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压氧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高志雄

关键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拔牙, 高压氧,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预防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拔除双侧阻生程度相近的下颌骨阻生第三磨牙患者16例32颗牙,采用配对设计,一侧为对照组,另一侧为高压氧辅助治疗组.拔牙间隔为2周.观察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肿胀第1、2天无差异,第3、5、7天差异有显著性;疼痛及张口受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压氧治疗组伤口愈合良好.结论高压氧不能预防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但能促进术后肿胀的恢复,增强拔牙创口的抗感染能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试尖在根管充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试尖对根管充填质量的影响.方法 300颗患牙(503个根管)采用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根管充填前进行改良试尖操作,冷牙胶侧向加压法充填根管,分别于试尖时及根管充填后摄牙片了解根管充填情况.结果经改良试尖后,根管充填适填率由试尖时的71.7%提高至86.7%.结论改良试尖在临床上简单易行,对提高根管充填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友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舌鳞癌及肉瘤组织周围淋巴管形态计量学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周围组织淋巴管形态计量学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舌鳞癌患者病理蜡块60例,舌横纹肌肉瘤病理蜡块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瘤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舌横纹肌肉瘤瘤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管腔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均较正常舌组织内的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舌癌癌周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相比,其管腔面积及管径大而面数密度略低,但两者的测定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舌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舌癌与舌横纹肌肉瘤),其肿瘤周围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形态及数量的改变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赵建江;肖珲;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前牙即刻种植开放式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上前牙即刻种植开放式愈合使用明胶海绵预防感染及植入材料脱漏的可行性.方法即刻种植体周围缺隙大于1 mm时,植入自体骨和(或)Bio-Oss骨粉.观察组把吸有自体血及甲硝唑粉的明胶海绵压成薄膜,覆盖种植体创面,无张力缝合创口但不完全关闭.对照组不用明胶海绵薄膜,在创面放入甲硝唑粉,其余过程相同.结果观察组25颗中22颗获得成功.对照组12颗成功7颗,经χ2检验P<0.0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初期创口不严密关闭的上前牙即刻种植中,用含有药物和自体血的明胶海绵薄膜覆盖创口面能起到促进伤口愈合及防感染和防止植入材料脱漏的作用,有助于种植成功.

    作者:伍崇文;牟宗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与汉族人群慢性牙周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与慢性牙周炎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63例重度慢性牙周炎(CP)患者、103例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及80名健康对照者的颊粘膜拭子,提取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法及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PASA)法测定FcγRⅡA和FcγRⅢB的基因多态性,比较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在各组间分布的差异.结果 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在重度C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2 5),而在轻中度CP组与对照组、重度CP组与轻中度CP组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12 5).结论 FcγRⅡA-R131-FcγRⅢB-NA2复合基因型与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其可能与汉族人群慢性牙周炎的敏感性相关.

    作者:庞若愚;章锦才;陈开云;张雄;徐琛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国内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的循证医学分析

    目的分析国内近5年复发性口腔溃疡药物治疗的疗效情况及研究质量.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发表时间在1999~2003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的中文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和循证医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81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的有18篇,治疗方法共13种,对其中的3篇进行META分析,证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与口服维生素B、C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其95%的可信区间为0.432~0.656.结论 1999~2003年期间国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论著数量较多,但高质量研究较少,本研究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喷雾剂在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叶萍;陶小安;程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口腔颌面部错构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实体性错构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对收治的12例实体性错构瘤病案资料及病理切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患者平均25.9岁,发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趋向性.②舌根或舌背正中以及腮腺区较口腔其它部位多发.③组织形态特征:肿瘤实质多由平滑肌纤维、脂肪组织以及神经纤维3种主要成份混乱排列堆积构成,其中可见较多薄壁扩张的血管,以及窦状间隙存在.结论①口腔实体性非血管瘤性错构瘤为一类少见的良性瘤样病变.②依据错构瘤所含纤维成份的多少,临床上需同肌纤维、脂肪组织以及神经纤维来源的良性肿瘤相区别.③手术彻底切除效果良好.

