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菌内毒素体外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实验模型的条件优化

黄利;夏鸿;伦玉宁;余传林;张群;陈娜娜;雷林生

关键词:巨噬细胞, 内毒素, 脂多糖, 一氧化氮, 实验模型
摘要:目的 优化细菌内毒素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实验模型的条件.方法 采用Hank's液灌洗小鼠腹腔,收集腹腔留居巨噬细胞,利用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PS)作为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以Griess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NO的浓度,考察细胞浓度、LPS浓度、LPS刺激时长、培养液体积等因素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优化实验条件,并用已知药物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本实验条件下,细胞浓度对NO的产生具有关键性影响,适浓度为6×106个细胞/ml,96孔板中每孔 100 μl;LPS浓度<1 μg/ml时,NO的产生随L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01),LPS浓度>1 μg/ml时,NO的增加的幅度明显下降,当LPS浓度为10 μg/ml时,NO产生达到峰值;NO的产生随LPS刺激时间的延长,其含量相应增加,24与48 h之间的增加幅度大于48 h与72 h之间的增加幅度(P<0.05);培养上清中NO的含量与培养液的体积有一定关系,100 μl时的NO含量高.阿司匹林(1 mmol/L)、地塞米松(10 μmol/L)、环孢霉素A(10 μmol/L)均能明显抑制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P<0.001).结论 巨噬细胞浓度、LPS浓度、LPS刺激时长是建立内毒素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实验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推荐方案为:巨噬细胞浓度5×106个细胞/ml,100μl/孔;LPS浓度10 μg/ml;LPS刺激时长24 h或48 h;培养液体积100~200 μl.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外源性腐胺对正常大鼠肾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一定浓度的外源性腐胺对肾功能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健康SD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共10只,外源性腐胺注射组(P组)80只,其中P组设P1组和P2组两个腐胺剂量亚组,每亚组各40只.N组和P1、P2组分别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和50、25 μg·g-1两种腐胺剂量稀释液各2 ml,注射后24、48、72、96 h四个时相点各组活杀10只,心脏采血测定血清中Cr、BUN的含量,摘取肾器官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对比分析这两组的异同.结果 (1)P组大鼠各亚组光镜下见肾组织少部分有轻度的水肿,无明显的细胞坏死;(2)P1和P2两亚组的Cr、BUN含量与N组比较存在差异,呈不同程度升高(F=15.135-58.644,P<0.01;F=5.71-29.28,P<0.01);两亚组组内不同时相点Cr、BUN含量也分别存在差异并出现不同程度升高(F=18.59-18.93,P<0.01;F=3.19-5.84,P<0.05).(3)P1和P2亚组肾组织中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分别在96 h和48 h时相点达到峰值.与N组比较,P1组96 h肾细胞凋亡率[(24.78±2.19)% vs(4.47±0 33)%,P<0.01],P2组48h肾细胞凋亡率[(26.27±2.13)% vs (4.47±0.33)%,P<0.01].结论 一定浓度的外源性腐胺能导致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可诱导肾细胞异常凋亡;细胞凋亡程度和肾功能损害可能与血中腐胺浓度存在关联.

    作者:周岳平;肖能坎;荣新洲;樊桂成;刘思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预防对比剂肾病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接受冠脉造影术或者PCI术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入选在我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冠脉造影术或者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90例/组.检测血肌酐、肾小球率过滤(eGFR)、血胱抑素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测定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术后3d内,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有6例发生对比剂肾病(CIN),而常规剂量他汀治疗组有18例诊断CIN,P<0.05.术后48~72 h,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血肌酐、血胱抑素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eGFR高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P<0.05.术后24 h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患者MPO和MDA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SOD活性高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P<0.05.结论 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可以预防对比剂肾病,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曹世平;王鹏;崔凯;张犁;侯玉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CDK4蛋白在胞浆中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评估CDK4蛋白在胞浆中表达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统计学方法分析CDK4蛋白在胞浆中表达以及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肺组织相比,CDK4蛋白在肺癌胞浆中的表达并没有明显增高(P=1.000).然而.在肺癌组织中,CDK4表达上调正向相关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P=0.001,P=0.001).预后分析表明,CDK4蛋白在胞浆表达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多变量分析显示,CDK4在胞浆中过表达是预测肺癌患者预后不利因素(P<0.001).结论 CDK4蛋白在细胞胞浆中过表达也促进肺癌的发病过程,且其是预测肺癌患者预后的不利因子.

