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小鼠钠通道表达的影响

赵燕;何婧;管弦;王导新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 黄芪注射液, 炎症, 钠离子通道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钠通道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模型组(ALI组)和黄芪注射液组.观察各组12h后肺干湿质量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比例变化,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Q-PCR检测α-ENaC、TNF-α、IL-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ALI组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检示黄芪注射液组肺组织炎症、充血水肿等情况有明显减轻.与NS组相比,ALI组α-ENaC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NF-α、IL-8mRNA表达显著升高.而黄芪注射液组的α-ENaC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ALI组,TNF-α、IL-8mRNA表达位于3组居中水平.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通过抑制急性肺损伤时炎症介质水平,上调ENaC表达,促进肺水肿液清除,减轻肺组织损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CDK4蛋白在胞浆中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评估CDK4蛋白在胞浆中表达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统计学方法分析CDK4蛋白在胞浆中表达以及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肺组织相比,CDK4蛋白在肺癌胞浆中的表达并没有明显增高(P=1.000).然而.在肺癌组织中,CDK4表达上调正向相关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P=0.001,P=0.001).预后分析表明,CDK4蛋白在胞浆表达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多变量分析显示,CDK4在胞浆中过表达是预测肺癌患者预后不利因素(P<0.001).结论 CDK4蛋白在细胞胞浆中过表达也促进肺癌的发病过程,且其是预测肺癌患者预后的不利因子.

    作者:张月;周颖;刘真;方唯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关节镜辅助下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0年3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27例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观察组),术中以外固定架固定,牵开关节间隙,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骨折,术中应用关节镜进行腕关节内观察,检测关节面对位情况,同时切断桡神经腕背支(骨间背侧神经),术后以X线评估关节面对位,并随访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设同期收治常规手术复位治疗的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27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关节面阶梯改变优于对照组,随访5~27个月,根据Krimmer评分表评估体系,治疗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外固定架下应用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复位可以避免关节面出现阶梯改变,大程度恢复关节的功能,减轻创伤性关节炎.

    作者:李洪瀚;严康宁;钟志辉;陈金龙;郑毅全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基于表达谱分析识别鼻咽癌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的调控通路

    目的 探讨鼻咽癌是通过调节哪些靶基因的表达影响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方法 以Sengupta等通过基因芯片数据(其中含10例正常鼻咽组织,31例鼻咽癌组织)分析所得的831个鼻咽癌与正常鼻咽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为基础,根据新的基因组信息以及设定差异表达值的小阈值260,筛选出246个有效基因.对这246个基因进行基于文献挖掘的基因功能分析和网络构建,后进行通路分析.结果 246个基因与鼻咽癌、EB病毒、转移、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侵袭等关键词特异相关.其中,52个基因已知与血管生成相关(P=0.00001),19个基因构成了血管生成基因网络(P=0.0042);21个基因已知与淋巴管生成相关(P=0.00001),6个基因构成了与淋巴管生成相关基因网络(P=0.0226).包含PTGS2在内的8个基因参与NFκB信号通路已知在小细胞肺癌中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P=7.87E-07).包含STAT1及CXCL10等在内的5个基因参与了Toll样受体通路(P=0.00176).结论 PTGS2和NFκB共同调控鼻咽癌血管生成,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与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马佳怡;黄坤;黄仲曦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外源性腐胺对正常大鼠肾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一定浓度的外源性腐胺对肾功能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健康SD大鼠90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共10只,外源性腐胺注射组(P组)80只,其中P组设P1组和P2组两个腐胺剂量亚组,每亚组各40只.N组和P1、P2组分别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和50、25 μg·g-1两种腐胺剂量稀释液各2 ml,注射后24、48、72、96 h四个时相点各组活杀10只,心脏采血测定血清中Cr、BUN的含量,摘取肾器官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对比分析这两组的异同.结果 (1)P组大鼠各亚组光镜下见肾组织少部分有轻度的水肿,无明显的细胞坏死;(2)P1和P2两亚组的Cr、BUN含量与N组比较存在差异,呈不同程度升高(F=15.135-58.644,P<0.01;F=5.71-29.28,P<0.01);两亚组组内不同时相点Cr、BUN含量也分别存在差异并出现不同程度升高(F=18.59-18.93,P<0.01;F=3.19-5.84,P<0.05).(3)P1和P2亚组肾组织中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分别在96 h和48 h时相点达到峰值.与N组比较,P1组96 h肾细胞凋亡率[(24.78±2.19)% vs(4.47±0 33)%,P<0.01],P2组48h肾细胞凋亡率[(26.27±2.13)% vs (4.47±0.33)%,P<0.01].结论 一定浓度的外源性腐胺能导致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可诱导肾细胞异常凋亡;细胞凋亡程度和肾功能损害可能与血中腐胺浓度存在关联.

