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岳平;肖能坎;荣新洲;樊桂成;刘思容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监测肝细胞癌(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中肿瘤残余复发及肝外转移的临床价值,并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CECT)在肝内病灶的检出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的18F-FDG PET/CT及CECT表现,两者的间隔时间≤2周.结果经病理或影像学、血清AFP水平监测等临床随访(>6个月)证实.结果 45例肝内残余复发,9例肝内未见残余复发;23例肝外转移,其中19例肝内残余复发并肝外转移,4例仅发现肝外转移.18F-FDG PET/CT及CECT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8.9%(40/45)、57.8%(26/45)、77.8%(7/9)、100%(9/9)、87.0%(47/54)、64.8%(35/54),18F-FDG PET/CT灵敏度及准确性优于CECT(x2分别为12.621、8.205,P值均<0.01).同时18F-FDG PET/CT对肝外转移病灶的灵敏度为100%(23/23).结论 在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中,18F-FDG PET/CT不但能早期诊断肝内肿瘤残余复发,并能有效地发现肝外转移;而且18F-FDG PET/CT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及准确性明显优于CECT.
作者:陈志丰;梁宏;张祥松;王晓燕;陈维安;史新冲;易畅;饶良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入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及血浆VCAM-1水平;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ICAM-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个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及核内蛋白表达.结果 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淋巴细胞表面ICAM-1表达明显降低,单个核细胞核内PPARγ蛋白表达增加.血浆VCAM-1水平、单核细胞表面ICAM-1表达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瑞舒伐他汀抑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ICAM-1的表达,上游机制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作者:杜瑞雪;叶平;颜光涛;邓子辉;梁文涛;张红红;耿淼;郭子宽;吴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建立离体猪肝机械灌注模型的可行性及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基础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对屠宰场获取的21例猪肝以双血管(经门静脉和肝动脉)、自体血灌注液、体外循环机离体灌注4h,监测肝脏的颜色、质地、质量、血流动力学(流量及压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胆汁分泌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评价灌注效果.结果 19例猪肝同时经门静脉和肝动脉插管成功,2例肝动脉插管失败.灌注后4h肝脏质地柔软、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稳定且保持在相对正常的生理范围内,灌注3h内胆汁分泌量>3 ml/h,组织病理学显示脏组织总体无形态结构的改变.结论 离体猪肝机械灌注模型是稳定、可行的,能满足HIFU基础研究中的实验要求.
作者:卜锐;邹建中;银丽;伍烽;孟世和;刘芳;赵欣;焦娇;杨含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钠通道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模型组(ALI组)和黄芪注射液组.观察各组12h后肺干湿质量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比例变化,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Q-PCR检测α-ENaC、TNF-α、IL-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ALI组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检示黄芪注射液组肺组织炎症、充血水肿等情况有明显减轻.与NS组相比,ALI组α-ENaC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NF-α、IL-8mRNA表达显著升高.而黄芪注射液组的α-ENaC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ALI组,TNF-α、IL-8mRNA表达位于3组居中水平.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通过抑制急性肺损伤时炎症介质水平,上调ENaC表达,促进肺水肿液清除,减轻肺组织损伤.
作者:赵燕;何婧;管弦;王导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分析标准化屋尘螨疫苗(Alutard)免疫治疗儿童轻-中度哮喘2年,肺功能和吸入激素用量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100例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采用标准化屋尘螨疫苗脱敏联合吸入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吸入激素治疗,连续治疗2年,每3个月对肺功能和吸入激素用量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肺功能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后大气道通气功能开始出现差异,试验组FEV1%、PEF%[(103.19±2.07)%、(105.56±3.21)%]较对照组[(97.52±1.92)%、(96.35±2.7)%]明显升高;治疗21月后小气道通气功能开始出现差异,试验组FEF50%、FEF25%[(105.69±3.29)%、(106.60±3.71)%]较对照组[(94.61±3.12))%、(92.92±3.31)%]明显升高.治疗9月,试验组吸入激素每周日均用量(147.14±6.41)μg较对照组(170±4.95)μg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越长,两组差异逐渐增大.结论 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2年,早期即显著改善大气道通气功能、对小气道通气功能改善较迟缓,明显减少吸入激素用量,并能维持较好疗效.
