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介素-17A在哮喘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

龚雨新;于化鹏;郭曦华;邓火金;陈新

关键词:小鼠, 哮喘, 血清, 白介素-17A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哮喘小鼠中血清白介素(IL)-17A的水平及在肺、脾及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28只BALB/c雌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哮喘模型组(B组),各14只;观察两组小鼠气道病理改变及BALF中细胞比例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及肺、脾和胸腺组织匀浆预孵后的表达情况.结果 B组小鼠气道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A组无此变化.B组外周血及肺、脾、胸腺组织匀浆中IL-17A的水平显著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肺组织中IL-17A水平与BALF中嗜中性粒细胞(r=0.693.P=0.040)和嗜酸性粒细胞旱正相关(r=733,P=0.030).结论 IL-17A在哮喘小鼠血清及肺、脾及胸腺组织中高表达,IL-17A可能足参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在哮喘中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聚集有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测定人全血中吗啡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测定人全血中吗啡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人全血中吗啡,以甲醇:5mmol·L-1乙酸铵水溶液(70:30,v/v)为流动相,Agilent Zorbax ODS C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监测.结果 吗啡保留时间为2.76 min,标准曲线在8.0~2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3%.低检测限为2.4 ng·mL-1.结论 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可为生物样品中吗啡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罗奇志;马安德;戴开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分型与经皮导管关闭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变异的显像能力和确定解剖分型的准确性,选择适合的病例进行经皮导管关闭.方法 本组资料来源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VSD患者240例,经过超声心动图筛选有73例(30.4%)不适合导管关闭;在167例(69.6%)适合导管关闭的患者中,有62例(37.1%)患者自愿选择了这一治疗方法.结果 使用AmplatzerVSD关闭装置成功地关闭了58例患者的VSD,成功率为93.5%,其中22例(37.9%)患者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患者有7例(31.8%)右室侧见2个或以上的开口.导管关闭术后3个月复查,仅1例(1.7%)患者室水平残余少量分流.导管关闭不成功的4例超声心动网的分型均为膜周流出道型,而外科手术均诊断为双动脉干下型.有7例(12.1%)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除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未恢复正常外,其余患者在术后3~10 d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距离主动脉瓣的距离为0.10~1.05 cm[平均(0.37±0.27)cm],导管关闭前后患者轻微的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出现率和返流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的VSD,能使用Amplatzer VSD关闭装置成功地关闭,超声心动图能精确地显示VSD的解剖变异和确定分型.必须警惕的是,超声心动图可能将双动脉干下型VSD误诊为膜周流出道型,这是导致导管关闭治疗不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传导阻滞是经皮导管关闭VSD的重要并发症.

    作者:赖玉琼;黄新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白介素-17A在哮喘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初步探讨哮喘小鼠中血清白介素(IL)-17A的水平及在肺、脾及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28只BALB/c雌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哮喘模型组(B组),各14只;观察两组小鼠气道病理改变及BALF中细胞比例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及肺、脾和胸腺组织匀浆预孵后的表达情况.结果 B组小鼠气道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A组无此变化.B组外周血及肺、脾、胸腺组织匀浆中IL-17A的水平显著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肺组织中IL-17A水平与BALF中嗜中性粒细胞(r=0.693.P=0.040)和嗜酸性粒细胞旱正相关(r=733,P=0.030).结论 IL-17A在哮喘小鼠血清及肺、脾及胸腺组织中高表达,IL-17A可能足参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在哮喘中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聚集有关.

    作者:龚雨新;于化鹏;郭曦华;邓火金;陈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分析DNA-蛋白复合物电泳迁移率的变动

    目的 通过红外荧光技术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亮氨酸拉链蛋白(GILZ)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2(PPARγ2)启动子寡核苷酸的结合,了解一种非放射性研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的新方法.方法 原核表达制备GILZ蛋白,与红外荧光染料IRDye800标记的PPARγ2启动子寡核苷酸结合,丙烯酰胺非变性胶电泳分离,Odyssey红外荧光成像系统扫描分析.结果 一条DNA-蛋白结合复合物图像清晰直观,信号强度随着蛋白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红外荧光技术可用于DNA-蛋白复合物电泳迁移率变动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的优点.