    作者:周岳平;肖能坎;荣新洲;樊桂成;刘思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大鼠迷走神经损伤对中枢核团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外周迷走神经主干离断后对中枢迷走背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成熟雄性SD大鼠迷走神经主干离断后中枢背核神经元形态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表达的变化.结果 迷走神经离断后1d和5d右侧背核神经元形态与对照组及同时间点左侧背核相比有明显改变,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明显减少;右侧迷走神经离断后5d大鼠右侧背核区均可见大量iNOS染色阳性神经元;右侧迷走神经离断后5d大鼠右侧背核区均可见较多NADPH染色阳性神经元.结论 大鼠单侧迷走神经离断后可导致同侧迷走中枢背核发生逆行性改变.

    作者:周海洋;常业恬;戴茹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是否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入选的年龄在60岁(含)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水化基础上,分别于应用造影剂前7d和后2d口服安慰剂或苯磺酸氨氯地平.比较两组造影后24、48 h及5d时血胱抑素C、尿素氮、肌肝、肌酐清除率和尿 β2微球蛋白、尿NAG酶以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无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应用造影剂对患者肾功能均有明显影响(P<0.05).应用造影剂后24 h治疗组血胱抑素C、尿β2微球蛋白和尿NAG酶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胱抑素C[(1.32±0.40)vs(1.50±0.58),P<0.05];尿β2微球蛋白[(206±89.4)vs(237.5±88)μg/L,P<0.05];尿NAG酶[(16.8±5.5)vs(20.1±6.1)U/L,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应用造影剂后48 h治疗组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血胱抑素C[(1.11±0.45)vs(1.34±0.46),P<0.05];尿素氮[(8.2±3.2) vs(9.2±3.7)mmol/L,P<0.05];肌肝(102.6±27.7)vs(112.4±40.8)μmol/L,P<0.05;肌酐清除率(82.1±25.5)vs(71.3±44.5)μmol/L,P<0.05;尿β2微球蛋白[(234.9±108.0)vs(266.2±105.7)mmol/L,P<0.05];尿NAG酶[(20.5±4.1)vs(22.7±5.0)U/L,P<0.05].应用造影剂后5d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除血胱抑素C外,其他指标仍有显著差异:尿素氮[(7.2±2.8)vs(8.1±3.0)mmol/L,P<0.05];肌肝[(86.4±26.8)vs(96.3±35.7)μmol/L,P<0.05];肌酐清除率[(94.7±31.9)vs(86.2±21.0)ml/min,P<0.05];尿β2微球蛋白[(199.1±80.9)vs(232.5±92.1)μg/L,P<0.05];尿NAG酶[(16.6±5.0)vs(20.6±6.7)U/L,P<0.05].治疗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95vs10/94,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影剂相关肾损害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作者:惠海鹏;李开亮;李振彪;汪晶晶;高萌;韩学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联合紫杉醇对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联合紫杉醇对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鼻咽癌细胞CNE1、CNE2的增殖抑制效应;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LMWH和紫杉醇对鼻咽癌细胞CNE1、CNE2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200 U·ml-1 LMWH与0.1 μmol·L-1紫杉醇联合作用于CNE1、CNE2细胞24 h的迁移抑制率分别为66.70%、70.53%,较单用紫杉醇的迁移抑制率明显提高.同时LMWH与紫杉醇联合作用于CNE1、CNE2细胞的侵袭抑制作用也明显高于单用紫杉醇的作用.LMWH与紫杉醇均可下调MMP-9和HPA的表达,且合用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 LMWH具有增强紫杉醇抑制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和HPA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配;赵素容;宋乐乐;浦龙健;蒋志文;刘浩;蒋琛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p38MAPK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及心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脓毒症组(C组),小剂量UTI组(D组)和大剂量UTI组(E组),8只/组.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24 h后行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并分离左心室心肌,免疫印迹法检测p-p38MAPK、p38 MAPK表达.结果 造模24 h后,A、B、C、D和E组大鼠左室EF值(%)分别为77.13±3.76,76.88±3.64,56.13±4.16,55.00±3.12,66.50±3.46,FS(%)分别为43.50±3.70,44.00±3.38,28.13±1.81,26.13±2.70,38.00±2.07.与B组相比,C、D和E组的EF和FS均显著降低(P=0.000,0.000和0.002),但E组下降程度显著低于C和D组(P=0.000和0.000),D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541和0.166);各组大鼠心肌p-p38/p38MAK相对表达率比值分别为0.34±0.15,0.28±0.15,0.79±0.12,0.75±0.12,0.29±0.07.与B组比较,C组、D组p-p38/p38MAPK比值明显升高(P=0.001),C组与D组升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682),E组较C组显著下降(P=0.001),与B组比无显著差异(P=0.972).结论 大剂量UTI对脓毒症休克大鼠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心肌p38MAPK磷酸化有关.

