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莲;钟代斌;李小聪;黄亚铭;朱国鼎;魏星;夏惠;陈晓光;方强
目的:探究KA1亚受体的表达上调在内质网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将7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红藻氨酸组(KA组)、衣霉素组(TM)500μg/ml组、TM1000μg/ml组和TM2000μg/ml组,海马内注射KA或不同浓度TM,不同时间段(1、2、3、4、5、8、12 h)灌注取脑,灌注取脑前进行Bederson体征评分,全脑切片FJB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KA组第3、4、5、8h和TM2000μg/ml组第4、5小时,Bederson体征评分表明中枢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FJB染色示海马内细胞死亡增加,免疫组化示KA1和P-eIF2α在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海马内注射KA或TM后结果显示内质网应激中有KA1的表达,在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膜外受体KA1可能首先接受凋亡信号,并向细胞内传导,引起内质网功能紊乱,诱发内质网应激,并进一步促使神经元调亡。
作者:袁磊;龚济钦;张海霞;钱诗蕾;徐斌;曾杰;赵娟;禹华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三尖瓣下移畸形又称Ebstein畸形,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三尖瓣(主要隔瓣和后瓣)不附着在瓣环上,而是螺旋形下移至右心室,同时瓣膜及瓣下结构异常。由于右室发育不全及功能障碍和三尖瓣关闭不全导致的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表现为劳累后气急乏力、心悸、发绀和心力衰竭。本文就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难治性右心衰竭及下肢溃疡1例进行报告。
作者:徐飞;周忠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构建经MHCⅡ通路的屋尘螨1类变应原Der p 1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重组载体。方法分别合成TAT、IhC和含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融合核苷酸序列,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相应的基因片段,分别用相应的双酶切后,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形成TAT-IhC-Der p 1-3T融合基因,并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TAT-IhC-Der p 1-3T,Bam HⅠ和XhoⅠ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菌株,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验证,纯化TAT-IhC-Der p 1-3T蛋白后进行IgE结合试验。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ET-28a-TAT-IhC-Der p 1-3T重组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TAT-IhC-Der p 1-3T可诱导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融合蛋白纯化成功;IgE结合试验表明TAT-IhC-Der p 1-3T结合屋尘螨过敏病人血清IgE的能力强于Der p 1变应原(P<0.001)。结论成功构建了可表达经MHC通路的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重组pET-28a-TAT-IhC-Der p 1-3T载体,纯化的TAT-IhC-Der p 1-3T具有较强的IgE结合能力,从而为后续经MHC通路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赵蓓蓓;姜玉新;刁吉东;李娜;陆维;李朝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化疗中期和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判断预后的价值差异。方法 DLBCL初诊患者142例,于标准化疗第3~4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18F-FDG PET/CT评价为化疗中期组,于标准化疗5~8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PET/CT评价者为化疗中后期组,两组各有71例,首次PET/CT显像结果记录为阴性和阳性。所有患者随访18~114个月(平均28.7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化疗中期组与中后期组患者首次18F-FDG PET/CT显像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中期组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3.4%、36.6%,化疗中后期组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6.2%、33.8%,两组PET/CT显像阴性率及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12.423,P>0.05)。PFS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分别为63.56和19.23个月(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的PFS分别为65.78和24.32个月(P=0.000)。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PFS时间无显著性差异(63.56 vs 65.78个月,P=0.613);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PFS时间也无显著性差异(19.23 vs 24.32个月,P=0.274)。PFS率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3.3%、15.4%(χ2=12.423,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4.5%、16.7%(χ2=12.423,P=0.000)。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的PFS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3.3%vs74.5%,P=0.613);化疗中期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的PFS率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5.4%vs 16.7%,P=0.274)。结论 DLBCL在化疗中期和化疗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均可较好地判断预后,在化疗中后期行PET/CT显像判断预后并不优于化疗中期,因此在化疗中期行18F-FDG PET/CT进行预测预后是合适的,不必延后到化疗中后期。
作者:李蕙旨;吴湖炳;王全师;李洪生;周文兰;田颖;董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重型精神病。我们前期工作已经发现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β2亚基基因(GABRB2)内含子8和9内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本项研究探GABRB2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特异性PCR引物扩增GABRB2基因启动子区(包含多个SNPs),并采用Sanger DNA测法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以获得待检SNPs的基因型;采用SHEsis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和SPSS软件进行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疾病组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对1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7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发现rs3811996与疾病显著相关:其杂合基因型(A/G)频率在疾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男性样本中,其A/G基因型和次要等位基因G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本项研究表明GABRB2基因启动子区SNP rs3811996可能为男性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保护因子,支持了GABRB2基因对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
