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琦;陈志晔;马林
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5-羟色胺受体参与谷氨酸微注射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缓激肽组、缓激肽+谷氨酸组、缓激肽+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溶媒组.谷氨酸微注射于延髓外侧网状核,联合鞘内注射,观察心包内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 (1)与缓激肽组相比,鞘内注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麦角新碱对EMG活动无影响,然而,谷氨酸微注射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显著减少(P<0.05);(2)与缓激肽+谷氨酸组相比,鞘内注射麦角新碱后,部分反转了化学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对EMG活动的抑制作用;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增加(P<0.05).然而,鞘内注射溶媒后,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与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水平的5-羟色胺受体参与了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
作者:韩曼;刘晓华;杜剑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基于MRI图像简单、快速、定量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的方法.方法 本文采集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眼眶和标准脂肪模具的自旋回波序列T1WI成像的MRI图像,通过计算单层脂肪截面积,利用体积累加的方法进行体积定量测量,并对操作计时,同时检验测量方法的精确度、信度和可重复性,以及测量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本文所建立的新方法可准确测量出眼眶脂肪体积(平均差百分比绝对值均<1%),耗时短,可重复性高(CV均<1%),可信度优(ICC=0.996,95% CI:0.985~0.999),一致性高(Bland-Altman差值法分析95%一致性界限:-0.54~0.90).结论 这是一种快速简单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的新方法,具有耗时短、精确度高、重复性好、一致性高、可信度优、学习成本低等优势,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蔡秋月;陈智毅;蒋薇;罗耀升;李章芳;胡世弟;沈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MRP8/MRP14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表达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Luminex xMAP液相芯片系统检测重组MRP8/MRP 14蛋白诱导腹腔巨噬细胞6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水平变化;MRP14不同结构域融合蛋白刺激细胞,检测TNF-α、IP-10和IL-6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RP8/MRP14刺激细胞p38MAPK、JNK和ERK激酶磷酸化变化;细胞预先用p38MAPKs、JNK、ERK激酶抑制剂、TLR4和RAGE受体拮抗剂预处理,之后给予MRP8/MRP14蛋白刺激,检测TNF-α、IP-10和IL-6表达.结果 MRP8/MRP14能显著诱导TNF-α、IP-10和IL-6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约98.2、378.6和6.3倍(P<0.01),MRP8/MRP14不能诱导IL-2、IL-5和IFN-g的表达;MRP14全长及其结构域EFhand-1、EFhand-2及EFhand-1+2融合蛋白能够诱导TNF-α、IP-10和IL-6的表达(P<0.01),CT末端结构域不具有诱导活性;MRP8/MRP 14刺激细胞后1 h p38 MAPK、JNK及ERK激酶发生显著磷酸化变化,持续至2h;与单纯MRP8/MRP 14组相比,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显著抑制TNF-α、IP-10和IL-6的表达(P<0.05);JNK抑制剂SP600125显著抑制TNF-α和IP-10的表达(P<0.05),对IL-6的表达无影响;ERK及其上游MEK1/2的抑制剂PD98059和U0126显著抑制IL-6的表达(P<0.05);TLR4抑制剂TAK242抑制了MRP8/MRP14诱导的TNF-α、IP-10和IL-6的表达(P<0.05),而RAGE中和性抗体仅部分抑制MRP8/MRP14诱导的IL-6的表达(P<0.05).结论 MRP8/MRP14能够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IP-10和IL-6的表达;MRP蛋白以包含有钙离子结合基序的结构域具有诱导细胞因子表达的活性;TNF-α和IP-10的表达与TLR4受体及其下游的p38MAPKs、JNK通路有关,IL-6的表达则同时由TLR4和RAGE受体介导,继而激活下游的p38MAPKs和ERK信号通路.
