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陈柯;申元源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的影响因素,以及术后尿崩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术后尿崩情况,并分析影响尿崩的因素.结果 术前尿崩发生率为27.3% (33/121例),术后早期尿崩率89.9%(107/119例),晚期尿崩率为39.8%(37/93例).早期尿崩与肿瘤分型、肿瘤钙化程度显著相关,鞍膈上脑室外型肿瘤术后发生早期尿崩率低.远期尿崩与年龄、术中垂体柄的处理、肿瘤分型显著相关,与肿瘤切除程度、肿瘤钙化程度无显著相关.非成人组较成人组发生远期尿崩率高,垂体柄离断者较垂体柄保留者发生远期尿崩率高,鞍膈上脑室内外型较鞍膈上脑室外型、鞍膈下型发生远期尿崩率高.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尿崩与肿瘤分型、肿瘤钙化程度、垂体柄的保护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
作者:骆实;潘军;漆松涛;方陆雄;樊俊;刘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丙戊酸对白血病细胞P27Kip1、P170表达水平和耐药性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递增压力选择培养法建立白血病耐药细胞株HL-60/HT,MTT法检测丙戊酸作用前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对Ara-C耐药性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HL-60细胞、HL-60/HT细胞中P27Kip1、P170的表达和细胞周期. 结果 成功诱导培养建立耐药HL-60/HT细胞,其对HT、VCR、DNR、Ara-C的耐药倍数分别为9.30、5.20、4.91、3.65倍,耐药性能稳定.HL-60/HT细胞P27Ki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P<0.05),P170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人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P<0.05). 丙戊酸+Ara-C联合用药对HL-60、HL-60/HT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的丙戊酸组和Ara-C组,q值分别为1.37和1.51,说明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丙戊酸作用于HL-60、HL-60/HT细胞后,细胞中P27Kip1表达水平、G1期细胞比加药前增加(P<0.05);P170表达水平在加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耐药白血病HL-60/HT细胞中P27Kip1的表达低于敏感细胞HL-60,丙戊酸能抑制HL-60/HT细胞增殖,并降低其对Ara-C的耐药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P27Kip1的表达、增加G1期细胞含量有关,与P170作用无关.
作者:李益清;尹松梅;谢双锋;马丽萍;聂大年;王秀菊;吴裕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小RNA let-7a在HeLa细胞不同周期时相的差异表达.方法 应用经典的双胸苷阻断法将HeLa细胞同步化于不同的周期时相,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同步化的效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 检测不同周期时相的HeLa细胞中let-7a的表达水平.结果 HeLa细胞G1、S和G2/M期细胞同步化效率分别约为84.81%、83.65%和77.69%;let-7a在不同周期时相均有表达且存在差异,G1和S期表达水平较低,G2/M期表达水平较高.结论 细胞周期对let-7a的表达有较大的影响,这为理解细胞周期调控的具体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周珏宇;马文丽;余海浪;肖维威;郑文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鼠α1-抗胰蛋白酶(AAT)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NIH 3T3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方法 提取BALB/c小鼠肝脏组织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AAT编码序列.然后将该编码序列克隆到带有血凝素(HA)标记的载体pcDNA3-HA上,随后转染NIH 3T3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 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转染实验发现,该质粒能够在NIH 3T3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结论 成功构建带HA标签的AAT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正确定位,为下一步深入研究AAT在细胞内的相关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作者:刘承武;胡水旺;陈登宇;冯国开;邓鹏;姜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3个不同产地小油桐种子对60Co-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确定其辐射处理的半致死剂量.方法 以种子50%发芽率为基准,通过直线回归方程计算3个不同种源的小油桐种子60Co-γ射线辐射的半致死剂量. 结果 和结论 3个不同种源的小油桐种子的辐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78 Gy(广东)、132 Gy(海南)、198 Gy(印度).60Co-γ射线辐射可引起幼苗某些表型发生改变,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小油桐叶片形状发生多种变异.研究结果 可作为重要药用及能源植物小油桐辐射诱变育种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兆玉;林敬明;罗莉;徐增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 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对CAG阳性组于PTCA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AECG监测并随访观察心功能与HRT的关系,分别计算各阶段HRT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值. 结果 CAG阳性组TO和TT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或0.001),TS显著低于阴性组(P<0.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TO和T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或<0.001),而TS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P<0.001);PTCA术后第1天单支或多支病变组TO、TS和T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随访左心功能不全组HRT现象均较无左心功能不全组明显减弱(P<0.05或<0.001). 