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组装膜表面不同功能团对骨骼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何鹏;李丽华;何晋;李梅;蓝国波;张涛;尹庆水;崔福斋;张余

关键词:自组装膜, 功能团, 骨骼肌细胞, 生物学特性
摘要:目的 探讨自组装膜表面不同的功能团对骨骼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方法 通过自组装技术在金片表面接枝不同的化学功能团(-CH3、-COOH、-NH2、-OH),测定接触角和原子力显微镜确定其表征,将材料与骨骼肌细胞进行共培养,分别通过SEM、DAPI染色、MTT法、钙黄绿素染色和流式检测法等方法观察不同功能团对骨骼肌细胞的形态、粘附、增殖、活力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含有-NH2和-COOH基团的材料表面能明显促进骨骼肌的粘附、增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含有-CH3基团的基片明显不利于骨骼肌细胞的粘附、增殖,并对骨骼肌细胞凋亡有一定的促进;不同的功能团材料对骨骼肌细胞粘附、增殖率影响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NH2>-COOH>-OH>-CH3;不同的化学功能团对细胞凋亡率和毒性的顺序-NH2<-COOH<-OH<-CH3.结论 不同的功能团对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特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含有-NH2基团的基片能明显促进细胞的粘附和增殖,有利于构建具有促细胞粘附的生物材料界面;而含有-CH3基团的材料不利于细胞的粘附和增殖,有利于构建抗粘附的生物材料表面界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β-羟丁酸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阈值的建立

    目的 探索建立血β-羟丁酸(βOHB)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阈值及βOHB水平与DKA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急症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βOHB与[HCO3-]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出[HCO3-]为18.0、15.0、10.0 mmol/L时的βOHB值,并以与[HCO3-]为18.0 mmol/L对应的βOHB值作为DKA诊断的阈值,并结合临床评估其诊断性能.结果 血βOHB水平与[HCO3*]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7023,P<0.001.[HCO3-]为18.0、15.0和10.0 mmol/L时的βOHB值分别为3.0、4.70和7.5 mmol/L,并与DKA病情严重程度相符;结合血糖浓度≥13.9 mmol/L,当血βOHB≥3.0 mmol/L时,诊断DKA的灵敏度为99.0%,特异性为86.0%,总有效性为92.81%.结论 血βOHB≥3.0 mmol/L可作为DKA诊断的阈值,并且βOHB可作为DKA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作者:柯培锋;周海涛;万泽民;吴晓宾;林海标;黄宪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白纹伊蚊嗅觉受体OR7的基因克隆、鉴定和功能分析

    目的 克隆鉴定白纹伊蚊嗅觉受体基因OR7,并对其表达谱和功能进行分析.方法 提取成蚊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白纹伊蚊嗅觉受体基因OR7的全长编码基因,并检测OR7在不同虫期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谱;将OR7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ME18s中,转染HEK293细胞,利用钙成像技术初步分析其对气味分子刺激的钙调功能.结果 成功克隆出白纹伊蚊嗅觉受体基因OR7的全长编码基因,经测序得知其编码区序列长度为1395bp;表达谱分析显示,其在蚊幼虫、蛹、成蚊中都有表达,且在雌蚊嗅器中表达显著.钙成像结果显示OR7对气味分子刺激后的钙离子通道有一定的调节功能.结论 克隆出白纹伊蚊的嗅觉受体基因OR7,初步分析显示其在雌蚊中显著表达,并具有对气味分子的识别功能.

    作者:周宁;王晓明;邓裕华;刘宏美;刘通;陈晓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结合血清卵泡刺激素、抑制素B、染色体核型和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与睾丸穿刺取精术成功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无精子症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抑制素B(INHB)、染色体核型、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AZF-MD-Ych)与睾丸穿刺精子抽吸(TESA)成功率的相关性.方法 在162例血清FSH正常组和100例血清FSH异常组的育龄期无精子症患者中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组患者INHB水平、INHB/FSH的比值、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和AZF-MD-Ych的差异性.排除INHB异常、染色体异常和AZF-MD-Ych阳性后,再比较两组患者TESA的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中,血清INHB水平、INHB/FSH比值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ZF-MD-Ych这两组中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在未检测到染色体异常、AZF-MD-Ych阳性及1NHB异常的患者中,TESA显示精子获取率在FSH正常组为61.82%(34/55),FSH异常组均未成功(0/16),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现有的血清FSH正常值结合INHB、染色体核型分析和AZF-MD-Ych检查,能够综合判断TESA的成功率,四项指标均出现异常者,TESA的成功率极低.

