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姚卫;陈慧玉;何加宁;杨梅;蒋文强
目的 研究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以加深对精子分子生物学的认识.方法 采用GATHER、PANTHER和DAVID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分析从GEO中下载的人正常精子、人正常卵子和人10种不同组织细胞混合样本的基因芯片杂交数据,从中挖掘出在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及其表达特征.结果 人精子与正常对照组和人卵子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筛选分析,分别得到8998和89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5个基因在精子中的表达量增加200倍.1709个在人精子高表达的基因探针(ratio大于5)中,有1218个在卵子细胞和正常对照组中表达无差异,有129个在卵子细胞中高表达,有362个在卵子细胞中低表达.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位于蛋白质修饰与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过程中,较少涉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或在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发现:(1)有大量包含KRAB的转录因子和受体非依赖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精子中特异性高表达;(2)精子中特异表达的部分基因高度集中在神经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基因转录表达谱中;(3)精子中糖酵解相关的酶系低表达.结论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精子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数据资源,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精子基因表达的全貌,加深对精子分子生物学的认识.
作者:冯春琼;邹亚光;李铁求;周其赵;李飞;梁爽;毛向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生殖系统平滑肌瘤的不典型MR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研究,探讨不典型平滑肌瘤的MRI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4例累及女性生殖系统的不典型平滑肌瘤的MRI及病理图像.结果 按MR表现分为肿瘤囊性成分包绕瘤实质、假性恶性肿瘤征象、均匀信号实性肿块.发病部位包括发生于子宫者19例,其中发生于浆膜下11例,肌壁间4例,阔韧带3例,宫颈2例,粘膜下2例,阴道1例,卵巢1例.除2例粘膜下肌瘤为实性外,其余肿块大体上均呈不同程度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低、等信号,T2wI上以中等高信号多见,增强扫描瘤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组织病理上显示肿瘤细胞及间质不同程度水肿、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囊变及出血.结论 生殖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相应的平滑肌瘤.不典型平滑肌瘤多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观察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实质内是否存在短T2信号,有助于平滑肌瘤的诊断.
作者:江桂华;章兰英;李光宇;林楚岚;曾少庆;钟碧玲;田军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小剂量氟哌利多、亚催眠剂量的异丙酚和抗组胺药物异丙嗪对舒芬太尼鞘内注射所导致的瘙痒的预防作用.方法 ASA Ⅰ~Ⅱ级,拟行剖宫产手术的适龄产妇240名.随机分为Ⅰ组(异丙酚)组、Ⅱ组(氟哌啶组)、Ⅲ组(异丙嗪组)和Ⅳ组(对照组),每组60例.于L3~4穿刺,鞘内注入含罗哌卡因7.5 mg、舒芬太尼5μg的混合药液3 ml,腰麻下完成剖宫产手术,待胎儿娩出后,Ⅰ组产妇静脉给予异丙酚O.35 mg/kg,Ⅱ组给予氟哌啶0.02 mg/kg,Ⅲ组则给予异丙嗪0.85mg/kg,Ⅳ组给予生理盐水2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瘙痒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反生情况.结果 Ⅰ、Ⅱ组中度以上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Ⅲ组和Ⅳ组.而后两者之间中度以上瘙痒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其中,氟哌啶的需治疗人数(NNT)值为3.52,95%CI:3-37~3.67;异丙酚的NNT值为4.61,95%CI:4.45~4.77.结论 氟哌啶和异丙酚可以有效地减少阿片类药物鞘内注射所引起的瘙痒.抗组胺药物异丙嗪对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中度瘙痒无效,但其所产生的镇静作用有可能减轻轻度瘙痒反应.
作者:谢新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在患者血清中寻找与克罗恩病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采取克罗恩病患者以及正常成人血清蛋白样本各4例,用不同的CyDye荧光染料标记后进行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 DIGE),并对获得的图谱进行分析及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 通过2-D DIGE分析,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中存在29个表达异常蛋白质点,其中胶号为973的蛋白质点,在克罗恩病患者患者血清中比正常成人组表达升高2.55倍(P<0.05),该蛋白点经质谱鉴定为CD45.结论 CD45在克罗恩病患者血清的高表达提示在克罗恩病的病程中免疫系统失衡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康亮;杨祖立;王磊;黄美近;刘炜;黎明涛;汪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药浓度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各解剖区域的摄取和分布特征.方法 8只雄性12~18月健康杂种犬,体质量10~12 kg,各以异丙酚7 mg/kg静脉注射,续以70 mg/(kg·h)恒速静脉输注.输注30 min(T30)时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各2 ml,同时断头处死实验犬,解剖犬脑,取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延髓、颈髓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动、静脉血浆和脑组织异丙酚浓度.结果 T30时颈内动、静脉血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6.16±1.02)、(6.17±1.00)μg/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异丙酚浓度(μg/g):上丘脑6.11±1.07、后丘脑6.14±0.98、下丘脑6.12±1.02、底丘脑6.15±1.00、额叶6.20±1.03、顶叶6.18+1.02、颞叶6.13±1.00、海马6.07±0.99、扣带回6.14±1.06、小脑6.15±1.00、中脑6.13±1.05、桥脑6.18±1.01、延髓6.15±0.93、颈髓6.13±1.00,各组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丘脑异丙酚浓度为(8.68±0.88)μg/g,明显高于上述各区域异丙酚浓度(P<0.05).结论 异丙酚恒速静脉输注30 min时,犬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药浓度达平衡状态;除背侧丘脑异丙酚浓度较高外,异丙酚在犬脑各解剖区域分布均衡.