作者:周林;宗璐;张璐璐;邓聪;赵存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通路mTOR体外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抑癌基因PTEN的负反馈调节的影响。方法用pcDNA3.1-mTOR真核表达质粒及空载质粒转染MCF-7;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mTOR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转染后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转染组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快,而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质粒组无明显变化。转染mTOR基因后,PTEN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mTOR可能通过PI3K/AKT/PTEN与mTOR信号转导通路负反馈调节PTEN的表达。mTOR的增高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为mTOR的特异性的抑制剂的运用提供了理论证据。
作者:刘民锋;郭昭泽;董建宇;杨翼鹏;嵇健;刘润奇;延艳;叶长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内毒素又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血症大鼠心肌组织miRNA表达谱变化,探讨miRNA在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LPS组(n=10)。LPS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4 h后颈脱臼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Real-time PCR检测TLR4、TNF-α、IL-1β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miRNA芯片筛选心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Real-time PCR验证候选miRNA实际表达水平。结果 LPS组大鼠心肌组织TLR4、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心肌细胞发生胞质空泡,线粒体水肿、结构破坏等超微结构改变。芯片技术及Real-time PCR证实LPS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iR-194-3p,miR-344a-3p,miR-465-3p,miR-501-5p,miR-3596c,miR-185-3p,miR-877显著上调,miR-208b-3p,miR-547-3p,miR-141-3p,miR-28-5p,miR-3585-5p显著下调。结论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组织中发现的这些差异表达miRNA可能与其心肌损伤发生有关。
作者:丁桃;李阳;唐睿珠;张旋;云雨;李健;王殿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后肢制动不同时期单一肌梭感觉末梢放电活动的改变。方法石膏固定建立大鼠后肢制动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后肢制动3 d组、7 d组、14 d组及对照组。用空气隔绝法,观察制动不同时期单一肌梭的自发放电、0.05 mg/ml琥珀酰胆碱灌流及牵拉至伸长位后肌梭放电活动的改变。结果后肢制动3d肌梭的自发放电活动和对琥珀酰胆碱灌流的反应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5),制动14 d后伸长位肌梭的传入放电频率降低(P<0.01)。单个动作电位时程也随着制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P<0.01)。结论后肢制动可致肌梭的传入放电活动减少,这可能与肌梭自身收缩特性的改变有关。
作者:赵雪红;张文静;周茜;高艳;樊小力;刘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不同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80岁的择期PCI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0 mg他汀组(40例)、40 mg他汀组(40例)和60 mg他汀组(40例),在入院后48~72 h内接受PCI。分别于PCI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40、60 mg/d,观察3组患者术后心脏生化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终20 mg他汀组有34例患者、40 mg他汀组有40例患者、60 mg他汀组有38例患者完成本课题研究,20、40、60 mg他汀组PCI术后12 h、术后24 h hs-CRP与术前对比显著升高(P<0.05),60 mg他汀组术后24 h CKMB、cTNI、hs-CRP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P<0.05)。60 mg他汀组PCI术后30 d内总MACE事件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6.5%, P=0.003),主要原因是60 mg他汀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0.6%, P=0.016)。三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可以显著减少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并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郭筱燕;黄学成;王琦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肾转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以肾脏自发破裂出血为临床表现的侵袭性葡萄胎患者的病史、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治疗前患者滋养细胞肿瘤病灶全身多处转移,经依托泊苷、甲氨喋呤、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及环磷酰胺联合鞘内化疗及手术切除子宫及左肾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降至正常,影像学检查原转移病灶均吸收好转。结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全身转移引起转移灶出血,该疾病对以上化疗敏感,适时手术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慕庆玲;肖松舒;万亚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我国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2010-2012年间在我国山东,安徽,江苏,贵州,广西和云南等6个不同地理环境采集的中华按蚊样品,进行线粒体COI基因扩增并测序。采用Bioedit 7.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运用DnaSP 5.0软件确定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应用Arlequin 3.1软件计算种群的遗传距离及遗传分化系数;通过IBDWS在线软件来明确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使用PHYLIP 3.6软件构建种群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六个中华按蚊种群共123个雌蚊个体的PCR产物成功扩增和测序。PCR扩增中华按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大小为814 bp,平均A+T含量(71.2%)>平均G+C含量(28.8%)。线粒体COI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等级分析表明中华按蚊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现象。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聚类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华按蚊种群发展经历扩张状态,而云南种群相对其他种群较独立,在系统树中为孤立一支。结论线粒体COI基因可以作为研究中华按蚊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的理想分子标志。云南种群遗传发育较其他地理种群具有一定特殊性。
作者:常雪莲;钟代斌;李小聪;黄亚铭;朱国鼎;魏星;夏惠;陈晓光;方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生物数据大爆发式地增长。如何有效地利用生物大数据成为现代生物学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相比,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包括常被提到的3个v(volume, variety, velocity即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类型的多样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快速)。本文针对生物医学研究,详细介绍了大数据的杂乱性、可重复利用性、开放性等几个特点。