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春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血浆谷氨酰胺(Gln)水平、肠粘膜通透性与细菌移位及细菌移位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之间的关系.方法 腹部择期手术患者42例,于术前、术后2、7d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Gin浓度和全血细菌DNA检测,同时进行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测定,分析肠粘膜屏障障碍与术后SIRS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 血浆Gln浓度与术前比较,术后2、7 d血浆Gln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尿中L/M比值显著增高(P<0.01).这42例手术病人术前PCR结果均为阴性,术后5例变为阳性,其中,术后2d的PCR阳性率为9.5%(4/42),术后7 d的PCR阳性率为2.4%(1/42).术后2 d的PCR阳性患者血浆Gin浓度较阴性患者显著降低(P<0.01).术后2d的PCR阳性患者的L/M比值较阴性患者显著增高(P<0.01).术后42例病人中,26例发生SIRS:SIRS组术后2 d Gln浓度较非SIRS组显著下降(P<0.01),而L/M比值显著增加(P<0.01).术后26例SIRS患者中5例PCR阳性,而16例非SIRS患者的PCR结果均为阴性,两组间PCR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血浆Gln水平下降和肠粘膜通透性增高与细菌移位的发生密切相关,肠粘膜屏障障碍可能是术后感染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文斌;姜海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mCD99L2(mouse CD99 antigen-like 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检测其对293FT细胞的感染效率.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首先设计并合成4对siRNA序列,退火、酶切并连接于慢病毒表达载体SD1259,构建携带针对目的 基因mCD99L2的siRNA慢病毒穿梭质粒表达载体(其中包括1条阴性对照序列);然后使用慢病毒包装质粒混合物和构建好的慢病毒穿梭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转染48 h后收集上清离心过滤,浓缩病毒,利用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对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进行检测.结果 构建3个携带针对目的 基因mCD99L2的siRNA慢病毒穿梭质粒表达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质粒,经测序鉴定正确;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并浓缩后滴度达1×107/ml,适合感染目的 细胞.结论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mCD99L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构建类人霍奇金淋巴瘤可视化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弓;刘芳;陈小艳;方唯意;李慧灵;黄作平;褚红娟;王辛;赵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黄韧带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退变黄韧带标本来自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平均年龄58.6岁.8例青少年型急性腰椎间盘突症患者的黄韧带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平均年龄24.2岁.在术前MRI像上测量黄韧带厚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黄韧带中Ⅰ型胶原和TGF-β1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1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1在黄韧带组织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退变组的黄韧带厚度[(4.70±0.40mm)]明显厚于对照组[(2.50±0.36mm)](P<0.001).退变组黄韧带的型胶原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7).退变组黄韧带的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08、P=0.004).TGF-β1阳性表达定位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的胞浆.结论 TGF-β1在退变黄韧带中过度表达,表明它可能在腰椎黄韧带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钟招明;陈建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VC)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肿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Walker-256移植性肝癌模型,静脉给予VC 2.83 g/kg、5.65 g/kg两种剂量,观察用药后移植性肝癌大鼠的一般状况、肝功能及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移植性肝癌成功率达94%,VC 2.83 g/kg组血清A/G高于模型组(P<0.05),ALT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GGT亦低于模型组(P<0.05),VC 5.65 g/kg组血清ALT低于模型组(P<0.05),VC 2.83 g/kg组肝癌的坏死程度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 静脉注射VC 2.83 g/kg可明显改善移植性肝癌大鼠的肝脏功能,并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坏死、凋亡,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彭磷基;陆大祥;戚仁斌;张涛;王珍;孙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索对复合性损伤后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观察本院2004~2007年期间ICU收治的78例复合性损伤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MODS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其血浆的TNF-α和Ⅱ-6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以及临床指标和MODS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存相同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的前提下,女性患者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P<0.05),而年龄因素在本组资料中起着边缘性影响(P=0.06).(2)MODS患者的血浆TNF-α和IL-6平均水平在损伤发生后的动态变化曲线与非MODS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第1周内,相同ISS评分条件下,男性的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4),但两周内的平均水平与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14).结论 性别对本组复合性损伤患者MODS的发生作用显著.年龄因素起着边缘性作用,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作者:文强;苏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新型艘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新鲜小牛尸体腰椎标本(L2-L5)6具,根据实验顺序分成正常组、损伤不稳组、不稳刚性内固定器固定组、不稳U形生物弹性固定器固定组实验模型,且分别对4组模型进行脊椎三维运动范围及刚度的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弹性固定与刚性固定均能在屈伸、侧弯、旋转运动方向上显著增加节段稳定性,弹性固定比刚性固定在屈伸的运动范围上增加2.22°,其刚度比刚性固定在前屈、后伸-压缩状态下小,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腰椎U形生物弹性内固定器可在不牺牲脊柱固定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
作者:薛剑;靳安民;于博;赵卫东;冯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I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ER、PR、HER2和ALN等表达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东省58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后,进行DNA测序方法证实.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ER、PR、HER2和AL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BRCA1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2例年龄<35岁的患者发生BRCA1致病突变,而且其中1个为新发现的拼接点突变(331G→A).BRCA1基因突变位点与ER、PR、HER2和ALN的表达无关.结论 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围家;331G→A致病突变位点可能是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基因突变位点可能与ER、PR、HER2和ALN等组织学表达无关.