    作者:张月;周颖;刘真;方唯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miR-216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20例胰腺癌及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中miR-216a的表达差异,探讨miR-216a在胰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4例胰腺癌患者手术标本的癌组织,6例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采用Agilent人microRNA寡核苷酸基因芯片(V12.0)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20例组织标本的miR-216a表达,并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miR-216a的表达显著低于胰腺良性病变组织(P=0.000),miR-216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临床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CA19-9浓度、肿瘤分化程度、神经束膜侵犯、脉管侵犯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T分期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miR-216a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miR-216a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或预后因子.

    作者:侯宝华;简志祥;崔鹏;陈斯聪;区应亮;李少杰;区金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及上游机制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入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及血浆VCAM-1水平;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ICAM-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个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及核内蛋白表达.结果 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淋巴细胞表面ICAM-1表达明显降低,单个核细胞核内PPARγ蛋白表达增加.血浆VCAM-1水平、单核细胞表面ICAM-1表达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瑞舒伐他汀抑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ICAM-1的表达,上游机制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作者:杜瑞雪;叶平;颜光涛;邓子辉;梁文涛;张红红;耿淼;郭子宽;吴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p38MAPK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心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脓毒症组(C组),小剂量UTI组(D组)和大剂量UTI组(E组),8只/组.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24 h后行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并分离左心室心肌,免疫印迹法检测p-p38MAPK、p38 MAPK表达.结果 造模24 h后,A、B、C、D和E组大鼠左室EF值(%)分别为77.13±3.76,76.88±3.64,56.13±4.16,55.00±3.12,66.50±3.46,FS(%)分别为43.50±3.70,44.00±3.38,28.13±1.81,26.13±2.70,38.00±2.07.与B组相比,C、D和E组的EF和FS均显著降低(P=0.000,0.000和0.002),但E组下降程度显著低于C和D组(P=0.000和0.000),D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541和0.166);各组大鼠心肌p-p38/p38MAK相对表达率比值分别为0.34±0.15,0.28±0.15,0.79±0.12,0.75±0.12,0.29±0.07.与B组比较,C组、D组p-p38/p38MAPK比值明显升高(P=0.001),C组与D组升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682),E组较C组显著下降(P=0.001),与B组比无显著差异(P=0.972).结论 大剂量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p38MAPK磷酸化有关.

    作者:彭娜;向定成;罗国新;苏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颞叶癫痫患者双侧钩束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来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双侧钩束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探讨颞叶癫痫患者钩束结构损害对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收录2007年1月~2011年07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TLE患者30例(左侧14例,右侧16例)和1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扫描,测量其双侧钩束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及纤维束的平均长度,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正常对照组中左侧钩束FA值较右侧钩束FA值高(P<0.01);左侧TLE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左侧钩束的FA值低(P<0.01),右侧钩束的FA值与正常组右侧钩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TLE中左侧钩束的FA值较正常组左侧钩束FA值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钩束FA值降低,与正常组右侧钩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和右侧TLE患者同组间两侧钩束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两组患者组内的纤维束平均长度比较及两组患者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人的左侧钩束较右侧钩束的FA值高;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的TLE,钩束FA值左侧优势不存在,并均出现左侧钩束FA值降低,揭示了TLE患者左侧钩束白质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有助于寻找TLE患者执行控制功能损害的可能的原因.