作者:叶泽慧;黄英;王莹;龚财惠;蒋永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干细胞MDR1表达与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根据ER、PR、Her-2及CK5/14的水平划分为5个分子亚型,分为5组,通过PCR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组织中癌干细胞MDR1表达,分析乳癌干细胞中MDR1表达量与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关系.结果 LuminalA型组癌干细胞MDR1量(0.26±0.04)和Luminal B型组(0.31±0.03)少,两组MDR1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HER-2+型组乳腺癌干细胞MDR1量(0.56±0.05)明显多于A组和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asal-like型癌干细胞的MDR1量(0.98±0.01)和Normal-like型的MDR1量(0.90±0.15)多,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明显多于LuminalA型/B组、HER-2(+)型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乳腺癌干细胞MDR1表达与其分子分型有关.
作者:杨国华;薛芳沁;陈晓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优化细菌内毒素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实验模型的条件.方法 采用Hank's液灌洗小鼠腹腔,收集腹腔留居巨噬细胞,利用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PS)作为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以Griess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NO的浓度,考察细胞浓度、LPS浓度、LPS刺激时长、培养液体积等因素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优化实验条件,并用已知药物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本实验条件下,细胞浓度对NO的产生具有关键性影响,适浓度为6×106个细胞/ml,96孔板中每孔 100 μl;LPS浓度<1 μg/ml时,NO的产生随L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01),LPS浓度>1 μg/ml时,NO的增加的幅度明显下降,当LPS浓度为10 μg/ml时,NO产生达到峰值;NO的产生随LPS刺激时间的延长,其含量相应增加,24与48 h之间的增加幅度大于48 h与72 h之间的增加幅度(P<0.05);培养上清中NO的含量与培养液的体积有一定关系,100 μl时的NO含量高.阿司匹林(1 mmol/L)、地塞米松(10 μmol/L)、环孢霉素A(10 μmol/L)均能明显抑制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P<0.001).结论 巨噬细胞浓度、LPS浓度、LPS刺激时长是建立内毒素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实验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推荐方案为:巨噬细胞浓度5×106个细胞/ml,100μl/孔;LPS浓度10 μg/ml;LPS刺激时长24 h或48 h;培养液体积100~200 μl.
作者:黄利;夏鸿;伦玉宁;余传林;张群;陈娜娜;雷林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2(ANXA2)在炎症性肠病(IBD)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NXA2在5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克罗恩病(CD)及15例正常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IBD临床、病理及内镜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ANXA2在UC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CD及正常对照组(P<0.05),且UC中临床表现严重、内镜分级高的患者较临床表现轻、内镜分级低者表达显著升高(P<0.05).ANXA2在CD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其表达与CD的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与正常对照及CD相比较,ANXA2 mRNA表达量在UC中明显升高(P<0.05).结论 ANXA2可作为IB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指标,ANXA2表达在U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有望作为其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的分子标记.
作者:张朝霞;赵芯梅;吕超蓝;李晨;智发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大鼠外周迷走神经主干离断后对中枢迷走背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成熟雄性SD大鼠迷走神经主干离断后中枢背核神经元形态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表达的变化.结果 迷走神经离断后1d和5d右侧背核神经元形态与对照组及同时间点左侧背核相比有明显改变,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明显减少;右侧迷走神经离断后5d大鼠右侧背核区均可见大量iNOS染色阳性神经元;右侧迷走神经离断后5d大鼠右侧背核区均可见较多NADPH染色阳性神经元.结论 大鼠单侧迷走神经离断后可导致同侧迷走中枢背核发生逆行性改变.
作者:周海洋;常业恬;戴茹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5月,对25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人术前进行常规X线平片(平片),CT平扫及三维CT检查.将CT扫描数据以二维灰度DICOM格式输入计算机,应用Amira 4.1软件重建个性化虚拟骨折模型,将个性化三维构建模型与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骨折的分型上进行对照分析,以明确骨折的分型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肱骨近端骨折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对25例患者进行随访(8~35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5例肱骨近端骨折中,X线平片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型的为15例;CT平扫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型的为20例;三维CT可明确诊断及分型的为22例;个性化三维重建模型可明确诊断及分型的为25例.针对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个性化手术治疗.术后患者肱骨骨折普遍于6个月后愈合,依据constant-murley评分,临床评分为70~100分,平均为88分.结论 术前利用CT数据源进行病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个性化三维构建,可直观、清晰地显示出复杂骨折的全部细节,能找出骨折小碎块的来源,有助于确定骨折分型.术前行个性化骨折三维重建,可弥补CT平扫与三维CT检查之间成像的不足,更精确骨折的诊断分型,便于临床医生在术前选择适当、合理的治疗方案、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以提高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诊疗水平.
