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高长青;李伯君;姜胜利;肖苍松;任崇雷
目的 研究间歇性缺氧时结肠癌SW480细胞其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水平和其他氧化应激指标的关系,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l)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细胞缺氧模型,SW480细胞按缺氧条件的不同分为:间歇性缺氧组(A组)、持续性缺氧组(B组)、常氧对照组(C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AOPP和VEGF,黄嘌呤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分光光度法测定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及Western blok方法测定TGFβ1的表达.结果 ①与对照组C组比较,A组和B组的AOPP、MDA均升高(P均<0.05);SOD、GSH-PX下降(P均<0.05).A组与B组比较时两者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间歇性缺氧较持续缺氧时AOPP、MDA明显升高,SOD、GAH-PX显著下降(P均<0.05).②间歇性缺氧时AOPP水平与MDA、VEGF、TGFβ1呈正相关(P均<0.05),与SOD为负相关关系(P均<0.05),而与GSH-PX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间歇性缺氧时SW480细胞的蛋白氧化损伤增强,较持续缺氧时明显,并且与氧化应激状态有关.缺氧时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TGFβ1均表达,以间歇性缺氧时显著,且其表达与AOPP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冼乐武;李涛平;韦伊尔;伍思培;马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k2β蛋白在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20例大肠腺瘤及66例大肠癌组织中ck2β蛋白的表达.用RNA干扰技术沉默大肠癌细胞中ck2β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干扰效果;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ck2β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不表达或弱表达,核表达阳性率为8.7%,浆表达阳性率为13.0%;在大肠腺瘤组织中中度表达,60%呈核阳性表达,40%呈浆阳性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中,ck2β呈强阳性表达,核表达阳性率为75.8%,浆表达阳性率为62.1%,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β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伴发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ck2β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体外实验发现,沉默大肠癌细胞中ck2β的表达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结论 ck2β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邹金金;罗何三;黄志勇;董忠谊;曾钦;吴德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OX-2基因沉默对鼻咽癌C666-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以稳定沉默COX-2基因表达的鼻咽癌Anti-COX-2 C666-1细胞和对照细胞Anti-GL-2 C666-1为研究对象,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及曲线拟合计算不同剂量辐射后各放射生物学参数和放射增敏比;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辐射后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体内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检测放疗后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结果 Anti-COX-2 C666-l细胞SF2、D0、Dq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α/β显著增高,放射增敏比为1.4014;COX-2沉默后降低了辐射诱导的G2/M期阻滞,并增加辐射后荷瘤裸鼠的抑瘤率.结论 COX-2基因稳定沉默后可改变鼻咽癌C666-1的放射生物学参数,并降低辐射引起的G2/M期阻滞,增大抑瘤率,能够起到放疗增敏的作用.
作者:孙权权;刘雄;刘英;王路;彭新宇;曾芳芳;李刚;袁亚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制一个基于高性能计算机和Linux下运行的采用B/S模式的微阵列数据处理平台.方法 构建以Apache服务器为平台的WEB服务器,采用Perl语言编程,整合R语言与Bioconductor中的微阵列数据分析软件包,满足寡核苷酸微阵列和双色点样微阵列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用户可在网页上提交数据和设置参数,结果通过网页以图形化的方式返回.结果 该平台可处理寡核苷酸微阵列和双色点样微阵列的数据,实现了数据质量评估、预处理、注释、统计分析等功能,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运用本平台处理了结核杆菌不同临床分型的人类巨噬细胞寡核苷酸微阵列数据,即潜伏期、结核病、结核性脑膜炎,为识别结核杆菌的敏感基因提供了线索.利用本平台还分析不同条件下用异烟肼处理结核分支杆菌的效果,例如低氧条件和敲除katG基因的条件所获得的相关cDNA微阵列数据,发现用异烟肼处理的对数生长期调节的基因将不会在休眠期模型中被差异调节;并且在休眠期,被差异调节的基因总数将减少.结论 该平台功能资源整合较全面,克服了当前微阵列数据分析软件或工具包在操作使用方面的不足,应用界面友好,结果显示直观,为生物学家开展微阵列数据分析提供了方便.针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案例研究验证了平台的有效性.
