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甦捷;薛耀明;李晨钟;朱波;符彩燕
目的 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夹夹闭8例;动脉瘤孤立并颅内-颅外血管架桥术1例;大隐静脉移植颅内-颅外血管架桥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瘤体切除,瘤壁缝合1例;单纯孤立2例.结果 死亡2例(13%).其余13例经半年的随访,好12例(80%),差1例(7%).结论 巨大动脉瘤手术设计应个体化,术者应是具备血管重建能力的有经验的显微神经外科医师.
作者:黄理金;冯文峰;漆松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筛选抑癌候选基因CCDC19在鼻咽癌中可能调控蛋白.方法 提取CCDC19稳定高表达的鼻咽癌3D8和对照鼻咽癌C6细胞蛋白,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PAGE)技术进行有效分离,图像扫描后获得高分辨率的2D-PAGE图谱.选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蛋白位点,然后用肽质量指纹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和数据库检索技术给予鉴定.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质谱分析显示,FASN、CTSD和PGK1在CCDC 19过表达的3D8细胞中表达下调,分别为-3.28、-1.64和-6.97倍.荧光定量PCR在mRNA水平验证了FASN、CTSD和PGK1以及Westem blot在蛋白水平验证CTSD蛋白在3D8细胞中表达下调.结论 FASN、CTSD和PGK1可能是CCDC19在鼻咽癌中调控的靶基因.
作者:方唯意;江庆萍;刘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丹参酮与克拉霉素联合用药对鼻咽癌放疗后鼻-鼻窦及咽部损伤的治疗效果,以探索鼻咽癌放疗后鼻-鼻窦及咽部损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 将255例中放疗后出现鼻-鼻窦及咽部损伤的鼻咽癌患者,按发生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克拉霉素组(A组)丹参酮组(B组)以及克拉霉素+丹参酮联合用药组(C组),观察各组的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A、B、C3组均有治疗效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而C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多元化治疗是鼻咽癌放疗后鼻窦及咽部损伤治疗的趋势,克拉霉素+丹参酮联合用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及咽部损伤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作者:李辉;王华东;马玉坤;赵建夫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胃造瘘技术在膀胱全切同肠代膀胱手术中的应用及实际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0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手术的两种胃肠减压方式(胃造瘘组48例和经鼻留置胄管组50例)的患者资料,如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胃肠减压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所带来的影响,了解胃造瘘技术在该手术中的作用.结果 两种术后胃肠减压方式在胃肠道恢复、胃肠道并发症、切L愈合及住院天数上无明显差别,但术后肺部感染率胃造瘘组较经鼻留置胃管组为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造瘘技术成熟、安全、并发症低;在高龄患者或有潜在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的患者中,可以采用胃造瘘方式来进行胃肠减压来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冉;蒋宏毅;赵晓昆;钟朝晖;吴洪涛;张磊;侯轶;任伟刚;朱煊;李松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KAU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为诊断KAUD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 同顾性分析45例KAUD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超声(45例)、X线(38例)、CT(28例)、MRl( 10例)及SPECT(25例),描述各类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及影像特点,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结果 KAUD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基本的影像学特征包括:①膀胱壁增厚,呈炎性改变;②膀胱挛缩,容量减小;③集合系统扩张,多数双侧同时出现,输尿管壁增厚,输尿管狭窄;④肾实质损害;⑤胆道系统扩张;⑥邻近脏器及淋巴结的炎性改变.结论 KAUD的影像学改变具备典型的特征性,对于具有严重LUTS症状的患者如果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应该考虑KAUD的可能性,结合氯胺酮滥用史可明确KAUD的诊断.
作者:吴芃;赵洁;高利生;王一;郑晖;黄泽海;古迪;黄俊;郑少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1~31日在本院产检门诊正规产检并选择阴道试产的孕妇,临产后,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者,根据有无镇痛要求分别纳入镇痛组(166例),及对照组(162例).对比两组第1、2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等指标,探讨硬膜外镇痛对于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 镇痛组第1产程(497.9±168.4)min、第2产程(54.3±43.8)min、总产程时间(522.1±178.9)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4.2-156.0)min,(31.5±19.8)min,(435.8±159.2)min(P值均<0.05);两组催产素使用率、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硬膜外镇痛会使产程延长,尤其是延长第2产程,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分娩镇痛是安全的.
