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王远勤;包柏成
目的分析国内近5年复发性口腔溃疡药物治疗的疗效情况及研究质量.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发表时间在1999~2003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的中文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和循证医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81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的有18篇,治疗方法共13种,对其中的3篇进行META分析,证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与口服维生素B、C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其95%的可信区间为0.432~0.656.结论 1999~2003年期间国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论著数量较多,但高质量研究较少,本研究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喷雾剂在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叶萍;陶小安;程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周炎初期拔除下颌高、中位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可能性,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处于急性冠周炎初期的下颌高、中位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为即时拔牙组与缓解期拔牙组,每组60例.分别于急性冠周炎初期与炎症缓解期拔除患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张口受限程度、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及干槽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即时拔牙组60例患者均在急性炎症初期拔除患牙,而缓解期拔牙组仅47例患者按医嘱及时复诊拔除患牙.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张口受限与疼痛程度及干槽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掌握恰当的适应证,选择在急性冠周炎初期拔除下颌高、中位阻生第三磨牙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缩短疗程、减少就诊次数,而并未增加手术时间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树桂;关少卿;余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COX-2抑制剂Ethodolac对人舌癌细胞SAS的增殖和浸润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低分化舌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株(SAS)与不同浓度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Ethodolac共同培养,染色后测定595 nm下的吸光度.比较不同浓度Ethodolac下的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利用Boyden小室测定Ethodolac对SAS细胞浸润能力的影响.结果 Ethodolac可以明显降低SAS细胞的增殖和浸润能力(P<0.05),作用效果呈现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本研究为COX-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而且也通过COX-2选择性抑制剂Ethodolac对人舌癌细胞SAS增殖和浸润的抑制,提示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口腔癌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前景.
作者:郑林卿;李唐新;岗田康男;樱井贤;又贺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光固化、化学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正畸托槽的抗剪强度和牙釉质脱矿程度.方法 2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光固化复合树脂组(1)和化学固化复合树脂组(2),检测抗剪黏接强度;将116例正畸患者左右侧上前牙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用光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托槽,对照组用化学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托槽,对比正畸治疗结束后两组牙釉质脱矿的差异.结果 2组黏接抗剪强度为: (1)组(17.45±7.06) MPa, (2)组(13.02±5.38) MPa,两组间有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正畸治疗结束后牙釉质脱矿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光固化型复合树脂的抗剪强度优于化学固化型.光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正畸托槽能减少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
作者:吴美莲;梁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预制桩系统修复残冠、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用直接法完成带预制桩的桩核铸型及插入式非平行辅助桩,采用常规印模方法,一次性完成桩核及全冠修复.结果 133颗后牙残冠、残根均一次性完成铸造桩核和全冠修复,经过1~3年随访观察,无1例失败.结论采用登士柏迈奜成品桩系统一次性完成后牙桩核简单可行,精确度高,为在后牙不平行的多根管使用桩冠修复提供了一种方法.
作者:陈炜;吴纪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试尖对根管充填质量的影响.方法 300颗患牙(503个根管)采用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根管充填前进行改良试尖操作,冷牙胶侧向加压法充填根管,分别于试尖时及根管充填后摄牙片了解根管充填情况.结果经改良试尖后,根管充填适填率由试尖时的71.7%提高至86.7%.结论改良试尖在临床上简单易行,对提高根管充填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友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与慢性牙周炎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63例重度慢性牙周炎(CP)患者、103例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及80名健康对照者的颊粘膜拭子,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法及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PASA)法测定FcγRⅡA和FcγRⅢB的基因多态性,比较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在各组间分布的差异.结果 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在重度C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2 5),而在轻中度CP组与对照组、重度CP组与轻中度CP组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12 5).结论 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与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其可能与汉族人群慢性牙周炎的敏感性相关.
作者:庞若愚;章锦才;陈开云;张雄;徐琛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头颅侧貌软、硬组织经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后的变化特征.方法对26例使用MBT直丝弓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 A-SP、SNA治疗后减少(P<0.05),而SNB角无明显变化;② U1C-SP、U1-SP治疗后明显减小(P<0.001), U6C-SP、 U1R-SP治疗后减少(P<0.01);③覆盖、覆(牙合)明显减少(P<0.001);④ UL-E plane、 LL-E plane治疗后显著性减少(P<0.001),而Cm-Sn-UL、Z角显著增加(P<0.001).结论 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能较好内收上前牙牙根,从而达到软组织侧貌的明显改善.
