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张明
目的:构建24 h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体外循环堵管风险积分模型。方法研究对象为425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其中302例用于建立体外循环堵管风险积分模型,103例用来验证该模型,观察终点为CRRT体外循环管路堵塞。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 h CRRT体外循环堵塞的风险积分模型的风险评分为0~5分。模型积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0.790(95%CI 0.719~0.826),P<0.001,可较好地判断24 h内CRRT体外循环是否会堵塞。检验结果显示, CRRT体外循环堵管预测积分模型的拟合度良好,预测堵管的发生率与实际堵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2=0.301,P=0.232)。验证组病例中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体外循环管路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体外循环堵管风险积分模型,包括血流量不足、无抗凝剂治疗、HCT、LAC和APTT值等可以预测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堵管问题。根据预测可及时提前进行干预处理,减少了意外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何朝生;符霞;梁馨苓;宋利;史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D133蛋白和Notch1蛋白的表达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305例NSCLC组织和80例正常肺组织中CD133、Notch1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和正常肺组织中CD133、Notch1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43.9%、45.6%和10.0%、15.0%、0%,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33、Notch1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133、Notch1和VEGF三种蛋白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关系(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D133、Notch1和VEGF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其阴性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133和Notch1蛋白的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CD133、Notch1和VEGF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CD133和Notch1蛋白的表达对NSCLC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蕾;武世伍;俞岚;龚晓萌;宋文庆;承泽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原发灶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 inducing ligand, APRIL)表达分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200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的130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原发灶APRIL表达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CD8、CD4阳性淋巴细胞浸润强度的关系。分析APRIL表达分布情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大部分病例均可观察到肿瘤细胞的细胞质、间质细胞及部分基质为APRIL染色阳性。APRIL肿瘤细胞质强度与APRIL阳性间质细胞密度正相关(P=0.009),与Ki67百分比正相关(P=0.003)。APRIL阳性间质细胞密度与CD4+间质细胞密度(P<0.001)和CD8+间质细胞密度(P<0.001)均正相关。在激素受体阴性(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均为阴性)患者,APRIL阳性间质细胞密度升高与较好的预后相关,是DFS(HR=0.313,95%CI=0.107-0.920,P=0.035)的独立保护性预后因素。结论乳腺癌间质免疫细胞广泛表达APRIL,乳腺癌细胞APRIL染色强度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正相关,提示免疫细胞可能通过分泌APRIL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在激素受体阴性患者,乳腺癌间质APRIL阳性细胞较多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于海明;杨俊兰;焦顺昌;李莹;李露佳;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生物数据大爆发式地增长。如何有效地利用生物大数据成为现代生物学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相比,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包括常被提到的3个v(volume, variety, velocity即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类型的多样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快速)。本文针对生物医学研究,详细介绍了大数据的杂乱性、可重复利用性、开放性等几个特点。同时结合微生物组学在元分析方面的新进展,并用实例来阐述了我们在大数据采集方面应该有前瞻性的考虑,提出了在数据管理上如何保护隐私的挑战,探讨了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作者:徐振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三尖瓣下移畸形又称Ebstein畸形,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三尖瓣(主要隔瓣和后瓣)不附着在瓣环上,而是螺旋形下移至右心室,同时瓣膜及瓣下结构异常。由于右室发育不全及功能障碍和三尖瓣关闭不全导致的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表现为劳累后气急乏力、心悸、发绀和心力衰竭。本文就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难治性右心衰竭及下肢溃疡1例进行报告。
作者:徐飞;周忠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Src激酶抑制剂PP2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H/R;缺氧8 h/复氧24 h),PP2+缺氧/复氧组(PP2+H/R;缺氧前给予10μmol/L PP2作用24 h)。MTT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中Src激酶、Bax及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H/R损伤后细胞存活率降低,而在使用PP2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增加(P<0.01);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H/R损伤后细胞凋亡增加,而在使用PP2预处理后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显示H/R损伤后Src激酶表达增加,用PP2预处理后Src激酶表达降低。H/R损伤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比值增加,在用PP2预处理后Bax/Bcl-2的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 PP2可对星形胶质细胞H/R损伤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rc激酶的蛋白表达和激活抗凋亡机制有关。