作者:孙显赫;郭云波;刘娜;马骊;邓亲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针对独立不相关(ILA)假设的限制,探讨混合logit模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适用性,并分析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选择项服从IIA假设人手,分析多项logit模型是否符合IIA假设条件.调用stata10.0软件的mlogtest模块进行IIA假设检验.再调用SAS9.1软件的MDC模块,建立了随机参数的混合logit模型.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资料不能满足IIA假设(P<0.01),不能应用多项logit模型进行分析;建立的混合logit模型的调整Estrella值为0.6658.结论 混合logit方法完全摆脱了ILA假设的限制,允许选项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可以体现不同居民保险模式选择的异质性,该方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作者:贾伟娜;王金金;沈其君;陈明;张彦超;朱胜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抽提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单核细胞经HCG培养48 h后与新鲜抽提单核细胞共同宫腔灌注并联合冻融胚胎移植治疗3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进行上述治疗后均获得妊娠并顺利分娩活产儿,母婴追踪至今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外周血单核细胞宫腔灌注联合冻融胚胎移植可试用于反复着床失败患者.
作者:陈雷宁;全松;李红;陈思梅;张为青;罗琛;宋亚丽;邢福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降脂药氟伐他汀抑制外源性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LPC组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应用Langendorff装置行离体心脏灌注.LPC 5 μmol/L灌注5 min后冲洗30 min;氟伐他汀组先灌注10 μmol/L氟伐他汀30 min,然后灌注5 μmol/LPC 5 min.细胞膜电流测定部分: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LPC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并观察氟伐他汀的拮抗LPC的作用.结果 LPC可引起离体心脏严重的心律失常,以短阵室速和室颤常见,氟伐他汀可基本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可诱发心肌细胞的巨大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INSC),这一作用可被氟伐他汀显著抑制;LPC诱发的INSC.亦可被小分子G蛋白Rho的抑制剂和Rho激酶抑制剂所拮抗.结论 氟伐他汀通过抑制LPC诱发的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来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小分子G蛋白Rho/Rho激酶信号途径有关.
作者:李力兵;王洪叶;马兰;高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局麻下可弯曲电子胸腔镜检查能否提高胸膜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患者的耐受性.方法 对47例不明原因胸膜疾病(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患者进行内科胸腔镜肉眼观察和病理检查,统计诊断准确性、患者的耐受性.结果 胸腔镜下肉眼观:42例患者胸壁或(和)膈肌发现病变,5例未见明显异常.47例患者中胸膜恶性肿瘤为21例(44.7%),胸膜结核17例(36.2%),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性胸水1例(2.1%),奴卡菌感染1例(2.1%),缩窄性心包炎1例(2.1%),慢性脓胸2例(4.3%),脾动脉栓塞1例(2.1%),病因未明3例(6.4%),诊断准确性达93.6%.所有患者术中、术后生命体征稳定,仅1例术中出现轻度胸膜反应,1例术后伤口疼痛,5例出现轻度皮下气肿,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可弯曲电子胸腔镜检查及胸膜活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有助进一步明确胸膜疾病的病因;改良后的人工气胸针可进一步扩展内科胸腔镜的适应症.
作者:黄国华;程远雄;苏瑾;刘爱华;郁伟伟;吴月仙;罗雅玲;蔡绍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聚合酶(HBVPol)在肝细胞内潜在的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因子,为揭示HBvPol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了解HBV在细胞内复制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重组诱饵质粒pGBKT7-Pol,利用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肝cDNA文库得到与HBV Pol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再通过GSST-Pull down验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宿主蛋白Ubiquitously Expressed Transcript(UXT),GST-pull down确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论 UXT为一潜在的与HBV Pol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质因子,这可能为研究HBV PoI在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提供线索.
