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点击化学合成5-碘-(125/131I)-1,2,3-三唑化合物

王成;尹吉林;周伟;张岚;周晴

关键词:点击化学, 放射性碘标记, 5碘-(125/131I)-1, 2, 3-三唑化合物, 反应机制
摘要:通过Cu(I)催化的点击化学合成一种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建立一套新的放射性碘标记的方法,该方法温和、快速、高效.结果显示在有机相反应中,通过点击化学反应5-碘-(125/131I)-1,2,3-三唑化合物在24 h内合成,放射化学产率达到13%.但是在水相中,点击化学标记生物分子RGD的放射化学产率为0.原因是在水相中,Cu(I)催化作用使得氢离子和碘离子发生了交换反应,没有足够的放射性碘配体与RGD发生偶联.本文还提出了在反应溶剂为有机相和水相的条件下Cu(Ⅰ)催化该环加成反应的不同反应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对人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对人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和Dot blot检测MBL与微生物的结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及荧光显微镜观察MBL对PMN吞噬功能的影响;用qPCR分析MBL对PMN表达IL-lβ、TNF-α和 CDllbmRNA的影响,以ELISA检测MBL对PMN分泌TNF-α和IL-6的影响;应用NBT还原法检测MBL对PMN呼吸爆发的影响.结果 MBL与微生物结合并呈浓度依赖关系.无人血清时,MBL对PMN吞噬C.albicans和E.coli无明显影响.存在MBL缺陷人混合血清时,MBL可促进PMN对C.albicans的吞噬且这种作用可被甘露聚糖所阻断,上调PMN IL-1β、TNF-α、IL-6及CDllb表达水平,刺激PMN呼吸爆发.结论 MBL以补体凝集素途径依赖方式增强PMN吞噬功能,并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分泌.

    作者:陈阿德;王燕;张丽芸;卢晓;左大明;陈政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塞来昔布增强口腔癌化疗敏感性与阻滞周期进程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增强口腔癌细胞化疗敏感性与其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及调节P-g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塞来昔布10、20、40、80 μmol/L和/或长春新碱0.375、0.75、1.5、3μmol/L处理KBNCR细胞后,分别采用MTT法检测KB/VCR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l、p21 wAF1/CIP1及P-gp的蛋白表达.结果 塞来昔布浓度较低时<20 μmol/L)对KB/VCR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小剂量的塞来昔布10 μmol/L可显著增强VCR对KBNCR细胞的毒性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塞来昔布与长春新碱联合作用于KB/VCR细胞24、48、72 h后,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7.53±2.05)%、(46.67±3.17)%及(54.02±1.53)%,显著高于塞来昔布和长春新碱单独用药组(P均<0.01).塞来昔布与VCR联合应用能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与VCR组相比,联合用药组G0/G1期细胞数量增加(56.08±0.46)%,S期和G2/M期细胞数目降低[S期:(22.83±0.20)%; G2/M期:(21.09±0.66)%].此外,与VCR组细胞相比,联合用药能显著降低Cyclin D1的表达,增强p21wWAF1/CIP1的表达,并且Cyclin Dl蛋白水平的降低及p21WAF1/CIP1蛋白水平的上升伴随着P-gp蛋白的下调.结论 塞来昔布下调节P-gp而增强KB/VCR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Cyclin D1和p2lWAF1/CIP1蛋白变化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廖汶晓;闫怡轩;黄艳青;李伟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无血清培养CD133+Colo205大肠癌细胞可高表达ALDH1