作者:张广兰;冯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在复杂性肝切除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因肝癌或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而行复杂性肝切除术者共24人,利用 MI-3DVS三维重建肝脏、肿瘤、血管等,术前行仿真手术,明确手术可行性;统计分析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发症、住院死亡率及1年生存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都安全并成功实施了肝切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肝肿瘤直径(9.8±4.3) cm,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中位数分别为800和600 ml,输血率91.7%(22/24),住院死亡率0,并发症发生率29.2%(7/24),1年生存率37.5%.结论 肝脏容积分析法、剩余肝血流障碍风险评估等3D技术可增加复杂性肝切除手术规划的准确率及手术安全性.
作者:方驰华;刘星星;范应方;鲍苏苏;钟世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抗癫痫药物缓慢撤药方案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急救方案在癫痫术前评估视频脑电监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09例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行术前评估视频脑电图监测,其中62例施予抗癫痫药物缓慢撤药方案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急救方案,56例患者录得临床发作,记录首次发作时间,监测总时程,以及4 h丛集发作和24 h丛集发作,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跌倒,癫痫持续状态,心跳骤停,发作持续时间等.结果 62例患者中56例共录得191次发作,诊断效率为90.3%.首次发作时间平均为2.4d,视频脑电图监测总时程平均为6.8 d.不良事件发生情况,8例患者(12.9%)有4h丛集发作,24例患者(38.7%)有24 h丛集发作,颞叶外癫痫聚集发作较颞叶癫痫聚集发作多见;15例患者(26 8%)记录到19次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无癫痫持续状态发生;无伴心跳骤停的发作;4例癫痫跌倒患者未发生重大伤害.结论 缓慢递减抗癫痫药物下进行术前视频脑电监测常见癫痫丛集发作,罕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视频脑电监测诊断中应用抗癫痫药物缓慢撤药方案和苯二氮类药物急救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周铨;侯小兵;黄志民;王国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一种在活细胞上研究核定位信号(NLS)介导核移位机制的新方法.方法 利用67 mg/L 3-[(3-胆酰氨基丙基)二甲氨基]丙磺酸盐(CHAPS)处理细胞后,用1g/L麦胚凝集素(WGA)与细胞孵育,来观察能否阻断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STAT1)移位入核.结果 CHAPS处理细胞后,对于IFN-γ本身诱导的STATI核移位没有影响,而进一步用WGA处理则阻断了IFN-γ诱导的STAT1核移位.结论 利用CHAPS在细胞膜上打孔的方法,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在活细胞上研究NLS介导核移位机制的新方法.
作者:邓鹏;龚小卫;姜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过氧化氢(H2O2)对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HMGB1表达、移位和释放的影响.方法 四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H2O2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H2O2刺激HBE胞核,胞浆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HMGB1浓度.免疫荧光观察HBE的HMGB1的定位和H2O2刺激后对HBE HMGB1的移位的影响.结果 125 μmmol/L刺激对HBE活力无影响,而250 μmmol/L会导致细胞活力下降(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但是不引起细胞死亡,400 μmnol/L(与对照组比较,P=0.000)导致HBE死亡.在浓度依赖性实验,与对照组比较12.5、125、250 μmmol/LH2O2刺激HBE 24 h后培养上清HMGB1水平显著增加;在时间依赖性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125μmmol/LH2O2刺激HBE 12、24 h后细胞上清中的HMGB1显著升高( P<0.05);12.5 μmmol/LH2O2刺激HBE 24h后,HBE胞浆蛋白明显增加,胞核蛋白减少.而免疫荧光检测示HMGB1高丰度分布正常HBE的细胞核内,少量分布于细胞浆,125μmmol/L H2O2刺激HBE 12 h,HMGB1明显从HBE胞核向胞浆转位;125 μmmol/LH2O2刺激HBE 24 h后观察到HMGB1移位分布到胞膜上.结论 H2O2可以显著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HMGB1的表达、转位和释放,提示HMGB1可能参与了哮喘,COPD等慢性炎症疾病气道的氧化应激过程.