作者:陈孟璋;邹奕;李君武;李月琴;李弘剑;周天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红景天苷(Sal)抑制模拟微重力诱导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回转器回转细胞模拟微重力效应,将传代培养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回转组、回转+Sal预处理组,采用AnnexinV-FITC试剂盒对细胞染色,以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另通过Real-time PCR检测Bcl-2、Bax及Caspase-3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P13K、p-Akt与Caspase-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仪定量结果表明回转72h后HPMEC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同步对照组,Bcl-2基因表达降低,而Bax与Caspase-3基因表达升高,并且P13K和p-Akt蛋白表达减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而Sal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较回转组降低,Bcl-2基因表达升高,而Bax与Caspase-3基因表达下降,同时P13K和p-Akt蛋白表达上升,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红景天苷可以抑制模拟微重力诱导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为影响了PI3k/Akt通路.
作者:康春燕;李婷;邹琳;袁明;李天志;郭英华;王洋;刘长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对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救治方案.方法 对本组134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组的76例患者中存活55例占手术组的72.4%,死亡21例占27.6%;非手术组的58例患者中存活43例占非手术组的74.1%,死亡15例占25.9%.结论 早期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疗效的关键.
作者:魏璐城;李卫贤;蒋金泉;郑伟;黄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开胸手术患者,探讨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肺顺应性、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合以及吸人麻醉药七氟醚FA/FI变化趋势的影响,为临床麻醉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30例首次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需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和C3组.A组(定容通气组):VT=8ml/kg,Rf=12次/min,PEEP=0);B组(定压通气组):先将患者进行VCV单肺通气,参数设置同A组,气道压稳定后,在气道峰压相同的条件下,更改通气模式为PCV,Rf=12次/min,PEEP=0;C组(小潮气量+PEEP组):VT=6 ml/kg,Rf=16次/min,PEEP=5cm H2O.分别于双肺通气(total lung ventilation,TLV)后10min及OLV后20、45、70min四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气道压,并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各1 ml行血气分析.OLV 20 min时,以挥发罐浓度1.5%七氟醚吸入,20 min后停止吸入,期间记录七氟醚肺泡浓度和吸入浓度比(FA/FI).结果 (1)单肺通气后,各组患者气道峰压明显升高,顺应性下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内分流率明显增高.(2)B组在初的8minFA/FI上升快,C组慢,A组介于两者之间.随着吸入时间的延长,三组曲线接近并趋于一致.结论 单肺通气时,定压通气模式有助于提高肺顺应性,但终三种通气模式吸入麻醉药的FA/FI在各时间点无差异.
作者:叶昉帆;李利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加顺铂化疗(DC)同步放疗与顺铂加氟尿嘧啶(PF)化疗同步放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48例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成多西紫杉醇加顺铂化疗同步放疗组(DC组)和顺铂加氟尿嘧啶化疗同步放疗组(PF组)各24例.DC组采用多西紫杉醇75mg/m2 iv d1,+顺铂25mg/m2 iv d1-3,28d为一周期,共4周期.PF组采用顺铂25 mg/m2 iv d1-3、氟尿嘧啶500 mg/m2,连用5d,28 d为1周期,共4周期.两组放疗方法相同,采用普通放疗总剂量60.Gy/30 f/6周.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1.106,P=0.269).DC组和PF组的3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个月(95%CI:24.579~27.421)、23个月(95%CI:21.896~24.104),log ranktest差异无显著性(x2=3.4041,P=0.065).DC组与PF组的放射性食管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9),而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西紫杉醇加顺铂同步放化疗可用于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且安全可靠.