    目的 通过观察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SFM)培养的Col0205细胞,研究其对CD133与ALDH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Col0205细胞进行培养,以含血清培养基(serum-supplimented medium,SSM)组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的阳性率;流式分选SFM组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CD133和ALDH1的表达;分别将CD13+细胞和CD13-细胞在NOD/SCID小鼠皮下进行成瘤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肿瘤组织检测ALDH1表达.结果 SFM组CD133+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SM组(P<0.05);CD133+细胞在SFM中可以形成肿瘤干细胞球,而CD133-则不能形成;CD133+细胞高表达CD133和ALDH1,且两者共表达,而CD133细胞则是阴性表达;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成瘤后,CD133+细胞组肿瘤组织ALDH1阳性表达,而CD133-细胞组阴性表达.结论 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D133+Col0205大肠癌细胞能够形成肿瘤干细胞球及高表达ALDH1,ALDH1可能是大肠癌干细胞候选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黎丽旋;张珊珊;梁芬芬;林英豪;李润华;陈楚弟;肖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人结肠癌细胞Dickkopf-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目的 检测六株结肠癌细胞中Dickkopf-l (DKK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在6株结肠癌细胞(SW480、SW620、HT29、LS174T、LOVO、HCTll6)分别应用qPCR方法检测DKK1的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和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KK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荧光定量分析显示,DKK1在HT29、HCT116中的表达高于其他四株细胞(P<0.05);Western blot显示,DKKt在HCT116、HT29中的表达同样高于其他四株细胞;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KK1在六株结肠癌细胞株中呈阳性表达.结论 DKK1在6株人结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

    作者:于倩;杨磊;丁彦青;赵震;刘会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毒蕈碱乙酰胆碱M2/M4受体亚型在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能递质释放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毒蕈碱胆碱能受体(mAChRs)亚型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方法 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mAChRs非特异性激动剂氢化震颤素M(Oxo-M)对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影响,给予M2/M4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喜巴辛,观察mAChRs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递质释放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Oxo-M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的幅度显著降低,其抑制强度呈浓度依赖性,喜巴辛可以拮抗Oxo-M对刺激诱发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在记录的25个细胞中,92.3%的单突触细胞和75%的多突触细胞表现为Oxo-M抑制作用被完全拮抗,另有16%的细胞表现为部分拮抗作用.结论 mAChRs激活后通过位于脊髓背角传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M2或M4受体亚型抑制兴奋性谷氨酸递质的释放,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胆碱能系统和mAChRs在脊髓水平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作者:杜威;郭英;袁维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iRNA靶向EZH2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和侵袭

    目的 探讨靶向抑制EZH2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ZH2在子宫内膜癌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化学合成siRNA转染子宫内膜细胞,靶向抑制EZH2表达.MTT、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改变.Boyden小室检测细胞侵袭情况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改变.结果 相比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EZH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相对增高.SiRNA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抑制EZH2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且细胞周期也阻滞在G1期.Boyden小室分析显示,在抑制EZH2表达后,细胞的侵袭能力也明显降低.机制分析显示,在抑制EZH2表达后,细胞周期因子E2F1及MMP2表达明显降低,而抑癌基因p21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EZH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明显升高.SiRNA靶向抑制EZH2之后通过下调E2F1、MMP2及上调p21表达后,能明显减慢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速度.

    作者:冷灵芝;黄启涛;董玉楠;俞泓;田焱;彭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作用于HIV-1 gp120小分子HIV进入抑制剂NC-2的虚拟筛选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中和抗体VRC01与HIV-1 gpl20的结合模式,利用计算机虚拟筛选,从IBS天然产物数据库中筛选靶向HIV-1gpl20的小分子HIV-l进入抑制剂,并对其抗病毒活性和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MM-PBSA方法计算候选化合物与HIV-1gpl20结合后自由能的变化;利用HIV-1假病毒、活病毒技术及细胞融合实验,检测化合物抑制HIV-1感染的活性;XTT比色法检测化合物对细胞的毒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化合物体外抗病毒活性的机理.结果 利用计算机从40 000个化合物中虚拟筛选出19个与gpl20结合后自由能降低较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NC-2具有抑制HIV-1感染和细胞融合的活性,其抑制HIV-1实验株ⅢB的IC50是1.95±0.44 μmol/L,抑制HIV-1JRFL假病毒的IC50是10.58±0.13 μrmol/L.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表明NC-2体外能抑制HIV-1 gpl20与CD4的结合,但不抑制HIV-1 gp41六螺旋的形成.结论该计算机虚拟筛选的方法可为开发作用于HIV-1 gpl20的小分子进入抑制剂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加病毒活性筛选的方法,得到一个新颖结构的HIV进入抑制剂NC-2.