    作者:邓永键;经芳艳;周娜;胡勇华;陈君洋;褚庆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维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观察维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6例使用门冬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36例,加用维格列汀50 mg,2次/d口服;对照组30例,加用阿卡波糖50 mg,3次/d餐中嚼碎服.使用12周后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餐后2hC肽(2 hC肽)、体质量指数(BMI)、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BG、2 hPG、HbA1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空腹及2 hC肽较治疗前升高(P<0.05),BMI、GFR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2 hPG、HbA1c较治疗前下降(P<0.05),FBG、空腹C肽、2 hC肽、BMI、GFR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FBG显著降低(P<0.05),空腹C肽、2hC肽显著升高(P<0.05),2hPG、HbA1c、BMI、GFR无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两组均无一次发生.结论 维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与阿卡波糖联合门冬胰岛素对降低2 hPG、HbA1c疗效相当,且无体重增加及GFR下降,无低血糖发生.而且维格列汀联合胰岛素较对照组在降低FBG、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上作用更明显.

    作者:许翎;林凯;邓海鸥;黎映兰;智喜梅;张伟杰;吴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间重组的鉴定

    目的 分析中国乙肝病毒(HBv)的基因型间重组情况,寻找新的重组体.方法 下载GenBank中所有来自中国的人HBV全基因组序列,运用片段分型法分析筛选HBV疑似重组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implot鉴定重组事件及重组断点.结果 1642条人全长HBV序列中发现755条重组序列,共31种重组体.其中B/C重组体22种676条重组序列;C/D重组体5种75条重组序列;A/C重组体3种3条重组序列;C/I重组体1种1条重组序列.排除已有文献报道的重组类型,总共发现4种共4条重组序列.结论 在GenBank所有的来自中国地区的HBV全基因组序列中发现31种重组体,其中4种重组体为首次发现,并且C基因型参与中国地区所有的基因型间重组.

    作者:潘登;周彬;杨洁;侯金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基底动脉蛋白酶激活受体-1的表达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大鼠基底动脉PAR1表达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 7周龄清洁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SAH3d组、SAH5d组、SAH 7d组,采取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动物行为学改变,SAH模型大鼠按照分组于术后3、5、7d分别灌杀动物,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组织学形态,并以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基底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标本PAR1表达.结果 SAH制模术后参照Endo4分制方法行神经功能评分SAH3d组中2分2只(33.3%),3分4只(66.7%);SAH5d组中1分3只(50%),2分3只(50%);SAH7d组中1分4只(66.7%),2分2只(33.3%);正常组均为1分.CVS观察:正常组无痉挛,SAH3d组出现基底动脉痉挛,SAH5d组基底动脉稍舒张,SAH7d组痉挛程度较3d组加重,统计分析显示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正常组未见明显表达,SAH模型制作后后3、5、7d组基底动脉PAR1有阳性表达.统计分析显示四组间PAR1平均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正常组与SAH3d组、正常组与SAH 5 d组、正常组与SAH 7 d组、SAH3d组与SAH5 d组、SAH3d组与SAH7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5d组与SAH 7 d组相比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R1平均光密度与SAH后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之间存在负相关(r为-0.779,P<0.01).结论 本实验中SAH大鼠模型基底动脉PAR1表达上调,并与CV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凝血酶受体PAR1在CVS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上调,提示凝血酶参与了SAH后CVS的病理过程.