作者:陈斯泽;陈雪梅;丁颖;王希成;张帆;莫凯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荧光示踪技术标记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的效率,以寻找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佳的标记示踪方法.方法 吸脂术获取人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后体外贴壁法培养,获得的长梭形细胞经鉴定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分别使用5μlDiI,10μg/ml的脱氧尿苷BrdU及50 MOI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腺病毒进行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代数的脂肪干细胞的标记效率及形态变化.结果 成功分离获得ASCs,经鉴定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并能被成功实现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的诱导分化.DiI标记ASCs 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100%细胞浆呈现红色荧光,胞核未染,保持了良好的正常形态.但细胞传代后荧光衰减迅速.10μg/ml BrdU标记ASCs 48h后,90%的胞核呈绿色荧光,传代后胞核荧光逐渐衰减.携带GFP重组腺病毒转染ASCs 24 h后胞浆内即可见绿色荧光,5 d后90%以上的细胞呈现绿色荧光.反复传代后未见明显的荧光衰减.结论 DiI,BrdU及携带GFP的重组腺病毒均能有效的标记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DiI示踪技术为细胞膜标记,BrdU为细胞核标记,两项技术均操作简单,但传代后衰减迅速,适合于短期标记示踪.携带GFP的腺病毒标记方法较为复杂,但反复传代后仍不衰减,适合于长期的标记示踪观察.
作者:李科成;常强;鲁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iR-22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及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四种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02中miRNA-221表达状况,并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正常对照;设计并合成miR-221、antl-miR-221(微小RNA抑制剂)寡核苷酸,以脂质体转染Cac02细胞系,以Real-timeQ-PCR再次检测转染后细胞中miR-221表达状况,并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状态.结果 与正常细胞相比,4种人结肠癌细胞系中miR-221表达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细胞转染antt-miR-221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S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并可见细胞凋亡的发生(P<0.01).结论 miR-221特异性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凋亡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提示miR-221作为结直肠癌生物治疗有效靶点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作者:王伟;孙凯;吴承堂;雷尚通;曾俊杰;伍颖君;李国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右美托咪啶(DEX)作为辅助用药的半数有效镇静浓度(EC50),探讨DEX用于CSEA镇静时的临床安全性和合理用药浓度.方法 30例ASA I~Ⅱ级接受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的病人,麻醉效果确切后,根据预设靶浓度持续泵入DEX,30 min后对病人进行改良的镇静/警觉评分(OAA/S评分)标准评估麻醉镇静深度.根据双盲、序贯的方法,以上一例病人的镇静效果,确定下一例病人所用DEX的靶浓度,第1例患者的靶浓度为0.5 ng/ml.OAA/S评分≤3分为镇静有效.进行OAA/S评分同时记录对应的Narcotrend指数(NTI).结果 DEX用于CSEA镇静时的EC50为0.35±0.7 ng/ml.CSEA镇静时NTI与OAA/S评分呈直线正相关(r=0.967,P=0.000),回归方程为:OAA/S=-3.922+0.094NTI,有统计学意义(F=401.710,P=0.000).结论 在行区域麻醉时,DEX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辅助镇静药物,在腰硬联合麻醉时能使50%患者入睡的并达到理想镇静状态(OAA/S镇静评分≤3分)的小有效镇静浓度(EC50)为0.35±0.07 ng/ml.Narcotrend在CSEA镇静时可准确反映患者的意识水平.
作者:李传翔;李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在体外观察白藜芦醇抗肠道病毒71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白藜芦醇作用于Vero细胞,CCK-8法检测其细胞毒性.以利巴韦林作为对照药物,分别在病毒感染细胞的不同阶段加入白藜芦醇,观察细胞病变(CPE),CCK-8法检测并计算病毒抑制率、半数有效浓度(IC50)及选择指数(SI),评价白藜芦醇的抗病毒效果.结果 低浓度的白藜芦醇对细胞是无毒性的,细胞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307.6 mmol/L.白藜芦醇只在预处理细胞后具备抗病毒效果,药物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20.2 mmol/L,白藜芦醇抗EV71的选择指数(SI)为15.2.而在病毒吸附细胞后,以及白藜芦醇直接与病毒液混合,均无抗病毒作用.结论 白藜芦醇具有一定的抗肠道病毒71的作用.
