发性转移瘤.

    作者:王辉;胡维维;高明勇;张良运;梁英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去骨瓣减压术后的环池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环池在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94例患者手术前后CT扫描变化,分析环池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环池受压减轻组中62例死亡9例,无改变或加重组中32例死亡19例.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的环池改变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动态观察环池的变化是必要的.

    作者:欧英雄;杨本生;赵鹏洲;谭社练;方胜;赵伯端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实施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32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期间检测血生化指标和氮平衡,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进行统计和预后判断.结果病人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氮平衡、并发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滴注的鼻饲胃肠道营养辅以部分肠外补充的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维护胃肠功能、减少感染、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都有意义.

    作者:邱炳辉;方陆雄;张永明;漆松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后组颅神经及相关结构MRI研究

    目的通过正常人体后组颅神经及相关结构的研究,为颅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健康志愿者120例行后组颅神经及周围结构MRI检查并进行相关影像学测量.结果后组颅神经均不同程度存在血管压迫现象(右侧:16%、左侧:10%);双侧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之间的距离男性大于女性(P=0.013<0.05),并与个体的发育有关系;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与脑干正中矢状位之间的夹角与年龄关系非常密切,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采用MRI扫描序列获得的正常人体后组颅神经及相关参考值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断面影像学依据.

    作者:张伟国;陈现红;赵涛;张绍祥;陆兵勋;张雪林;刘正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他汀类药物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疾病.根据已证实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与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的遗传联合[1],以及对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反应,认为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MS的治疗选择很有限,治疗方法包括促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血浆交换等,及近年批准的干扰素β(IFN-β)制剂、格拉默(glatiramer)和盐酸米托蒽醌(novantrone).

    作者:段大志;杨德斌;马存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MTRR A66G、MS D919G、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MTRRA66G、MSD919G、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36例脑梗死(CI)患者和70例对照,用PCR-RFLP方法分析其MTRR、MS和MTHFR基因型.结果CI组和对照组的MTRRA66G多态性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645,P=0.439);CI组与对照组相比,MS D919G各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040,P=0.595);两组的MTHFRC677T各基因型的频率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x2=1.399,P=0.497).结论通过实验推测MTRRA66G、MSD919G、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不是CI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

    作者:徐恩;邓兵梅;陈盛强;谢海峰;陆雪芬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形态学的变化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形态学的变化以探讨其主要死亡性质.方法切断并原位吻合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L6脊神经节作光镜和电镜观察,观察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光镜下,损伤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染色质浓染;电镜下,细胞膜内陷,分割细胞内容物成凋亡小体;而对侧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均一、无变化.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有死亡,其胞体的形态学变化符合细胞凋亡特征.

    作者:尹方明;张勇;卢丽玉;张玲;李铁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CAM受体标记检测及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受体作为大鼠骨髓源性干细胞检测标志,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培养不同时段的细胞,获得细胞表面特异性超微结构.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脑源性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维甲酸持续诱导培养,在诱导培养后第6、8、10和12天应用SABC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CAM受体表达情况:并对诱导培养后的细胞进行AFM扫描,检测细胞表面的形貌结构.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NCAM受体在诱导培养后第10天已经有表达.细胞超微结构的扫描测定显示细胞表面平均粗糙度在(11.2±1.5)nm,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发育不同时段的细胞表面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中央部表面粗糙而周边部光滑,细胞周边部均存在云雾状结构.结论NCAM受体可以作为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表面标记;AFM超微结构的明确,为进一步鉴定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提供可能.

    作者:王春华;金维哲;姜晓丹;刘月霞;徐如祥;蔡颖谦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误诊为颅内肿瘤卒中的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四例报告

    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hematoma,CEICH)是由Hirsh等[1]于1981年首先报导,因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颅内肿瘤卒中极为相似,易误诊,往往需手术后明确诊断.我科自1999年至2004年共诊治4例,现将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郄福忠;邢立举;王晓民;于坤;王智;王凯;郑艳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