    作者:李钢;王青松;林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色霉素A2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

    目的 研究色霉素A2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以期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药物.方法 MTT法检测色霉素A2作用HepG2、MCF-7、A549、7901细胞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在色霉素A2(0、60 nmol/L)的作用下,细胞染色质的变化;色霉素A2(0、20、40、60 nmol/L)作用HepG2细胞24 h,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及膜电位水平的变化.结果 色霉素A2对人肝癌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药物作用细胞后,细胞染色质凝聚,染色加深;细胞形态方面发生细胞皱缩,并且细胞数目变少;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增大,并且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上升,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结论 色霉素A2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产生凋亡,其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活性氧的升高及线粒体膜损伤有关.

    作者:王琰;陆园园;鲍维维;谢美娟;杜振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甲磺酸卡莫司他降低急性应激大鼠内脏敏感性和脊髓c-fos表达

    目的 观察蛋白酶抑制剂(甲磺酸卡莫司他)对急性应激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索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急性应激引起内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急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在束缚应激前30 min口服甲磺酸卡莫司他或者生理盐水,观察大鼠内脏敏感性变化、直肠粘膜和粪便中蛋白酶活性情况以及脊髓c-fos表达情况.结果 口服不同剂量的甲磺酸卡莫司他后,大鼠内脏敏感性均有降低,随着剂量的增加,内脏敏感性下降更明显,但是甲磺酸卡莫司他不能将急性应激大鼠组的内脏敏感性降到应激前的水平.c-fos蛋白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浅层,口服不同剂量的甲磺酸卡莫司他后表达c-fos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0.05).在30 mg/kg组,粪便和直肠粘膜中的蛋白酶活性较应激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蛋白酶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蛋白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在100 mg/kg和300 mg/kg组,粪便和直肠粘膜中的蛋白酶活性较单纯应激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肠道蛋白酶参与了急性应激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给予蛋白酶抑制剂后大鼠内脏敏感性和脊髓c-fos表达降低.

    作者:赵菊辉;王宗艳;邹百仓;宋亚华;董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壳聚糖纳米粒介导的PIK3CA基因干扰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PIK3CA siRNA-聚糖纳米粒子处理胃癌细胞BGC823后,胃癌细胞BGC823侵袭能力的变化,研究壳聚糖纳米粒子介导PIK3CA干扰在抑制胃癌侵袭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壳聚糖包被PIK3CA siRNA制备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粒径在350 nm.用其处理胃癌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及PCR检测PIK3CA沉默情况,并通过Traswell实验观察细胞侵袭性的变化.结果 PIK3CA siRNA-壳聚糖纳米粒子可显著下调胃癌细胞BGC823中PIK3CA的表达(P<0.01),并且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性(P.<0.001).结论 通过壳聚糖纳米粒子介导的PIK3CA基因干扰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周新科;何璐;梁敏;刘季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非造血组织肿瘤骨髓转移的诊断及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

    目的 分析骨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特征,观察骨髓转移性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2009~2014年所有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的77例骨髓转移性肿瘤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血象及骨髓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占64.9%.临床上以骨痛(65%)、贫血伴血小板减少(63.6%)及幼红幼粒细胞血症(61%)常见.血液学指标发现血沉(ESR),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升高明显,血清白蛋白(ALB)减低.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不同原发病灶的骨髓转移癌形态特点不同,共性特点是涂片尾部及边缘可见数量不等的散在或成团、成簇分布的癌细胞,“合胞体”及退化癌细胞.结论 依据骨髓细胞学检查判断肿瘤原发灶较为困难,但对神经母细胞瘤、小细胞肺癌、胃癌(印戒细胞癌)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骨髓转移性肿瘤的诊断要注重癌症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

    作者:李莉;丛玉隆;蔡力力;邓新立;关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失血对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围术期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容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老年雄性SHR随机分为假失血组(A,n=13)、失血量20%组(B,n=13)和失血量40%组(C,n=14).经股动静脉建立急性失血模型,补液量按失血量:乳酸钠林格液为1:3的比例进行.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空间记忆及学习能力,之后断头取脑,观察大鼠海马区的病理变化.结果 C组参考记忆中逃逸潜伏期较术前显著延长(P=0.002).各组工作记忆无差别.与A组比较,B、C组海马CA1区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显示p-CREB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C组CA1区部分椎体神经元体积缩小.结论 不同程度急性失血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急性失血至全身血容量的40%时可影响老年SHR的参考记忆,但不影响工作记忆和学习能力.

