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谭升顺;王琼玉;王永贤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黄韧带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退变黄韧带标本来自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平均年龄58.6岁.8例青少年型急性腰椎间盘突症患者的黄韧带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平均年龄24.2岁.在术前MRI像上测量黄韧带厚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黄韧带中Ⅰ型胶原和TGF-β1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1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1在黄韧带组织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退变组的黄韧带厚度[(4.70±0.40mm)]明显厚于对照组[(2.50±0.36mm)](P<0.001).退变组黄韧带的型胶原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7).退变组黄韧带的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08、P=0.004).TGF-β1阳性表达定位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的胞浆.结论 TGF-β1在退变黄韧带中过度表达,表明它可能在腰椎黄韧带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钟招明;陈建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以加深对精子分子生物学的认识.方法 采用GATHER、PANTHER和DAVID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分析从GEO中下载的人正常精子、人正常卵子和人10种不同组织细胞混合样本的基因芯片杂交数据,从中挖掘出在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及其表达特征.结果 人精子与正常对照组和人卵子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筛选分析,分别得到8998和89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5个基因在精子中的表达量增加200倍.1709个在人精子高表达的基因探针(ratio大于5)中,有1218个在卵子细胞和正常对照组中表达无差异,有129个在卵子细胞中高表达,有362个在卵子细胞中低表达.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位于蛋白质修饰与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过程中,较少涉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或在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发现:(1)有大量包含KRAB的转录因子和受体非依赖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精子中特异性高表达;(2)精子中特异表达的部分基因高度集中在神经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基因转录表达谱中;(3)精子中糖酵解相关的酶系低表达.结论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精子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数据资源,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精子基因表达的全貌,加深对精子分子生物学的认识.
作者:冯春琼;邹亚光;李铁求;周其赵;李飞;梁爽;毛向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红外荧光技术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亮氨酸拉链蛋白(GILZ)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2(PPARγ2)启动子寡核苷酸的结合,了解一种非放射性研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的新方法.方法 原核表达制备GILZ蛋白,与红外荧光染料IRDye800标记的PPARγ2启动子寡核苷酸结合,丙烯酰胺非变性胶电泳分离,Odyssey红外荧光成像系统扫描分析.结果 一条DNA-蛋白结合复合物图像清晰直观,信号强度随着蛋白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红外荧光技术可用于DNA-蛋白复合物电泳迁移率变动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的优点.
作者:王毅飞;蔡德鸿;陈宏;莫永炎;伊娜;邢飞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 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 mg)+托烷司琼5 mg,/100 ml术后镇痛,Ⅱ组给予芬太尼(0.8~1.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托烷司琼5mg/100 ml术后镇痛.两组维持量2 ml/h,单次负荷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Prine-Henry镇痛评分法(PHS)记录两组术后6h(T1)、12 h(T2)、24 h(T3)、48 h(T4)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应用血栓弹性图描记仪测定术前(T0)、术后48 h(T4)机体凝血功能,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Ⅱ组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T1、T2时点Ⅱ组的PHS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无差异(P>0.05).Ⅰ组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显著大于Ⅱ组(P<0.05).与T0比较,参数K在T4时两组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减少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用量,提高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镇痛期间对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
作者:林文前;操隆辉;钟忠键;温丽丽;白晓晖;广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成年人幕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几种囊变形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外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手术资料的15例幕上成年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术前、术后及随访影像素材,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15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均发生于双侧大脑半球.发病年龄21~52岁,平均28.5岁.影像表现分为五型:2例单纯囊肿囊壁无强化型,5例囊壁明显强化型,2例囊实混合型,4例囊肿伴壁结节型,2例坏死囊变型(假囊肿型).结论 发牛于大脑半球的成年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同样易发生囊性变.低级别胶质瘤亦町发生明显强化.MRI水抑制序列有助于勾勒囊壁无强化型的手术范围.其余四型有强化程度不等的瘤体或囊壁,可彻底切除强化部分,而酌情保留无强化囊壁.
作者:张帆;张雪林;钟群;张玉忠;昌仁民;曲华丽;徐昕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不同同化方式是否会对纤维桩的粘结强度产生影响.方法 选取新鲜拔除的单根前磨牙20颗,使用纤维桩进行修复.粘结时分别使用化学固化和光固化的粘接剂进行固化,粘固后在力学拉力试验机上以2 mm/min的速度持续加载,测试其粘结力.结果 化学固化组与光固化组间脱位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学固化组纤维桩的粘接强度>光同化组纤维桩的粘接强度.结论 化学同化方式粘接纤维桩时产生的固位力要优于光固化方式粘接纤维桩时产生的固位力.
