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林焕冰;周恒;徐江平
目的 分析重大突发事件时机体主动应激与被动应激状态下所导致的机体代谢的差异,并讨论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我院57名赴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和13名经历地震受灾群众清晨空腹血液标本,用日立Hitachi 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糖代谢及肾功能、血清酶类、血清离子、血清脂类等38项生化指标.并用CHISS软件分析所获得的数据.结果 应激对血清生化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相比,受灾群众组ADA、ALP和TG明显升高,而TP、ALB、MAO、Cr、UA、K、Na、Cl、Ca、ApoAl和HDL等指标显著下降.结论 两组血液样本的生化指标由于应激程度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并且主动应激情况下机体的各项功能及状况明显优于被动应激.
作者:郭广宏;谷峰;董振南;原新红;王玲;田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Hath1基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质粒pcDNA3.1(+)-Hath1转化至HT29结肠癌细胞中,随机挑选3个过表达Hath1的HT29细胞克隆,通过定量实时RT-PCR方法 检测Ham1 mRNA、Muc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Hath1、Muc2、cyclinD1和p27表达;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移植实验,观察Hath1基因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Hath1基因可上调p27和下调cyclinD1的表达,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结论 Hath1基因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病中扮演抗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朱代华;龚建平;任柯;孙建明;魏思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针对已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胃肠外科医生,探索开展腹腔镜胃癌D2手术并平稳渡过学习曲线的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共70例均由同一团队进行的腹腔镜胃癌D2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手术日期先后分为连续的7组(A-G组),每组10例设定为一手术阶段,每例均完成胃切除重建、D2站淋巴结清扫,比较各阶段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指标(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各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胃切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均P>0.05);手术时间7组之间有差异(F=8.578,P=0.000),A、B组之间无差异(P=0.999),A、B组和C、D、E、F、G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C、D、E、F、G组之间无差异(均P>0.05),A、B两组手术时间长于其他各组(P<0.05);A组恢复流质时间较其他各组显著延长(P<0.05);B组发生2例中转开腹,其余各组均未发生,中转率2.86%;术中并发症发生在B组(2例)、C组(2例),术后并发症1例发生在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14%.结论 对于那些已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胃肠外科医生,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手术步骤,开展20例左右的腹腔镜胃癌D2手术后,可望顺利、安全、快速渡过该学习曲线.
作者:胡彦锋;余江;王亚楠;张策;程侠;李国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分成4大组,分别为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V5-His-TOPO)或空病毒Ad组、pcDNA3.1/V5-His-TOPO-PGC-1转染组或d-PGC-1α感染组,以及PGC-1αsiRNA转染组.并分别将四组细胞置于正常糖(5 mmol/L)及高精(30 mmol/L)环境中进行培养.裂解细胞,提取细胞总DNA,应用Southern blot以细胞色素b cDNA为探针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 与对照组、空质粒组或空病毒组对比,通过质粒转染或腺病毒感染过渡表达PGC-1α,Southem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增加,应用小分子干扰RNA转染技术抑制细胞内PGC-1α蛋白的表达,Southern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减少.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内过度表达PGC-1α可以显著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内PGC-1α的表达,线粒体生物合成显著降低.
作者:陈淑娟;汪新宇;李海燕;薛耀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Hedgehog通路特异性抑制剂cyclopamine联合喜树碱对口腔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CCK8法检测cyclopamine联合喜树碱对HSQ-8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cyclopamine联合喜树碱对HSQ-89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cyclopamine及喜树碱处理后HSQ-89细胞凋亡相关分子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Cyclopamine 联合喜树碱较单用喜树碱能更加明显抑制HSQ-89细胞活性.Cyclopamine处理后HSQ-89细胞中Bcl-2表达下降,而Bcl-xl、Bid等表达不变,联合喜树碱后Bci-2表达进一步减少.结论 Cyclopamine联合喜树碱能有效抑制Bcl-2表达而发挥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效应.