结论 HR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PTCA术后HRT明显改善,后期的心功能不良是影响HRT现象减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林晓明;杨希立;肖长华;李健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以重叠PCR方法 合成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后的人乳头瘤病毒18L1全长基因.方法 自GenBank获取国内外所发布的HPV18L1全长基因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选定目标序列,经Synthetic Gene Designer及JCat(Java Codon Adaptation Tool)分析软件将此序列原始密码子改造为植物偏爱密码子,在C端加入蛋白纯化标签His-tag,获得改造后的HPV18L1全长序列(mHPV18L1).结合酶切位点分析将mHPV18L1设计为204~477 bp的五个大片段LS1-LS5,再将每个大片段分割成57~59 bp的 5~11个寡聚核苷酸短链,设计合成5对内引物和1对外引物,经重叠PCR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基因,纯化后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酶切、测序鉴定插入子.结果 以重叠PCR成功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pMD18T-mHPV18L1重组质粒经酶切、PCR鉴定均得到预期1749 bp大小的片段,并经测序验证.结论 获得以植物偏爱密码子进行序列优化的mHPV18L1全长基因及其重组质粒pMD18T-mHPV18L1,为后续mHPV18L1的植物转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作者:赵莹;张丽仪;刘昌政;周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星状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静默对肝星状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HSC-T6细胞系.构建pSilencer/AT-1 α受体siRNA、pSilencer/ACE siRNA质粒,将其转染HSC-T6,予10-6 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干预,设立对照组.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EMSA)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结果 EMSA显示:AngⅡ可刺激肝星状细胞NF-κB DNA 结合活性增强;pSilencer/AT-1 α受体siRNA 转染细胞后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 DNA 结合活性增强.pSilencer/ ACE siRNA 转染细胞后可抑制NF-κB DNA 结合活性.结论 AT-1受体、ACE基因静默可抑制肝星状细胞NF-κB 的活性.
作者:李旭;张艺军;孟莹;周高速;张振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总结631例14岁以上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5月,14岁以上二尖瓣成形术631例,其中男362例,女269例,平均年龄为(41.86±14.59)岁.病因: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06例(48.49%),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3例(19.49%),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82例(12.99%),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1例(6.50%),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34例(5.39%),升主动脉瘤24例(3.79%),左房粘液瘤18例(2.86%),白塞氏病2例(0.32%),缩窄性心包炎1例(0.17%).手术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采用瓣叶裂隙修补、瓣叶部分切除缝合、腱索折叠或转移成形、人工腱索成形、交界成形、双孔法成形、人工瓣环成形等方法 ,术中以注水试验和经食道及胸内心表超声检查,术后超声检测成形效果.结果 术后早期因成形失败改行二尖瓣置换3例;术后早期死亡16例,死亡率2.53%,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13例,心脏骤停、恶性心律失常2例,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其余患者出院.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应选择合适的患者,根据二尖瓣病变不同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成形方法 ,有时还需要多种方法 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卢聪;朱平;吴若彬;庄建;肖学钧;郑少忆;范瑞新;郭惠明;刘菁;黄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妇安口服液的质量标准. 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处方中主要药材蒲公英中的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鉴别蒲公英和柴胡.高效毛细管电泳条件:石英毛细管柱 (70 μm×60 cm),运行缓冲液为20 mmol/L硼砂溶液(pH=9.18),分离电压12 kV,真空进样时间5 s,柱温25 ℃,紫外检测波长313 nm. 结果 薄层色谱法结果 可见清晰的斑点,重复性好,阴性样品无干扰.高效毛细管电泳结果 显示:阿魏酸在8~4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Y=360.5Х-207.4(r=0.9997,n=5).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8%;RSD均小于3%(n=3). 结论 本方法 简便可靠,专属性、重现性好,为妇安口服液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作者:李亦蕾;郑萍;晏媛;杨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从健康儿童滞留的乳牙牙髓组织中分离出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体外培养观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酶消化法培养SHED,观察细胞形态、克隆形成能力,以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多种抗原表达情况及细胞周期,并进行体外分化实验,诱导SHED形成脂肪组织及矿化结节.结果 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所得的细胞多形性明显,克隆形成效率为16~18/103细胞,其中富含有表达STRO-1表型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所培养细胞具有定向分化能力.结论 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获得的细胞中,包含自我更新能力强、有一定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即SHED.