同时结合微生物组学在元分析方面的新进展,并用实例来阐述了我们在大数据采集方面应该有前瞻性的考虑,提出了在数据管理上如何保护隐私的挑战,探讨了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作者:徐振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MSX2基因在胰腺癌PANC-1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间充质-上皮转化(MET)转变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脂质体2000将含有MSX2干扰序列的质粒(共3种,分别命名为shMSX2-1、shMSX2-2和shMSX2-3,转染空质粒的阴性对照组NC)转染PANC-1细胞,利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MSX2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检测干扰效率,并选取干扰效率高的一组用于后续试验;进而检测EMT相关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间质标志分子Vimentin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干扰前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和划痕试验比较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结果3组干扰质粒中shMSX2-1的干扰效率高,CCK-8试验结果显示敲低MSX2可明显抑制PANC-1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敲低MSX2可明显抑制PANC-1细胞的侵袭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T相关分子E-cadherin表达升高,而Vimentin表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敲低MSX2后细胞形态由松散的长梭形变成紧密连接的椭圆形。RT-PCR发现敲低MSX2后转录因子twist和snail表达降低(P<0.05),而slug和zeb1表达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敲低MSX2可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并且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表达升高,间质标志分子Vimentin表达降低,有发生MET的趋势,MSX2可能通过twist、snail发挥其抑制作用。
作者:张登勇;马翔;吴斌全;崔培元;刘会春;鲁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内固定植入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例以及常用胫骨平台钢板的CT数据,在Mimics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以及建立钢板三维模型库,然后进行内固定方案的数字化设计。3D打印出骨折复位模型以及钢板模型,在3D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内固定方案进行模拟手术。比较数字化虚拟手术与3D模型模拟手术的内固定植入效果。结果3D模型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与内固定数字化设计方案的手术效果一致,二者螺钉长度无明显差异(t=-1.594;v=12;P=0.137)。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设计能有效的提高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植入效果。
作者:黄华军;张国栋;欧阳汉斌;杨洋;吴章林;许靖;谢普生;黄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组织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分离肾乳头肾组织干细胞,对照组加入正常干细胞培养基,诱导组应用含activin A、BMP-7、维甲酸3种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基与肾上皮细胞培养基交替诱导,同时与缺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通过细胞流式、免疫荧光、qRT-PCR的方法评估诱导效率。结果细胞流式结果提示,对照组肾组织干细胞CK-18阳性率为6.5%,诱导组CK-18阳性率为44.2%;免疫荧光结果提示,诱导组成熟上皮细胞标记CK-18、E-cadherin、ZO-1部分阳性表达;qRT-PCR结果提示,诱导组成熟上皮细胞标记E-cadherin、AQP-1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肾组织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作者:杨光;程庆砾;李春霖;杨勇;贾雅丽;王静雪;岳文;裴雪涛;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7例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时间为1~6月,平均恢复时间为33.32±16.76 d。年龄、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球囊使用数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流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负相关。结论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作者:郑聪颖;舒航;唐凯;曾少建;毛承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肺动脉高压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肺血管功能及结构性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引发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直到近几年才受到关注。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及其伴发的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可引起肺血管紧张性增高、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以及肺血管重塑等,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预防和治疗肺动脉高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柯蕊;吴媛媛;王贵佐;李满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硼酸-硼砂缓冲液制备的尿酸酶-过氧化氢酶脂质体(BUCLP)中尿酸酶的体外特性。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BUCLP,并考察其部分理化性质特性。结果 BUCLP中尿酸酶适温度保持在40℃,适pH值由8.5降为8.0,而Km值也由14.207μmol/L降为13.623μmol/L;尿酸酶-过氧化氢酶(UAC)与空白纳米脂质体作用后,再与FITC结合,其荧光强度高于游离UAC与FITC结合的荧光强度,且BUCLP在280 nm处的荧光强度高于游离UAC。结论尿酸酶和过氧化氢酶联合制备成BUCLP后尿酸酶的活性增加。
作者:周云莉;杨林;晏子俊;邓雪;张景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D133蛋白和Notch1蛋白的表达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305例NSCLC组织和80例正常肺组织中CD133、Notch1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和正常肺组织中CD133、Notch1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43.9%、45.6%和10.0%、15.0%、0%,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33、Notch1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133、Notch1和VEGF三种蛋白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关系(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D133、Notch1和VEGF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其阴性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133和Notch1蛋白的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CD133、Notch1和VEGF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CD133和Notch1蛋白的表达对NSCLC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蕾;武世伍;俞岚;龚晓萌;宋文庆;承泽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诱导效应,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观察不同浓度替莫唑胺在不同时间点处理大鼠脑胶质瘤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系,MTT法观察抑制率并筛选出优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应用400μg/ml替莫唑胺处理细胞24 h,通过HE染色、Hochest、Western blot、Tunnel、免疫组化观察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系的程序性死亡的诱导效应。结果 MTT法、HE染色、Hochest和Tunnel结果显示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具有凋亡诱导效应;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水平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的下调。未发现主要的caspase蛋白的表达变化。结论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C6细胞具有凋亡诱导效应,而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caspase非依赖途径完成的。
作者:刘丽华;张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