    作者:王毅飞;蔡德鸿;陈宏;莫永炎;伊娜;邢飞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脑半球成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囊性变的影像特点及其手术学意义

    目的 总结成年人幕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几种囊变形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外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手术资料的15例幕上成年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术前、术后及随访影像素材,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15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均发生于双侧大脑半球.发病年龄21~52岁,平均28.5岁.影像表现分为五型:2例单纯囊肿囊壁无强化型,5例囊壁明显强化型,2例囊实混合型,4例囊肿伴壁结节型,2例坏死囊变型(假囊肿型).结论 发牛于大脑半球的成年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同样易发生囊性变.低级别胶质瘤亦町发生明显强化.MRI水抑制序列有助于勾勒囊壁无强化型的手术范围.其余四型有强化程度不等的瘤体或囊壁,可彻底切除强化部分,而酌情保留无强化囊壁.

    作者:张帆;张雪林;钟群;张玉忠;昌仁民;曲华丽;徐昕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 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 mg)+托烷司琼5 mg,/100 ml术后镇痛,Ⅱ组给予芬太尼(0.8~1.0 mg)+氟比洛芬酯200 mg+托烷司琼5mg/100 ml术后镇痛.两组维持量2 ml/h,单次负荷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Prine-Henry镇痛评分法(PHS)记录两组术后6h(T1)、12 h(T2)、24 h(T3)、48 h(T4)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应用血栓弹性图描记仪测定术前(T0)、术后48 h(T4)机体凝血功能,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Ⅱ组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T1、T2时点Ⅱ组的PHS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无差异(P>0.05).Ⅰ组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显著大于Ⅱ组(P<0.05).与T0比较,参数K在T4时两组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减少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用量,提高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镇痛期间对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

    作者:林文前;操隆辉;钟忠键;温丽丽;白晓晖;广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改良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附35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术式选择、操作技巧及手术效果,探索该病手术治疗的适宜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0月间采取改良枕大池重建手术治疗35例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疗效.结果 35例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Chiari畸形Ⅰ型18例,Ⅱ型17例;29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临床症状无改变,3例行脊髓空洞分流术.随访平均2年,32例症状显著改善,25例患者脊髓空洞基本消失.结论 改良枕大池重建术避免了小脑下垂的同时义能有效地骨性减压:小脑扁桃体缩小主要采用电灼和软膜下切除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保持局部软膜完整,减少术后粘连和复发;疏通四脑室中孔和侧孔流出道,通畅脑脊液循环;蛛网膜的悬吊和硬脑膜扩大修补是有效重建枕大池的重要措施.改良枕大池重建术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相对合理的术式.根据本组数据提出了骨性减压和小脑扁桃体缩减的范围.

    作者:彭林;漆松涛;朱蔚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精子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

    目的 研究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以加深对精子分子生物学的认识.方法 采用GATHER、PANTHER和DAVID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分析从GEO中下载的人正常精子、人正常卵子和人10种不同组织细胞混合样本的基因芯片杂交数据,从中挖掘出在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及其表达特征.结果 人精子与正常对照组和人卵子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基因筛选分析,分别得到8998和89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5个基因在精子中的表达量增加200倍.1709个在人精子高表达的基因探针(ratio大于5)中,有1218个在卵子细胞和正常对照组中表达无差异,有129个在卵子细胞中高表达,有362个在卵子细胞中低表达.精子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主要位于蛋白质修饰与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过程中,较少涉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或在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发现:(1)有大量包含KRAB的转录因子和受体非依赖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精子中特异性高表达;(2)精子中特异表达的部分基因高度集中在神经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基因转录表达谱中;(3)精子中糖酵解相关的酶系低表达.结论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精子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数据资源,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精子基因表达的全貌,加深对精子分子生物学的认识.