    作者:彭娜;向定成;罗国新;苏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Ang-2、Tie-2和VEGFR-2表达在大肠癌血管生成和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 检测大肠癌组织中Ang-2、Tie-2和VEGFR-2的表达水平,探讨3者在大肠癌发生、复发转移、预后及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方法,检测118例大肠癌组织中、40例癌旁组织及40例肠道良性疾病组织中Ang-2、Tie-2及VEGFR-2的表达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MVD)进行检测,分析它们与大肠癌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Ang-2、Tie-2及VEGFR-2在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8%、69.49%和61.0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25.00%、17.50%和17.50%及大肠良性病变组织中的35.00%、32.50%和32.50%;(P值均<0.05);大肠癌组织中2个或3个因子共同表达率为61.02%,明显高于单个因子阳性表达率(15.25%);癌组织中MVD表达量为(31.43±10.5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0.61±3.76)和大肠良性病变组织中的(16.89±3.83)(P<0.05).三者表达与CEA和MVD均呈正相关(P<0.05).Ang-2的表达与CA19-9呈正相关(P<0.05),Tie-2和VEGFR-2的表达则与CA19-9无关(P>0.05);根治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者和未复发转移者Ang-2、Tie-2和VEGFR-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 Ang-2、Tie-2和VEGFR-2在大肠癌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复发转移和预后有关.

    作者:刘新兰;李亦功;魏建敏;赵艳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下调miR-21可以增强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目的 研究miR-21下调对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反义miR21表达基因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TE-1细胞系,嘌呤霉素筛选稳定下调miR21的食管癌细胞亚系,命名为TE-1-miR21-;荧光定量PCR检测TE-1-miR21-中miR21的相对表达量;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测定TE-1和TE-1-miR2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RT-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TE-1和TE-1-miR21-细胞中β-catenin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E-1和TE-1-miR21-细胞中p75NTR+细胞的比例.结果 成功构建稳定下调miR21的食管癌细胞亚系TE-1-miR2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1表达量明显下调;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提示TE-1-miR21-细胞较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强;RT-PCR结果分析显示,TE-1-miR21-细胞与TE-1细胞的β-catenin 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的结果分析显示,TE-1-miR21-细胞在接受高剂量照射(8Gy,10 Gy)时,β-catenin蛋白量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TE-1-miR21-细胞中p75NTR+细胞的比例较TE-1细胞明显降低.结论 下调miR21可以增强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下调miR21增强放射敏感性的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降低以及食管癌TE-1细胞中p75NTR+细胞比例减少有关.

    作者:李晓青;陈鑫;黄珊;车少敏;张晓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miR-216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20例胰腺癌及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中miR-216a的表达差异,探讨miR-216a在胰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4例胰腺癌患者手术标本的癌组织,6例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采用Agilent人microRNA寡核苷酸基因芯片(V12.0)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20例组织标本的miR-216a表达,并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miR-216a的表达显著低于胰腺良性病变组织(P=0.000),miR-216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临床分期、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CA19-9浓度、肿瘤分化程度、神经束膜侵犯、脉管侵犯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T分期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miR-216a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miR-216a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或预后因子.