    作者:刁丽梅;陈子蓉;黄东红;余璐;李丽萍;郑金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双螺钉内固定行距下关节融合后初稳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临床上使用双螺钉内固定行距下关节融合已经被用来治疗由创伤、风湿病等引起的距下关节炎,我们旨在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评估行距下关节融合的优双钉配置.方法 基于志愿者右足的三维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13.0、Geomagic10.0、Solidworks等软件重建距下关节融合的三维有限元双钉模型:即距骨颈联合距骨顶前外、后外、前内、后内侧四种双钉模型,后将模型导入Abaqus6.9软件进行赋值、划分网格,对每个模型施加4N-m的内旋、外旋作用力,通过计算分析模型应力后距下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来评估不同双钉配置的优劣.结果 距骨颈联合距骨前外侧顶的双钉融合模型是稳定的模型.当对模型施加4N-m的内旋、外旋载荷时,距骨颈联合前外侧顶双钉模型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峰值分别是(41.67±0.49)、(42.64±0.75)μm;而距骨颈联合后内侧顶双钉模型融合后距下关节的稳定性差,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在内、外旋载荷下的峰值分别为(61.76±1.00)、(62.32±0.90) μm.结论 距骨颈联合前外侧顶双钉模型对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好的稳定性,是距下关节融合优的选择;而距骨颈联合后内侧顶双钉模型进行距下关节融合后稳定性差,临床上应予以避免使用此双钉配置;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可以作为有效的术前分析工具,为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如螺钉数目和位置的确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崔壮;余斌;李雪;许长鹏;宋锦旗;欧阳汉斌;刁喜才;陈丽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下调miR-21可以增强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目的 研究miR-21下调对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反义miR21表达基因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TE-1细胞系,嘌呤霉素筛选稳定下调miR21的食管癌细胞亚系,命名为TE-1-miR21-;荧光定量PCR检测TE-1-miR21-中miR21的相对表达量;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测定TE-1和TE-1-miR2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RT-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TE-1和TE-1-miR21-细胞中β-catenin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E-1和TE-1-miR21-细胞中p75NTR+细胞的比例.结果 成功构建稳定下调miR21的食管癌细胞亚系TE-1-miR2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1表达量明显下调;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提示TE-1-miR21-细胞较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强;RT-PCR结果分析显示,TE-1-miR21-细胞与TE-1细胞的β-catenin 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的结果分析显示,TE-1-miR21-细胞在接受高剂量照射(8Gy,10 Gy)时,β-catenin蛋白量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TE-1-miR21-细胞中p75NTR+细胞的比例较TE-1细胞明显降低.结论 下调miR21可以增强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下调miR21增强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降低以及食管癌TE-1细胞中p75NTR+细胞比例减少有关.

    作者:李晓青;陈鑫;黄珊;车少敏;张晓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正常和Ⅰ型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脂联素(APN)及其受体(AdipoRs)在正常和1型糖尿病(T1DM)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T1DM小鼠模型.建模2月后,分离出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的视网膜、脉络膜,分别提取总蛋白和总RNA.采用BCA法和ELISA检测视网膜、脉络膜中总蛋白和APN浓度;采用qPCR检测视网膜和脉络膜中APN受体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中AdipoRs的表达情况.结果 APN及其受体在小鼠视网膜、脉络膜中呈现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APN 、AdipoR1在实验组小鼠视网膜中表达量上升,AdipoR2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APN、AdipoR1可能在Ⅰ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蔺涛;何峰;雷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GRP78在高血压加重全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常态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高血压增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易损性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60只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另取3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高血压全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苏木伊红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区GRP78表达;八臂迷宫检测动物行为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存活神经细胞密度降低;GRP78表达增高,24 h达高峰,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高血压全脑缺血组各时间点存活神经细胞密度降低;GRP78表达6h增高,24、48 h持续减少;动物行为学评分与全脑缺血组差异显著.结论 高血压加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其机制与下降GRP78表达、增加神经细胞丢失有关.

    作者:赵雅宁;李建民;刘乐;常学优;陈长香;李淑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大鼠迷走神经损伤对中枢核团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外周迷走神经主干离断后对中枢迷走背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成熟雄性SD大鼠迷走神经主干离断后中枢背核神经元形态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表达的变化.结果 迷走神经离断后1d和5d右侧背核神经元形态与对照组及同时间点左侧背核相比有明显改变,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明显减少;右侧迷走神经离断后5d大鼠右侧背核区均可见大量iNOS染色阳性神经元;右侧迷走神经离断后5d大鼠右侧背核区均可见较多NADPH染色阳性神经元.结论 大鼠单侧迷走神经离断后可导致同侧迷走中枢背核发生逆行性改变.