    作者:段恒;王玉芹;宋德寿;陈之朋;裘佳寅;陆路;姜世勃;刘叔文;谭穗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Id1/Id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的作用

    目的 探讨DNA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DNA differentiation,Id)Id1/Id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粘附等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方法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Id1/Id3的表达;将子宫内膜癌RL-952和HEC-1-B两株细胞各分为未处理细胞组、空白病毒组、启动子病毒组和Id1/Id3双敲低组.通过qRT-PCR检测不同腺病毒载体感染细胞后MMP2、CXCR4和P21 mRNA表达量,Westem blot检测MMP2、CXCR4、P21蛋白表达情况;通过MTT增殖试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粘附实验检测Id1/Id3表达改变后,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移行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Id1/Id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表达增高(P<0.05);双敲低Id1/Id3,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MP2、CXCR4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21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RNAi组与其他3组细胞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Id 1/Id3双敲低组子宫内膜癌RL-952和HEC-1-B株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迁移能力和粘附能力均抑制(P<0.05).结论 Id1/Id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高表达,并可通过升调MMP2、CXCR4和降调P21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粘附作用,靶向Id1/Id3治疗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方案.

    作者:孙丽丽;李学农;刘国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肝癌手术切缘Nusap1基因蛋白表达与早期复发的关系

    目的 检测Nusap1基因蛋白在肝癌手术切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常规病理学检查手术切缘为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标本61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缘Nusap1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手术切缘中Nusap1蛋白表达阳性有21例,其中15例术后早期复发(71.4%);阴性40例,术后仅12例出现早期复发(30%);阳性组术后早期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癌手术切缘中Nusap1蛋白表达与术后早期复发明显相关,可预测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高危患者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张猛;杨定华;刘萧;刘延;梁鉴坤;何华;钟克波;林梁;陶国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口服地屈孕酮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口服地屈孕酮片在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进行黄体支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9月于我中心施行的1643例FET周期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患者按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A组为自然周期FET,B组为激素替代周期(HRT)FET.A、B组又按黄体支持用药方案不同各分为两个亚组,其中A(Ⅰ)组使用地屈孕酮片(n=358例),A(Ⅱ)组使用黄体酮(n=634例);B(Ⅰ)组使用地屈孕酮片十补佳乐(n=185例),B(Ⅱ)组使用黄体酮+补佳乐(n=466例).分别比较A、B两组中Ⅰ和Ⅱ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1643个FET周期,在A、B两组中Ⅰ和Ⅱ两种黄体支持用药方案中,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FET周期中,应用口服地屈孕酮片进行黄体支持可达到与黄体酮针剂相同的临床结局,在FET的黄体支持中可用地屈孕酮片替代黄体酮针剂.

    作者:郭薇;陈薪;叶德盛;何于夏;黎璞;牛静;杨新红;唐妍;陈士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三种风险分级标准在中国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目前国际常用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风险分级标准有三种:Fletcher、Miettinen和NIH2008,本文拟探讨三种分级对中国GIST风险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并具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44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Fletcher、NIH2008分级分别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采用Mieninen分级对119例GIST进行风险评估,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Miettinen和Fletcher分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Miettinen和NIH2008分级的准确度.结果 (1)Fletcher分级中中危组的非胃(小肠、直肠等)GIST和胃GIST的无瘤生存时间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ettinen分级极低、低、中、高危各组中,不同部位GIST的无瘤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Miettinen分级的Logistic回归模型:y=l.350-3.807X1-4.664X2-2.554X3;NIH2008分级的Logistic回归模型:y=0.875-3.332X.-3.944X2-2.028X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判对率比较:Miettinen分级(89.4)> NIH2008分级(85.2).结论 Fletcher分级相对简易,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对不同部位的GIST的预后评估容易误判;Miettinen分级在中国GIST的风险评估中可能可以成为NIH2008分级一种潜在的补充手段.