    作者:侯宝华;简志祥;崔鹏;陈斯聪;区应亮;李少杰;区金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Ⅲ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的预后作用

    目的 评估淋巴结转移率(LNR)在Ⅲ期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随访收集Ⅲ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5年无瘤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LNR与DFS和OS的相关性.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2.5月,5年总DFS和OS分别为51.8%和56.3%.术后病理标本获取的中位淋巴结数为10个,转移淋巴结中位数为3个.根据LNR分布的四分位数分组为LNR1 (LNR≤0.125),LNR2 (0.125<LNR2≤0.260),LNR3 (0.260<LNR3≤0.500)和LNR4(LNR4>0.500),其5年DFS分别为64.2%、53.5%、41.8%和25.7%(P<0.05);5年OS分别为68,1%、60.8%、49.2%和32.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淋巴结数目和LNR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淋巴结获取的数目分层(≤12个淋巴结,>12个淋巴结)分析,LNR的预后作用独立于获取淋巴结数.结论 LNR具有独立的预后作用并且优于TNM分期中的淋巴结分期预后作用.

    作者:梁建忠;魏宜胜;赵楚雄;洪楚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肝癌治疗后甲胎蛋白增高患者的18F-FDG PET/CT与增强CT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监测肝细胞癌(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中肿瘤残余复发及肝外转移的临床价值,并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CECT)在肝内病灶的检出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的18F-FDG PET/CT及CECT表现,两者的间隔时间≤2周.结果经病理或影像学、血清AFP水平监测等临床随访(>6个月)证实.结果 45例肝内残余复发,9例肝内未见残余复发;23例肝外转移,其中19例肝内残余复发并肝外转移,4例仅发现肝外转移.18F-FDG PET/CT及CECT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8.9%(40/45)、57.8%(26/45)、77.8%(7/9)、100%(9/9)、87.0%(47/54)、64.8%(35/54),18F-FDG PET/CT灵敏度及准确性优于CECT(x2分别为12.621、8.205,P值均<0.01).同时18F-FDG PET/CT对肝外转移病灶的灵敏度为100%(23/23).结论 在HCC治疗后AFP增高患者中,18F-FDG PET/CT不但能早期诊断肝内肿瘤残余复发,并能有效地发现肝外转移;而且18F-FDG PET/CT对肝内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及准确性明显优于CECT.

    作者:陈志丰;梁宏;张祥松;王晓燕;陈维安;史新冲;易畅;饶良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及上游机制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入选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及血浆VCAM-1水平;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ICAM-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单个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及核内蛋白表达.结果 与基线时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淋巴细胞表面ICAM-1表达明显降低,单个核细胞核内PPARγ蛋白表达增加.血浆VCAM-1水平、单核细胞表面ICAM-1表达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瑞舒伐他汀抑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ICAM-1的表达,上游机制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作者:杜瑞雪;叶平;颜光涛;邓子辉;梁文涛;张红红;耿淼;郭子宽;吴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屋尘螨疫苗治疗儿童哮喘2年肺功能和激素用量的动态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标准化屋尘螨疫苗(Alutard)免疫治疗儿童轻-中度哮喘2年,肺功能和吸入激素用量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100例屋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采用标准化屋尘螨疫苗脱敏联合吸入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吸入激素治疗,连续治疗2年,每3个月对肺功能和吸入激素用量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肺功能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后大气道通气功能开始出现差异,试验组FEV1%、PEF%[(103.19±2.07)%、(105.56±3.21)%]较对照组[(97.52±1.92)%、(96.35±2.7)%]明显升高;治疗21月后小气道通气功能开始出现差异,试验组FEF50%、FEF25%[(105.69±3.29)%、(106.60±3.71)%]较对照组[(94.61±3.12))%、(92.92±3.31)%]明显升高.治疗9月,试验组吸入激素每周日均用量(147.14±6.41)μg较对照组(170±4.95)μg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越长,两组差异逐渐增大.结论 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2年,早期即显著改善大气道通气功能、对小气道通气功能改善较迟缓,明显减少吸入激素用量,并能维持较好疗效.

