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微创治疗

吴伟平;李旭;史强;戴双武;谭为;胡超

关键词:儿童, 髁上骨折, 微创, 闭合复位
摘要:目的 探讨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微创治疗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9月我们收治的62例Gartland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伸直尺偏型42例,伸直桡偏型20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岁8月~13岁2月,平均6岁3月.高处坠落伤14例,运动中摔伤4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48 h,平均13.5 h.均可采用单人操作完成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管型石膏外固定.术后3、6、12、24个月时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26.8±15.6 min;术中透视次数9.2士2.6次.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6~30个月),术后3~4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拆除管型石膏及克氏针,开始指导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按照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优良率为85%(53/62),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100%(62/62).术后患儿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等并发症;3例患儿术后出现一过性尺神经损伤症状,术后3个月均逐渐恢复.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微创方法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对患儿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值得推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T(cTnT)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胸痛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确诊为AMI组95例,非AMI组43例,检测两组患者发病<3 h、3~6 h及6~12h的血清CK-MB、c TNT和H-FABP水平,并比较2组CK-MB、c TNT和H-FABP不同时间血清水平;比较CK-MB、c TNT和H-FABP在AMI发病<3 h、3~6 h及6~12 h诊断AM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AMI组血清H-FABP在AMI后<3 h即明显升高(P<0.0l),3~6h及6~12 h进一步升高(P<0.001);血清cTnT在发病3h内无明显升高,3~6h轻度升高(P<0.05),6~12h水平显著升高(P<0.01);CK-MB在发病3h内及3~6 h均无明显升高,发病6~12h水平显著升高(P<0.05).AMI发病<3 h、3~6h血清H-FABP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CK-MB、c TNT(P<0.05),发病6~12h血清H-FABP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TnT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CK-MB(P<0.05).结论 AMI患者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对AMI早期<3 h及3~6 h)诊断价值优于传统心肌标志物.

    作者:王亚蓉;郭壮波;黄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甲状旁腺激素(1-34)对小鼠肺癌骨转移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 通过建立肺癌骨转移小鼠模型,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 (1-34)对小鼠肺癌骨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30只4~6周龄BALB/c雌性小鼠,用人肺癌A549细胞悬液骨内注射的方法制作胫骨近端肺癌骨转移模型,7d后X线确定模型建立,随机分成3组,一组注射甲状旁腺素(PTH)(1-34)(40mg/kg)作为观察组,一组注射等量溶解剂作为空白对照组,一组注射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组,每2d测体质量一次及观察右后肢瘤体生长情况,给药28 d后处死小鼠,所有小鼠行X线及显微CT检查观察肿瘤形态、大小,CT检测胫骨局部骨密度及肿瘤体积,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形态及性质,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了解成骨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体质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ALP、肿瘤体积及CT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做整体检验,两两比较采LSD-t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小鼠体质量变化曲线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X线及显微CT可见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出现明显的骨破坏缺损,环磷酰胺组骨皮质相对完整,轻度骨破坏,CT数据分析观察组及对照组肿瘤体积大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环磷酰胺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前两组,组间有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骨量大于对照组,低于环磷酰胺组,3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显示溶骨性病变为主的混合性骨质破坏,观察组及对照组骨结构破坏严重,肿瘤细胞填充明显,免疫组化显示腺瘤,两组差异相似,观察组ALP浓度大于对照组及环磷酰胺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及环磷酰胺组相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间歇性小剂量注射甲状旁腺激PTH(1-34)不促进小鼠肺癌骨转移瘤的生长,但增加骨转移瘤灶周围的骨量.

    作者:李春雨;杨德鸿;孟越;郝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的影响

    目的 研究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的抑制作用,探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口源性口臭的效果.方法 (1)选择中间普雷沃菌,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唾液链球菌作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西吡氯铵含片对四种实验菌的低抑菌浓度(MIC);(2)使用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测量加入西吡氯铵含片的三种菌培养液厌氧培养4h和8h后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数值;(3)通过检测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长短以及VSCs水平的下降隋况,来评价西吡氯铵含片在人体内抑制致臭菌,降低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消除口臭的功效.结果 (1)西吡氯铵含片对所有实验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2)西吡氯铵含片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产VSCs的效果明显,其效果与氯己定的抑菌效果相近;(3)与蒸馏水漱口相比,口腔含服一片西吡氯铵含片后,半胱氨酸激发VSCs的水平下降百分比明显(P<0.05),作用持续时间为230 min.结论 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治疗口源性口臭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迪;刘长虹;章锦才;蔡德鸿;杨晓喻;李世轶;钟惠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l所医院中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娩并在产后42d行盆底肌力筛查的产妇1008例.盆底肌肉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测定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影响因素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完成.结果 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42 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9.21%、49.60%;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低于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存在关联性,并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分娩方式与产次是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健康宣教,提倡计划生育,及时干预以减少盆底肌肉损伤.