作者:林春水;谢丰永;古妙宁;刘长涛;周枝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3月间,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829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同期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9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的差异.结果 镇痛组胎心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6%vs 12%,P<0.05),催产素使用率镇痛组高于对照组;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不增加剖腹产率、器械助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结论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影响;虽能增加催产素使用率及胎心异常发生率,但无明显影响分娩结局.
作者:胡祖荣;陈祥楠;黎昆伟;曾维安;贾杰;吴友欢;邓显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维A酸(他扎罗汀和全反式维A酸)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热休克后,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影响,探讨他扎罗汀和全反式维A酸对热休克后的真皮发生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43℃水浴中热休克30 min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维A酸,24 h后应用ELISA法上清液检测MMP-1和TIMP-1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维A酸类药物作用于热休克后的成纤维细胞,可减少MMP-1,同时增加其抑制剂TIMP-1的含量.其中,他扎罗汀的效果优于全反式维A酸.结论 维A酸类药物对热休克后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在皮肤老化中有重要作用的MMP-1及其抑制剂TIMP-1有调节作用,可能对修复热休克导致的真皮基质改变有积极作用.
作者:刘平;谭升顺;王琼玉;王永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21只Wister大鼠分为3组: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超声+干细胞组(US+MSCs-iv)、超声+微泡+干细胞组(US+MB+MSCs-iv).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的骨骼肌行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移植后7 d取各组剩余大鼠下肢股薄肌、半膜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移植数量;另外US+MB+MSCs-iv组同时取重要脏器行免疫组化检测,评估靶向性.结果 US+MB+MSCs-iv组大鼠股薄肌、半膜肌染色可见红细胞外溢到组织间隙,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股薄肌、半膜肌及脾脏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其他组骨骼肌未观察到阳性细胞.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
作者:白园园;修建成;查道刚;王月刚;刘伊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腺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2005~2007年广州地区腺病毒感染住院肺炎患儿的感染率、住院时间与费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腺病毒感染率6.04%,男女感染比1.47: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5.21%和7.92%)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住院时间及费用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0~6岁患儿占总感染患儿数的90.50%,0~1岁感染率(3.71%)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段感染率(P<0.05).虽然冬季感染率(8.44%)显著高于春、夏、秋各季感染率(均P<0.05),但春夏季(3~8月)感染患儿数占总感染患儿数的60.11%.2007年感染率(4.31%)显著低于2005年(7.11%)、2006年(6.71%)感染率(均P<0.05).结论 腺病毒是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的重要病原,且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和年度间感染存在差异.
作者:毛晓健;钱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Ⅳ期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Ⅳ期患者姑息术后第7天血清中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能从bevacizumab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与未能从中获益的患者相比,其治疗前VEG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554).结论 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随肿瘤负荷减小而降低.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VEGF水平的高低似乎不能预测其能否从含bevacizumab的治疗方案中获益.
作者:黄娜;杨琳;曹梦苒;苏宁;陈锦章;吕成伟;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 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 mg)+托烷司琼5 mg,/100 ml术后镇痛,Ⅱ组给予芬太尼(0.8~1.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托烷司琼5mg/100 ml术后镇痛.两组维持量2 ml/h,单次负荷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Prine-Henry镇痛评分法(PHS)记录两组术后6h(T1)、12 h(T2)、24 h(T3)、48 h(T4)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应用血栓弹性图描记仪测定术前(T0)、术后48 h(T4)机体凝血功能,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Ⅱ组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T1、T2时点Ⅱ组的PHS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无差异(P>0.05).Ⅰ组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显著大于Ⅱ组(P<0.05).与T0比较,参数K在T4时两组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减少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用量,提高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镇痛期间对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
作者:林文前;操隆辉;钟忠键;温丽丽;白晓晖;广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围手术期(术中及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CFIPPC)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2~2004年收治的85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术后采用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41例只行术后静脉化疗,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毒副反应、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1及3年生存率.结果 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0.45%和15.90%,低于对照组的43.90%及39.0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0%和59.09%,高于对照组的78.05%和34.1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胃癌围手术期热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可显著减少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作者:邓海军;魏志刚;甄莉;李国新;黄祥成;卿三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mCD99L2(mouse CD99 antigen-like 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检测其对293FT细胞的感染效率.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首先设计并合成4对siRNA序列,退火、酶切并连接于慢病毒表达载体SD1259,构建携带针对目的 基因mCD99L2的siRNA慢病毒穿梭质粒表达载体(其中包括1条阴性对照序列);然后使用慢病毒包装质粒混合物和构建好的慢病毒穿梭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转染48 h后收集上清离心过滤,浓缩病毒,利用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对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进行检测.结果 构建3个携带针对目的 基因mCD99L2的siRNA慢病毒穿梭质粒表达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质粒,经测序鉴定正确;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并浓缩后滴度达1×107/ml,适合感染目的 细胞.结论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mCD99L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构建类人霍奇金淋巴瘤可视化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弓;刘芳;陈小艳;方唯意;李慧灵;黄作平;褚红娟;王辛;赵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的组织学观察,探讨其不同区域的血管生成,并观察拟态血管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照磁共振精确留取51例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组织后行CD34-PAS双染色.结果 在水肿区发现CD34-PAS双染呈CD34、PAS均阳性的管道样结构,均为血管或微血管.在4例胶质母细胞瘤瘤体区发现除了占绝大多数的CD34、PAS均为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外,还有:(1)拟态血管(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有瘤细胞排列,内含红细胞);(2)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内含红细胞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无明显细胞排列;(3)PAS阳性和部分CD34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4)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血管或微血管.结论 大部分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血管生成模式仍然以血管或微血管形式存在,而一些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瘤体区出现的拟态血管可能是血管生成不良的表现.