作者:王娟;李磊;罗海华;姜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接受延迟手术减压后神经系统及排尿功能恢复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将35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纳入此次随访,着重关注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膀胱排空功能、排便功能、性功能、鞍区感觉及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6例患者术前术后均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35例患者中,12例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平均延迟手术减压时间为4.1+3.9周,23例不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平均延迟减压时间为5.5+7.6周;所有患者随访3~110月(平均43.0+28.9月).23例不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中,19例完全恢复,4例存在轻微的鞍区或下肢感觉功能改变;12例完全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中,2例患者完全恢复,4例患者存在轻微鞍区或下肢感觉障碍且其中2例存在偶发便秘,其余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鞍区感觉障碍、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6例有完整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学结果的患者中,随访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排尿时腹压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其中4例患者初次排尿感觉时膀胱容量恢复正常.结论 对接受延迟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排空功能恢复可能为膀胱感觉恢复引发的排尿时腹内压代偿升高所致.膀胱功能恢复的关键策略为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恢复.
作者:赖勋维;李威;王吉兴;张辉见;彭红梅;杨德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将27只正常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电针干预组(n=9)、模型对照组(n=9)和正常对照组(n=9).然后对电针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的食蟹猴进行单膝ACL损伤造模.在造模后1周,在电针干预组中给予损伤侧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委阳、阴谷、膝阳关、曲泉).在电针干预后的4、8、12周时,3组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然后再处死食蟹猴并取其ACL进行氯化金染色,观察ACL中本体感受器的形态、总体数量及变异数量的变化.结果 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后,体感诱发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上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随时间增加而本体感受器总体数量下降,变异数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可以延缓总体数量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变异数量的影响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L损伤后同侧的本体感觉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退,而电针干预治疗可以对损伤侧ACL本体感觉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磊;李义凯;祁冀;张少群;平瑞月;周鑫;喻林;刘锐锋;扶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猕猴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 通过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眼底彩照情况及糖尿病病程,确定入选3只利用高脂饲料诱导成功且处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猕猴及3只年龄相当的健康猕猴.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猕猴视网膜内VEGF和PEDF表达情况.结果 处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猕猴视网膜内VEGF在mRNA表达水平(P<0.05)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猕猴,糖尿病组猕猴视网膜内PEDF mRNA表达量相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PEDF蛋白表达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P<0.05).结论 猕猴糖尿病视网膜早期,出现VEGF的上调和PEDF的下调,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可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辅助诊断.
作者:陈镜妃;罗启慧;黄超;刘文涛;曾文;高琪;陈苹;陈兵;陈正礼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乘积(NMP)联合血肌酐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维吾尔族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非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评估NMP联合血肌酐与住ICU、住院死亡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MP联合血肌酐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能力.结果 入院24 h内NMP、血肌酐水平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均高于非重症急性胰腺炎组(P<0.001);NMP联合血肌酐与住ICU、住院死亡均呈正相关(r=0.489,P<0.001;r=0.383,P<0.001);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与NMP联合血肌酐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P=0.704),且均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Z=3.10,P=0.002;Z=2.43,P=0.016).结论 NMP联合血肌酐可作为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种简单而有效方法.