    作者:刘艳;刘慧玲;邓爱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tb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病变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Mtb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和正常大鼠关节滑膜组织蛋白质谱的差异,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的发病机制,寻找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相关蛋白.方法 建立Mtb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采用双向凝胶电泳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Mtb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和正常大鼠关节滑膜组织蛋白质谱的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其中2种差异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建立了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及正常组滑膜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获得变化趋势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8个,其中模型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下调蛋白4个,模型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上调蛋白4个.Western blot方法和荧光定量方法对其中2种蛋白进行验证,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病变是一个多种蛋白质参与的复杂过程,这些表达差异蛋白质可能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

    作者:袁立霞;白殊同;李青原;佟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超声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的大鼠动脉二维血流速度测量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与动脉管腔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目前普遍应用的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不能精确测量复杂血流流场信息.二维的动脉血流速度场能为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方法 应用超声粒子图像测速技术,通过B型超声记录超声造影剂粒子图像,获得二维血管全流场的信息.本研究使用5组大鼠数据,计算其左侧颈动脉的全场血流速度分布,统计3个心动周期的血流速度并与超声多普勒测速方法的结果对比.结果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超声粒子成像技术测速结果与超声多普勒测速结果相似.超声粒子图像测速方法的结果较超声多普勒的方法结果偏小,平均血流速度、峰值速度误差为2%~8%和5%~10%.两种测速方法经t检验(P>0.05)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超声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能够无创、实时评估全流场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通过测速可区分不同分组的大鼠.它为进一步探讨狭窄血管中复杂多变的血流场提供新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朱懿恒;钱明;牛丽丽;郑海荣;卢广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慢病毒干扰小鼠附睾特异的meClps基因可降低精子的运动能力

    目的 筛选能有效干扰小鼠附睾特异的类辅脂酶meClps基因表达的RNA靶点,并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i敲低meClps 表达后分析对精子运动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0-C1-meClps中并转染NIH-3T3细胞,用meClps抗血清检测meClps蛋白的表达.针对meClps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3对靶向干扰meClps表达的寡核苷酸序列,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pRNAT-U6.2/lenti-RNAi-251、224和286.将重组慢病毒干扰质粒分别与pDsRed2.0-C 1-meClps共转染到NIH-3T3细胞,半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eClps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将筛选得到的干扰效果好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注射到小鼠附睾头部组织后分析对附睾尾部精子运动性能的影响.结果 构建了体外表达meClps蛋白的pDsRed2.0-C 1-meClps表达载体和靶向meClps基因的慢病毒RNAi载体.靶向meClps的RNA干扰载体对转染pDsRed2.0-C1-meClps后的NIH-3T3细胞中的meClps的mRNA和蛋白表达都有抑制,但以转染pRNAT-U6.2/lenti-RNAi-251对meClps的抑制效果明显.包装后的慢病毒注射到小鼠附睾头部后附睾尾部组织中的精子运动速率降低(P<0.05).结论 筛选出RNAi-251能有效干扰meClps表达,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i敲低meClps表达后精子运动性能降低.

    作者:廉滋珍;曹佐武;陈冉;陈雷;薛樱子;秦俊文;齐绪峰;张春雪;禹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反复种植失败后成功妊娠3例及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反复种植失败(38个移植周期)后获得妊娠分娩的因素,以期对临床提供诊疗参考.方法 报告3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性不孕的患者,在我中心进行多次胚胎移植的临床处理及结局.对这3个病例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例患者经过多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方案促排卵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诱发排卵,胚胎移植周期9次获得妊娠和分娩.结论 对于卵巢高反应的反复种植失败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拮抗剂方案促排卵及GnRHa诱发排卵的方案,寻找和治疗影响胚胎着床的因素,能有效预防卵巢过度刺激征(OHSS)的出现,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结局.