    作者:冯春琼;邹亚光;李铁求;周其赵;李飞;梁爽;毛向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星形细胞瘤不同区域血管生成模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目的 通过对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的组织学观察,探讨其不同区域的血管生成,并观察拟态血管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照磁共振精确留取51例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组织后行CD34-PAS双染色.结果 在水肿区发现CD34-PAS双染呈CD34、PAS均阳性的管道样结构,均为血管或微血管.在4例胶质母细胞瘤瘤体区发现除了占绝大多数的CD34、PAS均为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外,还有:(1)拟态血管(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有瘤细胞排列,内含红细胞);(2)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内含红细胞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无明显细胞排列;(3)PAS阳性和部分CD34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4)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血管或微血管.结论 大部分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血管生成模式仍然以血管或微血管形式存在,而一些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瘤体区出现的拟态血管可能是血管生成不良的表现.

    作者:王浩;漆松涛;郭志旺;王克万;刘晓军;张国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基于质量管理的全息病理信息系统研究

    目的 研究一套基于质量管理的全息病理信息系统,为病理诊断提供全面的临床资料及对病理诊断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跟踪管理,从而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和加强病理诊断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建立与HIS、CLS、PACS和手术室录像监控系统的数据共享接口,获取临床资料、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和手术、取材情况等信息;通过条码技术对标本和玻片进行标识管理;通过数码相机的SDK开发病理图像采集,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病理网像进行处理,以及进一步生成图文报告系统.结果 和结论系统能为病理医生的诊断提供全面的临床资料及对病理诊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作者:吴汉森;丁彦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珍珠层粉在新西兰兔股骨髁内的成骨试验

    目的 探讨植人新两兰兔股骨髁内的珍珠层粉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方式.方法 将珍珠层加工成粉,植入新西兰兔股骨髁内,术后4、8和12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及X线阻射度测定;相应时间点取材,进行硬组织切片处理及组织学观察:应用Image-Pro图形软件分析术后8、12周丽春红染色硬组织切片的成骨面积;对X线阻射度做统计学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成骨面积作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时间点,X线片密度有轻度变化,未见到明确的新牛骨影像:X线的阻射度测定显示在不同时间点阻射度值逐渐降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硬组织切片可见到类骨质、编织骨和板层骨随时间变化生成量逐渐增加;图形分析显示出珍珠层粉明显的成骨面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 珍珠层粉植入新西兰兔股骨髁内有明显的成骨作用,在体内的生物降解缓慢.可能以骨诱导的方式成骨.

    作者:王建钧;陈建庭;张晓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地震对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影响

    目的 探讨地震对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影响.方法 震后4周左右,爱心病房的心理医生和心理疏导护士,利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创伤经验症状量表对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进行应答人数与总人数和应答次数与总次数的百分比较.结果 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情绪、认知过程、适应过程、交往心理和生理反应等方面的心理影响.结论 消除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影响是地震灾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者:周宏珍;周春兰;陈建辉;李亚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胃癌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胃癌围手术期(术中及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CFIPPC)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2~2004年收治的85例进展期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术后采用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对照组41例只行术后静脉化疗,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毒副反应、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1及3年生存率.结果 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0.45%和15.90%,低于对照组的43.90%及39.0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0%和59.09%,高于对照组的78.05%和34.1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胃癌围手术期热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可显著减少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生存率.

    作者:邓海军;魏志刚;甄莉;李国新;黄祥成;卿三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2005~2007年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腺病毒感染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腺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2005~2007年广州地区腺病毒感染住院肺炎患儿的感染率、住院时间与费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腺病毒感染率6.04%,男女感染比1.47: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5.21%和7.92%)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住院时间及费用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0~6岁患儿占总感染患儿数的90.50%,0~1岁感染率(3.71%)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段感染率(P<0.05).虽然冬季感染率(8.44%)显著高于春、夏、秋各季感染率(均P<0.05),但春夏季(3~8月)感染患儿数占总感染患儿数的60.11%.2007年感染率(4.31%)显著低于2005年(7.11%)、2006年(6.71%)感染率(均P<0.05).结论 腺病毒是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的重要病原,且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和年度间感染存在差异.