作者:刘江;白杨;阿孜古丽·阿不都热依木;张亚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发展早期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结肠镜活检收集31例结肠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肠道黏膜,提取基因组DNA,对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V3~V4高变区进行PCR扩增,lluminaMiSeq平台上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结肠腺瘤患者的肠道黏膜菌群多样性比健康对照人群显著增高(P<0.01),腺瘤组黏膜菌群结构和健康对照者相比差异显著.门水平上:结肠腺瘤组变形菌门明显增多(P<0.01),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降.属水平上:结肠腺瘤组乳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增多(P<0.01),而肠球菌属,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P<0.01).不同病理类型腺瘤比较发现:结肠高级别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肠道黏膜菌群整体结构相似,埃希菌-志贺菌属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构成与正常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腺瘤患者黏膜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失衡,形成了易于肿瘤生长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作者:陆颖影;曾悦;胡国勇;王兴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丁苯酞对Aβ25-35诱导的AD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N2a细胞,用20 μmol/LAβ25-35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AD组、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其中丁苯酞组设立4个药物浓度梯度的亚组,分别为0.1、1、10、100μmol/L丁苯酞.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qRT-PCR检测细胞TNF-β和IL-1β的mRNA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突起结构减少,TNF-α和 IL-1β mRNA表达增高(P<0.05);与AD组比较:丁苯酞组的细胞存活率提高,细胞凋亡率下降,贴壁细胞数量增多且结构较正常,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减少(P<0.05).结论 丁苯酞对Aβ25-35诱导的AD细胞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NF-α和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谢婧雯;赵艳;奉夏露;林芳波;罗静;刘鑫;侯德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正常成人脑部皮层下灰质结构3D假连续快速自旋回波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灌注的可重复性.方法 对8例健康成年人进行脑部3D pc-ASL序列及3D结构像扫描,同一时间间隔一周后再次进行扫描.对3D结构像进行皮层下灰质结构(壳核、苍白球、尾状核、丘脑、杏仁核、海马)分割,并将3D pc-ASL进行计算生成脑血流(CBF)图,基于分割后的图像及CBF图进行皮层下灰质结构CBF值提取.对于两次测量结果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图分析.结果 皮层下灰质结构的ICC值为0.80-0.93,均值为0.88±0.04.Bland-Altman图形分析证实所有皮层下灰质结构对应的点均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 3D pc-ASL是一个可靠的评估脑部皮层下灰质核团灌注的序列.
作者:刘梦琦;陈志晔;马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系统评价抗白细胞介素-17(IL-17)抗体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BSCO、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抗IL-17抗体(Secukinumab、Brodalurnab、Ixekizumab)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2000年1月~2017年3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并对终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evMan5.0软件对各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RCT,合计1120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抗IL-17抗体在PASI75和sPGA疗效指标上均优于安慰剂组和阳性药物组(Etanercep、Ustekinum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抗IL-17抗体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因不良事件退出率与安慰剂组和阳性药物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IL-17抗体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
作者:范小冬;向霞;张春燕;孔文强;周春阳;杜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微管微丝交连因子1(MACF1)在胶质母细胞瘤应对TMZ刺激中的作用.方法 替莫唑胺刺激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其蛋白表达和细胞内定位.通过RNA干扰技术干扰MACF1的表达.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和免疫组化检测在活体中TMZ刺激后胶质母细胞瘤中MACF1的表达.结果 在体外培养和体内成瘤中均发现替莫唑胺刺激后胶质母细胞瘤MACF1的表达上调(差异约2倍),胞内分布改变(P<0.01).敲除MACF1表达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在TMZ刺激后其增殖能力下调约45%(P<0.01).替莫唑胺诱导胶质母细胞瘤MACF1表达上调的同时,其细胞骨架发生重组.结论 MACF1可能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作者:谢思迪;陈子阳;王海;何敏毅;陆云涛;雷炳喜;李和珍;刘亚伟;漆松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破坏睾丸血睾屏障完整性的机制研究.方法 将出生后60 d的SD雄鼠随机分为两组,即玉米油对照组和DEHP暴露组,DEHP的用药剂量为750 mg/kg,采用灌胃的方式给药,每天1次,连续处理30 d,并于后1次处理后麻醉处死.HE染色观察睾丸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睾丸组织中构成血睾屏障的关键连接蛋白N-cadberin、β-catenin、occludin和connexin43 (Cx43)的膜蛋白表达水平;MTT检测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的活力,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抗氧化应激蛋白Nrf2以及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EHP暴露后的睾丸曲细精管结构紊乱,管腔中可见圆形的精子细胞,精子排列失去极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ccludin和connexin43的表达明显降低,N-cadherin和β-catenin表达明显升高(P<0.05);Sertoli细胞随着DEHP暴露浓度的增加,活力显著降低,ROS生成水平明显增加,Nrf2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 DEHP暴露可通过氧化应激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破坏血睾屏障完整性,并终损伤生精功能.