    作者:叶泽慧;黄英;王莹;龚财惠;蒋永惠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三肽链亚单位的制备及其活性分析

    目的 制备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三肽链亚单位(trhMBL).方法 我们先前已构建了N端缺失的重组人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rhMBL△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rhMBL△N融合蛋白.本实验利用胶原蛋白的3条肽链依其自身性质而相互缠绕成三股螺旋、装配成三级结构的原理,首先以凝血酶酶切rhMBL融合蛋白,将获得的单链rhMBL蛋白在50 mmol/L PBS (pH7.2)和ddH2O中交替反复透析使之自动装配成trhMBL,后以配体结合试验和C4d沉淀试验对终产物trhMBL进行生物学活性分析.结果 rhMBL融合蛋白经凝血酶酶切,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20 000的rhMBL单链蛋白;将其反复透析后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50000的rhMBL三肽链亚单位trhMBL;活性分析表明,该MBL亚单位的配体结合活性比rhMBL△N肽链高,并获得了激活补体凝集素途径的活性,但这些活性比天然MBL低.结论 成功获得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MBL三肽链亚单位;这种三肽链组织形式不仅是MBL的结构亚单位,而且是其功能亚单位.

    作者:雷鸣;童俊容;卢晓;张丽芸;左大明;陈政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登革2型病毒特异性抗原片段的筛选及验证

    目的 筛选、鉴定登革2型病毒特异性抗原,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并利用纯化抗原建立检测登革2型病毒抗体的ELISA方法.方法 分别利用DNAStar及ANTHEPROT软件对登革病毒1-4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及黄热病毒M、E蛋白进行分析,分析登革2型病毒型特异性抗原表位,并参考GenBank中的序列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其在不同登革2型病毒株中的保守性.然后选择预测得分值较高的表位,利用pET32a原核表达系统进行原核表达,Western blotting验证其免疫学反应特异性,特异性片段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包被ELISA微孔板,并对ELISA反应条件进行系统优化.结果 经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预测获得登革2型病毒特异性抗原表位8个,并对其中得分值较高的6段进行了高效表达,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获得登革2型病毒特异性抗原片段1段.经纯化后作为检测用抗原,建立了检测登革2型病毒抗体的ELISA方法.初步应用表明,所建立方法具备良好的特异性,可检测1~200倍稀释的患者血清,S/N比值均在10以上.结论 获得登革2型病毒特异性抗原片段1段,并建立检测登革2型病毒抗体的ELISA方法.

    作者:任瑞文;唐博恒;张培;胡文龙;洪文艳;刘建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GRP78在高血压加重全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常态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高血压增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易损性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60只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另取3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高血压全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苏木伊红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区GRP78表达;八臂迷宫检测动物行为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存活神经细胞密度降低;GRP78表达增高,24 h达高峰,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高血压全脑缺血组各时间点存活神经细胞密度降低;GRP78表达6h增高,24、48 h持续减少;动物行为学评分与全脑缺血组差异显著.结论 高血压加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其机制与下降GRP78表达、增加神经细胞丢失有关.

    作者:赵雅宁;李建民;刘乐;常学优;陈长香;李淑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预防对比剂肾病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接受冠脉造影术或者PCI术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入选在我院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冠脉造影术或者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90例/组.检测血肌酐、肾小球率过滤(eGFR)、血胱抑素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测定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术后3d内,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有6例发生对比剂肾病(CIN),而常规剂量他汀治疗组有18例诊断CIN,P<0.05.术后48~72 h,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血肌酐、血胱抑素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eGFR高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P<0.05.术后24 h阿托伐他汀高剂量治疗组(B组)患者MPO和MDA水平低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SOD活性高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治疗组(A组),P<0.05.结论 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可以预防对比剂肾病,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曹世平;王鹏;崔凯;张犁;侯玉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丙泊酚与气体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Meta分析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气体(氙气、七氟醚、异氟醚)全麻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至2012年10月,收集相关丙泊酚与气体麻醉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的文献,仔细阅读获取的文献摘要和全文后并对其参考文献进行追踪,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丙泊酚与氙气比较的文献2篇;丙泊酚与七氟醚比较的文献7篇;丙泊酚与异氟醚比较的文献4篇,共包括7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丙泊酚麻醉对比氙气麻醉、七氟醚麻醉、异氟醚麻醉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OR值分别为1.62(95% CI为0.81~3.23,P=0.533)、0.67(95% CI为0.39~1.14,P=0.830)、0.20(95% CI为0.08~0.50,P=0.925).综合评价结果:丙泊酚麻醉对比气体麻醉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OR值为0.68(95% CI为0.47~0.98,P=0.189).Egger检验P=0.011显示有发表偏倚.结论 丙泊酚麻醉比气体麻醉后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但囿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数量及质量,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大样本及严谨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论证.

    作者:许德奖;杨威;赵国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