作者:谷昱琛;童旭辉;于丽;焦浩;余彬彬;董淑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诱导效应,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观察不同浓度替莫唑胺在不同时间点处理大鼠脑胶质瘤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系,MTT法观察抑制率并筛选出优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应用400μg/ml替莫唑胺处理细胞24 h,通过HE染色、Hochest、Western blot、Tunnel、免疫组化观察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系的程序性死亡的诱导效应。结果 MTT法、HE染色、Hochest和Tunnel结果显示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具有凋亡诱导效应;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水平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的下调。未发现主要的caspase蛋白的表达变化。结论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C6细胞具有凋亡诱导效应,而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caspase非依赖途径完成的。
作者:刘丽华;张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组织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分离肾乳头肾组织干细胞,对照组加入正常干细胞培养基,诱导组应用含activin A、BMP-7、维甲酸3种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基与肾上皮细胞培养基交替诱导,同时与缺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通过细胞流式、免疫荧光、qRT-PCR的方法评估诱导效率。结果细胞流式结果提示,对照组肾组织干细胞CK-18阳性率为6.5%,诱导组CK-18阳性率为44.2%;免疫荧光结果提示,诱导组成熟上皮细胞标记CK-18、E-cadherin、ZO-1部分阳性表达;qRT-PCR结果提示,诱导组成熟上皮细胞标记E-cadherin、AQP-1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肾组织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作者:杨光;程庆砾;李春霖;杨勇;贾雅丽;王静雪;岳文;裴雪涛;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重型精神病。我们前期工作已经发现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β2亚基基因(GABRB2)内含子8和9内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本项研究探GABRB2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特异性PCR引物扩增GABRB2基因启动子区(包含多个SNPs),并采用Sanger DNA测法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以获得待检SNPs的基因型;采用SHEsis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和SPSS软件进行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疾病组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对1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7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发现rs3811996与疾病显著相关:其杂合基因型(A/G)频率在疾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男性样本中,其A/G基因型和次要等位基因G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本项研究表明GABRB2基因启动子区SNP rs3811996可能为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保护因子,支持了GABRB2基因对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
作者:周林;宗璐;张璐璐;邓聪;赵存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不同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80岁的择期PCI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0 mg他汀组(40例)、40 mg他汀组(40例)和60 mg他汀组(40例),在入院后48~72 h内接受PCI。分别于PCI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40、60 mg/d,观察3组患者术后心脏生化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终20 mg他汀组有34例患者、40 mg他汀组有40例患者、60 mg他汀组有38例患者完成本课题研究,20、40、60 mg他汀组PCI术后12 h、术后24 h hs-CRP与术前对比显著升高(P<0.05),60 mg他汀组术后24 h CKMB、cTNI、hs-CRP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P<0.05)。60 mg他汀组PCI术后30 d内总MACE事件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6.5%, P=0.003),主要原因是60 mg他汀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0.6%, P=0.016)。三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可以显著减少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并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郭筱燕;黄学成;王琦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肾转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以肾脏自发破裂出血为临床表现的侵袭性葡萄胎患者的病史、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治疗前患者滋养细胞肿瘤病灶全身多处转移,经依托泊苷、甲氨喋呤、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及环磷酰胺联合鞘内化疗及手术切除子宫及左肾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降至正常,影像学检查原转移病灶均吸收好转。