作者:沈炼桔;唐向亮;龙春兰;曹希宁;魏仪;王养才;孙茫;周玥;刘洋;刘博;黄方圆;魏光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构建抗MM单链抗体-鱼精蛋白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验证其表达效率及功能.方法 通过PCR方法将鱼精蛋白截短片段序列与抗黑色素瘤细胞表面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相连接;采用TaKaRa pMD 19-T载体试剂盒将PCR后获得的融合蛋白扩增产物进行T载体构建;构建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以实现在大肠杆菌中该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经两步亲和纯化后获得scFv-tP蛋白;采用凝胶阻滞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技术检测Anti-MM scFv-tP与siRNA的结合活性;荧光分子标记scFv-tP蛋白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与LiBr细胞株进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活性验证;采用不同浓度FITC标记的siRNA与scFv-tP进行混合,分别与LiBr细胞(A)及DU145细胞(B)进行混合孵育,观察肿瘤细胞对携载siRNA的单链抗体的内化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抗恶性黑素瘤单链抗体-鱼精蛋白片段融合蛋白(Anti-MM scFv-tP)表达载体;实现在大肠杆菌中该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可获得较纯的scFv-tP蛋白;Anti-MM scFv-tP蛋白与siRNA有明显的结合与携载能力,可以有效与LiBr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进行结合,且有较强的内化活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抗MM单链抗体-鱼精蛋白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可稳定表达,Anti-MM scFv-tP蛋白具有siRNA结合携载能力,可靶向识别结合进入LiBr细胞,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该单链抗体融合蛋白靶向载体携载siRNA在体内外抑制恶性黑色素瘤恶性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昊;杨一飞;王炜;管冰;寻萌;张海;王字玲;赵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杏仁中央核参与钠欲中枢调控的阿片能机制.方法 应用大脑插管术和脑微量注射法给大鼠双侧杏仁中央核内单独或联合注射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DAMGO和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CTAP,观察不同的摄钠模型大鼠对0.3 mol/LNaCl和水摄入的影响.结果 在“禁水-不完全补水(WD-PR)”摄钠模型大鼠,在双瓶测试中,双侧杏仁中央核内分别注射1、2、4 nmol剂量的DAMGO引起剂量依赖性的0.3 mol/L NaC1和水摄入增加的效应,而双侧杏仁中央核内分别注射0.5、l、2nnol剂量的CTAP则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DAMGO 2 nmol注射到同一部位所引起的0.3 mol/L NaCl和水摄入增加的效应;在单瓶测试中,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DAMGO 2 nmol对水摄入量没有影响.在“皮下联合注射利尿剂呋塞米(FURO)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CAP)”摄钠模型大鼠,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2 nmol剂量的DAMGO引起0.3 mol/L NaCl和水摄入增加,而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1 nmol CTAP阻断μ-阿片受体则降低了DAMGO 2 nmol注射到同一部位所引起的0.3 mol/LNaCl和水摄入增加的效应;在单瓶测试中,双侧杏仁中央核内注射DAMGO 2 nmol对水摄入量没有影响.结论 杏仁中央核μ-阿片受体介导钠盐摄入,参与钠欲的兴奋性调控;μ-阿片受体阻断剂有望成为研发钠欲抑制剂的靶标.
作者:闫君宝;胡志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全脊柱数字化成像技术(DR)与MR成像质量,分析全脊柱站立位DR及仰卧位MR成像的测量的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0年11月~2016年3月到我院就诊并诊断为退行性脊柱病的61名患者资料,年龄49.9±17.6岁,均行全脊柱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检查,分析全脊柱拼接的图像质量,在全脊柱DR侧位片、全脊柱MR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椎倾斜角(SS)、脊柱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参数,并利用配对T检验对比DR与MR测量值,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脊柱DR与MR图像拼接质量优良率为100%,全脊柱DR及MR成像上测量CL、TK、LL、SS、SVA值分别为28.37±10.91°、29.98土8.96°、45.61±12.46°、34.38±9.05°、17.20±26.39 mm,及24.34±9.01°、21.22±8.13°、41.45±12.17°、37.45±8.19°、36.51±12.44mm,DR与MR测量CL、TK、LL、SS、SV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1、0.007),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0.68、0.72、0.51(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34).结论 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全脊柱成像图像质量良好,仰卧位MR图像测量的CL,TK,LL,SS,SVA等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站立位DR相关,但存在明显区别,并不能代替站立位DR检查,须联合检查才能全面评估退行性脊柱病改变.