作者:邢静;陈柯;吴补领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21只Wister大鼠分为3组: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超声+干细胞组(US+MSCs-iv)、超声+微泡+干细胞组(US+MB+MSCs-iv).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的骨骼肌行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移植后7 d取各组剩余大鼠下肢股薄肌、半膜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移植数量;另外US+MB+MSCs-iv组同时取重要脏器行免疫组化检测,评估靶向性.结果 US+MB+MSCs-iv组大鼠股薄肌、半膜肌染色可见红细胞外溢到组织间隙,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股薄肌、半膜肌及脾脏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其他组骨骼肌未观察到阳性细胞.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
作者:白园园;修建成;查道刚;王月刚;刘伊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索对复合性损伤后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观察本院2004~2007年期间ICU收治的78例复合性损伤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MODS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其血浆的TNF-α和Ⅱ-6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以及临床指标和MODS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存相同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的前提下,女性患者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P<0.05),而年龄因素在本组资料中起着边缘性影响(P=0.06).(2)MODS患者的血浆TNF-α和IL-6平均水平在损伤发生后的动态变化曲线与非MODS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第1周内,相同ISS评分条件下,男性的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4),但两周内的平均水平与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14).结论 性别对本组复合性损伤患者MODS的发生作用显著.年龄因素起着边缘性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作者:文强;苏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我院地震伤员创口病原菌感染的菌株特点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 按常规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答定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临床高度怀疑气性坏疽的病例,创口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快速诊断,需氧、厌氧培养确诊.结果 共培养出79株病原菌,阳性率高达65.7%,细菌分布依次为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中出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7.3%;经药物敏感试验测定发现以上3种主要病原菌均显示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亚胺培南对耐药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3种病原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耐药性均>50%:排除5例临床高度怀疑气性坏疽的病例.结论 地震伤员创口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伤员创口分泌物、脓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非常重要,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创口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有助于对气性坏疽的快速诊断.
作者:李红霞;姚卫;陈慧玉;何加宁;杨梅;蒋文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垂体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与视路恢复的关系,以及术中对垂体柄及视路的保护.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07年间113例乖体瘤手术.肿瘤大小1.9~6.8 cm,其中102例患者有视力障碍,106例有垂体功能障碍.手术均采用经额或经翼点入路.结果 86例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5例大部切除.术后视力好转133只眼(77.8%),无变化29只眼(17%),下降9只眼(5.2%).死亡2例(分别死于下丘脑功能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垂体瘤与视路结构之间的蛛网膜屏障是手术保护视路结构的关键,严格地在其间分离使全切肿瘤成为可能;术前对垂体柄的定位及术中辨别垂体柄是保护垂体柄完整性的关键.
作者:巩守平;吕健;宋千;杨庆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检测血清可溶性CD137L(sCD137L)浓度的方法. 方法建立链霉亲和素-生物素-ELISA检测27例结肠癌患者、19例直肠癌患者以及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CD137L水平. 结果 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的平均浓度为(1091.48±519.3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6±2.94)pg/ml](P<0.01).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CD137L浓度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琳;黄娜;苏宁;李爱民;吕成伟;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1)应用10-5mol/L AngⅡ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及在Ox-LDL中刺激过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0、6、12、24、36、48h后收集细胞.(2)应用不同浓度的AngⅡ(10-7、10-6、10-5、10-4mol,L)与上述两种细胞共同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3)应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PAPP-A、IGF-1 mRNA的表达量.结果 在浓度为10-5mol/L的AngⅡ作用下,PAPP-A、IGF-1表达量在12 h时开始升高(P<0.05),24 h左右达高峰(P<0.01),而后表达量无进一步上升(P>0.05).在不同浓度AngⅡ刺激下,PAPP-A、IGF-1表达量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5),10-5mol/L时达高峰(P<0.01),进一步加大浓度表达量无进一步升高(P>0.05).Ox-LDL刺激过的细胞不间时间点以及不同AngⅡ浓度下表达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及同一浓度时未刺激细胞的表达量(P<0.05).结论 在一定的作用时间和浓度范围内,AngⅡ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升高PAPP-A、IGF-1,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形成,Ox-LDL可以促进这种作用.
作者:查政;张清华;蒋知新;陈玲;林虎;梁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SLIPATM喉罩用于全身麻醉建立通气道的难易及维持通气的效果.方法 选择28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手术的成年患者,建立SSLIPATM喉罩通气道.从SLIPATM的插入时间、插入操作成功率、插入过程SpO2变化、术中维持机械通气等方面对气道建立的难易及维持通气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96.4%的病人成功插入SLIPATM,一次插入操作的成功率为78.6%,71.4%的操作在30 s内完成.插入过程及机械通气全程SpO2大于95%.结论 SLIPATM喉罩通气道是一种操作简便、维持机械通气可靠的通气道.