    作者:陈韬;刘浩;胡彦锋;余江;牟廷裕;李国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计算机辅助截骨模板在Steel三相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采用Steel三相截骨矫正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种相对精确的截骨方案.方法 选择13例拟行Steel三相截骨手术治疗的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术前对患者骨盆行连续螺旋CT连续断层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14.1软件,三维重建髋关节,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通过镜像重建患髋矫形后位置,模拟Steel三相截骨,建立截骨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生成模板实体,指导手术.结果 通过术后X线片和术后1年随访,髋臼指数平均为19.1°±3.2°,头臼包容关系明显改善.X线评定优良率为92.31%.结论 计算机辅助截骨模板可以为Steel三相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提供一种个性化、相对精确截骨方案.

    作者:佟矿;张元智;张晟;余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一种用于膝关节软骨T2值测量的自动分区方法

    目的 提出一种把膝关节软骨T2图自动分为三层及九个区域并算出各区域T2均值的方法.方法 本方法根据临床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在T2图上手动勾勒出的膝关节软骨边缘,计算其中轴线以及中轴线的法线,然后将医生分割区域沿法线方向等间距再分为表浅层、中间层、深层三层,再根据中轴线的长度选取两条法线将软骨区域均分为内中外三部分,后计算各个区域内的T2均值,并通过Bland-Altman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工分区和自动分区方法的95%一致性界限为(-3.04 ms,3.20 ms),其一致性界限窄(小于小均值的一半),变异系数为4.04%.结论 自动分区与手工分区这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且自动分区方法克服了手工分区方法的主观性.

    作者:钟智辉;余太慧;王雷;阳维;冯美燕;卢振泰;陈武凡;冯衍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以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复合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例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实质内血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3D-DSA 重建提示动脉瘤由大、小两部分构成,均为小母囊上发出较大的子囊.本组5例前交通动脉瘤均行弹簧圈栓塞术,2例术后出现严重脑组织肿胀,1例急诊行去骨瓣减压及动脉瘤夹闭术后逐渐恢复,1例死亡;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假性动脉瘤成分.5例出院患者预后良好,均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稳定.结论葫芦状动脉瘤是一种以假性动脉瘤成分为主的特殊形态的动脉瘤复合体,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及动脉瘤形态学特点选择佳治疗方法尽早修复动脉瘤.

    作者: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伟光;李明洲;何小艳;张龙;漆松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点击化学合成5-碘-(125/131I)-1,2,3-三唑化合物

    通过Cu(I)催化的点击化学合成一种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建立一套新的放射性碘标记的方法,该方法温和、快速、高效.结果显示在有机相反应中,通过点击化学反应5-碘-(125/131I)-1,2,3-三唑化合物在24 h内合成,放射化学产率达到13%.但是在水相中,点击化学标记生物分子RGD的放射化学产率为0.原因是在水相中,Cu(I)催化作用使得氢离子和碘离子发生了交换反应,没有足够的放射性碘配体与RGD发生偶联.本文还提出了在反应溶剂为有机相和水相的条件下Cu(Ⅰ)催化该环加成反应的不同反应机制.

    作者:王成;尹吉林;周伟;张岚;周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叶酸在预防胎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基因HOXA10异常甲基化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检测和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孕妇有无补充叶酸其女性胎儿脐血EMS易感基因HOXA10启动区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叶酸优化宫内环境的作用.方法 收集标本2010年1月~2012年12月21例患有EMS孕妇服用和15例未服用叶酸的女性胎儿脐血标本,利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及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BSP)检测和比较各组HOXA10的甲基化率.结果 补充叶酸组女性胎儿EMS易感基因HOXA10甲基化率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叶酸在预防胎源性EMS易感基因HOXA10异常甲基化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刘木彪;黄雪梅;许苏容;李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静息状态下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阻塞性冠脉病变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 first-pass MPI)全面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5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两周内完成CTCA与CAG检查.应用CTCA的原始数据进行CTfirst-pass MPI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T first-pass MPI及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检测阻塞性冠脉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以CAG结果作为参照,CT fiRst-pass MPI检测阻塞性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8.8%,阳性预测值为86.8%,阴性预测值为64.7%,准确性为80.0%; 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诊断阻塞性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3.8%,阳性预测值为97.3%,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性为92.7%.结论 静息状态下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方法可以同时提供冠脉解剖学及功能学方面的信息,临床可行,且可准确的诊断阻塞性冠脉疾病.