作者:唐芳根;金丹;黎健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不同植物病毒RNA沉默抑制子对植物病毒载体表达系统重组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为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一新型的外源基因表达平台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了7种不同的RNA沉默抑制子瞬时表达载体,以农杆菌渗滤法,与马铃薯X病毒表达载体PVXdt-GFP共侵染寄主植物本明烟,通过对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荧光观察,并以Western blotting、ELISA 和RT-qPCR等测定GFP在烟草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RNA沉默抑制子对植物中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作用和特点.结果 7种病毒RNA沉默抑制子对外源基因GFP在烟草中表达水平的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其中,番茄丛矮病毒的P19蛋白的增效作用好,作用时间也长;非洲木薯花叶病毒的AC2蛋白和水稻黄斑驳病毒的P1蛋白无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 RNA沉默抑制子可以通过抑制病毒诱导的RNA沉默来提高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持续时间,但是不同的植物病毒载体表达系统需要通过筛选获得其佳的共表达沉默抑制子“伴侣”.
作者:王盛;董洁;曹慜;穆红珍;丁国平;张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淋巴结转移率(LNR)在Ⅲ期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随访收集Ⅲ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5年无瘤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LNR与DFS和OS的相关性.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2.5月,5年总DFS和OS分别为51.8%和56.3%.术后病理标本获取的中位淋巴结数为10个,转移淋巴结中位数为3个.根据LNR分布的四分位数分组为LNR1 (LNR≤0.125),LNR2 (0.125<LNR2≤0.260),LNR3 (0.260<LNR3≤0.500)和LNR4(LNR4>0.500),其5年DFS分别为64.2%、53.5%、41.8%和25.7%(P<0.05);5年OS分别为68,1%、60.8%、49.2%和32.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淋巴结数目和LNR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淋巴结获取的数目分层(≤12个淋巴结,>12个淋巴结)分析,LNR的预后作用独立于获取淋巴结数.结论 LNR具有独立的预后作用并且优于TNM分期中的淋巴结分期预后作用.
作者:梁建忠;魏宜胜;赵楚雄;洪楚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常态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高血压增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易损性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60只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另取3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高血压全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苏木伊红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区GRP78表达;八臂迷宫检测动物行为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存活神经细胞密度降低;GRP78表达增高,24 h达高峰,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高血压全脑缺血组各时间点存活神经细胞密度降低;GRP78表达6h增高,24、48 h持续减少;动物行为学评分与全脑缺血组差异显著.结论 高血压加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其机制与下降GRP78表达、增加神经细胞丢失有关.
作者:赵雅宁;李建民;刘乐;常学优;陈长香;李淑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心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脓毒症组(C组),小剂量UTI组(D组)和大剂量UTI组(E组),8只/组.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24 h后行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并分离左心室心肌,免疫印迹法检测p-p38MAPK、p38 MAPK表达.结果 造模24 h后,A、B、C、D和E组大鼠左室EF值(%)分别为77.13±3.76,76.88±3.64,56.13±4.16,55.00±3.12,66.50±3.46,FS(%)分别为43.50±3.70,44.00±3.38,28.13±1.81,26.13±2.70,38.00±2.07.与B组相比,C、D和E组的EF和FS均显著降低(P=0.000,0.000和0.002),但E组下降程度显著低于C和D组(P=0.000和0.000),D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541和0.166);各组大鼠心肌p-p38/p38MAK相对表达率比值分别为0.34±0.15,0.28±0.15,0.79±0.12,0.75±0.12,0.29±0.07.与B组比较,C组、D组p-p38/p38MAPK比值明显升高(P=0.001),C组与D组升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682),E组较C组显著下降(P=0.001),与B组比无显著差异(P=0.972).结论 大剂量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p38MAPK磷酸化有关.
作者:彭娜;向定成;罗国新;苏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0年3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27例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观察组),术中以外固定架固定,牵开关节间隙,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骨折,术中应用关节镜进行腕关节内观察,检测关节面对位情况,同时切断桡神经腕背支(骨间背侧神经),术后以X线评估关节面对位,并随访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设同期收治常规手术复位治疗的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27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关节面阶梯改变优于对照组,随访5~27个月,根据Krimmer评分表评估体系,治疗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外固定架下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复位可以避免关节面出现阶梯改变,大程度恢复关节的功能,减轻创伤性关节炎.