作者:徐建设;陈辉;唐靖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Ⅳ期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Ⅳ期患者姑息术后第7天血清中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能从bevacizumab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与未能从中获益的患者相比,其治疗前VEG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554).结论 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随肿瘤负荷减小而降低.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VEGF水平的高低似乎不能预测其能否从含bevacizumab的治疗方案中获益.
作者:黄娜;杨琳;曹梦苒;苏宁;陈锦章;吕成伟;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小剂量氟哌利多、亚催眠剂量的异丙酚和抗组胺药物异丙嗪对舒芬太尼鞘内注射所导致的瘙痒的预防作用.方法 ASA Ⅰ~Ⅱ级,拟行剖宫产手术的适龄产妇240名.随机分为Ⅰ组(异丙酚)组、Ⅱ组(氟哌啶组)、Ⅲ组(异丙嗪组)和Ⅳ组(对照组),每组60例.于L3~4穿刺,鞘内注入含罗哌卡因7.5 mg、舒芬太尼5μg的混合药液3 ml,腰麻下完成剖宫产手术,待胎儿娩出后,Ⅰ组产妇静脉给予异丙酚O.35 mg/kg,Ⅱ组给予氟哌啶0.02 mg/kg,Ⅲ组则给予异丙嗪0.85mg/kg,Ⅳ组给予生理盐水2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瘙痒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反生情况.结果 Ⅰ、Ⅱ组中度以上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Ⅲ组和Ⅳ组.而后两者之间中度以上瘙痒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其中,氟哌啶的需治疗人数(NNT)值为3.52,95%CI:3-37~3.67;异丙酚的NNT值为4.61,95%CI:4.45~4.77.结论 氟哌啶和异丙酚可以有效地减少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所引起的瘙痒.抗组胺药物异丙嗪对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中度瘙痒无效,但其所产生的镇静作用有可能减轻轻度瘙痒反应.
作者:谢新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亚健康状态人群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学和S-100β蛋白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血流变、微循环仪检测微循环、EUSA法检测S-100B蛋白.红细胞压积、S-100B蛋白、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中两项异常作为观察对象.经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CT检查阳性住院治疗,对症状不明显或只有轻微症状者,采用药物预防,并定期随访观察.结果 亚健康组与正常组比较.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高切还原粘度、S-100β蛋白等均有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亚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学和S-100β蛋白的相关指标与正常人群比较有显著改变,对临床提示或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宋素景;李政军;刘兰芬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地震对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影响.方法 震后4周左右,爱心病房的心理医生和心理疏导护士,利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创伤经验症状量表对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进行应答人数与总人数和应答次数与总次数的百分比较.结果 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情绪、认知过程、适应过程、交往心理和生理反应等方面的心理影响.结论 消除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影响是地震灾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者:周宏珍;周春兰;陈建辉;李亚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急性高眼压兔跟视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国产rhEPO保护视网膜神经功能的机制.方法 在设立正常对照、模犁对照的情况下,日本大耳白兔皮下注射国产rhEPO,分别于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后第1、3、7、14天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HIF-1α基因表达.结果 正常兔眼视网膜无HIF-1α表达.模型组兔眼视网膜HIF-1α表达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EPO组兔眼视网膜HIF-1α表达阳性细胞数变化与模型组相似,但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国产rhEPO能够下调视网膜HIF-1α的表达.下调视网膜HIF-1α的表达可能是rhEPO对视网膜缺血冉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王建明;宋艳萍;孙乃学;惠娜;赵世平;胡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8岁,因腹胀、浮肿3 d、尿少1 d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37.6℃,呼吸20次/min,心率82次/min,血压106/73mmHg,意识清楚,呼吸平顺,无力行走,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胀,腹水征阳性,双下肢轻度浮肿.
作者:肖观清;孔耀中;甘宁;林敏娃;侯爱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与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43例大肠正常组织、大肠癌、大肠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1、E-cadhefin、CK、vimemin的表达情况.结果 (1)Tiam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且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Tiam1在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5);(2)E-cadherin、CK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P<0.0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在大肠癌与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3)vimentin在大肠癌中表达比正常组织高(P<0.01),且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在大肠癌与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4)Tiam1与E-cadherin、CK表达呈负相关,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Tiam1与大肠癌分化和转移有关,其促进大肠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发生有关.
作者:胡洁;王亚东;李余发;王雅娟;韩慧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