作者:高璐璐;陈清;李建栋;朱文昌;郭江;俞守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选取基础窦状卵泡数(AFC)≤10个、年龄≥38岁初步作为界定卵巢储备减退的标准,研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通过AFC结合年龄评估卵巢储备、预测卵巢反应以及临床结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03年1月~2008年12月于我院行IVF-ET治疗的AFC≤10个的患者共1319周期.根据AFC数目进行分组,A组:AFC<5个,B组AFC为5~7个,C组AFC为8~10个,同时按患者年龄分为<38岁组和≥38岁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获卵数及临床结局等的差异.结果 从A组至C组Gn使用量逐渐增大、可抽吸卵泡数和获卵数逐渐减少,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年龄<38岁组Gn使用量显著大于≥38岁组,抽吸卵泡数和获卵数显著高于≥38岁组(P<0.05).AFC≤7个且年龄<38岁组卵泡数、获卵数少于AFC>7个且年龄≥38岁组,Gn总量前者大于后者,临床妊娠率、分娩率前者高于后者.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卵数与年龄及基础AFC、基础FSH的关系,得出AFC为卵巢反应性佳单项预测指标.不同AFC组间患者临床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早期自然流产率≥38岁组要明显高于年龄<38岁组.结论 任何年龄妇女AFC≤7个或年龄≥38岁则AFC≤10个是卵巢储备降低较为合适的界定指标,若年龄>40岁则AFC≤10个,出现卵巢低反应的几率高,AFC结合年龄是评估卵巢储备、预测卵巢反应性的佳指标.年龄对于临床妊娠的预测价值,优于AFC.AFC主要影响卵子数量,而年龄主要影响卵子数量及质量.
作者:陈士岭;夏容;陈薪;罗燕群;王乐乐;吴雅琴;施晓鋆;郑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TGP)对MRL/Ipr小鼠狼疮性肾炎的影响.方法 将MRL/lpr狼疮肾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TGP组.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gG型抗dsDNA抗体、ANA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称脾脏和胸腺湿重,并计算脾脏和胸腺指数.结果 ①与模型组相比,TGP组用药后15、30 d尿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用药后30 d抗dsDNA抗体、ANA水平和脾脏质量及其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肾脏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②TGP组用药后15、30 d与用药前相比,尿蛋白含量、抗dsDNA抗体水平、ANA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模型组抗dsDNA抗体水平显著上升(P<0.05),尿蛋白含量、ANA水平无显著差异;TGP组用药后30d与用药后15d相比尿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白芍总苷可以降低尿蛋白含量和血清抗dsDNA抗体、ANA水平,明显改善肾组织病理损害,对MRL/lpr小鼠狼疮性肾炎具有一定疗效.
作者:丁朝霞;杨少锋;吴启富;鲁莹;陈育尧;聂晓莉;接红宇;戚晶敏;王繁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复合右美托咪啶和芬太尼时七氟烷抑制切皮体动反应的呼气末肺泡50%有效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sin 50%,EC50)和95%有效浓度(EC95).方法 选择ASAI或Ⅱ级,年龄18~60岁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病人,输注右美托咪啶0.5 mg/kg后8%七氟烷和芬太尼3 mg/kg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七氟烷浓度降至5%,同时给琥珀胆碱1~2 mg/kg肌松后行气管内插管.七氟烷和右美托咪啶0.2 mg/(kg·h)维持麻醉,七氟烷呼气末浓度稳定10 min后开始手术.第1个病人的呼末七氟烷浓度为1.5%.七氟烷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按改良序贯法增加或减少0.2%.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七氟烷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EC95及相应的95%可性区间(CI).结果 七氟烷抑制切皮体动反应的EC50为0.94%,95%CI为0.76%~1.07%;EC95为1.23%,95%CI为1.09%~2.05%.结论 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和芬太尼时,七氟烷抑制切皮体动反应EC50为0.94%和EC95为1.23%.
作者:陈兆芸;屠伟峰;何洹;黄静霞;施冲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