    作者:毛晓健;钱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乳腺病变MRI检查与全数字化钼靶摄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MRI与全数字化X线钼靶摄像(FFDM)发现病变及良恶性病变鉴别方面的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2007年2月~2008年10月间41例47个病灶(恶性20,良性27)乳腺病变患者,术前及病理检查前均经过MRJ检查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序列T1WI、T2WI的压脂、DWI及3DTHRIVE动态增强.结果 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对照,二者的检出率分别为97.87%(46/47)、74.46%(35/47)(P<0.01);两种检查方法对恶性病变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0.00%(14/20)、80.00%(24/27)(P>0.05),62.96%(17/27)、88.89%(24/27)(P<0.05),65.96%(31/47)、85.11%(40/47)(P<0.05).结论 乳腺病变检查各项指标相比较,MRI优于FFDM,二者间有显著差异.

    作者:王强;胡国栋;况军;黎见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Ⅳ期结直肠癌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Ⅳ期患者姑息术后第7天血清中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能从bevacizumab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与未能从中获益的患者相比,其治疗前VEG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554).结论 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随肿瘤负荷减小而降低.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VEGF水平的高低似乎不能预测其能否从含bevacizumab的治疗方案中获益.

    作者:黄娜;杨琳;曹梦苒;苏宁;陈锦章;吕成伟;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 评价新型艘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新鲜小牛尸体腰椎标本(L2-L5)6具,根据实验顺序分成正常组、损伤不稳组、不稳刚性内固定器固定组、不稳U形生物弹性固定器固定组实验模型,且分别对4组模型进行脊椎三维运动范围及刚度的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弹性固定与刚性固定均能在屈伸、侧弯、旋转运动方向上显著增加节段稳定性,弹性固定比刚性固定在屈伸的运动范围上增加2.22°,其刚度比刚性固定在前屈、后伸-压缩状态下小,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可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

    作者:薛剑;靳安民;于博;赵卫东;冯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不同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关系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临床特征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并探讨其相互关系,以期对PCOS不孕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2003年鹿特丹专家会议提出的PCOS诊断标准,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PCOS不孕患者189例分为3个亚型:Ⅰ组:PCO+稀发排卵/无排卵+高雄激素临床/生化表现,共54例,行IVF-ET新鲜周期58个;Ⅱ组:PCO+稀发排卵/无排卵,共117例,行IVF-ET新鲜周期126个;Ⅲ组:PCO+高雄激素临床/生化表现,共18例,行IVF-ET新鲜周期18个: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及IVF-ET治疗结局的关系,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Ⅰ型组和Ⅲ型组的基础T浓度高于Ⅱ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组的其他基本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Ⅰ型组Gn起始量较其他两组增加,Ⅰ型组和Ⅲ型组获卵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正常受精率较Ⅱ组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卵裂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的取消移植率、生化妊娠率无显著差异;Ⅰ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单个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较其他两组降低;Ⅰ组和Ⅲ组胚胎丢失率、自然流产率较Ⅱ组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和Ⅲ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 鹿特丹诊断标准的分型方法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特征,各型PCOS不孕患者接受IVF治疗的临床结局相似,而Ⅰ型和Ⅲ型PCOS不孕患者的早期胚胎丢失和自然流产率升高,推测可能与体内过多的雄激素影响了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有关.

    作者:李敏;宋娟;陈士岭;罗琛;倪运萍;王庆玲;郑海燕;伍芳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ABS-ELISA检测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137L浓度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检测血清可溶性CD137L(sCD137L)浓度的方法. 方法建立链霉亲和素-生物素-ELISA检测27例结肠癌患者、19例直肠癌患者以及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CD137L水平. 结果 4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的平均浓度为(1091.48±519.3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6±2.94)pg/ml](P<0.01).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137L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CD137L浓度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琳;黄娜;苏宁;李爱民;吕成伟;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含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2000年4月~2006年3月间救治的10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2003年4月我院成立院前急救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分析比较不同时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住院死亡率及其预后.结果 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患者分别为602例和490例(其中伤后至入院24 h死亡153人,转院16例),住院患者分别为498例和425例.院前急救科成立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7.28%和35.14%,成立后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3.27%和26.82%,两组间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伤住院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其中恢复良好或中残分别为241和274例(48.39%,64.47%)(P<0.01),重残为92和47例(18.47%,11.06%)(P<0.01),植物生存31和21例(6.22%,4.94%)(P>0.05),死亡134和83例(26.91%,19.53%)(P<0.05).结论 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有显著影响.

    作者:周育瑾;吴江;甄云;黎国雄;黄振林;曾碧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