作者:江穗;陈锡林;丁咏;陈仲伟;朱李军;冯航;王启朋;甄茂川;汪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化学遗传学方法 大规模筛选并初步鉴定所获得具有不同红系造血缺陷表型的斑马鱼突变体.方法 乙基亚硝基脲(ENU)诱导雄性斑马鱼突变(founder),将其与野生型AB雌性斑马鱼交配产生F1代,源自不同来源的founder的F1代杂交产生F2家族.在F2代同家族内自交所产生的F3代胚胎中,用以βe1为探针,实施整体原位杂交实验,进行红系造血缺陷突变体筛选,并针对所筛选到的突变体在不同造血过程缺陷表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 和结论 筛选得到4个βe1基因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2个为红系特异性造血缺陷突变体,另外2个突变体同时存在红系和淋系造血缺陷.
作者:霍中军;温宗华;刘靖;王鹍;黄志斌;戴朝霞;马宁;颜广;陈英华;陈小辉;刘伟;马品芸;罗伟豪;赵颖;樊淑;赵嘉佳;黄红辉;温子龙;张文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作为医师与教师双重身份的临床教师(医师)承受职业总体压力的水平、来源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的<高校临床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对广州市三所高校附属医院(三甲)的临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670份,获得有效问卷614份.结果 临床学院不同学历、职称层次和不同授课性质的教师在职业总压力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临床教师的学历越高,职业总体压力则越小(P<0.01):相对于单纯理论授课的教师,承担见习课、临床带教、见习兼临床带教的教师的职业总体压力较大(P<0.05),且以单纯参与临床带教的教师的职业总体压力大;其余因素的职业总体压力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当前影响高校临床教师职业总体压力的因索主要是学历和工作层次性质,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
作者:黄丹华;纪泽泉;余天浩;凌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HIV包膜蛋白能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融合,本项目旨在建立一种靶向包膜蛋白的HIV进入抑制剂非感染性定量筛选方法 .方法 将表达包膜蛋白gp120/gp41和Tat等HIV蛋白的HL2/3细胞与表达CD4和由HIV长末端重复片段(LTR)启动的β-半乳糖苷酶的HeLa-CD4-LTR-β-gal细胞混合,采用氯酚红β半乳糖苷(CPRG)为显色底物检测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用特异性的HIV进入抑制剂对检测方法 进行验证.结果 HL2/3细胞与HeLa-CD4-LTR-β-gal细胞共育不能形成合胞体,但二者能发生膜融合,导致效应细胞表达的Tat蛋白与靶细胞中LTR结合,启动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CPRG方法 能灵敏地检测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特异性的HIV进入抑制剂能够抑制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这一非感染性定量的方法 能客观定量地筛选作用于HIV进入阶段的抗HIV药物,且操作方便、廉价、无感染性,用于天然和合成来源的小分子抗艾滋病药物的筛选.
作者:李珉珉;夏承来;毛芹超;姜世勃;刘叔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内镜和临床病理特点及PTEN蛋白表达的作用.方法 对2000年2月~2009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42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胃MAIT淋巴瘤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临床症状以上腹疼痛为常见,其次是贫血、恶心、呕吐、黑便、体质量减小等;肿瘤多位于胃窦和胃体,病变形态多样,表现为溃疡、弥漫浸润和结节型3型,以溃疡型占多数,内镜误诊率达90.5%(38/4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均为B细胞淋巴瘤,大多数属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者PTEN蛋白明显低于低度恶性者;PTEN表达在粘膜下层、浸及肌层和浸及浆膜层者中逐渐减弱,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 胃MALT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和内镜特点.内镜下多块取检、深部取检,有助于其诊断;PTTEN蛋白参与胃MALT淋巴瘤的恶性转化,与其浸润、进展及其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刘迎利;林涛;周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初始血透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冠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 29例初始透析患者(透析龄<6月)接受血清胎球蛋白A及CAC相关危险因子的检测,根据胎球蛋白A平均浓度分胎球蛋白A高水平组和胎球蛋白A低水平组;CAC通过多层螺旋CT检测.钙化积分采用Agaston修正方法 ;对所有29例患者进行心血管事件评价随访,时间为18个月.结果 29例初始透析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平均浓度(0.71 g/L):胎球蛋白A低水平组中11/14例(78.57%)发生CAC,高于胎球蛋白A高水平组(7/15例,46.67%),P<0.05;CAC积分与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呈负相关(Pearson-0.734,P=0.001).回归分析显示:CAC与胎球蛋白A(标化beta=-0.568,P=0.003)和年龄(标化beta=0.416,P=0.019)有关;钙化的传统危险因素如:CRP,Ca,P,iPTH,Chol,TG,HDL-C,LDL-C,BMI及血压未能进入回归方程.P>0.05.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呈相关关系(Spearman's rho -0.758,P<0.01),但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无显著差异(Log Rank,P=0.065).结论 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下降或能是导致初始透析患者CAC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心血管事件高发的原因之一.