作者:胡绍勇;崔运能;赵银霞;陆明;李绍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巨头刺草皂甙D(GD)对人原发性肝癌Hep 3b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及细胞克隆法检测GD对肝癌细胞Hep 3b的抑制作用;运用光学显微镜和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和凋亡现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运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Bcl-2、PARP蛋白及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变化.结果 GD具有较强的抗肝癌细胞Hep 3b作用,并且其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72 h处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16.08 μmol·L-1.细胞周期分析表明,随着GD浓度增加,Hep 3b细胞出现sub-G1凋亡峰,凋亡率从3.3%增加到33.6%.但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Hoechst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GD作用Hep 3b细胞后,细胞核能发出明显的蓝色荧光点,并降低该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通过Western Blotting发现,GD作用Hep 3b细胞后,Bcl-2蛋白表达减少,凋亡标志分子PARP活化.MAPK通路蛋白Erk磷酸化形式表达下降,p38和JNK磷酸化形式表达增加.结论 GD可通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发挥抗肝癌活性,该作用可能与MAPK通路有关.
作者:谢淑雯;王燕妮;罗慧燕;卢子滨;余林中;刘俊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微滴式数字PCR(ddPCR)技术的α珠蛋白基因αααanti-3.7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以β-actin为参比基因、a1基因X1/Y1盒之间的差异性序列为目的基因代表性扩增子,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基于ddPCR技术的拷贝数定量方法;检测28例已知基因型和60例临床样本,评价此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结果 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28例已知基因型样本的检测结果均与靶基因型结果相符;60例临床样本中检出5例αα/αααanti-3.7,与MLPA的验证结果一致;方法学评价结果显示此ddPCR体系的灵敏度与准确性均达100%.结论 建立了一种α珠蛋白基因aaαanti-3.7三联体ddPCR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应用于人群筛查和临床常规分子诊断.
作者:龚小倩;杨学煌;乔伶俐;陈亚军;周万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纵向干预实验,探讨牙周感染是否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并伴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24h内完成一次性牙周干预治疗;对照组给予2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两组患者在接受牙周治疗后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统计学分析牙周干预治疗6周后,两组的临床指标以及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在治疗6周后菌斑指数(PLI)、探诊出血指数(BOP)、牙周袋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丧失水平(CAL)低于对照组,牙龈退缩水平(GR)数值高于对照组,牙周炎症的控制和好转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PLI、BOP、PPD数值下降,GR和CAL数值与基线水平组间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7.11%,P<0.01.实验组的咳嗽、咳痰以及症状发生率合计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牙周感染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之一.牙周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改善牙周状况,降低该类患者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以及咳嗽和咳痰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方法.
作者:游杰;杨雅洁;刘丽燕;胡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Wnt信号通路及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表达及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LST特殊生长方式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方法 随机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0年1月1日~2015年6月10日期间确诊的LST 52例,按内镜形态学分,结节混合型37例,颗粒均一型6例,扁平隆起型5例,假凹陷型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Wnt信号通路中的β-catenin、磷酸化GSK-3β,及整合素信号通路中的Paxillin、ILK在此52例LST及对照组15例突起性腺瘤(PA)中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中的表达与其内镜形态学之间的关系.结果 β-catenin在LST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Paxillin、ILK在LST的假凹陷型中的表达较PA中的表达均升高(P<0.05);β-catenin、磷酸化GSK-3β、ILK,在LST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在PA中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LST的假凹陷型,可能具有不同于其他内镜分型的特殊发生机制;LST中,ILK对Wnt信号通路的表达上调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杰;霍继荣;王东;汪春莲;吕梁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