作者:王浩;漆松涛;郭志旺;王克万;刘晓军;张国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脑脊液(CSF)及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诊断多发性硬化(MS)的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MS组(45例)患者CSF及血清中MBP水平,并与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组(36例)及对照组(33例)相比较.运用ROC曲线评价CSF及血清中MBP诊断M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MS组中CSF和血清中MBP水平均显著高于GBS组(P<0.01)及对照组(P<0.01).CSF中MBP诊断M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0.037,佳分界值为0.87 pg/ml.以CSF中MBP≥0.87 pg/ml来预测MS,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78.3%.血清MBP ROC曲线的AUC为0.761±0.046,佳分界值为0.25 pg/ml.以血清MBP≥0.25 pg/ml来预测MS,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73.9%.两条曲线AUC的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SF及血清MBP水平对诊断MS均有一定的准确性,两者联合可以作为诊断MS较为敏感的指标,CSF中MBP比血清MBP敏感性更高.
作者:田作军;赵薛旭;李作汉;张帆;曹福田;李少明;邵明;董亚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索对复合性损伤后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观察本院2004~2007年期间ICU收治的78例复合性损伤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MODS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其血浆的TNF-α和Ⅱ-6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以及临床指标和MODS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存相同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的前提下,女性患者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P<0.05),而年龄因素在本组资料中起着边缘性影响(P=0.06).(2)MODS患者的血浆TNF-α和IL-6平均水平在损伤发生后的动态变化曲线与非MODS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第1周内,相同ISS评分条件下,男性的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4),但两周内的平均水平与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14).结论 性别对本组复合性损伤患者MODS的发生作用显著.年龄因素起着边缘性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作者:文强;苏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成年人幕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几种囊变形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外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手术资料的15例幕上成年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术前、术后及随访影像素材,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15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均发生于双侧大脑半球.发病年龄21~52岁,平均28.5岁.影像表现分为五型:2例单纯囊肿囊壁无强化型,5例囊壁明显强化型,2例囊实混合型,4例囊肿伴壁结节型,2例坏死囊变型(假囊肿型).结论 发牛于大脑半球的成年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同样易发生囊性变.低级别胶质瘤亦町发生明显强化.MRI水抑制序列有助于勾勒囊壁无强化型的手术范围.其余四型有强化程度不等的瘤体或囊壁,可彻底切除强化部分,而酌情保留无强化囊壁.
作者:张帆;张雪林;钟群;张玉忠;昌仁民;曲华丽;徐昕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及新危险因素与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疑似女性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住院患者23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女性冠心病患者156例,女性非冠心病患者7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结果 (1)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随冠脉造影病变支数或病变Gensini总积分增加,各组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高总胆同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高尿酸病、高纤维蛋白原)的百分率也随之增加.(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水平为诊断冠心病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依次为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尿酸、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高血压、年龄.结论 女性冠心病人中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其中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冠心病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但新的危险因素尿酸值得重视.
作者:胡威;郭志刚;陈君;周忠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检测血清可溶性CD137L(sCD137L)浓度的方法. 方法建立链霉亲和素-生物素-ELISA检测27例结肠癌患者、19例直肠癌患者以及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CD137L水平. 结果 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的平均浓度为(1091.48±519.3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6±2.94)pg/ml](P<0.01).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CD137L浓度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琳;黄娜;苏宁;李爱民;吕成伟;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我院地震伤员创口病原菌感染的菌株特点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 按常规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答定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临床高度怀疑气性坏疽的病例,创口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快速诊断,需氧、厌氧培养确诊.结果 共培养出79株病原菌,阳性率高达65.7%,细菌分布依次为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中出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7.3%;经药物敏感试验测定发现以上3种主要病原菌均显示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亚胺培南对耐药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3种病原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耐药性均>50%:排除5例临床高度怀疑气性坏疽的病例.结论 地震伤员创口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伤员创口分泌物、脓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非常重要,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创口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有助于对气性坏疽的快速诊断.
作者:李红霞;姚卫;陈慧玉;何加宁;杨梅;蒋文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