作者:许诺;陈柯;申元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及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变化的意义. 方法 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伴左室肥厚组(EH+LVH组)和不伴左室肥厚组(EH组),给予氯沙坦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指标、血浆TGF-β1的变化. 结果 经过氯沙坦治疗后,EH+LVH组和EH组血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EH+LVH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显著减低,E/A显著升高,左室重量指数(LVMI)显著降低(P<0.01),同时EH+LVH组血浆TGF-β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EH组血浆TGF-β1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TGF-β1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P<0.01),而与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伴左室肥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TGF-β1升高,降低TGF-β1表达,可能是氯沙坦逆转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机制之一.
作者:邬真力;许顶立;李杨;赖文岩;黄鹏;白书昌;苏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经皮给药(TDD)药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IL-4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用卵蛋白致敏法制作实验性豚鼠哮喘模型,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DD药贴组及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卵蛋白致敏并诱喘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予地塞米松、TDD药贴进行治疗,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不加任何药物干预;观察并记录每组豚鼠诱喘潜伏期及诱喘后0~1 min内腹式呼吸的次数,待治疗结束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豚鼠血清IL-4的水平.结果 模型组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TDD药贴组、地塞米松组IL-4水平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TDD药贴组与地塞米松组豚鼠血清IL-4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地塞米松组、TDD药贴组豚鼠引喘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1),引喘后腹式呼吸明显减少(P<0.01).结论 TDD药贴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中IL-4的水平,从而起到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和高反应性.这可能是TDD药贴对哮喘的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廖韩波;唐纯志;黄泳;刘强;王升旭;王艳杰;王平平;郭佳铨;汪崇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链亲和素标记的人肿瘤坏死因子α(SA-TNF-α)融合蛋白的纯化、复性方法 ,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SA-TNF-α融合蛋白,对表达的SA-TNF-α融合蛋白采用镍金属螯合(Ni-NTA)层析柱进行纯化,分别在尿素体系和盐酸胍体系中复性,Western blot对其进行鉴定.MTT法检测SA-TNF-α融合蛋白对L929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SA-TNF-α融合蛋白对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锚定修饰率.结果 SA-TNF-α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目标蛋白占菌体蛋白30%以上,镍金属螯合(Ni-NTA)层析柱纯化的SA-TNF-α融合蛋白纯度达到95.7%,经过两种体系复性形成的SA-TNF-α融合蛋白的二聚体和多聚体均具有双功能活性:既对L929细胞有杀伤活性又能锚定修饰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锚定修饰率大于90%.结论 初步建立了SA-TNF-α融合蛋白制备工艺,SA- TNF-α二聚体和多聚体均具有双功能活性,SA-TNF-α融合蛋白的研制有望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及新型药物.