作者:周婕;饶南燕;李顺荣;金亮;贾卫娟;龚畅;于风燕;苏逢锡;宋尔卫;邵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腺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2005~2007年广州地区腺病毒感染住院肺炎患儿的感染率、住院时间与费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腺病毒感染率6.04%,男女感染比1.47: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5.21%和7.92%)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住院时间及费用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0~6岁患儿占总感染患儿数的90.50%,0~1岁感染率(3.71%)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段感染率(P<0.05).虽然冬季感染率(8.44%)显著高于春、夏、秋各季感染率(均P<0.05),但春夏季(3~8月)感染患儿数占总感染患儿数的60.11%.2007年感染率(4.31%)显著低于2005年(7.11%)、2006年(6.71%)感染率(均P<0.05).结论 腺病毒是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的重要病原,且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和年度间感染存在差异.
作者:毛晓健;钱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测定人全血中吗啡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人全血中吗啡,以甲醇:5mmol·L-1乙酸铵水溶液(70:30,v/v)为流动相,Agilent Zorbax ODS C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监测.结果 吗啡保留时间为2.76 min,标准曲线在8.0~2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3%.低检测限为2.4 ng·mL-1.结论 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可为生物样品中吗啡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罗奇志;马安德;戴开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维A酸(他扎罗汀和全反式维A酸)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热休克后,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影响,探讨他扎罗汀和全反式维A酸对热休克后的真皮发生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43℃水浴中热休克30 min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维A酸,24 h后应用ELISA法上清液检测MMP-1和TIMP-1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维A酸类药物作用于热休克后的成纤维细胞,可减少MMP-1,同时增加其抑制剂TIMP-1的含量.其中,他扎罗汀的效果优于全反式维A酸.结论 维A酸类药物对热休克后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在皮肤老化中有重要作用的MMP-1及其抑制剂TIMP-1有调节作用,可能对修复热休克导致的真皮基质改变有积极作用.
作者:刘平;谭升顺;王琼玉;王永贤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一套基于质量管理的全息病理信息系统,为病理诊断提供全面的临床资料及对病理诊断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跟踪管理,从而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和加强病理诊断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建立与HIS、CLS、PACS和手术室录像监控系统的数据共享接口,获取临床资料、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和手术、取材情况等信息;通过条码技术对标本和玻片进行标识管理;通过数码相机的SDK开发病理图像采集,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病理网像进行处理,以及进一步生成图文报告系统.结果 和结论系统能为病理医生的诊断提供全面的临床资料及对病理诊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作者:吴汉森;丁彦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地震对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影响.方法 震后4周左右,爱心病房的心理医生和心理疏导护士,利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创伤经验症状量表对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别进行应答人数与总人数和应答次数与总次数的百分比较.结果 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情绪、认知过程、适应过程、交往心理和生理反应等方面的心理影响.结论 消除受灾伤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影响是地震灾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者:周宏珍;周春兰;陈建辉;李亚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与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43例大肠正常组织、大肠癌、大肠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1、E-cadhefin、CK、vimemin的表达情况.结果 (1)Tiam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且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Tiam1在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5);(2)E-cadherin、CK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P<0.0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在大肠癌与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3)vimentin在大肠癌中表达比正常组织高(P<0.01),且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在大肠癌与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4)Tiam1与E-cadherin、CK表达呈负相关,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Tiam1与大肠癌分化和转移有关,其促进大肠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发生有关.
作者:胡洁;王亚东;李余发;王雅娟;韩慧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人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07例,根据多导睡眠仪监测分为单纯高血压组23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31例、高血压合并中度OSAS组29例和高血压合并重度OSAS组24例.对病人的血糖、血脂进行分析,观察睡眠呼吸参数对血糖和血脂的影响.结果 随着各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增高,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TC/HDL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OSAS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糖和血脂均有不良影响.
作者:卓胜青;杨雪苹;陈勇驰;田相亭;连环;欧琼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3月间,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829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同期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9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的差异.结果 镇痛组胎心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6%vs 12%,P<0.05),催产素使用率镇痛组高于对照组;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不增加剖腹产率、器械助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结论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影响;虽能增加催产素使用率及胎心异常发生率,但无明显影响分娩结局.