    作者:易思思;陈薪;刘玉东;叶德盛;陈士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梅连消渴胶囊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梅连消渴胶囊联合二甲双胍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及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高脂高糖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复制大鼠Ⅱ型糖尿病模型,分别以低剂量二甲双胍和梅连消渴胶囊及二者联合用药灌胃给药4周,测定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以HE染色观察胰岛病理改变;以醛复红染色计算胰岛β细胞数量.结果 大鼠分别给予低剂量二甲双胍及梅连消渴胶囊2、4周后,空腹血糖水平及葡萄糖耐量无显著变化;二者联合给药2、4周后,大鼠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葡萄糖耐量显著改善.同时,胰岛β细胞数量增加,胰岛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梅连消渴胶囊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对损伤的胰岛细胞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作者:胡晨;张世卿;金晓艳;佟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脾脏肿大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的临床特点

    目的 了解脾脏肿大慢性肝病患者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后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描述和分析脾脏肿大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149例病人,4周死亡率48.3%.与无脾脏肿大者相比,脾脏肿大的病人外周血小板计数(G/L)降低(78 vs 113,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N)水平低(1.98 vs 4.73,P=0.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低(2.03 vs 2.33,P=0.010),肝性脑病总体发生率接近(39.8%vs38.8%,P=1.000),但脾脏肿大者多为l~2级肝性脑病(P<0.001).脾脏肿大者4周死亡率低(P=0.034),但90 d死亡率接近.脾脏肿大是4周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RR=1.939,P=0.038),其他与4周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RR=1.791,P=0.049)、肝性脑病(RR=l.806,P=0.001)、血清肌酐水平(RR=1.457,P=0.004)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R=1.205,P=0.018).新模型的预测价值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曲线下面积0.860vs0.792,P=0.017).结论 脾脏肿大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具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特征.

    作者:张明霞;覃国琦;李峰;张琪;何钦俊;何雅静;罗文凡;王程;陈金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乌拉地尔联合酚妥拉明控制体外循环期间高血压的效果

    目的 观察乌拉地尔联合酚妥拉明控制体外循环期间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9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酚妥拉明组(A组)、乌拉地尔组(B组)和乌拉地尔联合酚妥拉明组(C组)观察3组患者体外循环期间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用药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以及两次用药间隔时间(t)并记录.观察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的时间(T)以及复跳情况;记录前并行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心脏复跳后1~5 min(T1)、5~10 min(T2)、10~20 min(T3)、20~30 min(T4)和30~60 min(T5)多巴胺使用情况;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1 min(t1)、体外循环(CPB)前1 min(t2)、CPB 30 min(t3)、CPB 60 min(t4)、CPB结束(t5)、术后2 h(t6)、术后12 h(t7)和术后24 h(ts)各时点血浆TNF-α和IL-6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使用降压药物前后组间MAP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较A组患者使用降压药物间隔时间有所延长,C组患者使用降压药物间隔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P<0.05).3组患者心脏复跳情况、前并行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在心脏复跳后不同时间段平均每分钟多巴胺使用量均较A、C组高,C组患者在心脏复跳后不同时间段平均每分钟多巴胺使用量均较A组高(P<0.05);各组患者心脏复跳后多巴胺的使用量随时间逐渐减少.CPB时各组患者血浆TNF-α和IL-6浓度随时间逐渐升高,CPB结束时其浓度达高;C组患者血浆TNF-α浓度在CPB结束及术后各时间点均较A、B组低(P<0.05),CPB结束、术后2和12hC组患者血浆IL-6浓度均较A、B组低(P<0.05).结论 乌拉地尔联合酚妥拉明应用于成人体外循环期间进行降压,可以提供比较平稳的降压效果而不导致血压过低,同时还可以减少或延缓单独用药产生的药物耐受.

    作者:汪芳俊;陈斌;刘洋;涂发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中TRPV5、NFATc1的表达

    目的 研究唑来磷酸(ZOL)对破骨细胞分化中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TRPV)5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cl (NFATc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分为A、B两组:两组均用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诱导5d,B组在后2d应用10-6 mol/L ZOL处理.检测破骨细胞生成及TRPV5、NFATc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B组新生多核破骨细胞数、吸收陷窝数目及面积分别为29.0士2.4、24.8±1.1、2 030.0±165.7 μm2,均显著低于A组的56.5士4.5、49.3±0.9、3 946.7±367.5 μm2(P<0.01).B组TRPV5、NFATcl的荧光强度也显著低于A组(P<0.0l).B组TRPV5 mRNA及蛋白水平较A组分别降低了50.4%和37.8%(P<0.01);而NFATcl则分别下降了68.0%和48.4%(P<0.01).结论 ZOL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并下调TRPV5、NFATc1基因表达;ZOL对破骨细胞的抑制可能与其诱发的TRPV5、NFATc1表达抑制有关.