    作者:汪奇;秦静;盖鲁粤;王志国;关志伟;孙志军;董蔚;杨立;陈韵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免疫瘦素受体胞外近跨膜区重组融合蛋白对SD大鼠脂肪沉积的影响

    目的 原核表达瘦素受体(OBR)近跨膜区重组融合蛋白并进行SD大鼠免疫实验,观察其对SD大鼠脂肪沉积的影响.方法 设计1对带有BamH 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特异性引物,扩增OBR胞外近跨膜区基因片段(1705~2364 bp),经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RSETA的BamH Ⅰ和HindⅢ两酶切位点之间,构建OBR胞外近跨膜区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达产物.随后制备OBR胞外近跨膜区重组融合蛋白并免疫SD大鼠,观察其对SD大鼠体质量、采食量、体长、Lee's指数、腹脂率、肝脏脂肪沉积、皮下脂肪沉积的影响.结果 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在IPTG诱导下OBR胞外近跨膜区重组表达菌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27 600左右的融合蛋白.对SD大鼠免疫OBR胞外近跨膜区重组融合蛋白后,体质量、体长、Lee's指数、腹脂率、肝脏脂肪沉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采食量显著增加、皮下脂肪细胞体积减小.结论 成功表达西藏小型猪瘦素受体胞外近跨膜区重组融合蛋白,免疫SD大鼠可促进采食和抑制皮下脂肪沉积.

    作者:刘闻;吴丽红;徐名衬;郭日红;顾为望;施振旦;袁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大鼠初级听皮层听觉神经元对纯音反应特性的比较

    目的 用在体细胞贴附式记录的方式,比较乌拉坦和氯胺酮麻醉条件下初级听皮层听觉神经元对纯音的反应特性,探查两种麻醉剂对初级听皮层单个神经元纯音编码机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45只体质量200~250g的Sprague-Dawley雌性健康大鼠,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乌拉坦和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剂,手术暴露初级听皮层.选取短纯音作为刺激条件,用在体细胞贴附式记录的方式获得大鼠初级听皮层的单个听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情况,并用Matlab软件提取动作电位的相关参数,分析两种麻醉剂对听神经元的声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 除了特征频率和Q值(特征频率与频率带宽的比值,反应听觉神经元的频率调谐特性)以外,小阈强度、自发放水平、声反应的潜伏期、刺激时间直方图以及频率-强度调谐曲线的类型均受到麻醉剂类型的影响.在乌拉坦麻醉条件下,声反应神经元对短声刺激表现出较高的阈强度、较低的自发放水平、较长的潜伏期,且接受较强抑制性频率-强度调谐曲线出现较频繁.结论乌拉坦和氯胺酮对声音频率信息在听觉通路中的传递无明显影响.但在乌拉坦麻醉条件下,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受到更强的抑制,这可能与乌拉坦能加强中间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或抑制听神经元本身的兴奋性有关.

    作者:黄玲玥;柏林;赵岩;肖中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E2F1调控细胞周期时程补偿机制的定量研究

    目的 构建果蝇细胞周期调控的数学模型.方法 使用一组常微分方程描述细胞周期网络中核心分子的相互作用,计算分子浓度的连续周期性变化,并捕获分子交互的离散事件.结果 计算结果吻合实验观测到的分子浓度的周期变化,揭示和解释了细胞周期时程补偿的数学机制与定量特性.结论 E2F1 (E2F transcription factor l)所联结的正负反馈是调控G1/S与G2/M时程补偿的核心机制.

    作者:刘文音;朱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