作者:胡祖荣;陈祥楠;黎昆伟;曾维安;贾杰;吴友欢;邓显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我院地震伤员创口病原菌感染的菌株特点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 按常规方法对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答定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临床高度怀疑气性坏疽的病例,创口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快速诊断,需氧、厌氧培养确诊.结果 共培养出79株病原菌,阳性率高达65.7%,细菌分布依次为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中出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7.3%;经药物敏感试验测定发现以上3种主要病原菌均显示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亚胺培南对耐药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3种病原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耐药性均>50%:排除5例临床高度怀疑气性坏疽的病例.结论 地震伤员创口感染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伤员创口分泌物、脓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非常重要,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创口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有助于对气性坏疽的快速诊断.
作者:李红霞;姚卫;陈慧玉;何加宁;杨梅;蒋文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生殖系统平滑肌瘤的不典型MR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研究,探讨不典型平滑肌瘤的MRI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4例累及女性生殖系统的不典型平滑肌瘤的MRI及病理图像.结果 按MR表现分为肿瘤囊性成分包绕瘤实质、假性恶性肿瘤征象、均匀信号实性肿块.发病部位包括发生于子宫者19例,其中发生于浆膜下11例,肌壁间4例,阔韧带3例,宫颈2例,粘膜下2例,阴道1例,卵巢1例.除2例粘膜下肌瘤为实性外,其余肿块大体上均呈不同程度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低、等信号,T2wI上以中等高信号多见,增强扫描瘤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组织病理上显示肿瘤细胞及间质不同程度水肿、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囊变及出血.结论 生殖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相应的平滑肌瘤.不典型平滑肌瘤多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观察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实质内是否存在短T2信号,有助于平滑肌瘤的诊断.
作者:江桂华;章兰英;李光宇;林楚岚;曾少庆;钟碧玲;田军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21只Wister大鼠分为3组: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超声+干细胞组(US+MSCs-iv)、超声+微泡+干细胞组(US+MB+MSCs-iv).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的骨骼肌行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移植后7 d取各组剩余大鼠下肢股薄肌、半膜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移植数量;另外US+MB+MSCs-iv组同时取重要脏器行免疫组化检测,评估靶向性.结果 US+MB+MSCs-iv组大鼠股薄肌、半膜肌染色可见红细胞外溢到组织间隙,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股薄肌、半膜肌及脾脏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其他组骨骼肌未观察到阳性细胞.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
作者:白园园;修建成;查道刚;王月刚;刘伊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变异的显像能力和确定解剖分型的准确性,选择适合的病例进行经皮导管关闭.方法 本组资料来源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VSD患者240例,经过超声心动图筛选有73例(30.4%)不适合导管关闭;在167例(69.6%)适合导管关闭的患者中,有62例(37.1%)患者自愿选择了这一治疗方法.结果 使用AmplatzerVSD关闭装置成功地关闭了58例患者的VSD,成功率为93.5%,其中22例(37.9%)患者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患者有7例(31.8%)右室侧见2个或以上的开口.导管关闭术后3个月复查,仅1例(1.7%)患者室水平残余少量分流.导管关闭不成功的4例超声心动网的分型均为膜周流出道型,而外科手术均诊断为双动脉干下型.有7例(12.1%)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除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未恢复正常外,其余患者在术后3~10 d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距离主动脉瓣的距离为0.10~1.05 cm[平均(0.37±0.27)cm],导管关闭前后患者轻微的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出现率和返流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的VSD,能使用Amplatzer VSD关闭装置成功地关闭,超声心动图能精确地显示VSD的解剖变异和确定分型.必须警惕的是,超声心动图可能将双动脉干下型VSD误诊为膜周流出道型,这是导致导管关闭治疗不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传导阻滞是经皮导管关闭VSD的重要并发症.
作者:赖玉琼;黄新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垂体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与视路恢复的关系,以及术中对垂体柄及视路的保护.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07年间113例乖体瘤手术.肿瘤大小1.9~6.8 cm,其中102例患者有视力障碍,106例有垂体功能障碍.手术均采用经额或经翼点入路.结果 86例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5例大部切除.术后视力好转133只眼(77.8%),无变化29只眼(17%),下降9只眼(5.2%).死亡2例(分别死于下丘脑功能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垂体瘤与视路结构之间的蛛网膜屏障是手术保护视路结构的关键,严格地在其间分离使全切肿瘤成为可能;术前对垂体柄的定位及术中辨别垂体柄是保护垂体柄完整性的关键.
作者:巩守平;吕健;宋千;杨庆余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