    作者:林珏杉;董伟;张鹏;李鹏;孙红;戚孟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WT1多肽特异性T细胞受体基因转导正常T细胞的抗肺癌效应

    目的 通过基因转导技术获得WT1多肽特异性TCR基因转导的正常外周CD8+T细胞,检测其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探讨TCR基因转导用于过继性细胞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克隆HLA-A*2402限制性WT1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之TCR基因,经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后转导WT1-TCR基因至正常外周CD8+T细胞;所获得的CD8+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经标准51Cr释放试验测定.结果 WT1-TCR基因转导后的正常外周CD8+T细胞显示出对WT1多肽负载的HLA-A*2402+LCL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同时TCR基因改造后的CD8+T细胞可特异性杀伤HLA-A*2402及WT1表达阳性的肺癌细胞株而不对HLA-A*2402表达阳性的正常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结论 这些数据论证了WT1-TCR基因转导正常外周T细胞具有与亲代CTL一致的特异性杀伤特性,提示该方法用于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肺癌具有可行性.

    作者:安军;蔡松旺;李昀;张军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肾康丸通过p38/NF-κB通路抑制AOPP诱导的足细胞炎症因子MCP-1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肾康丸含药血清对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诱导的体外培养足细胞(MPC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肾康丸含药血清和AOPP;体外培养MPC5,用不同浓度的肾康丸含药血清刺激不同时间,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肾康丸含药血清干预AOPP处理的MPC5,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IκBα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 p65核转移,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CP-1表达.结果 (1)肾康丸含药血清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促进MPC5增殖,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分别是5%、24 h;(2)AOPP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诱导MPC5分泌MCP-1;p38抑制剂SB203580或NF-κB抑制剂小白菊内酯预孵育能使细胞上清中MCP-1分泌减少;肾康丸含药血清能抑制AOPP诱导MPC5分泌MCP-1;(3)AOPP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P-p38蛋白的表达、降低IκBα蛋白的表达;与AOPP组相比,AOPP+肾康丸组MPC5 Iκ Bα蛋白表达增加;AOPP+SB203580组IκBα蛋白表达亦增加,但不及AOPP+肾康丸组;(4)肾康丸含药血清减少AOPP诱导的NF-κB p65核转移.结论 肾康丸含药血清能通过p38MAPK/NF-κB途径下调MCP-1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为应用其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赵艳;王建成;李红瑜;贾倩倩;陈斯佳;许兆忠;杜晓燕;陈晓雯;鲁路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西兰兔腹主动脉PTCA再狭窄模型,分别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兔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及核因子κB(NF-κB)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的表达活性.结果 HE染色图片结果显示:A组(建模组生理盐水2 ml/kg·d)管腔面积减少、内膜面积增加,内膜增生百分比(%)增高;与A组比较,B组(复方丹参滴丸300 mg/d)、C组(阿托伐他汀2.5 mg/kg·d)和D组(复方丹参滴丸300 mg/d+阿托伐他汀2.5 mg/kg·d)管腔面积增大,内膜面积减小,内膜增生百分比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C组比较,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及内膜增生百分比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组、C组和D组的NF-kB和MCP-1阻性表达与A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C组比较,NF-kB和MCP-1阳性表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的作用优于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或阿托伐他汀,可能与抑制调节因子NF-κB来降低MCP-1的表达有关.