作者:章斌;史伟;何朝生;梁馨苓;刘双信;梁永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苷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缺氧缺糖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模拟脑缺血病理的改变,研究白藜芦醇苷对该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的影响.结果 白藜芦醇苷能显著减少PC12细胞死亡,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一氧化氮含量及丙二醛生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论 白藜芦醇苷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徐冰;林焕冰;周恒;徐江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分化的平滑肌细胞模型,探索BMSC分化的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贴壁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运用条件培养基诱导BMSC分化成SMC.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BMSC及其分化后的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同时从胸主动脉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作为对照.80mg/Lox-LDL分别处理两种细胞72h,细胞计数法观察这两种细胞的生长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生长周期特征.结果 BMSC-SMC能大量蓄积胆固醇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表现较主动脉中膜分离而来VSMC更为明显.同时,BMSC-SMC和VSMC细胞的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两种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约为20h和32h.经80mg/Lox-LDL处理后,BMSC-SMC和VSMC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约为15 h和28 h.结论 在ox-LDL作用下,骨髓干细胞来源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明显加快,并形成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提示BMSC-SMC可能参与脂质核心的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作者:严鹏科;段才闻;李世煌;梅峥嵘;司徒冰;肖国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厄贝沙坦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镜下组织结构影响的相关性,从组织学探讨厄贝沙坦剂量相关性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链脲佐菌素(55mg/kg)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成糖尿病对照组(D组)、25mg/kg厄贝沙坦组(125组)、50mg/kg厄贝沙坦组(150组)和200mg/kg厄贝沙坦组(I200组),同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造模4周后采用灌胃法给药8周,计算肾脏质量指数;ELISA法检测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肾小球体积.结果 给药8周后,各药物干预组的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脏质量指数、肾小球体积均显著降低,以150和I200组降低为明显.结论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组织结构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唐杰龙;沈洁;刘帅;范艳飞;谢翠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用于斑马鱼胚胎早期cd99l2基因时空表达检测的地高辛标记RNA探针.方法 设计引物,构建cd99l2/pGM-T重组质粒,用SacII和SalI分别进行酶切得到线性化DNA片段,以Sp6 R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转录合成地反义和正义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用整体原位杂交法检测斑马鱼胚胎早期cd99l2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cd99l2/pGM-T重组质粒,体外转录获得反义和正义RNA探针,反义探针杂交检测证实cd99l2基因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呈现高表达,正义探针未检测到表达信号.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反义cd99l2 RNA探针,兼顾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能有效检测斑马鱼胚胎早期cd99l2基因的定位表达,而正义探针可以作为阴性对照,为进一步探究cd99l2基因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温宗华;张艳;吴自勍;周新华;韩西群;张文清;赵彤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行气活血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口服红金消结胶囊治疗,对照组46例服用维生素B6.治疗前后测FSH、LH、E2、P.对中医证候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E2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后各证候积分均下降,对照组治疗后经前烦躁易怒、经前精神抑郁积分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E2、P升高,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10.64%.显效率68.09%,有效率17.02%,总有效率95.7%,对照组痊愈率2.64%,显效率8.69%,有效率43.48%,总有效率54.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P<0.01).