结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全身转移引起转移灶出血,该疾病对以上化疗敏感,适时手术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慕庆玲;肖松舒;万亚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内毒素又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血症大鼠心肌组织miRNA表达谱变化,探讨miRNA在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LPS组(n=10)。LPS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4 h后颈脱臼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Real-time PCR检测TLR4、TNF-α、IL-1β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miRNA芯片筛选心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Real-time PCR验证候选miRNA实际表达水平。结果 LPS组大鼠心肌组织TLR4、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心肌细胞发生胞质空泡,线粒体水肿、结构破坏等超微结构改变。芯片技术及Real-time PCR证实LPS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iR-194-3p,miR-344a-3p,miR-465-3p,miR-501-5p,miR-3596c,miR-185-3p,miR-877显著上调,miR-208b-3p,miR-547-3p,miR-141-3p,miR-28-5p,miR-3585-5p显著下调。结论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组织中发现的这些差异表达miRNA可能与其心肌损伤发生有关。
作者:丁桃;李阳;唐睿珠;张旋;云雨;李健;王殿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国产与进口内镜吻合器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Dixon)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国产内镜吻合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本院确诊为直肠癌需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的病例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29例。术中研究组使用瑞奇外科器械(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ENDO RLC通用内镜直线切割吻合器及一次性钉匣和一次性使用RCS系列端端吻合器,对照组使用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对应产品。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吻合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术中所用内镜吻合器的平均费用低于对照组(6604.31±699.95 vs 7822.28±576.98),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奇外科器械(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内镜吻合器应用于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还可相对降低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戎祯祥;张少凌;管建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硼酸-硼砂缓冲液制备的尿酸酶-过氧化氢酶脂质体(BUCLP)中尿酸酶的体外特性。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BUCLP,并考察其部分理化性质特性。结果 BUCLP中尿酸酶适温度保持在40℃,适pH值由8.5降为8.0,而Km值也由14.207μmol/L降为13.623μmol/L;尿酸酶-过氧化氢酶(UAC)与空白纳米脂质体作用后,再与FITC结合,其荧光强度高于游离UAC与FITC结合的荧光强度,且BUCLP在280 nm处的荧光强度高于游离UAC。结论尿酸酶和过氧化氢酶联合制备成BUCLP后尿酸酶的活性增加。
作者:周云莉;杨林;晏子俊;邓雪;张景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化疗中期和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判断预后的价值差异。方法 DLBCL初诊患者142例,于标准化疗第3~4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18F-FDG PET/CT评价为化疗中期组,于标准化疗5~8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PET/CT评价者为化疗中后期组,两组各有71例,首次PET/CT显像结果记录为阴性和阳性。所有患者随访18~114个月(平均28.7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化疗中期组与中后期组患者首次18F-FDG PET/CT显像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中期组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3.4%、36.6%,化疗中后期组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6.2%、33.8%,两组PET/CT显像阴性率及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12.423,P>0.05)。PFS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分别为63.56和19.23个月(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的PFS分别为65.78和24.32个月(P=0.000)。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PFS时间无显著性差异(63.56 vs 65.78个月,P=0.613);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PFS时间也无显著性差异(19.23 vs 24.32个月,P=0.274)。PFS率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3.3%、15.4%(χ2=12.423,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4.5%、16.7%(χ2=12.423,P=0.000)。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的PFS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3.3%vs74.5%,P=0.613);化疗中期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的PFS率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5.4%vs 16.7%,P=0.274)。结论 DLBCL在化疗中期和化疗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均可较好地判断预后,在化疗中后期行PET/CT显像判断预后并不优于化疗中期,因此在化疗中期行18F-FDG PET/CT进行预测预后是合适的,不必延后到化疗中后期。