    作者:孙强;于冬男;郑勇;阳志芳;赵国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K、Ki67在胃癌中异常表达及其与胃癌的临床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中期因子(midkine,MK)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胃癌组织及20例胃癌癌旁形态学正常组织中MK、Ki67表达.结果 MK、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76.1%,73.2%)均显著高于在癌旁形态学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5%)(P<0.01);胃癌组织中MK、Ki67的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MK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MK、Ki67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MK、Ki67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两者在胃癌的形成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多项临床病理指标相关,可能与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李易非;史飞涛;吴承蓉;杨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选择性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作者:陈东骊;汤娇娇;陈泗林;林纯莹;刘烈;张黔桓;梁远红;彭湖;陈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于RAM-HPLC在线富集技术检测大鼠血浆及尿液中的呋塞米

    目的 通过柱切换技术建立限进性填料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在线直接进样并检测大鼠血浆及尿液中的呋塞米.方法 以自制限进填料柱为预处理柱,LunaC18柱为分析柱,预处理流动相为水-甲醇(95:5,V/V),含体积百分数为0.1%的甲酸,流速为1 ml/min;分析流动相为血浆:甲醇-水(65:35,V/V),尿液:甲醇-水(55:45,V/V),均含体积百分数为0.1%的甲酸,流速均为1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74nm.结果 呋塞米血浆样品在进样100 μ1时,富集效果良好,在0.1~3.2 μg/m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尿液进样20 μl,呋塞米浓度在0.5~32 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血样及尿样的三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82%~113.36%,98.75%~112.27%,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结论 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24为6.265 μg/(ml·h),t1/2为2.447h,Cmax为1.414μg/ml;24 h内呋塞米的累积排泄率为32.50%~39.08%.本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血浆及尿液中呋塞米的直接进样检测.

    作者:张晓惠;王荣;谢华;尹强;李文斌;贾正平;张娟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胆汁酸影响兔肺泡灌洗液的表面张力

    目的 通过观察高胆汁酸血症状态下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变化以及胆汁稀释液和5种不同游离胆汁酸在体外对家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影响,为认识胆汁酸调节呼吸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使用0.9%生理盐水做支气管肺泡灌洗,肺泡灌洗液进行表面张力测定.实验一组测定高胆汁酸血症家兔动物模型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变化;实验二组比较了生理盐水与不同稀释度胆汁液表面张力及对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实验三组比较了5种不同游离胆汁酸水溶液表面张力及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 (1)高胆汁酸血症状态下家兔动物模型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加入不同稀释度(1∶15、1∶10、1:5)的胆汁稀释液,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就增加了21.15%、26.09%、19.64%(P<0.001);(3)5种游离胆汁酸水溶液中UDCA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没有明显影响(P>0.05),其他4种游离胆汁酸都可以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P<0.001),CDCA增加了16.10%,CA增加了21.66%,LCA增加了14.21%,DCA增加了13.05%.结论 体内实验发现高胆汁酸血症状态下,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明显升高.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胆汁稀释液可以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表面张力;5种游离胆汁酸水溶液中除UDCA外其他4种游离胆汁酸都可以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张力,说明这四种游离胆汁酸可能可以通过乳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了肺泡表面张力,影响呼吸功能.

    作者:王斐;赵丛;田映红;尹艳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RISP2基因及蛋白在弱精子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弱精子症作为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全球15%的育龄夫妇,但其发病机制尚待阐明.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CRISP2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表达明显下调,但其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弱精子症患者及健康男性精液标本各24例,检测这些精液样本中CRISP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精子形态、运动能力及生育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弱精子症患者精液标本中CRIS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RISP2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RISP2蛋白表达水平与形态正常精子率(r=0.6182,P=0.0037)及前向运动能力(r=0.6309,P=0.0029)呈明显正相关.经过密切随访,CRISP2蛋白高表达患者配偶受孕率明显高于CRISP2蛋白低表达患者(80.0%vs20.0%,P=0.0230).结论 CRISP2蛋白表达水平与弱精子症患者的精子形态、前向运动能力呈正相关,且CRISP2蛋白低表达的弱精子症患者生育预后不良,提示CRISP2作为弱精子症患者治疗新靶点的潜在价值.