作者:冯忠;吴纪楠;梁国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周围组织淋巴管形态计量学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舌鳞癌患者病理蜡块60例,舌横纹肌肉瘤病理蜡块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瘤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舌横纹肌肉瘤瘤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管腔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均较正常舌组织内的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舌癌癌周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相比,其管腔面积及管径大而面数密度略低,但两者的测定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舌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舌癌与舌横纹肌肉瘤),其肿瘤周围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形态及数量的改变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赵建江;肖珲;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植入16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2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丧失.结论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应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保存骨量,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陈钢;李树春;马练;刘学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应急止血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年收治3例下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得到及时止血、合理诊断和有效治疗.结论下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隐蔽性大,是可以突然发生致命性大出血的严重疾病.其临床症状、出血的特点和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聂镜清;彭海鹰;何德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行人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后,采用四唑盐比色法和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不同浓度(1、10、100 U/mL)的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第5~8代人牙髓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 U/mL的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P<0.05);100 U/mL的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1).结论不同浓度的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作者:陈耀忠;杨健;胡国柱;聂荣庆;吴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钛莱特(TILITE)含钛合金的冠适合性,为钛合金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模拟双尖牙牙体预备后的外形,制作有机玻璃模具20件.在石膏模型上制作帽状冠的蜡型,厚度为0.3~0.5 mm.试件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件,磷酸盐包埋材料真空包埋.用含钛合金、VB钢铸造.Hy-Bond Glassionomer黏结材料黏结.黏结后的标本用自凝塑料包埋.沿模具底座中部纵向剖开.体视显微镜测量试件10个部位黏结剂的厚度.每点分别在2个半侧面上测2次,取平均值.结果钛合金修复体边缘间隙为(63.4±7.63) μm、肩台间隙为(49.7±5.64) μm、轴面间隙为(46.8±7.58) μm、牙合面浮升量为(57.6±7.25) μm,与VB钢比较,其边缘适合性、肩台适合性、轴面适合性及牙合面浮伸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钛合金具有良好的适合性,可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张雪洋;胡飞;刘小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手术建立腭裂实验动物模型及应用NiTiSMA牵张器行缝牵张成骨治疗发育期实验动物腭裂的可行性.方法 12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对发育期的腭裂实验动物(杂种犬)模型进行腭上颌缝牵张成骨,修复腭部裂隙区的全层组织缺损.观察裂隙关闭的过程.通过石膏模型,观察缝牵张成骨对上颌牙弓宽度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动物腭部裂隙于牵张器植入14 d后在腭中线处闭合.缝牵张成骨过程未对实验组动物牙弓宽度的发育造成明显影响.结论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运用牵张成骨原理,能有效地修复杂种犬腭裂动物模型的腭裂骨质缺损.
作者:舒大龙;冉炜;郭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炎性牙周组织对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建立牙周病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牙移动组和牙周炎牙移动组,近中移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比较两组大鼠的牙移动距离,并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增加,牙周及根尖创伤也更大,张力侧成骨活动减弱并滞后.结论进行正畸治疗一定要重视局部牙周组织的健康,对牙周炎患者应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和维护,并适当延长复诊周期.
作者:段培佳;黄元瑾;陈雨雪;陈扬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龋活性试验(caries activity test,CAT)之一的刃天青纸Rezazurin disc test,RD test)纸片变色程度与唾液、菌斑中致龋细菌以及龋失补牙数(dmft)的关系.方法给94名受测试者应用RD法,检查受测试者dmft,并取其唾液和菌斑样本培养致龋细菌.结果 RD法纸片变色程度与唾液、菌斑中致龋细菌以及dmft呈正相关关系,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83.7%,阳性预测值为70.2%.结论 RD法能反映唾液、菌斑中致龋细菌数量以及受测试者患龋现状.
作者:何克新;李志辉;朱莲娜;张小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戊二醛和二氧化氯对两种印模浸泡消毒后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方法用标准试件制取贺利氏和红叶藻酸盐印模.每种材料取7组,1组用清水冲洗作为对照,其余各组分别用2%戊二醛和7.35 mol/L(500 ppm)二氧化氯浸泡10、20、30 min后用超硬石膏灌模,静置24 h后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量模型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印模在2%戊二醛中浸泡,除贺利氏浸泡10 min外,其它各组较对照组均有形变(P<0.05);7.35 mol/L二氧化氯浸泡,各组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形变(P>0.05).结论 7.35 mol/L二氧化氯对藻酸盐印模形变的影响比2%戊二醛小;用2%戊二醛和7.35 mol/L二氧化氯浸泡消毒贺利氏和红叶两种藻酸盐印模,10 min内不影响印模的精度.
作者:吴冲;张泳;阳冬青;谭维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桩冠治疗后出现的问题.方法选择220颗前牙桩冠修复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桩冠修复后63颗牙出现了桩冠松动脱落、根折、桩折、牙周病、根尖周病、比色不佳等问题.前牙桩冠修复适应证选择失误是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结论选择好适应证,可减少和避免前牙烤瓷桩冠修复治疗失误发生.
作者:吴伟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3种排龈方法对固定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金属烤瓷单冠修复患者79例203颗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机械法、化学法和机械化学法压排牙龈,制取印模,完成修复体.对排龈止血效果、牙预备体肩台、印模、模型清晰程度及修复体边缘密合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采用机械化学法排龈的患者,在模型清晰程度及修复体边缘密合程度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机械化学排龈法操作简便,易于暴露清晰的牙体边缘线,是一种较好的排龈方法.
作者:沈倍勇;梁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CPC)和胶原膜引导缺损牙槽骨再生的效果.方法将40例垂直性骨下袋的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作翻瓣术、翻瓣术后使用CPC或胶原膜.观察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丧失、牙龈退缩、及牙槽骨再生.结果术后9个月试验组牙周3项临床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多数病例的CPC与骨缺损区贴附牢固,并有缓慢降解、新生骨小梁结构出现,而对照组则没有骨再生.结论自固化磷酸钙和胶原膜可诱引牙槽骨组织再生及重建.
作者:吴凡;李永琦;陈洁仪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