作者:李蕙旨;吴湖炳;王全师;李洪生;周文兰;田颖;董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721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回顾性研究,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能否提示该疾病严重程度,寻找阑尾炎穿孔的佳血常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某大型三甲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普外科行阑尾切除患者共721例,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与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白细胞分类计数指标对阑尾炎穿孔的诊断价值,找到适指标截断值。另设置验证组467例,用以评价截断值的诊断能力。结果随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变化幅度大的是淋巴细胞百分比,提示阑尾炎穿孔的白细胞分类佳指标是淋巴细胞绝对值,其小于1.83提示可能存在穿孔,灵敏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结论淋巴细胞降低对辅助判断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培培;颜伟;曾智;张冉;向开敏;杜育雄;陈娜;李一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内固定植入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例以及常用胫骨平台钢板的CT数据,在Mimics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以及建立钢板三维模型库,然后进行内固定方案的数字化设计。3D打印出骨折复位模型以及钢板模型,在3D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内固定方案进行模拟手术。比较数字化虚拟手术与3D模型模拟手术的内固定植入效果。结果3D模型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与内固定数字化设计方案的手术效果一致,二者螺钉长度无明显差异(t=-1.594;v=12;P=0.137)。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设计能有效的提高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植入效果。
作者:黄华军;张国栋;欧阳汉斌;杨洋;吴章林;许靖;谢普生;黄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KA1亚受体的表达上调在内质网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将7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红藻氨酸组(KA组)、衣霉素组(TM)500μg/ml组、TM1000μg/ml组和TM2000μg/ml组,海马内注射KA或不同浓度TM,不同时间段(1、2、3、4、5、8、12 h)灌注取脑,灌注取脑前进行Bederson体征评分,全脑切片FJB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KA组第3、4、5、8h和TM2000μg/ml组第4、5小时,Bederson体征评分表明中枢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FJB染色示海马内细胞死亡增加,免疫组化示KA1和P-eIF2α在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海马内注射KA或TM后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中有KA1的表达,在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膜外受体KA1可能首先接受凋亡信号,并向细胞内传导,引起内质网功能紊乱,诱发内质网应激,并进一步促使神经元调亡。
作者:袁磊;龚济钦;张海霞;钱诗蕾;徐斌;曾杰;赵娟;禹华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结肠镜结肠息肉切除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及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痛结肠镜患者90例随机分成Dex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45例,入室开放上肢静脉,吸氧,监测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和麻醉深度指数(NTI)。D组缓慢静脉泵注(10 min)右美托咪定0.3μg/kg,然后注射丙泊酚1 mg/kg;C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检查中如有体动反应,追加丙泊酚0.2~0.5 mg/kg。观察丙泊酚用量、可唤醒时间及体动、循环、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丙泊酚总用药量和呼吸抑制例数D组明显低于C组(P<0.05);体动发生例数D组明显低于C组(P<0.05);循环抑制例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深度指数(NTI)C组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同单独使用丙泊酚相比能达到更合理的麻醉深度以减少不良反应,并能提供更佳的镇痛效果且大大降低丙泊酚用量。
作者:吉锦泉;王刚;孙柯;周国斌;王志鹏;王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在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上,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处理对黑色素瘤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以构建小鼠黑色素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待肿瘤长径长至7~10 mm时进行HIFU处理,并设置实验对照组(荷瘤鼠辐照HIFU但保持治疗头功率源开关关闭,即假照组);治疗后每3 d测量肿瘤长径和短径,共观察3周,绘制肿瘤曲线,统计生存率和转移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液中黑色素瘤细胞3个标志物的相对表达量以监测血液中循环黑色素瘤细胞的数量,它们分别是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3(MAGE-A3)、T细胞1识别的黑色素瘤抗原(MART1)以及同源转化成对框基因转录因子PAX3);在HIFU治疗后14 d,通过尾静脉注射再次移植B16-F10细胞,观测其肺转移率。结果(1)各自的中位生存时间及95%可信区间(CI):假照组分别为19.00 d和17.14~20.86 d,HIFU组则分别为26.00d和24.76~27.25 d,生存率差异显著(P<0.01);从治疗后第20天起,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差异明显,从HIFU处理后第20天开始,包括处理后第23、26天,辐照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假照组(P<0.05);(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IFU组小鼠在治疗后第7天的MAGE-A3、MART1和PAX3三个指标都明显低于假照组(P<0.05),在治疗后第14天其MAGE-A3的表达量仍然明显低于假照组(P<0.05);(3)在HIFU治疗后14 d通过尾静脉再次移植相同肿瘤细胞,HIFU组肺转移灶的数量明显低于假照组(P<0.05),肿瘤转移抑制率为42.4%。结论 HIFU处理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转移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涉及减少肿瘤细胞从原发灶的脱落和瘤细胞在肺部的定植能力。
作者:李欢;袁世梅;杨敏;段亮;王海燕;查何;李雪茹;孙晖;翁亚光;罗进勇;何通川;李崇雁;王嫣;李发琪;王志彪;周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