    作者:周俊豪;薛康颐;陈明坤;周其赵;杨建昆;卞军;李欣;郭文彬;夏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肺损伤患者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利用急性肺损伤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构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系.方法 采用慢病毒介导逆转录的方法,将含有Oct4、Sox2、Klf4和Nanog四个因子的混合慢病毒转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出胚胎干细胞样克隆,根据人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利用AP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免疫荧光、畸胎瘤形成实验对获得的iPS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的iPS细胞镜下观察呈典型的ES样克隆状生长,圆形或椭圆形,与饲养层细胞分界清楚;AP染色阳性,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iPS细胞高表达人胚胎干细胞标志性基因及蛋白,移植到免疫缺陷鼠体内能够形成向三胚层分化的畸胎瘤.结论 成功建立了急性肺损伤患者iPS细胞系,可为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药物筛选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

    作者:丁桃;李阳;唐睿珠;张旋;云雨;李健;王殿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苯并二氢吡喃衍生物对人类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苯并二氢吡喃衍生物xy200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化合物对MCF-7细胞的增殖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法考察化合物与雌激素受体(ER)的亲和力,用蛋白印记杂交法观察细胞内凋亡蛋白的变化.结果 低浓度的xy2004促进MCF-7细胞增殖,其增殖作用可被tamoxifen阻断;高浓度xy2004抑制MCF-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降低;xy2004对ERα和ERβ的IC50分别为7.38× 10-5 mol/L和4.12×107mol/L.结论 化合物xy2004低浓度促进MCF-7细胞增殖,其增殖作用机制与ERα激动有关,高浓度抑制MCF-7细胞增殖,抗增殖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侯进;李萍;曾菊绒;胥晓丽;熊晓云;弥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并从mRNA表达量上研究DNMT1、DNMT3A和DNMT3B在自然流产绒毛DNA甲基化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45例核型正常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及其中33例母亲外周血和44例核型正常人工流产绒毛组织及其中34例母亲外周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中33例人工流产绒毛和30例自然流产绒毛DNMT mRNA的表达.结果 (1)自然流产绒毛组DNA甲基化水平低于人工流产绒毛组(P<0.01);(2)自然流产母亲组和人工流产母亲组间DNA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自然流产绒毛组DNMT1和DNMT3A mRNA的表达低于人工流产绒毛组(P<0.05);(4)自然流产绒毛组DNMT3B mRNA的表达与人工流产绒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人类早期自然流产中确实存在着绒毛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的不足;(2)自然流产绒毛中DNA甲基化的不足可能与DNMT1和DNMT3A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晁远;翁立冬;曾嵘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引导超声聚焦热消融的超高场磁共振射频电磁场匀场技术及人体组织比吸收率安全分析

    目的 探究在超高场磁共振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手术中射频电磁场B1场匀场技术及人体组织比吸收率(SAR)安全性.方法 建立包含温度梯度的女性盆腔模型,分别仿真计算在正常模型匀场系数激励以及在温度梯度模型的匀场系数激励下的射频电磁场B1场的均匀性和局部比吸收率.结果 对包含温度梯度的女性盆腔模型采用正常模型的匀场系数激励,组织局部SAR大值达到10.24 W/kg,超出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局部SAR值规定的10 W/kg的安全阈值;对包含温度梯度的女性盆腔模型采用温度梯度模型的匀场系数激励,组织局部SAR大值为9.65 W/kg在IEC的安全阈值内.结论 在进行超高场磁共振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手术时,需要考虑超声能量在人体形成的温度分布,在温度梯度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匀场优化能将组织局部SAR值降低到安全阈值内.

    作者:辜石勇;辛学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