作者:徐翠香;胡志明;李金龙;高基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 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 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 例.采用1.5 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 IR-turbo FLASH) 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MRMPI 首过期及5~30 min 延迟期成像.21 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 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82.3%) 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 例(98%) 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 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 个,MRMPI 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 作为参考标准,MRMPI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 结论 MRMPI 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作者:孟志华;丁彦青;全显跃;徐新;唐良秋;马绍椿;潘高升;卢雨零;陈振松;雷淑妃;杨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高糖和棕榈酸(PA)慢性作用对胰岛INS-1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解偶联蛋白2(UC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高糖和PA损害胰岛功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含5.5 mmol/L葡萄糖的BSA)、高糖组(含16.7 mmol/L葡萄糖的BSA)、棕榈酸组(含0.4 mmol/L棕榈酸)、高糖+棕榈酸组(含16.7 mmol/L葡萄糖及0.4 mmol/L棕榈酸).将INS-1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PA作用48h后,分别分析ROS水平、UCP2mRNA和蛋白表达、基础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GSIS).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棕榈酸组和高糖+棕榈酸组ROS水平明显增加(P均<0.05);高糖+棕榈酸组解偶联蛋白2(UCP2)mRNA和蛋白表达较其余三组明显增加(P均<0.05);并且它明显增加2.8 mmol/L葡萄糖时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16.7 mmol/L葡萄糖时的GSIS(P均<0.05). 结论 在胰岛INS-1细胞,高糖和棕榈酸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与线粒体解偶联功能改变有关.高糖和棕榈酸通过诱导ROS产生增多导致UCP2表达与作用增加,增强了线粒体呼吸链与ADP磷酸化解偶联,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损害胰岛功能.
作者:毛睿睿;薛耀明;沙建平;林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创造力,探讨应用两种人格问卷研究人格特征的方法.方法 采用卡特尔人格问卷(16P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310名医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 男女学生相比,内向-外向、懦弱-果断2个二级因素有显著差异性(P<0.01),创新能力男女无差异.卡特尔4个二级因素均与创新力相关(P<0.01).此外,男生没有高分点的计数和没有低分点的计数均多于女生.艾森克内外向分量表得分非典型组与典型组,其卡特尔非正常范围得分点的计数具显著性差异.结论 医学生创造力不高,医学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女生较男生更具有外向的个性特征,她们在16种基本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容易超出正常范围,因此女生应作为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两种人格问卷的结合应用提示卡特尔人格问卷中有5个及以上非正常分数点的学生可考虑具有典型的内外向人格,对其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作者:王亚萍;田苑;刘灵;马新欣;邓永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胶原酶硬膜外腔前间隙注射治疗突出型、膨出型、脱出型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疗效,探讨疗效差异.方法 患者258例,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且均由CT或 MRI确诊,均采用硬膜外腔前间隙穿刺法给药.通过复诊和随访,于术后1年综合评定疗效.结果 突出型211例,治愈133例(63.03%),有效58例(27.49%),差11例(5.21%),无效9例(4.27%),总有效率95.73%;膨出型39例, 治愈14例(35.90%),有效10例(25.64%),差11例(28.20%),无效4例(10.26%),总有效率85.74%;脱出型8例均无效,突出型手术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1).结论 硬膜外腔前间隙穿刺胶原酶溶解术对于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顾福祥;路大鹏;韩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7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组,24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测,采用ELISA测定血清CRP浓度,分析两组cfPWV及CRP的变化特征.以cfPWV≥9 m/s作为诊断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RP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cfPWV及CR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51±1.6 vs 9.81±1.1,P<0.001; 4.96±1.15 vs 3.52±0.33,P<0.001);CRP与收缩压及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584,P<0.001; r=0.624,P<0.001),在控制年龄、收缩压及脉压的情况下CRP与cfPWV亦密切相关(r=0.746,P<0.001);CRP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根据ROC曲线特征发现CRP佳分界点为3.85 mg/L,此时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6.8%,误诊率为13.2%.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动脉硬化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CRP≥3.85 mg/L可作为诊断原发性高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敏感指标.
作者:邓烈华;黄榕;邬真力;许顶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群变迁、临床表现及特点、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对流脑疑似病例,通过脑脊液及急性期血液分离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DNA特异片断进行确诊.对临床确诊及病原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尤其对抗生素的疗效.结果 7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确诊),其中3例脑脊液经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片断,而同时送检的血清标本,则未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片断.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结论 九江地区有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在发生.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检测方法 可以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高素香;王芳;曹海秀 刊期: 2009年第03期