结论 红金消结胶囊对经前乳房胀痛、经前烦躁易怒、经前精神抑郁等中医证候有明显改善作用,对E2、P有调节作用,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钟秀驰;张娟;邓伟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额叶、海马区c-fos、c-jun、Bcl-2、Bax基因表达在大鼠衰老过程中的变化,以探讨衰老与特定脑区某些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3月龄和20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各20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迷宫试验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后,分别将大鼠断头处死,比较测定其额叶、海马区c-fos、c-jun、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20月龄组大鼠额叶、海马区c-fos、c-jun、Bcl-2、Bax基因表达显著增高于3月龄组大鼠(P<0.05).结论 随着月龄的增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而额叶、海马区的c-fos、c-iun、Bcl-2、Bax基因表达却有所增加,提示学习记忆与年龄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某些脑区的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王凤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的基因表达,探讨其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换瓣手术的患者共50例,其中窦性心律组20例,房颤组30例,术前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开胸手术时取右心耳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标本中MMP-1、MMP-3、MMP-7、MMP-9及TIMP-1、TIMP-2、TIMP-3、TIMP-4表达.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左右心房内径均显著扩大(P<0.01,P<0.01),心房组织中MMP-1表达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MMP-3、MMP-7、MMP-9及TIMP-1、TIMP-2、TIMP-3、TIMP-4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均为P<0.01).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MMPs及其TIMPs的表达改变与心房重构有关.
作者:王蔚;吴平生;杨希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伤害性刺激反应对丙泊酚在犬脊髓不同区域分布的影响.方法 12只12~18月健康杂种犬,雌雄不拘,体质量10~12 kg,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组)和刺激组(S组),每组6只,均以丙泊酚7 mg/kg静脉注射,续以70mg/kg·h恒速静脉输注.S组输注45 min时给予钳夹刺激5 min,C组不给予刺激,两组丙泊酚输注50 min时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 ml,同时断头处死实验犬,解剖犬脊髓取其前角、背角、中间带、前索、后索、外侧索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动、静脉血浆和脊髓组织丙泊酚浓度.结果 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C组分别为(5.09±0.03)、(5.08±0.03)μg/ml,S组分别为(5.07±0.23)、(5.03±0.10)μg/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组织丙泊酚浓度(μg,g):C组前角5.09±0.08、背角5.10±0.08、中间带5.05±0.19、前索5.06±0.14、后索5.06±0.15、外侧索5.06±0.41,上述各解剖区域丙泊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背角和后索内丙泊酚浓度分别为(7.65±0.47)、(7.06±0.82)μ/g,明显高于组内其他区域(P<0.05),也明显高于C组背角和后索(P<0.05).结论 恒速输注丙泊酚70 mg/kg·h 50min,动静脉血丙泊酚浓度达到平衡状态,丙泊酚在犬脊髓前角、背角、中间带、前索、后索、外侧索的分布均衡;给予伤害性刺激时,背角和后索丙泊酚浓度较高,丙泊酚在犬脊髓其他解剖区域的分布趋于均衡.
作者:林春水;徐金东;古妙宁;陈莺;周凤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加压钢板内固定(61例)及逆行髓内钉(78例)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 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疗效指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钢板组(P<0.05),而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长期随访,髓内钉组优良率为89.5%,高于钢板组的8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钢板相比,髓内钉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 .
作者:刘竹林;刘牛庆;李玉民;袁义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动态评价太极扣附着体义齿和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78例,42例行太极扣附着体义齿修复(实验组),36例行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照组),于修复前及修复后3、6、12、24月分别测定咀嚼效率和基牙周指数变化.结果 修复后各个时期,实验组的咀嚼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咀嚼效率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而实验组的咀嚼效率下降不明显.两组义齿修复后牙龈指数(GI)和菌斑指数(PI)均逐渐升高,对照组修复后各时期GI和PI指数升高程度均较实验组显著(P<0.05).结论 太极扣附着体义齿比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具有更好的咀嚼功能,且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较小,组织相容性较好.
作者:王子轶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