作者:侯长春;赵海金;李文军;蔡绍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PRT)的表达及其同化疗毒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5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OPRT的表达,同时观察患者接受FOLFOX6方案化疗的毒性,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OPRT的表达高于相应正常肠粘膜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直肠癌组织OPRT的表达状况和化疗反应无明显相关性(P>0.05).正常组织OPRT水平和腹泻的发生呈正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OPRT的表达和结直肠患者的化疗毒性无相关;而癌旁正常组织OPRT的表达可以预测5-FU相关毒性的发生情况.
作者:董秋美;黄赛花;黎莹;刘建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氢气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250g)随机分为4组(n=8):生理盐水组(SA组)、氢气吸入组(SH组)、急性肺损伤组(LA组)和急性肺损伤+氢气吸入组(LH组),氢气治疗为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LPS后持续吸入混有低浓度氢气(2%)的空气6h,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组织中p38MAPK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及血清中TNF-α的浓度.结果 氢气吸入可以使肺组织中的活化的p38 MAPK明显降低,同时降低其下游因子TNF-α在肺组织及血清中的浓度.结论 氢气吸入可下调肺组织及血清中TNF-α的表达,此作用可能与抑制肺组织中p38 MAPK活化有关.
作者:梁灿鑫;刘新伟;刘玲;何东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心室节段收缩非同步指数(regional systolic dyssynchrony index,R-SDI)定量评估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机械收缩非同步运动价值,并探讨R-SDI与收缩功能间的关系.方法 4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LVEF<50%)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分为两亚组:心功能中-重度降低组(A组:LVEF<40%)、轻度降低组(B组:LVEF≥40%).另选择33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组:LVEF>50%).分别获取实时三维超声图像并描绘左室容积-时间曲线,计算出左室16节段、12节段及6节段非同步指数SDI(16R-SDI、12R-SDI、6R-SDI),探讨16R-SD1、12R-SDI、6R-SDI诊断左室收缩非同步运动的价值及其与收缩功能(LVEF)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心功能不全组R-SD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心功能不全A组R-SDI明显大于B组(P<0.01),16R-SDI、12R-SDI、6R-SDI与LVEF呈负相关(r=-0.843,r=-0.840,r=-0.841,均P<0.01).结论 心室节段收缩非同步指数可作为定量评价左室机械收缩非同步运动的有效指标,非同步运动程度与心室收缩功能呈负相关.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定量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非同步运动.
作者:刘表虎;王全师;朱向明;李国杰;张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对目前常用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以期建立较为容易获取纯化的小鼠PMVECs的方法.方法 应用C57小鼠,采用改进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PMVECs,光镜观察细胞形态,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培养的PMVECs,并比较改良培养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的优越性.结果 体外培养的原代PMVECs在光镜下呈类圆形或短梭形,形成单层后呈铺路石样排列,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荧光染色阳性,利用改良的培养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较传统方法更加快速,分布更加均匀.结论 改良的PMVECs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克服细胞生长缓慢、杂细胞容易污染等难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法.