    作者:宋杰丽;曾锦培;张永霞;黎鹏飞;张利洪;陈次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HSD11B2基因多态性与胎儿发育的关系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HSD11B2基因多态性与胎儿发育的关系.方法 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HSD11B2启动子/G-209A、G-194C、G-151A及G-126 A基因多态性.用PCR-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187对正常妊娠母血及脐血HSD11B2基因1号内含子{CA}n微卫星多态性.结果 1、本研究中33例汉族人群HSD11B2启动子/G-209A、G-194C、G-151A及G-126A位点均为野生型GG纯合子;2、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孕晚期B超下体格参数指标在母血组和脐血组HSD11B2基因1号内含子{CA}n基因型SS、SL、LL组或者SS+SL、L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考虑分娩孕周、胎儿性别、孕妇孕前BMI、孕妇分娩体质量、年龄为混杂因素的情况下,母血及脐血HSD11B2基因1号内含子{CA}n基因型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孕晚期B超下胎儿体格参数指标之间的关系,均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正常妊娠母体及胎儿HSD11B2基因多态性与胎儿发育指标不相关.

    作者:李健;王自能;董运鹏;陈丹;陈友鹏;卢永平;Hocher Berthold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钙网蛋白参与诱导线粒体损伤:心肌细胞肥大的新机制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肌细胞中钙网蛋白(CRT)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将同期原代分离培养的大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CRT siRNA组、ctr1 siRNA组、对照组、AngⅡ+CRT siRNA组、AngⅡ+ctr1 siRNA组、AngⅡ组,分别测定各组心肌细胞肥大特征、线粒体功能、CR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细胞表面积及蛋白质合成速率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链酶活性降低,同时CRT表达升高.与AngⅡ+ctr1 siRNA组相比,AngⅡ+CRT siRNA组心肌细胞CRT表达明显下调,细胞表面积及蛋白质合成速率明显增加,而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酶活性降低得到部分逆转.结论 AngⅡ上调心肌细胞CRT表达进而诱导线粒体功能损伤,可能是心肌肥大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单虎;魏瑾;张明;闫蕊;林琳;张蓉;朱延河;谭武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10、TNF-α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分PBS、BMSCs、Macrophage、Macrophage+ BMSC、BMSCs+ LPS、Macrophage+ LPS、Macrophage+BMSCs+LPS 7组进行细胞共培养实验.收集不同时间点培养基上清液,ELISA检测其炎症因子IL-10、TNF-α的含量.结果 B(BMSCs)组与E(BMSCs+LPS)组相比,IL-10与TNF-α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F(Macrophage+LPS)组IL-10、TNF-α的含量均高于C组(Macrophage);G(Macrophage+BMSCs+LPS)组与F(Macrophage+LPS)组相比,TNF-α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结论 BMSCs可以减轻LPS对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刺激作用,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作者:王焕丽;熊兵;陈华德;赖文;郑少逸;卞徽宁;刘族安;黄志锋;孙传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内脏脂肪素和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和生殖内分泌的治疗作用

    目的 比较内脏脂肪素(visfatin)和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生殖内分泌紊乱的治疗作用,为visfatin进一步应用于PCOS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A、B、C、D组4组,A、B、C三组采用DHEA造模法建模,通过连续阴道液涂片及血清学检测判断建模成功与否,A、B组为实验组,C组为PCOS建模对照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建模成功后,A组大鼠予visfatin 10μg/只单次给药,B组大鼠予二甲双胍14 mg/100 g体质量连续灌胃15d.干预前后采血测定T、LH、FSH、FINS及OGTT各时段血糖,并计算HOMA-IR指数及LH/FSH比值,后剖取卵巢行病理切片.结果 (1)干预前后对比,A、B组大鼠血FINS、FPG、T、HOMA-IR及OGTT各时段血糖均显著降低(P<0.05);(2)干预后,A组和B组中分别有8只(80%)及7只(77.8%)大鼠恢复规律的发情周期,均可见正常卵泡的发育;(3)visfatin与二甲双胍在改善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及高雄激素血症方面的疗效相同.结论 visfatin和二甲双胍均能改善PCOS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及高雄激素血症,并能促进其规律动情周期的建立及正常卵泡的发育,且两者疗效相同.

    作者:张添松;邹先翔;苏淑军;李田;万璟;古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白藜芦醇调节C57BL/KSJ-db/db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作用与机制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C57BL/KSJ-db/db (db/db)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随机将db/db糖尿病小鼠分为模型组、白藜芦醇组(200 mg/kg)和吡格列酮组(5 mg/kg),每组8只,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等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各组血清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等指标的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查肝脏组织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能显著降低小鼠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指标的升高(P<0.05),明显改善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等指标的异常(P<0.05);显著提高肝脏中肝糖原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P<0.05).结论 白藜芦醇具有明显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以及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等密切相关.

    作者:吕秀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