    作者:陆东辉;陈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酸蚀黏接系统对充填体边缘密合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4种自酸蚀黏接系统对充填体在牙釉质和牙骨质处边缘密合性的影响.方法 36颗离体牙于颊、舌侧牙颈部预备Ⅴ类洞型,分别用4种自酸蚀黏接材料(Prime & Bond NT,SE-Bond,AdperTM PromptTM,FL-Bond)处理后,充填4种牙体充填材料(Dyract AP、Clearfil AP-X、3MZ100、Beautifil),采用染料渗透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温度循环前后充填体在牙釉质和牙骨质处的密合性.结果 4种充填体在经温度循环后,牙釉质处的密合性都明显降低(P<0.01);在牙骨质处,Dyract AP和Clearfil AP-X的密合性无明显变化(P>0.05),3MZ100密合性明显提高(P<0.01),而Beautifil的密合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4种自酸蚀黏接材料在牙釉质处的黏接强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以获得良好的边缘密合性.

    作者:杨勤;曾雄群;吕泳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人牙髓细胞增殖与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行人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后,采用四唑盐比色法和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不同浓度(1、10、100 U/mL)的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第5~8代人牙髓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 U/mL的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P<0.05);100 U/mL的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1).结论不同浓度的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作者:陈耀忠;杨健;胡国柱;聂荣庆;吴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光固化与化学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正畸托槽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光固化、化学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正畸托槽的抗剪强度和牙釉质脱矿程度.方法 2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光固化复合树脂组(1)和化学固化复合树脂组(2),检测抗剪黏接强度;将116例正畸患者左右侧上前牙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用光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托槽,对照组用化学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托槽,对比正畸治疗结束后两组牙釉质脱矿的差异.结果 2组黏接抗剪强度为: (1)组(17.45±7.06) MPa, (2)组(13.02±5.38) MPa,两组间有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正畸治疗结束后牙釉质脱矿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光固化型复合树脂的抗剪强度优于化学固化型.光固化复合树脂黏接正畸托槽能减少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

    作者:吴美莲;梁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双颌畸形正颌术典型病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矫治双颌畸形的手术设计与效果.方法介绍2例累及上下颌骨、畸形机制完全相反的牙颌面畸形患者,其中1例为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另1例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进行同期双颌手术.手术基本术式为:上颌骨行整体或分块的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2例患者骨块移动的方向相反,移动距离依畸形程度而定.结果 2例患者手术后即刻效果均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面形及咬合关系明显改善.术后软组织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段坏死.随访12~36个月,治疗效果稳定,功能与形态俱佳,未见复发,骨愈合良好.结论双颌畸形患者按照规范的诊治程序,采用外科与正畸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并行双颌同期手术,是取得功能与形态俱佳效果的佳选择.

    作者:艾伟健;周会喜;薛国初;刘曙光;郑俊发;曾曙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浸泡消毒对藻酸盐印模模型精度的影响

    目的了解戊二醛和二氧化氯对两种印模浸泡消毒后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方法用标准试件制取贺利氏和红叶藻酸盐印模.每种材料取7组,1组用清水冲洗作为对照,其余各组分别用2%戊二醛和7.35 mol/L(500 ppm)二氧化氯浸泡10、20、30 min后用超硬石膏灌模,静置24 h后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量模型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印模在2%戊二醛中浸泡,除贺利氏浸泡10 min外,其它各组较对照组均有形变(P<0.05);7.35 mol/L二氧化氯浸泡,各组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形变(P>0.05).结论 7.35 mol/L二氧化氯对藻酸盐印模形变的影响比2%戊二醛小;用2%戊二醛和7.35 mol/L二氧化氯浸泡消毒贺利氏和红叶两种藻酸盐印模,10 min内不影响印模的精度.

    作者:吴冲;张泳;阳冬青;谭维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牙金属烤瓷桩冠修复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桩冠治疗后出现的问题.方法选择220颗前牙桩冠修复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桩冠修复后63颗牙出现了桩冠松动脱落、根折、桩折、牙周病、根尖周病、比色不佳等问题.前牙桩冠修复适应证选择失误是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结论选择好适应证,可减少和避免前牙烤瓷桩冠修复治疗失误发生.

    作者:吴伟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三种排龈方法对固定修复效果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3种排龈方法对固定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金属烤瓷单冠修复患者79例203颗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机械法、化学法和机械化学法压排牙龈,制取印模,完成修复体.对排龈止血效果、牙预备体肩台、印模、模型清晰程度及修复体边缘密合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采用机械化学法排龈的患者,在模型清晰程度及修复体边缘密合程度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机械化学排龈法操作简便,易于暴露清晰的牙体边缘线,是一种较好的排龈方法.