作者:胡国栋;陈英华;刘爱华;周国红;康静;蔡绍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高氧暴露新生鼠肺泡Ⅱ型细胞(AECⅡ)标记[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及成纤维细胞标记[波形蛋白,( Vimentin)]的表达规律,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机制.方法 新生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BPD组,高浓度氧暴露制作BPD小鼠模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于实验后3、7、14、21 d应用免疫荧光双标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TF-1及Vimentin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PD组高氧暴露后小鼠肺组织逐渐出现肺泡发育障碍、胶原沉积明显;AECⅡ标记TTF-1表达逐渐减弱,成纤维细胞标记Vimentin表达逐渐增强,14、21d时两者可见明显的共表达;BPD组21 d TTF-1mRNA表达较同时间对照组下调(P<0.05),而Vimentin mRNA表达较同时间对照组上凋(P<0.05).结论 高氧致AECⅡ向成纤维细胞转化可能是BPD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作者:陈坤;蒋朴;邓世雄;王念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干扰Nrf2对Hirsutanols A 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480、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Hirsutanols A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NRF2蛋白表达的效果.结果 Hirsutanols A( 1.25、2.5、5、10、20和40 μmol/L)对SW480、HepG2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Hirsutanols A 处理SW480(15 μmol/L)、HepG2(30 μmol/L)细胞后,诱导细胞中过氧化氢迅速增加,并引起细胞凋亡,用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5mmol/L)预处理完全抑制HirsutanolsA诱导的ROS增加及细胞凋亡.siRNA有效地干扰Nrf2表达后可极大增强HirsutanolsA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HirsutanolsA通过增加细胞内ROS诱导其凋亡同时激活Nrf2,Nrf2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干扰其表达可增强Hirsutanols A 的凋亡诱导作用.
作者:马建国;李厚金;邓蓉;冯公侃;朱孝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多柔比星诱导的慢性心衰大鼠心脏胆碱能神经分布及TNF-α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心衰时自主神经调控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衰模型组,模型组给予盐酸多柔比星腹腔注射2.5 mg/kg,1次/周,共6次,累计15 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确定心衰模型复制成功后,应用Karnovsky-Roots组化染色结合点计数法检测心脏各部胆碱能神经的分布,ELISA法测定心脏组织及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心衰模型组均有胆碱能神经阳性染色产物,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心脏胆碱能神经点计数显著减少(P<0 01),心脏和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 多柔比星诱导的大鼠慢性心衰模型中胆碱能神经系统下调,胆碱能抗炎通路功能减退可能是促进心衰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作者:胥晓丽;曾菊绒;于晓江;弥曼;侯进;孙蕾;李冬玲;臧伟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早期留置尿管拔除时间对产妇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早期安全拔管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产妇13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6h和8h拔除尿管,对照组常规术后24 h拔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和尿道刺激征出现率明显降低(P<005),产妇术后自然排尿率和舒适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除时间由传统24 h改为6~8h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
作者:周碧;林志梅;黄宇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β-catenin稳定干扰的人胚胎干细胞系.方法 利用β-catenin慢病毒干扰质粒PLKO.1-puro-β-catenin转染包装细胞293FT制备重组慢病毒,并感染人胚胎干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shβ-catenin人胚胎干细胞克隆;试验分为稳定转染β-catenin干扰质粒组(Shβ-catenin)、稳定转染空白载体组(VECTOR)和对照未感染组(WT)三组,RT-PCR检测干扰后β-catenin mRNA表达;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干扰后细胞β-catenin和OCT4的蛋白表达.结果 β-catenin特异性shRNA的慢病毒感染人胚胎干细胞后,获得稳定表达shβ-catenin的人胚胎干细胞系,Shβ-catenin组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降低,只有WT组mRNA表达的1%,而VECTOR组和W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验证shβ-catenin组中基本无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但表达多能性标记OCT4.结论 通过β-catenin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了稳定干扰β-catenin的人胚胎干细胞系.
作者:孙懿;曾思聪;卢光琇;林戈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传统的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需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30例/组.对照组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实验组于术前5d起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金双歧片)2.0 9,3次/d,代替术前肠道抗菌药的使用,术后24 h起口服金双歧片2.0g,3次/d,至术后第7天.于入院时、术后第7天收集两组新鲜大便以及空腹外周静脉血,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比例,以及血清白介素-2(IL-2)、IgA、IgG和IgM浓度、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及CD4+/CD8+比值.结果 肠道菌群:术后第7天实验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液免疫功能:术后第7天实验组IL-2、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免疫功能:术后第7天实验组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传统的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不仅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还具有改善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
作者:朱达坚;陈小伍;伍锦浩;剧永乐;封静;陆光生;欧阳满照;任宝军;李泳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