    作者:周海洋;常业恬;戴茹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miR-19a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白头翁汤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研究miR-19a的表达,探讨其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0只c57小鼠,随机等分为4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治疗组(DSS+白头翁汤)和阳性对照组(DSS+5-ASA).给予各模型组小鼠自由饮用3.5% DSS溶液以及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同等量的饮用水.每天观察并记录DAI评分,7d后处死小鼠,取肠道炎症组织观察病理变化.RT-qPCR方法检测miR-19a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DAI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SS+白头翁汤组的DAI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DSS模型组,说明白头翁汤对于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疗效.模型组miR-19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DSS+白头翁汤组miR-19a的表达显著高于DSS模型组,提示白头翁汤可以通过增加miR-19a的表达而起到减轻炎症的作用.结论 白头翁汤对于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疗效,可能通过增加miR-19a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周鹏志;刘凤斌;罗琦;孙嫣;丁飞跃;陈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是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入选的年龄在60岁(含)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水化基础上,分别于应用造影剂前7d和后2d口服安慰剂或苯磺酸氨氯地平.比较两组造影后24、48 h及5d时血胱抑素C、尿素氮、肌肝、肌酐清除率和尿 β2微球蛋白、尿NAG酶以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无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应用造影剂对患者肾功能均有明显影响(P<0.05).应用造影剂后24 h治疗组血胱抑素C、尿β2微球蛋白和尿NAG酶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胱抑素C[(1.32±0.40)vs(1.50±0.58),P<0.05];尿β2微球蛋白[(206±89.4)vs(237.5±88)μg/L,P<0.05];尿NAG酶[(16.8±5.5)vs(20.1±6.1)U/L,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应用造影剂后48 h治疗组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血胱抑素C[(1.11±0.45)vs(1.34±0.46),P<0.05];尿素氮[(8.2±3.2) vs(9.2±3.7)mmol/L,P<0.05];肌肝(102.6±27.7)vs(112.4±40.8)μmol/L,P<0.05;肌酐清除率(82.1±25.5)vs(71.3±44.5)μmol/L,P<0.05;尿β2微球蛋白[(234.9±108.0)vs(266.2±105.7)mmol/L,P<0.05];尿NAG酶[(20.5±4.1)vs(22.7±5.0)U/L,P<0.05].应用造影剂后5d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除血胱抑素C外,其他指标仍有显著差异:尿素氮[(7.2±2.8)vs(8.1±3.0)mmol/L,P<0.05];肌肝[(86.4±26.8)vs(96.3±35.7)μmol/L,P<0.05];肌酐清除率[(94.7±31.9)vs(86.2±21.0)ml/min,P<0.05];尿β2微球蛋白[(199.1±80.9)vs(232.5±92.1)μg/L,P<0.05];尿NAG酶[(16.6±5.0)vs(20.6±6.7)U/L,P<0.05].治疗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95vs10/94,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害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惠海鹏;李开亮;李振彪;汪晶晶;高萌;韩学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小鼠卵巢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目的 对亚砷酸钠腹腔注射法制作的小鼠卵巢氧化应激模型进行评估.方法 昆明种雌性成年小鼠2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各10只,分别隔日用蒸馏水、8 mg/kg亚砷酸钠溶液腹腔注射0.5 ml 1次,共注射8次,于后1次腹腔注射后第2天处死各组小鼠,取卵巢组织,进行小鼠一般情况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血清激素水平以及组织匀浆氧化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模型组卵巢组织切片中可见大量闭锁卵泡,生长卵泡减少.模型组中氧化应激产物活性氧、丙二醛含量较正常组增高(P<0.05),模型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5).结论 亚砷酸钠引起小鼠卵巢氧化应激的发生,可以作为卵巢氧化应激的动物模型.

    作者:王晓宁;张昌军;张颖;茹雪;龚琴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膜联蛋白A2在炎症性肠病肠粘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2(ANXA2)在炎症性肠病(IBD)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NXA2在5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克罗恩病(CD)及15例正常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IBD临床、病理及内镜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ANXA2在UC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CD及正常对照组(P<0.05),且UC中临床表现严重、内镜分级高的患者较临床表现轻、内镜分级低者表达显著升高(P<0.05).ANXA2在CD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其表达与CD的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与正常对照及CD相比较,ANXA2 mRNA表达量在UC中明显升高(P<0.05).结论 ANXA2可作为IB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指标,ANXA2表达在U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有望作为其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的分子标记.