    作者:沈倍勇;梁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刃天青纸片法预测龋活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龋活性试验(caries activity test,CAT)之一的刃天青纸Rezazurin disc test,RD test)纸片变色程度与唾液、菌斑中致龋细菌以及龋失补牙数(dmft)的关系.方法给94名受测试者应用RD法,检查受测试者dmft,并取其唾液和菌斑样本培养致龋细菌.结果 RD法纸片变色程度与唾液、菌斑中致龋细菌以及dmft呈正相关关系,敏感度为58.8%,特异度为83.7%,阳性预测值为70.2%.结论 RD法能反映唾液、菌斑中致龋细菌数量以及受测试者患龋现状.

    作者:何克新;李志辉;朱莲娜;张小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BT直丝弓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头颅侧貌软、硬组织经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后的变化特征.方法对26例使用MBT直丝弓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 A-SP、SNA治疗后减少(P<0.05),而SNB角无明显变化;② U1C-SP、U1-SP治疗后明显减小(P<0.001), U6C-SP、 U1R-SP治疗后减少(P<0.01);③覆盖、覆(牙合)明显减少(P<0.001);④ UL-E plane、 LL-E plane治疗后显著性减少(P<0.001),而Cm-Sn-UL、Z角显著增加(P<0.001).结论 MBT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能较好内收上前牙牙根,从而达到软组织侧貌的明显改善.

    作者:冯忠;吴纪楠;梁国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预制桩系统修复残冠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预制桩系统修复残冠、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用直接法完成带预制桩的桩核铸型及插入式非平行辅助桩,采用常规印模方法,一次性完成桩核及全冠修复.结果 133颗后牙残冠、残根均一次性完成铸造桩核和全冠修复,经过1~3年随访观察,无1例失败.结论采用登士柏迈奜成品桩系统一次性完成后牙桩核简单可行,精确度高,为在后牙不平行的多根管使用桩冠修复提供了一种方法.

    作者:陈炜;吴纪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冠周炎初期与缓解期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周炎初期拔除下颌高、中位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可能性,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处于急性冠周炎初期的下颌高、中位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为即时拔牙组与缓解期拔牙组,每组60例.分别于急性冠周炎初期与炎症缓解期拔除患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张口受限程度、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及干槽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即时拔牙组60例患者均在急性炎症初期拔除患牙,而缓解期拔牙组仅47例患者按医嘱及时复诊拔除患牙.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张口受限与疼痛程度及干槽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掌握恰当的适应证,选择在急性冠周炎初期拔除下颌高、中位阻生第三磨牙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缩短疗程、减少就诊次数,而并未增加手术时间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树桂;关少卿;余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缝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建立腭裂实验动物模型及应用NiTiSMA牵张器行缝牵张成骨治疗发育期实验动物腭裂的可行性.方法 12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对发育期的腭裂实验动物(杂种犬)模型进行腭上颌缝牵张成骨,修复腭部裂隙区的全层组织缺损.观察裂隙关闭的过程.通过石膏模型,观察缝牵张成骨对上颌牙弓宽度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动物腭部裂隙于牵张器植入14 d后在腭中线处闭合.缝牵张成骨过程未对实验组动物牙弓宽度的发育造成明显影响.结论表面处理的NiTiSMA牵张器运用牵张成骨原理,能有效地修复杂种犬腭裂动物模型的腭裂骨质缺损.

    作者:舒大龙;冉炜;郭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用简单(牙合)架制作全口义齿163例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简单(牙合)架制作全口义齿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用简单(牙合)架制作全口义齿163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用简单(牙合)架制作全口义齿影响前伸(牙合)平衡与侧向(牙合)平衡.结论 使用简笛(牙合)架排牙,绝大多数通过选磨也能达到满意效果.

    作者:林祥长;朱晓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小平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和小平导板联合矫治成人病例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12例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下颌不拔牙,方丝弓技术联合小平导板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①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为3.11 mm和1.72 mm;② 1-NA角减小26.53°; ③1-1角减小21.79°;④覆(牙合)平均减少4 mm,覆盖平均减少7.89 mm.结论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低角覆盖较大的成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加用小平导板可有助于深覆(牙合)的改善及疗程的缩短.

    作者:王臻;王远勤;包柏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