作者:李洪瀚;严康宁;钟志辉;陈金龙;郑毅全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miR-21下调对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反义miR21表达基因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TE-1细胞系,嘌呤霉素筛选稳定下调miR21的食管癌细胞亚系,命名为TE-1-miR21-;荧光定量PCR检测TE-1-miR21-中miR21的相对表达量;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测定TE-1和TE-1-miR2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RT-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TE-1和TE-1-miR21-细胞中β-catenin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E-1和TE-1-miR21-细胞中p75NTR+细胞的比例.结果 成功构建稳定下调miR21的食管癌细胞亚系TE-1-miR2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1表达量明显下调;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提示TE-1-miR21-细胞较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强;RT-PCR结果分析显示,TE-1-miR21-细胞与TE-1细胞的β-catenin 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的结果分析显示,TE-1-miR21-细胞在接受高剂量照射(8Gy,10 Gy)时,β-catenin蛋白量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TE-1-miR21-细胞中p75NTR+细胞的比例较TE-1细胞明显降低.结论 下调miR21可以增强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下调miR21增强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降低以及食管癌TE-1细胞中p75NTR+细胞比例减少有关.
作者:李晓青;陈鑫;黄珊;车少敏;张晓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白头翁汤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研究miR-19a的表达,探讨其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0只c57小鼠,随机等分为4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SS)、治疗组(DSS+白头翁汤)和阳性对照组(DSS+5-ASA).给予各模型组小鼠自由饮用3.5% DSS溶液以及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同等量的饮用水.每天观察并记录DAI评分,7d后处死小鼠,取肠道炎症组织观察病理变化.RT-qPCR方法检测miR-19a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DAI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SS+白头翁汤组的DAI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DSS模型组,说明白头翁汤对于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疗效.模型组miR-19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DSS+白头翁汤组miR-19a的表达显著高于DSS模型组,提示白头翁汤可以通过增加miR-19a的表达而起到减轻炎症的作用.结论 白头翁汤对于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疗效,可能通过增加miR-19a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周鹏志;刘凤斌;罗琦;孙嫣;丁飞跃;陈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接受冠脉造影术或者PCI术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入选在我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冠脉造影术或者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90例/组.检测血肌酐、肾小球率过滤(eGFR)、血胱抑素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测定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术后3d内,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有6例发生对比剂肾病(CIN),而常规剂量他汀治疗组有18例诊断CIN,P<0.05.术后48~72 h,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血肌酐、血胱抑素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eGFR高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P<0.05.术后24 h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患者MPO和MDA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SOD活性高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P<0.05.结论 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可以预防对比剂肾病,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曹世平;王鹏;崔凯;张犁;侯玉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是通过调节哪些靶基因的表达影响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方法 以Sengupta等通过基因芯片数据(其中含10例正常鼻咽组织,31例鼻咽癌组织)分析所得的831个鼻咽癌与正常鼻咽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为基础,根据新的基因组信息以及设定差异表达值的小阈值260,筛选出246个有效基因.对这246个基因进行基于文献挖掘的基因功能分析和网络构建,后进行通路分析.结果 246个基因与鼻咽癌、EB病毒、转移、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侵袭等关键词特异相关.其中,52个基因已知与血管生成相关(P=0.00001),19个基因构成了血管生成基因网络(P=0.0042);21个基因已知与淋巴管生成相关(P=0.00001),6个基因构成了与淋巴管生成相关基因网络(P=0.0226).包含PTGS2在内的8个基因参与NFκB信号通路已知在小细胞肺癌中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P=7.87E-07).包含STAT1及CXCL10等在内的5个基因参与了Toll样受体通路(P=0.00176).结论 PTGS2和NFκB共同调控鼻咽癌血管生成,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与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马佳怡;黄坤;黄仲曦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CT共轨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西门子CTVision系统的扇形束CT(SOMATOM OPEN CT),对27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在每次照射前摆位后获取CT图像,通过系统自带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患者X(左右)、Y(头脚)、Z(前后)3个方向偏移中心点的线性摆位误差,通过移床在线进行误差校正.结果 27例患者共进行CT扫描110次,X、Y、Z三方向位移偏差值为(-0.16±1.68)、(0.25±1.66)、(0.33±1.09)mm.结论 CT共轨技术能精确快速测量患者体位和靶区位置空间误差,可改善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摆位精度.
作者:田菲;徐子海;莫莉;朱超华;陈超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