    作者:张朝霞;赵芯梅;吕超蓝;李晨;智发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屋尘螨疫苗治疗儿童哮喘2年肺功能和激素用量的动态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标准化屋尘螨疫苗(Alutard)免疫治疗儿童轻-中度哮喘2年,肺功能和吸入激素用量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100例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采用标准化屋尘螨疫苗脱敏联合吸入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吸入激素治疗,连续治疗2年,每3个月对肺功能和吸入激素用量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肺功能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后大气道通气功能开始出现差异,试验组FEV1%、PEF%[(103.19±2.07)%、(105.56±3.21)%]较对照组[(97.52±1.92)%、(96.35±2.7)%]明显升高;治疗21月后小气道通气功能开始出现差异,试验组FEF50%、FEF25%[(105.69±3.29)%、(106.60±3.71)%]较对照组[(94.61±3.12))%、(92.92±3.31)%]明显升高.治疗9月,试验组吸入激素每周日均用量(147.14±6.41)μg较对照组(170±4.95)μg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越长,两组差异逐渐增大.结论 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2年,早期即显著改善大气道通气功能、对小气道通气功能改善较迟缓,明显减少吸入激素用量,并能维持较好疗效.

    作者:叶泽慧;黄英;王莹;龚财惠;蒋永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三肽链亚单位的制备及其活性分析

    目的 制备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三肽链亚单位(trhMBL).方法 我们先前已构建了N端缺失的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rhMBL△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rhMBL△N融合蛋白.本实验利用胶原蛋白的3条肽链依其自身性质而相互缠绕成三股螺旋、装配成三级结构的原理,首先以凝血酶酶切rhMBL融合蛋白,将获得的单链rhMBL蛋白在50 mmol/L PBS (pH7.2)和ddH2O中交替反复透析使之自动装配成trhMBL,后以配体结合试验和C4d沉淀试验对终产物trhMBL进行生物学活性分析.结果 rhMBL融合蛋白经凝血酶酶切,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20 000的rhMBL单链蛋白;将其反复透析后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50000的rhMBL三肽链亚单位trhMBL;活性分析表明,该MBL亚单位的配体结合活性比rhMBL△N肽链高,并获得了激活补体凝集素途径的活性,但这些活性比天然MBL低.结论 成功获得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MBL三肽链亚单位;这种三肽链组织形式不仅是MBL的结构亚单位,而且是其功能亚单位.

    作者:雷鸣;童俊容;卢晓;张丽芸;左大明;陈政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7种RNA沉默抑制子对植物病毒载体表达系统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索不同植物病毒RNA沉默抑制子对植物病毒载体表达系统重组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为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一新型的外源基因表达平台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了7种不同的RNA沉默抑制子瞬时表达载体,以农杆菌渗滤法,与马铃薯X病毒表达载体PVXdt-GFP共侵染寄主植物本明烟,通过对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荧光观察,并以Western blotting、ELISA 和RT-qPCR等测定GFP在烟草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RNA沉默抑制子对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作用和特点.结果 7种病毒RNA沉默抑制子对外源基因GFP在烟草中表达水平的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其中,番茄丛矮病毒的P19蛋白的增效作用好,作用时间也长;非洲木薯花叶病毒的AC2蛋白和水稻黄斑驳病毒的P1蛋白无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 RNA沉默抑制子可以通过抑制病毒诱导的RNA沉默来提高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持续时间,但是不同的植物病毒载体表达系统需要通过筛选获得其佳的共表达沉默抑制子“伴侣”.

    作者:王盛;董洁;曹慜;穆红珍;丁国平;张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砪)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目的 探讨(砪)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来源,为其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新鲜和固定下肢标本各12例,解剖观测(砪)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及伴行神经、静脉的管径、走形、分布情况,据此设计以砪展肌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并重建远端血运术式.结果 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发出分支的前后支与(砪)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吻合形成的(砪)展肌上缘动脉弓,成为跗内侧、足内侧与足底内侧动脉网的轴心线.内踝前动脉外径(1.02±0.03)mm,伴随静脉外径(1.01±0.03)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跗内侧动脉外径(0.73±0.04)mm,伴随静脉外径(0.81±0.04)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外径(0.56±0.02)mm,伴随静脉外径(0.57±0.01)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砪)展肌上缘动脉弓远端外径(0.53±0.14) mm,伴随静脉外径(0.61±0.02)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结论 砪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三种术式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以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以三条动脉共同为主要血供动脉;可设计以第一跖骨颈、第一跖趾关节以远为转移点的两种皮瓣,使该皮瓣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作者:谭为;古丽扎尔·阿布都热西提;黄文华;江小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